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伤饮食

(此以饮食过度,留积不化者言。若饮食衰少不足之证,见下劳倦篇。)


饮者或寒或热或过饱,皆能伤人。


饮者水也,在人身属无形之气分。多饮则气逆,(水载气上浮也,观浴者水浸至胸则气喘可见。盖水满于下,则逼气上浮,如油在水面是也。)饮冷则伤肺,(水之寒气上射于肺,则肺气受伤。)为喘咳,为肿,(浸淫于肌肤则肿。)为泻。(下趋则泻。)轻者发汗利小便,上下中外分消之。重而蓄满者,芫花、大戟、甘遂、牵牛之属利下之。(言不独利小便。须二便兼利也。)


酒者其质则湿,其气则热。饮之而昏醉狂易者热也,宜以汗去之。既醒则热去而湿存,宜利小便以去之,葛花解酲汤主之。若不先汗而遽利小便,则炎焰不肯下行,湿去热不去。若动大便尤谬,盖酒之热乃无形之气也,病在阳分而妄下之,以伤其阴分,是谓诛伐无过。汗以辛温,(从其上炎外达之性也。)佐以苦寒。(清其热也。)酒疸下之,久则为黑疸,尤宜切戒。(见疸门。)伤酒恶心呕逆,昏眩头痛,冲和汤,即参苏饮加木香、半夏茯苓汤(见痰)、理中汤(见中寒)加干葛,或附子理中汤(见中寒)和缩脾饮(见中暑)。酒渴缩脾饮,或干葛煎汤调五苓散。(见伤湿)久因于酒成酒积,腹痛泄泻,或暴饮有灰酒亦能致之,并酒煮黄连丸。(见伤暑。)多饮结成酒癖,腹中有块,随气上下,冲和汤加蓬术五分。停为痰饮者,枳实半夏汤加神曲、麦芽,或冲和汤加半夏、茯苓。解酒毒,枳 子最妙。喻嘉言曰∶钱小鲁善饮,饮必醉,岁无虚日。呕吐,寒热兼作,骨节烦痛,脉洪大促急,身 着席不能动展,左腿痛如刀刺,鼻煤,从病起至是总未大便,此痈疽之候也。有谓燥金司令,酒客素伤热湿,至是而发,热被敛束,不得外越,津液干枯,大肠失润,以清金润燥治之。或曰不然,酒毒大发,肠胃如焚,能俟掘井取水乎?必以大下为急。余曰∶下法果胜,但酒客胃气素为多呕所伤,药入胃中,必致上涌,不能下达,掘井固难,开渠亦不易。夫酒者,清烈之物,不随浊秽下行,惟喜渗入者也。先从胃入胆,胆为清净之腑,同气相求故也。然胆之摄受无几,其次从胃入肠、膀胱,渗之化溺为独多焉。迨至化溺,则所存者,酒之余质,其烈性实惟胆独当之。是以酒至半酣,虽懦夫有挥拳骂座,罔顾余生之胆。(酒性极热而亲上,心肺受之,不独胆也。酒入则气强,故无所畏。气之降者属肺,升者属肝胆,肝阴胆阳,酒气乃阳升之极者,故属之胆耳。)胆之腑原无输泻,而胆之热他入,可移于脑,浊涕从鼻窍源源而出,亦少杀其势。若小鲁则阳分之阳过旺,阳分之阴甚衰,发 全无,直似南方不毛之地,热也极矣,肯受胆之移热乎?幸其头间多汗,脑热暗泄,不为大患。乃胆热既无可宣,又继以酒之热,时之燥,热淫内炽,故胆之热汁满而溢出于外,以渐渗于经络,则身目皆黄,以其渗而出也。亦可转驱而纳之膀胱,从溺道而消也。今病独攻环跳之穴,腿痛如刀刺,则病结于胆之本经,不能驱使从膀胱出矣。即欲针之,此久伤之穴,有难于扶泻者,吾更有虑焉。有身以后,全赖谷气充养,谷气即元气也。谷入素少之人,又即藉酒为元气,今以病而废饮,何所恃为久世之资耶?


吾谛思一法,先搐脑中黄水出鼻,次针胆穴之络脑间者数处,务期胆中之热移从脑鼻而出,庶乎上泄则下宽,环跳穴中结邪渐运,而肠胃之枯槁渐回。然后以泻胆热之药入酒中,每日仍痛饮一醉,饮法同而酒性异,始得阴行而妙其用。盖其以生平之偏造为坚垒,必藕酒转为乡导,乃克有济也。岂清金润燥与下夺之法,能了其局乎?


食者物也,在人身属有形之血分。伤食则胸腹痞满,恶心咽酸,噫败卵臭,恶食,头痛发热恶寒。(食郁成热,上攻头痛,外蒸身热,气不达于表故恶寒。)证似伤寒,但气口脉倍大于人迎,及身不痛为异耳。轻则消导,重则吐下。在上脘者吐之,瓜蒂散之属。已下肠中者下之。其证热,所伤之物亦热者,承气汤(见大便不通,)其证寒,所伤之物亦寒者,小七香丸料一帖,姜引水煎,吞感应丸或备急丸。《经》曰∶上部有脉,(指头部三候言。)下部无脉,(指足部三候言。)其人当吐,不吐则死。东垣谓其理同木郁,宜吐以达之。以为食塞胸中,太阴肺金之部分也。肝木之气为食所遏,不得上升,伏于脾土之中,若受金之克伐者然。(以食在胸中肺部,阻遏木气不得升也。)故曰木郁吐之,则木得舒。又谓∶肺为清阳之分,如天。食壅于上,则天气不得下交于地而成否。地中之水源于天气,故曰水出高原。气隔于上,则源绝而水不下流,故下部无脉。其说迂曲。大抵食在胃脘之上,未入于肠,故宜从上越之耳。又上部之气,在食之上,不受遏则能营运,故上部之脉亦通。(脉随气行。)下部之气为食所遏,不能营运,故下部无脉也。伤寒物者,半夏、神曲、干姜、三棱、广术、巴豆之类。治中汤加砂仁一钱,下红丸子;小七香丸;半夏枳术丸。寒热不调,每服加上二黄丸十丸,或用木香干姜枳术丸、丁香烂饭丸。伤热物者,枳实、白术、青陈、麦芽、黄连、大黄之类。上二黄丸、枳术导滞丸。寒热通用保和丸、枳术丸、曲 枳术丸、木香枳术丸、槟榔丸。伤湿热不化,痞满闷乱,枳实导滞丸。伤肉食湿面,辛辣浓味,三黄枳术丸。伤热食痞闷,兀兀欲吐,上二黄丸。伤湿面,心腹满闷,支体沉重,除湿益气丸。伤豆粉湿面油腻,白术丸。食索粉片积,用紫苏浓煎汁,和杏仁泥服之即散。食狗肉不消,心下坚,或腹胀、口干、发热,煮芦根汁饮之,杏仁治狗肉。食鱼脍生肉不化,每成 瘕,捣马鞭草汁及生姜汁饮之。大抵神曲、麦芽消谷食,莱菔化面食, 砂、阿魏、山楂消肉食,紫苏化鱼蟹毒,麝香消酒、果积。


如伤冷物一分热物二分,则用寒药二停热药一停,随时消息。面色青黑,脉浮沉不一,弦而弱者,伤在厥阴,(肝经受寒物之郁也。)当归四逆汤(见厥)加吴茱萸或生姜之类主之。


面红赤,脉浮沉不一,细而微者,伤在少阴,(肾受寒物所伤,逼火于上,故面红。)通脉四逆汤(见厥)。面色黄,脉浮沉不一,缓(软也)而迟者,伤在太阴,理中丸汤(见中寒)主之。(此条皆温药。)凡脾脉微洪(属火),伤苦物,(苦为火味也。此等皆以五行相配,然勿泥。)咸胜苦;微弦伤冷硬物,温以克之;弦紧伤酸硬物,辛胜酸;微涩伤辛辣物,苦胜辛;微滑伤腥咸物,甘胜咸;洪缓伤甜烂物,酸胜甘。微迟伤冷痰,积聚恶物,温胃化痰。单伏主物不消化,曲、柏、三棱、广术之类。洪浮而数,乃中酒,葛根、陈皮、茯苓。伤食作泻不止,于药中加肉豆蔻、益智仁收固之。伤食兼感风寒,证与前同,但添身疼、气口人迎并盛,生料五积散(见中寒)、养胃汤、芎芷香苏饮(见香港脚)、和解散。凡伤食主平胃散,伤谷食者加谷芽、麦芽、神曲,肉食加山楂,面滞加莱菔子,快膈加枳实。


若脾胃虚弱不能化,六君子汤(见气)加丁藿、木香、建莲、浓朴、缩砂、麦芽、神曲。


脾气下陷,补中益气汤。(见气。)肝火乘脾,脾伤不运,左金丸(见发热)、归脾汤(见血)。肾火乘脾,六味丸(见虚损)。命门火衰,不能生土,八味丸(见虚损)。或疑正当饱满,难于用补,不知用补自有法疏启其中,竣补其下。少用则助壅于上,多用则峻补于下,以人参一两,少加升麻,一服即愈,所谓塞因塞用也。有胃强脾弱者,能食而不能化也,平胃散加炒盐、胡椒、山楂、麦芽、神曲、白蒺藜丸服,更节饮食。


青皮(去穣,三钱) 木香(五分) 橘红 人参 猪苓(去皮) 白茯苓(各一钱半) 神曲(炒) 泽泻干姜 白术(各二钱) 白豆蔻 葛花 砂仁(各五钱) 为极细末,每服三钱,白汤调服,但得微汗,则酒病去矣。



(即发热门参苏饮加木香。)



枳实 半夏(各等分) 加麦 。每服七钱,水二盏,姜五片,煎八分,温服,无时。



瓜蒂(炒) 赤小豆(煮,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浆水调下,取吐为度。



甘松(八两) 益智仁(六两) 香附子(炒) 丁香皮 甘草(炙,各十二两) 蓬术(煨) 缩砂(各二两)


上为末,蒸饼为丸,绿豆大,每服二十丸,温酒、姜汤、熟水任下。



南木香 肉豆蔻 丁香(各二两半) 干姜(炮,一两) 巴豆(七十粒,去皮心膜,研去油)


杏仁(一百四十粒,汤泡,去皮尖,研) 百草霜(二两) 上前四味为末,外入百草霜研,与巴豆、杏仁七味同和匀,用好黄蜡六两溶化成汁,以重绢滤去滓,更以好酒一升,于砂锅内煮蜡数沸,倾出候酒冷,其蜡自浮于上,取蜡秤用。春夏修合,用清油一两,若秋冬则用两半。铫内熬令香熟,次下蜡四两,同化成汁,就铫内乘热拌和前项药末,捏作锭子,油纸裹放,旋丸如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姜汤下,新旧冷积并治。(百草霜《医贯》作一两。)



川大黄末 干姜末 巴豆(去皮心,研,去油用霜) 上各等分,和合一处研匀,炼蜜丸,臼内杵千百下,如泥,丸如小豆大,夜卧温水下一丸。如下气实者加一丸,如卒病,不计时候,妇人有胎不可服。



即理中汤(见中寒。)加陈皮、青皮等分。



京三棱(浸软,切片) 蓬莪术(煨)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各五斤) 干姜(炮) 胡椒(各三斤) 上为末,用醋、面糊丸,如梧桐子大,矾红为衣,每服三十丸,食后姜汤送下。小儿临时加减服。



枳实(去穣,麸炒,一两) 白术(二两) 上为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术汤下。



(即上方加半夏一两。)



黄芩(二两) 黄连(酒洗,一两) 升麻 柴胡(各三钱) 甘草(二钱) 枳实(炒,半两) 上为末,汤浸蒸饼丸,每白汤下五七十丸。



苍术(泔浸,二钱) 浓朴(姜汁炒) 陈皮(去白) 甘草(炙,各一钱) 姜、枣煎。



(枳术丸加木香三钱,炮姜五钱也。)



丁香 木香 广术(炮) 京三棱(炮) 甘草(炙,各一钱) 丁香皮 甘松(净) 缩砂仁 益智仁(各三钱) 香附(半两) 为末,汤浸蒸饼为丸,绿豆大,每白汤下三十丸,或细嚼。



黄芩 茯苓 白术 黄连(各三钱) 泽泻(三钱) 枳实(麸炒,去穣) 神曲(炒,各五钱) 大黄(煨,一两) 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食远,白汤下五十丸。



山楂肉(二两) 半夏(姜制) 橘红 神曲 麦茅 白茯苓(各一两) 连翘 莱菔子(炒,各半两)


上为末,滴水为丸。加白术二两,名大安丸。



(枳术加神曲、麦芽各一两也。)



(枳术丸加木香一两也。)



槟榔(三钱) 木香 人参(各二钱) 陈皮(五钱) 甘草(一钱) 上为末,蒸饼丸,每服二三十丸,食前,白汤下。



黄芩(二两) 黄连(酒炒) 大黄(煨) 神曲(炒) 白术 陈皮(各一两) 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枳实(炒) 白术 黄芩(生用) 神曲(炒,各一两) 红花(三钱) 萝卜子(炒,半两) 为末,荷叶烧饭丸,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白术 半夏(制) 神曲(炒) 枳实(炒,各一两) 橘红(七钱) 黄芩(半两) 枯白矾(三分) 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量所伤多少加减服之。



草果 茯苓 人参(去芦,各半两) 甘草(炙,七钱) 橘红(七钱半) 浓朴(去粗皮,姜制) 苍术(汤洗,炒) 半夏(汤洗,各一两) 霍香(先洗去土,五钱)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七片,乌梅一枚,煎七分,去滓热服。



浓朴(去粗皮,姜汁制) 陈皮(洗,各四两) 本 桔梗 甘草(各半斤) 苍术(去皮,一斤)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姜三片,枣二枚,煎七分,不拘时热服。



(单用瓜蒂取吐。)



(用瓜蒂散、细茶各一钱取吐。)



木香 胡椒(各二钱半) 巴豆(十粒,去皮心膜,研) 干蝎(七枚) 上为末,汤浸蒸饼丸,麻子大,朱砂三钱为衣,每服五丸。心膈痛,柿蒂灯心汤下。腹痛,柿蒂煨姜汤下。血痛,炒姜醋汤下。肾气胁下痛,茴香酒下。大便不通,蜜汤调槟榔一钱下。


气噎,木香汤下。宿食不消,茶、酒、浆任下。


内经云。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满也。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经言。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又曰。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此乃混言之也。分之为二。饮也。食也。饮者水也。因而大饮则气逆。形寒饮冷则伤肺。肺病则为喘咳。为肿满。为水泻。轻则发汗利小便。上下分消其湿。如重而蓄积为满者利下之。食者物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 为痔。又饱食劳力。伤太阴厥阴。则气口滑大于人迎两倍三倍。或呕吐痞满。或下利肠 。当分寒热轻重治之。轻则内消。重则除下。亦有宜吐者。所谓在上者因而越之也。然不可过剂。过则反伤脾胃。盖先饮食自伤。加之药过。脾胃复伤而气不能化。食愈难消也。


赵养葵云。今方家治伤饮食者。以平胃散为主。出入增减。以为脾胃之准绳。平胃者。胃中有高阜。则使平之。一平即止。不可过剂。过剂则平地反成坎矣。而枳术丸尤胜。今人以此丸为补脾药。朝服暮饵。更有益之橘、半、香、砂者。则又甚矣。至若山楂、神曲、麦芽三味。举世所常用者。盖山楂能化肉积。产妇儿枕痛者。用炒黑山楂。砂糖水煎服。儿枕立化。其性消积破血。岂可轻用。曲 者。以米与水在瓷缸中。心藉曲以酿成酒。必藉 以酿成糖。脾胃在人身。非瓷缸比。原有化食之能。今食不化者。其所能者病也。只补助其能而食自化。何必用此消克之药哉。大凡元气完固之人。多食不伤。过时不饥。若人先因本气不足。致令饮食有伤。前药一用。饮食虽消。但脾胃既已受伤。而复经此一番消化。愈虚其虚矣。明后日食复不化。犹谓前药已效。药力欠多。汤丸并进。展转相害。羸瘦日增。良可悲哉。


东垣论饮食劳倦。为内伤不足之证。而王安道又分饮食伤为有余。法当消导。东垣自有枳术丸等方。劳倦伤为不足。专立补中益气汤主治。其伤食之证。胸膈痞闷。吐逆咽酸。噫败卵臭。畏食头疼。发热恶寒。病似伤寒。但气口脉大于人迎。身不痛耳。宜豁痰运脾。二陈加枳、术、曲、 、山楂、香附之类。挟气脉沉。加木香、青皮。停食感冒。芎苏散加消导一二味。食滞中宫。胸膈痞闷嗳气。发热头痛。有类外感。藿香正气散。若七八日不大便。口干烦躁。脐上硬痛。枳实导滞丸。因忧气食湿粘结于中脘。发热。腹皮底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食之不化。常常痞气。木香化滞汤。食积痞满。消瘦发热。保和丸。虚。加白术二两。名大安丸。调理之。食滞心下。初起不可骤用苦寒。必兼辛散。二陈、平胃消导之。及枳实、白术、青皮、陈皮、山楂、曲、 之类。以食得寒则凝。得热则腐也。日久成积发热者。加姜汁炒川连、连翘之属清利之。若已成糟粕。日久生热。燥结不行。方可用承气辈攻下之。如冷物停滞作吐。二陈加炮姜、白豆蔻、苍术、浓朴、神曲、藿香之类。甚则广术、巴豆之属。若冷食停蓄。心腹暴痛作胀。当用红丸子、备急丸温下之。痰饮结聚。谷不得入。冷痰宿食在上脘者。用白散涌吐之。痰食已消。中焦未和。不思饮食。或吐或泻。倦怠面黄。按之心下软。脾胃受伤也。六君子加木香、砂仁。燥渴。用七味白术散。老人虚人。易于伤食。或膨胀痞闷。或腹满作泻。当消补兼施。宜九味资生丸常常服之。若口淡思食。而见食不甘。食过则厌。兼恶心胸膈不快。胃虚挟痰饮也。六君子加枳实、香、砂。若不思饮食。食不克化。食后反饱。脾虚不能健运也。枳实理中丸。病后饮食不调。中脘隐隐作痛。有时得食则已。有时得食转加。此胃中火燎作痛。得食以压其势。故痛少安。若饮食稍过。气不能运转其食。故痛转加。连理汤加沉香。灵枢云。夫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实更虚。其气乃居。若醉饱过度。或感风寒。或着气恼。以致填塞胸中。胃气不行。忽然厥逆昏迷。口不能言。肢不能举。此名食厥。若误作中风中气治之。必死。宜煎姜盐汤探吐之。风寒者。藿香正气散。气滞者。八味顺气散。吐后别无他证。只以苍术、白术、陈皮、浓朴、甘草之类调之。如遇此卒暴之病。必须审问明白。或方食醉饱。或饮食过伤。但觉胸膈痞闷。痰涎壅塞。气口脉紧盛者。宜作食滞治之。


伤诸肉食。用草果、山楂。挟外感风寒。山楂须用姜汁炒黑。则不酸寒收敛。兼能破血和伤。


消导食积更速。伤面食。炒莱菔子。伤麸筋粽子等物。诸药不能消化。俱用本物拌绿矾烧灰。砂糖酒下。二三服效。伤糯米粉食。炒酒药。或酒曲。砂糖调。淡姜汤服。伤索粉。用杏仁炒黑。研如脂。砂糖拌。姜汤服。伤生冷果菜。宜木香、砂仁、炮姜、肉桂。伤蟹腹痛者。丁香、紫苏、生姜。伤蛋满闷。姜汁、蒜泥。伤肉生鱼 。必用生姜、草果、炮黑山楂。积久生热。口干噫气。二陈加姜汁炒川连及消导药。


伤酒 经曰。因而大饮则气逆。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搏。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东垣云。酒者。大热有毒。气味俱阳。乃无形之物也。若伤之。止当发散。汗出则愈。其次莫如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湿。今之病酒者。或以雄黄、巴豆、蝎梢大热之药下之。或用牵牛、大黄、甘遂大寒之药下之。是无形元气受病。反下有形阴血。则真水愈弱。阳毒太旺。反增阴火。是以元气消烁。折人长命。患此者。不得已用葛花解酲汤。或五苓散加人参、草豆蔻。伤酒食积发热。者曲 丸。腹满虚胀。合塌气丸。不应。神保丸、酒症丸。并加酒炒黄连。胃气虚者。上法俱不可用。惟独参汤助其胃气立苏。神验。


喻嘉言曰。夫酒者。清洌之物。不随浊秽下行。惟喜渗入者也。渗入之区。先从胃入胆。胆为清净之府。同气相求。然胆之摄受无几。其次从胃入肠。膀胱渗之。化溺为多。逮至化溺。则所存者。酒之余质。其烈性惟胆独当之。每见善饮者。


必浅斟缓酌。以俟腹中之渗。若连飞数觥。则倾囊而出耳。灵枢云。怯士之得酒。怒不避勇士者。其气 悍。入于胃中则胃胀。气上逆满于胸中。肝浮胆横。当是之时。同比于勇士。气衰则悔。名曰酒悖。盖胆之府。原无输泻。善饮者。胆之热恒移于脑。则为鼻渊。或头间多汗。脑热大泄。或注于肠。则大便时溏。湿热下泄。俱不为大患也。如胆之热汁满而溢出于外。以渐渗于经络。则身目皆黄。为酒瘅之病。以渗而出也。转驱而纳诸膀胱。从溺道而消也。


〔诊〕 气口脉浮大。按之反涩者。有宿食也。脉数而滑者。有宿食也。脉迟而滑者。宿食作胀也。气口脉紧。寒食停滞胃中。温消而下之。气口脉沉紧而细。冷食伤脾。温补兼消之。两手脉皆模糊不清。此宿食结滞。胃气不行。急下夺之。伤食脉有滑涩之异。脾虚不能鼓运。胃虚不能熟腐。故其脉不滑而涩。涩甚则模糊不清矣。若人迎紧盛而气口滑者。停食感冒也。


许叔微治一酒客。感冒风寒。倦怠不思饮食。已半月矣。睡后发热。遍身疼如被杖。微恶寒。


六脉浮大。按之豁然。作极虚受寒治之。用六君子加黄 、当归、葛根。大剂与之。五服后遍身汗出如雨。得睡。诸证悉平。


江南仲治一人。冬月覆舟。尽力救货。忍饥行五十里。遇族人纵饮青楼。遂发热四肢如火。


左胁一点疼痛。小便赤涩。五日不更衣。医作伤食治。不效。脉弦数无力。气口倍于人迎。此醉饱竭力伤肝所致。内经所谓数醉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搏。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故溺赤。酒气 悍。肾气日衰。阳气胜故手足为之热也。与四君子加神曲、枳壳、白芥子。二服热退。调理而愈。


石顽治幼科汪五符。夏月伤食。呕吐发热颅胀。自利黄水。遍体肌肉扪之如刺。六脉模糊。


指下寻之似有如无。足胫不温。自认阴寒而服五积散。一服其热愈炽。昏卧不省。第三日自利不止。而时常谵语。至夜尤甚。乃舅叶阳生以为伤暑。而与香薷饮。遂头面汗出如蒸。喘促不宁。足冷下逆。歙医程郊倩以其证大热而脉息模糊。按之殊不可得。以为阳欲脱亡之候。欲猛进人参、附子。云间沈明生以为阴证断无汗出如蒸之理。脉虽虚而证大热。当用人参白虎。争持未决。取证于石顽。诊其六脉虽皆涩弱模糊。而心下按之大痛。舌上灰刺如芒。乃食填中宫。不能鼓运其脉。往往多此。当与凉膈散下之。诸医正欲藉此脱手。听余用药。一下而神思大清。脉息顿起。当知伤食之脉。虽当气口滑盛。若屡伤不已。每致涩数模糊。乃脾不消运之兆也。此证设非下夺而与参、附助其壮热。顷刻立毙。可不详慎。而妄为施治乎。


又诊叶新宇停食感冒。而两寸关皆涩数模糊。两尺皆沉弦。而按之益坚。虽其人尚能行走。


而脉少冲和。此必向有陈气在少腹。询之果患寒疝数年。因缓辞不便用药。是夜即腹暴满而逝。门人问曰。叶子偶抱小恙。何以知其必死而辞之。曰。凡人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实更虚。其气乃居。今胸有嘏而腹有积。上下俱困。能保其不交攻为患乎。当知厥疝入腹。香港脚冲心等疾。


皆是阴邪搏结。郁积既久。则挟阴火之势而上升。若胸中阳气有权。则阴邪仍归阴位而止。今胸中先为宿食填塞。腹中陈气不逆则已。逆则上下俱满。正气无容身之地。往往有暴绝之虞。所以不便用药。实未知其即死也。故凡诊六部中病脉有不相应处。即当审其有无宿病。不可轻忽。以招诽谤也。


癸卯元夕。周徐二子。过石顽斋头纵饮。次日皆病酒不能起。欲得葛花汤解酲。余曰。东垣葛花解酲汤。虽为伤酒专剂。然人禀气各有不同。周子纵饮。则面热多渴。此酒气皆行阳明肌肉之分。多渴知热伤胃气。岂可重令开泄以耗津液。与四君子汤去甘草加藿香、木香、煨葛根、泽泻。下咽即苏。徐子久患精滑。饮则面色愈青。此素常肝胆用事。肾气并伤。酒气皆行筋骨。所以不上潮于面。葛花胃药。用之何益。与五苓散加人参倍肉桂。服后食顷。溲便如皂角汁而安。


葛花解酲汤(东垣) 治饮酒太过,呕吐痰逆。心神烦乱,胸膈痞塞,手足颤摇,饮食减少,小便不利。


青皮(去瓤,三钱) 木香(五分) 橘红 人参 猪苓(去皮) 白茯苓(各一钱半) 神曲(炒) 泽泻干姜 白术(各二钱) 白豆蔻 葛花 砂仁(各五钱)


上为极细末,每服三钱,白汤调服,但得微汗,则酒病去矣。此盖不得已而用之,岂可恃此酗饮成病,自损元气,惟病酒者宜之。


五苓散(见消瘅。)


瓜蒂散 治大满大实,气上冲逆,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填塞闷乱者用之。如尺寸俱盛者,宜用备急丸。


瓜蒂(炒) 赤小豆(煮,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浆水调下,取吐为度。仲景以香豉七合煮汁,和散一匕服之。若不至两尺脉绝者,不宜便吐,此药恐损元气,令人胃气不复。若止胸中窒塞,闷乱不通,以物探之,得吐则已。如探不去,方以此剂吐之。


治中汤 即理中汤加陈皮、青皮等分。


红丸子(《和剂》) 壮脾胃,消宿食,去膨胀。


京三棱(浸软,切片) 蓬莪术(煨)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各五斤) 干姜(炮) 胡椒(各三斤)


上为末,用醋面糊丸,如梧桐子大,矾红为衣。每服三十丸,食后姜汤送下,小儿临时加减与服。


《易简》红丸子(修合治疗之法,并见《局方》)


蓬术 三棱 桔皮 青皮 胡椒 干姜 阿魏 矾红上每服六十丸,姜汤下。大治大人小儿脾胃之证,极有神效。但三棱、蓬术本能破 消癖,其性猛烈,人不以此为常服之剂,然今所用者,以生产之处隔绝,二药不得其真,乃以红蒲根之类代之,性虽相近,而功力不同。应老弱虚人小儿妊妇,以其治病不能伤耗真气,但服之弗疑。此药须是合令精致,用好米醋煮陈米粉为丸。若修合之时,去阿魏、矾红,名小橘皮煎,治寻常饮食所伤,中脘痞满,服之应手而愈。大病之后,谷食难化,及治中脘停醋,并生姜汤下。脾寒疟疾,生姜、橘皮汤下。心腹胀痛,紫苏、橘皮汤下。脾疼作楚、菖蒲汤下。酒疸谷疸,遍身昏黄,大麦汤下。两胁引乳痛,沉香汤下。酒积食积,面黄腹胀,时或干呕,煨姜汤下。妇人脾血作楚。及血 气块,经血不调,或过时不来,并用醋汤咽下;寒热往来者,尤宜服之。产后状如癫痫者,此乃败血上攻,迷乱心神所致,当以此药,热醋汤下,其效尤速。男子妇人癫疾,未必皆由心经蓄热,亦有因胆气不舒,遂致痰饮上迷心窍,故成斯疾。若服凉剂过多,则愈见昏乱,常以此药,衣以辰砂,用橘叶煎汤咽下,名小镇心丸。妊妇恶阻呕吐,全不纳食,百药不治,惟此最妙,乃佐二陈汤服之。但人疑其坠胎,必不信服,每易名用之,时有神效,但恐妊妇偶尔损动,必归咎此药耳。


大七香丸(《和剂》) 治脾胃虚冷,心膈噎塞,渐成膈气,脾泄泻痢,反胃呕吐。


香附子(二两) 麦 (一两) 丁香皮(三两半) 缩砂仁 藿香 官桂 甘草 陈皮(各二两半) 甘松乌药(各六钱半)


上十味,为末,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盐酒、盐汤任嚼下。忌生冷肥腻物。


小七香丸(《和剂》) 温中快膈,化积和气。治中酒呕逆,气膈食噎,茶酒食积,小儿疳气。


甘松(八两) 益智仁(六两) 香附子(炒) 丁香皮 甘草(炙。各十二两) 蓬术(煨) 缩砂(各二两)


上为末,蒸饼为丸,绿豆大。每服二十丸,温酒、姜汤、熟水任下。


上二黄丸(东垣) 治伤热食痞闷,兀兀欲吐,烦乱不安。


黄芩(二两) 黄连(酒洗,一两) 升麻 柴胡(各三钱) 甘草(二钱) 枳实(炒,半两)


上为末,汤浸蒸饼丸。每服五七十丸,白汤下。


枳术导滞丸(东垣) 治伤湿热之物,不得旋化,而作痞满,闷乱不安。


黄芩 茯苓 白术 黄连(各三钱) 泽泻(二钱) 枳实(麸炒,去瓤) 神曲(炒,各五钱) 大黄(煨,一两)


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食远,白汤下五十丸。


保和丸(丹溪) 治食积酒积。


山楂肉(二两) 半夏(姜制) 橘红 神曲 麦芽(炒) 白茯苓(各一两) 连翘 莱菔子(炒)黄连(各半两)


上为末,滴水为丸。加白术二两,名大安丸。


枳木丸(洁古) 治痞积,治食强胃。(海藏云∶本仲景枳术汤也,今易老改为丸,治老幼虚弱,饮食不化,或脏腑软弱者。)


枳实(去瓤,麸炒,一两) 白术(二两)


上为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术汤下。服白术者,本意不取其食速化,但久服令人胃气强实,不复伤也。


曲 枳术丸 治强食所致心胸满闷不快。


神曲(炒) 麦 (炒) 枳实(去瓤,麸炒,各一两) 白术(二两)


上制服如枳术丸法。


木香枳术丸 破滞气,消饮食,开胃进食。


木香 枳实(各一两) 白术(二两)


亦照前法丸服


槟榔丸 消宿食,破滞气。


槟榔(三钱) 木香 人参(各二钱) 陈皮(五钱) 甘草(一钱)


上为末,蒸饼丸。每服二三十丸,食前白汤下。


木香槟榔丸(见气。)


三黄枳术丸(丹溪) 治伤肉食湿面辛辣浓味之物,填塞闷乱,胸膈不快。


黄芩(二两) 黄连(酒炒) 大黄(煨) 神曲(炒) 白术 陈皮(各一两)


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除湿益气丸(东垣) 治伤湿面,心腹满闷,肢体沉重。


枳实(炒) 白术 黄芩(生用) 神曲(炒,各一两) 红花(三钱) 萝卜子(炒,半两)


上为末,荷叶烧饭丸。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白术丸 治伤豆粉湿面油腻之物。


白术 半夏(制) 神曲(炒) 枳实(炒,各一两) 橘红(七钱) 黄芩(半两) 枯白矾(三分)


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量所伤多少,加减服之。如素食多用干姜,故以黄芩泻之。


附∶治食索粉片积方 用紫苏浓煎汁,加杏仁泥,服之即散。


半夏枳术丸 治因冷食内伤。一方,有泽泻一两,为小便淋故也。


半夏(姜制) 枳实(炒,各一两) 白术(二两)


上为末,荷叶烧饭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木香干姜枳术丸 破滞气,消寒饮食。


木香(三钱) 干姜(炮,五钱) 枳实(炒,一两) 白术(一两半)


上为末,荷叶烧饭为丸。食前白汤下五十丸。


丁香烂饭丸 治食伤太阴,又治卒心胃痛。


丁香 木香 广术(炮) 京三棱(炮) 甘草(各一钱,炙) 丁香皮 甘松净 缩砂仁 益智仁(各三钱) 香附子(半两)


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或细嚼亦可。


感应丸(《和剂》) 治中虚积冷,气弱有伤,停积胃脘,不能传化。或因气伤冷,或因饥饱食,饮酒过多,心下坚满,两胁胀痛,心腹大痛,霍乱吐泻,大便频数,后重迟涩,久痢赤白,脓血相杂,米谷不化,愈而复发。又治中酒呕吐,痰逆恶心,喜睡头旋,胸膈痞满,四肢倦怠,不思饮食,不拘新旧冷积,并皆治之。


南木香 肉豆寇 丁香(各一两半) 干姜(炮,一两) 巴豆(七十粒,去皮心膜,研出油) 杏仁(一百四十粒,汤泡,去皮尖,研) 百草霜(二两)


上前四味为末外,入百草霜研,与巴豆、杏仁七味同和匀,用好黄蜡六两,溶化成汁,以重绢滤去滓,更以好酒一升,于银石器内煮蜡数沸倾出,候酒冷,其蜡自浮于上,取蜡秤用。丸春夏修合,用清油一两,铫内熬令香熟,次下酒煮蜡四两,同化成汁,就铫内乘热拌和前项药末。秋冬修合,用清油一两半,同煎煮熟成汁,和匮药末成剂,分作小锭,油纸裹放,旋丸服之。每三十丸,空心姜汤下。


雄黄圣饼子(《脾胃》) 治一切酒食所伤,心腹满不快。


巴豆(一百枚,去油膜) 雄黄(半两) 白面(十两,炒,又罗过)


上二味,为细末,同面和匀,用新汲水搅和作饼,如手大,以水再煮,候浮于汤上,看硬软,捏作饼子.每服五七饼,加至十饼、十五饼,嚼食,一饼利一行,二饼利二行,食前茶、酒任下。


木香槟榔丸(《宝鉴》) 治一切气滞,心腹痞满,胁肋胀闷,大小便涩滞不快利者。


木香 槟榔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 枳壳(麸炒) 广术(煨,切) 黄连(各一两) 黄柏(去粗皮)香附(拣,炒) 大黄(炒。各三两) 黑牵牛(生,取头末四两)


上为末,滴水丸,如豌豆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后姜汤送下,加至微利为度。


消积集香丸(《宝鉴》) 治寒饮食所伤,心腹满闷疼痛,及消散积聚 癖气块久不愈者。


木香 陈皮 青皮 京三棱(炮) 广术(炮) 黑牵牛(炒) 白牵牛(炒) 茴香(炒,各半两) 巴豆(半两,不去皮,用白米一勺同炒,米黑去米。)


上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温姜汤下,无时,以利为度。忌生冷硬物。


备急丹 治心腹百病,卒痛如锥刺,及胀满下气皆治之。(易老名独行丸,《脾胃论》名备急大黄丸。)


川大黄末 干姜末 巴豆(去皮心,研,去油用霜)


上各等分,和合一处,研匀,炼蜜丸,臼内杵千百下如泥,丸如小豆大。夜卧温水下一丸,如下气实者加一丸,如卒病不计时候。妇人有胎不可服。


神保丸(《和剂》) 治心膈痛,腹痛血痛,肾气胁下痛,大便不通,气噎,宿食不消。


木香 胡椒(各二钱半) 巴豆(十粒,去皮心膜,研) 干蝎(七枚)


上四味,为末,汤浸蒸饼为丸,麻子大,朱砂三钱为衣。每服五丸,心膈痛,柿蒂、灯芯汤下;腹痛,柿蒂、煨姜煎汤下;血痛,炒姜醋汤下;肾气胁下痛,茴香酒下;大便不通,蜜汤调槟榔末一钱下;气噎,木香汤下;宿食不消,茶酒浆饮任下。


三棱消积丸(《脾胃》) 治伤生冷硬物,不能消化,心腹满闷。


神曲(炒) 京三棱(炮) 广术(炮,各七钱) 怀香(炒) 青皮 陈皮(各五钱) 丁皮 益智(各三钱)巴豆(和米皮炒焦,去米,五钱)


上为末,醋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温姜汤下,食前服。量虚实加减。得更衣,止后服。


神应丸(《元戎》) 治伤一切冷物潼乳,腹痛肠鸣飨泄。(许学士云∶此方得之王景长之家,近世名医多用,即知此方乃古方也,惟此为真,《局方》高殿前家亦非也。本方虽云秘者能下,泄者能止,用之少效,予反复本草味药性,但言巴豆得火者良,予改法为神应丸。)


木香(一钱) 丁香(别研) 干姜(炮) 百草霜(研细,各半两,以上四味,为末和匀) 杏仁(半两)


巴豆(半两,炒去油尽,微存性) 蜡(二两,醋煮去垢,先备下)


上同研为泥,上四味和匀,重罗细,入泥中,熔化蜡,入小油半两,同药研及数百回后,至凝可搓作挺,蜡纸封裹。每挺可重一钱,米饮下。


獭肝丸 治食鱼 不消生瘕,常欲食 者。


獭骨肝肺 大黄(各八分) 芦根 鹤骨(各七分) 桔梗(五分) 干姜 桂心(各四分) 斑蝥(二十一枚,炙)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酒服十丸至十五丸,日再,瘥。


治食 在心胸间不化,吐不出,速下除之,久成 病方。(仲景)


陈皮(一两) 大黄 朴硝(各二两)


上三味,用水一大升,煮取半升,顿服消。


又用马鞭草捣汁饮。


又饮姜叶汁一升亦消。


又可服吐药吐之。


治食狗肉不消,心下坚,或腹胀,口干大渴,心急发热,狂言妄语,或洞下方。


上用杏仁一升,去皮研,以沸汤三升和绞汁,三服,狗肉原片皆出净。


又方 以芦根,水煮汁饮之消。


当归四逆汤(见厥。) 通脉四逆汤(见泄泻。) 理中丸(见痞。) 五积散(见中寒。) 养胃汤(见伤暑。)


芎芷香苏饮(见香港脚。)


和解散(《和剂》) 治四时伤寒头痛,烦躁自汗,咳嗽吐利。


浓朴(去粗皮,姜汁制) 陈皮(洗,各四两) 本 桔梗 甘草(各半斤) 苍术(去皮,一斤)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姜三片,枣二枚,煎七分,不拘时热服。


冲和汤,即参苏饮加木香。


半夏茯苓汤(见痰饮。) 理中汤(见霍乱。) 缩脾饮(见中暑。) 酒煮黄连丸(见伤暑。)


枳实半夏汤(《和剂》)


枳实 半夏(各等分) 加麦每服七钱,水二盏,姜五片,煎八分,温服无时。


曲 丸 治酒积癖不消,心腹胀满,噫酸,哕逆不食,胁肋疼痛。


神曲(炒) 麦 (炒,各一两) 黄连(半两,锉,同巴豆三粒炒黄,去巴豆)


上为细末,沸汤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姜汤下。


酒 丸 治饮酒过度,头旋,恶心呕吐,酒停遇酒即吐,久而成癖者。


雄黄(如皂角子大) 巴豆(不去油皮) 蝎梢(各十五枚)


上研细,入白面五两半,水和丸,如豌豆大。候稍干,入麸炒香,将一丸放水中,浮即去麸。每服二丸,温酒下,茶亦可。


饮酒令无酒气方(《千金》,下同。)


干蔓青根二七枚,三遍蒸,为末,取两钱许,酒后水服。


治恶酒健嗔方 取其人床上尘,和酒饮之。空井中倒生草烧灰饮之,勿令知。


断酒方 酒七升,着瓶中,熟朱砂半两着酒中,急塞瓶口,安着猪圈中,任猪摇动,经七日,取酒尽饮。


又方 故毡中 耳子七枚,烧作灰,黄昏时暖一杯酒,咒言与病狂人饮也,勿令知之,后不喜饮酒也。


又方 白猪乳汁一升饮之,永不饮酒。


又方 鸬 屎烧灰,水服方寸匕,永断。


又方 自死蛴螬干,捣末和酒与饮,永世闻酒名即呕,神验。


又方 酒客吐中肉七枚,阴干,烧末服之。


法制陈皮 消食化气,宽利胸膈,美进饮食。


茴香(炒) 甘草(炙。各二两) 青盐(炒,一两) 干生姜 乌梅肉(各半两) 白檀香(二钱半)


上六味,为末,外以陈皮半斤,汤浸去白净四两,切作细条子。用水一大碗,煎药末三两,同陈皮条子一处慢火煮,候陈皮极软控干,少时用干药末拌匀焙干。每服不拘多少,细嚼,温姜汤下,无时。


法制槟榔 治酒食过度,胸膈膨满,口吐清水,一切积聚。


鸡心槟榔(一两,切作小块) 缩砂(取仁) 白豆蔻(取仁) 丁香(切作细条) 粉草(切作细块,各一两) 橘皮(去白,切作细条) 生姜(各半斤,切作细条) 盐(二两)


上件用河水两碗浸一宿,次日用慢火,砂锅内煮干焙干,入新瓶收。每服一撮,细嚼酒下;


或为细末,汤调服亦可。


东垣曰∶阴阳应象论云∶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痹论云∶阴气者,静则神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此乃混言之也。分之为二,饮也,食也。


饮者水也,无形之气也。因而大饮则气逆,形寒饮冷则伤肺,肺病则为喘咳,为肿,为水泻。轻则当发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湿,解酲汤、五苓散、生姜、半夏、枳实、白术之类是也。如重而蓄积为满者,芫花、大戟、甘遂、牵牛之属利下之,此其大法也。食者物也,有形之血也。如生气通天论云∶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为痔。又云∶食伤太阴厥阴,寸口大于人迎两倍三倍者,或呕吐,或痞满,或下利肠,当分寒热轻重治之。轻则内消,重则除下。如伤寒物者,半夏、神曲、干姜、三棱、广术、巴豆之类主之。如伤热物者,枳实、白术、青皮、陈皮、麦 、黄连、大黄之类主之。亦有宜吐者,阴阳应象论云∶在上者因而越之。瓜蒂散之属主之。然而不可过剂,过则反伤脾胃。盖先因饮食自伤,又加之以药过,故肠胃复伤,而气不能化,食愈难消矣,渐至羸困。故五常政大论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小毒治病,十去其七,常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不可过之。此圣人之深戒也。伤食之证,胸膈痞塞,吐逆咽酸,噫败卵臭,畏食头痛,发热恶寒,病似伤寒,但气口大于人迎数倍,身不痛耳。内无热与伤冷物者,治中汤加砂仁一钱,下红丸子、小七香丸。内有热与伤热物者,上二黄丸、枳术导滞丸、通用保和丸、枳术丸、曲 枳术丸、木香枳术丸、槟榔丸、木香槟榔丸。伤肉食湿面辛辣浓味之物,填塞闷乱,胸膈不快,三黄枳术丸。伤湿面,心腹满闷,肢体沉重,除湿益气丸。伤热食,痞闷兀兀欲吐,烦乱不安,上二黄丸。伤湿热之物,不得旋化,而作痞满,闷乱不安,枳术导滞丸。伤蟹,紫苏丁香汤。伤豆粉湿面油腻之物,白术丸。食狗肉不消,心下坚,或腹胀口干,发热妄语,煮芦根汁饮之。食鱼脍及生肉在胸膈不化,必成 瘕,捣马鞭草汁及生姜汁饮之。伤冷食,半夏枳术丸,小便淋加泽泻,寒热不调,每服加上二黄丸十丸,或用木香干姜枳术丸、丁香烂饭丸。


张仲景治宿食在上脘,以瓜蒂散吐之,不即下之。凡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或数而滑,或紧如转索无常,及下利不欲食者,皆宿食也。皆用大承气汤下之。其人热,其伤物亦热者,宜之。其人寒,其伤物亦寒者,不宜也。戴云∶伤食腹痛胀满,大便不通者,遂成食积,小七香丸一帖,用水一盏,姜三片,煎八分去滓,吞感应丸,此下伤冷之方也。大抵气口脉紧盛者宜下。尺脉绝者宜吐。经曰∶气口脉盛伤于食,心胃满而口无味。口与气口同,口曰坤者,口乃脾之候,故胃伤而气口紧盛。夫伤有多少,有轻重,如气口一盛,得脉六至,则伤于厥阴,乃伤之轻也,枳术丸之类主之。气口二盛,脉得七至,则伤于少阴,乃伤之重也,雄黄圣饼子、木香槟榔丸、枳壳丸之类主之。气口三盛,脉得八至九至,则伤太阴,填塞闷乱,则心胃大痛,备急丸、神保丸、消积丸之类主之。兀兀欲吐不已,俗呼食迷风是也。经曰∶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瓜蒂散主之。如不能吐,是无治也。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此之谓也。或曰盛食填塞胸中痞乱,两寸脉当用事,今反两尺脉不见,其理安在?曰∶胸中有食,是木郁宜达,故探吐之。食者物也,物者坤土也,是足太阴之号也。胸中者肺也,为物所塞,肺者手太阴金也,金主杀伐,与坤土俱在手上,而旺于天。金能克木,故肝木发生之气伏于地下,非木郁而何。吐去上焦阴土之物,木得舒畅则郁结去矣。食塞于上,脉绝于下,若不明天地之道,无由达此至理。水火者,阴阳之征兆,天地之别名也。故独阳不生,独阴不长。天之用在于地下,则万物生长。地之用在于天上,则万物收藏。此乃天地交而万物通也,此天地相根之道也。故阳火之根本于地下,阴水之源本于天上,故曰水出高源。故人五脏主有形之物,物者阴也,阴者水也,右三部脉主之,偏见于寸口,食塞于上,是绝五脏之源,源绝则水不下流,两尺脉之绝,此其理也,何疑之有。然必视所伤之物冷热,随证加减,如伤冷物一分,热物二分,则用寒药二停,热药一停,随时消息。经云∶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此之谓也。既有三阴可下之法,亦必有三阴可补之法。故曰内伤三阴可用温剂。若饮冷内伤,虽云损胃,未知色脉,各在何经。若面色青黑,脉浮沉不一,弦而弱者,伤在厥阴。若面色红赤,脉浮沉不一,细而微者,伤在少阴。若面色黄洁,脉浮沉不一,缓而迟者,伤在太阴也。伤在厥阴肝之经,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之类主之。伤在少阴肾之经,通脉四逆汤主之。伤在太阴脾之经,理中丸汤主之。大便 者宜汤,结者宜丸。凡诸脾脉微洪,伤苦涩物。经曰∶咸胜苦。微弦,伤冷硬物。经云∶温以克之。微涩,伤辛辣物。经云∶苦胜辛。微滑,伤腥咸物。经云∶甘胜咸。弦紧,伤酸硬物。经云∶辛胜酸。洪缓,伤甜烂物。经云∶酸胜甘。微迟,伤冷痰积聚恶物,温胃化痰。单伏主物不消化,曲 、三棱、广术之类。浮洪而数,皆中酒,葛根、陈皮、茯苓。伤食作泻不止,于应服药中,加肉豆蔻、益智仁以收固之。伤食兼感风寒,其证与前同,但添身疼,气口人迎俱盛,俗谓夹食伤寒,宜生料五积散,或养胃汤、香苏饮、和解饮。


【伤酒】恶心呕逆,吐出宿酒,昏冒眩晕,头痛如破,宜冲和汤、半夏茯苓汤,或理中汤加干葛七分,或用末子理中汤和缩脾饮。酒渴,缩脾汤,或煎干葛汤调五苓散。久困于酒,遂成酒积,腹痛泄泻,或暴饮有灰酒亦能致然,并宜酒煮黄连丸。


多饮结成酒癖,腹中有块,随气上下,冲和汤加蓬术半钱。酒停胸膈为痰饮者,枳实半夏汤加神曲、麦芽各半钱,冲和汤加半夏一钱,茯苓七分。解酒毒无如枝矩子之妙,一名枳 ,一名木蜜,俗呼癞汉指头,北人名曰烂瓜,江南谓之白石树,杭州货卖名蜜屈立,诗所谓南山有枸是也。树形似白杨,其子着枝端,如小指,长数寸,屈曲相连,春生秋熟,经霜后取食如饧美。以此木作屋柱,令一室之酒味皆淡薄。赵以德治酒人发热,用枝矩子而愈,即此也。东垣云∶酒者大热有毒,气味俱阳,乃无形之物也。若伤之,止当发散,汗出则愈矣。其次莫如利小便,乃上下分消其湿。今之病酒者,往往服酒症丸,大热之药下之,又有用牵牛、大黄下之者,是无形元气受病,反下有形阴血,乖误甚矣。酒性大热巳伤元气,而复重泻之,亦损肾水真阴,及有形血气,俱为不足,如此则阴血愈虚,真水愈弱,阳毒之热大旺,反增其阴火,是以元气消铄,折人长命,不然则虚损之病成矣。酒疸下之,久则为黑疸,慎不可犯,宜以葛花解酲汤主之。海藏云∶治酒病宜发汗,若利小便,炎焰不肯下行,故曰火郁则发之。以辛温散之,是从其体性也。是知利小便,则湿去热不去。若动大便,尤为疏陋。盖大便者,有形质之物,酒者无形之水,从汗发之,是为近理。湿热俱去,故治以苦温,发其火也;佐以苦寒,除其湿也。按酒之为物,气热而质湿,饮之而昏醉狂易者热也,宜以汗去之。既醒则热去而湿留,止宜利小便而已。二者宜酌而用之,大抵葛花解酲汤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