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治丸方论
《对山医话》:圣治丸方论
夏令暑热炎蒸,湿浊上腾,人在蒸淫热迫中,设或正气不足,最易感病。矧南方地卑气薄,更多中痧吐泻之症。推其致病之原,或过于贪凉,风寒外受;或困于行路,暑湿相干;或口腹不慎,为冷腻所滞;或饮食不节,使输化失宜;或感时行疫疠之邪;或触秽恶不正之气,皆能致脾土不运,阴阳反戾,升降失司,卒然腹痛,上下奔迫,四肢厥冷吐泻并作,津液顿亡,则宗筋失养,故足挛筋缩,先起两腿,或见四肢,名曰霍堆乱转筋。生死瞬息,年来此症大行,我邑地窄人稠,互相传染,甚有一家数人而同时告毙者,深可畏也。兹故不揣鄙陋,爰拟一方,名曰圣治,入夏可预合备用。如遇疫疠时行,痧暑并触,或感秽气,或入病家,心怀疑虑,胸觉痞闷时,即以一丸入口,借以解秽却邪,勿乱其气。方用正号仙居野术(烘燥勿令焦黑)二两,真川浓朴二两,白檀香(研细末)一两,降真香(研细末)一两,新会皮(盐水炒)二两,以上五味,再同研为极细末,以广藿香六两,煎浓汤泛丸,如大黄豆大,每服二三丸,细嚼和津咽下。野术味甘能和脾,苦能燥湿,定中止呕,扶正却邪,开胃气以除积饮,故用以为君;朴苦辛,能泻实而化湿,平胃调中,消痰行水,兼治泻痢呕恶,陈皮为脾肺气分之药,能快膈导滞,宣通五脏,并可除寒散表,故用此二味为臣;檀香调脾利膈,正气驱邪,降香能辟秽恶怪异之气,故用为佐使;
藿香禀清和芬芳之气,为达脾肺之要药,气机通畅,则邪逆自定,故用为引。其曰圣治者,以圣人有治病治未病之旨,盖思患预防,莫若服药于未病之先,使轻者解散,而重者化轻,未必非却病养生之一助云。
童菽原曰∶是方出而修合者颇多,服之有验,药似平易,而其详审气味,精悉功能,足称尽善,固非泛然者所能企及也。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