葶苈子
- 《本草便读》:葶苈子
- 《本草崇原》:葶苈子
- 《本草从新》:葶苈子
- 《本草经解》:葶苈子
- 《本草择要纲目》:葶苈子
- 《得配本草》:葶苈子
- 《顾松园医镜》:葶苈子
- 《冯氏锦囊秘录》:葶苈子
- 《雷公炮炙论》:葶苈子
- 《药鉴》:葶苈子
- 《药笼小品》:葶苈子
《本草便读》:葶苈子
葶苈子(图缺)
功专苦降.气属辛寒.泻肺气以行痰.水满上焦喘可愈.利二肠而治咳.热从下导胀能消.(葶苈子苦辛寒.入肺家气分.大泻肺脏水邪.凡仁皆降.故能降气行痰.肺脏热结者宜之.若寒饮阴水等证.及虚弱者.不可用也.有甜苦二种.苦者性急下泄.甜者性缓.乃大泻肺气之药.气降则诸邪皆散耳.)
《本草崇原》:葶苈子
气味辛寒,无毒。主治症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
(葶苈子始出 城平泽田野间,汴东、陕西、河北州郡亦有之,近以彭城、曹州者为胜。
春初生苗,叶高六七寸,似荠,故《别录》名狗荠。根白色,枝茎俱青,三月开花微黄,结角于扁小,如黍粒微长,黄色,《月令》∶孟夏之月靡草死。许慎、郑元注皆云∶靡草、狗荠、葶苈之属是也。)
葶苈花实黄色,根白味辛,盖禀土金之气化。禀金气,故主治症瘕积聚之结气。禀土气,故主治饮食不调之寒热。破坚逐邪,金气盛也。通利水道,土气盛也。
(李杲曰∶《本草十剂》云∶泄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二味,皆大苦寒,一泄血闭,一味俱浓,不减大黄,又性过于诸药,以泄阳分肺中之闭,亦能泄大便,为体轻象阳故也。《别录》云∶久服令人虚。朱丹溪谓∶葶苈属火性急,善遂水,病患稍涉,虚者宜远之,且杀人,甚健何必久服而后虚也。
李时珍曰∶葶苈子有甜苦二种,正如牵牛黑白二色,急缓不同。又如葫芦甘苦二味,良毒亦异,大抵甜者下泄之性缓,虽泄肺而不伤胃,苦者下泄之性急,既泄肺而兼伤胃,故古方多以大枣辅之。若肺中水气 满急者,非去则止,不可过剂,既不久服,何至杀人。淮南子云∶大戟去水,葶苈愈胀,用之不节,及反成病,亦在用之有节与不耳。)
《本草从新》:葶苈子
大泻气闭、通、行水.
辛苦大寒.性急.大能下气.行膀胱水.肺中水气 急者.非此不能除.破积聚症结.
伏留热气.消肿除痰.止嗽定喘.(皆水湿泛溢.)通经利便.(十剂曰∶泄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是也、大黄泄阴分血闭、葶苈泄阳分气闭.)性峻.不可混服.有甜苦二种.甜者力稍缓葶苈大枣泻肺汤、治肺气喘急不得卧、 庵曰∶辅以大枣、补土所以制水.)子如黍米微长.色黄.糯米微炒.去米.或酒拌炒.榆皮为使.(头风疼痛、葶苈子为末、以汤淋汁、沐头三四度、即愈.)
《本草经解》:葶苈子
气寒.味辛.无毒.主症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炒用)
葶苈子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手太阳寒水小肠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其主症瘕积聚结气者.气结聚而成积.有形可征者谓之症.假物成形者谓之瘕.葶苈入肺.肺主气.而味辛可以散结也.小肠为受盛之官.饮食入肠.寒热之物.皆从此运转.如调摄失宜.则寒热之物积矣.葶苈气寒可以去热.味辛可以散寒.下泄可以去积也.破坚者辛散之功.逐邪者下泄之力.十剂云.泄可去闭.葶苈是也.肺者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葶苈入肺入膀胱.辛寒下泄.所以通利也.
【制方】
葶苈炒成末蜜丸.大枣同煎.治肺痈喘急.及支饮不得息.同枣肉丸.治通身浮肿.专酒浸.治腹胀积聚.
《本草择要纲目》:葶苈子
【气味】
辛寒无毒.阴中阳也.
【主治】
通利水道.疗肺壅上气.止喘促.除胸中痰饮.但葶苈属火.性急善下.与大黄同功.病患稍涉虚者宜远之.
《得配本草》:葶苈子
得酒、大枣良。榆皮为之使。恶白僵蚕、石龙芮。
辛、苦,大寒。入手太阴,兼足太阳经气分。大泄阳分之气闭,下泻膀胱之留热。膈中痰饮喘促,得此能疗。肺中水气 急,非此不除。(水结由于气热,惟此清之。)得大枣,治肺壅,不伤胃。配防己,治阳水暴肿。
酒淘净晒干,纸上同糯米炒,去米研用。虚人禁用。(泄真气也。)仲景曰∶葶苈傅头疮,药气入脑杀人。
《顾松园医镜》:葶苈子
〔辛苦大寒,入肺、大肠、膀胱三经。酒炒。有甜、苦二种,甜者其力稍缓。〕疏肺壅而除喘逆,利水道而消肿满。〔肺中水气, 满喘急者,非此不除。盖肺气壅塞,则膀胱不利。譬之上窍闭,则下窍不通。不通则水湿泛滥,为喘满,为咳逆,为肿胀。其性能泄气闭而不行,逐水亦能泄大便。〕肺痈必求,〔仲景有葶苈大枣泻肺肠。〕痰饮亦宜。〔能除胸中痰饮,降气行水走泄之功也。〕性峻走而不守,不可混用,虚人尤为大忌。。
《冯氏锦囊秘录》:葶苈子
禀阴金之气以生,故其味辛苦大寒,无毒。气薄味浓,阳中阴也。为手太阴经正药,亦入手阳明、足太阳经。辛能散,苦能泻。太寒泥阴,能下行逐水去结。有泻无补之药,虚人总之。
葶苈子,行气走泄,消浮肿痰喘及咳,膀胱留热。凡肿壅上气,痰饮喘促,大降气病,通利水道之要药。虚者远之,以性甚急而善逐水,殊动真气也。
主治(痘疹合参) 惟疹子痰咳不止宜之。择味甜者,下泄之性缓,虽泄肺而不伤胃耳。以酒淘净、晒干,纸上微炒,研入丸用。痘中不宜。
《雷公炮炙论》:葶苈子
雷公云∶凡使,勿用赤须子,真相似葶苈子,只是味微甘、苦。葶苈子入顶苦。
凡使,以糯米相合,于焙上微微焙,待米熟,去米,单捣用。
《药鉴》:葶苈子
气大寒,味苦辛,沉也,阴中阴也。无毒。有甘苦二种。苦者行水迅速,甘者行水迟缓,要服之即愈。痰饮咳不能休,用之立痊。主症瘕聚结气,理风热瘙痒痱疮。仲景治伤寒胸内停水作胀者,十枣汤内用之是也。
《药笼小品》:葶苈子
辛苦大寒。
能泻肺中水气,从膀胱出,止嗽除痰定喘。《十剂》曰:泄可去闭。大黄泄阴分血闭,葶苈泄阳分气闭。猛峻之药,得大枣为辅,稍缓其性。有甜苦二种,甜者力稍缓。
同糯米微炒,去米用。
稍挟虚者切勿轻试。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