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坏病
《伤寒恒论》:伤寒坏病
计二法(据舒本校补)
一、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针炙的一种方法,用针针于一定穴位,以艾裹针体而蒸烧之,以冀发汗。),仍不解者,此为坏病(因治疗错误致病情发生恶化,证候变乱,而不能称其名者。)。桂枝不中(就是不中用的意思。)与〔之〕也。(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原文16前段
【郑论】 按太阳证,既经汗、吐、下、温针,治皆不愈,总其未得病之源委而误用之也,仍究察其何逆,而随机治之,然亦不得为之真坏证也。
【阐释】 太阳证,既经汗、吐、下、温针的治疗,病仍未解,原因是治法不当,使病情变化,成了坏病。郑氏曰:“仍究察何逆,而随机治之”。假如发汗、温针亡阳,则有脉微身寒之变,宜桂枝加附子汤。吐伤中气,气逆脉促者,宜生姜半夏汤。下之而寒水下陷,利遂不止,脉濡滑者,宜四逆理中辈。此即原文随证治之之义矣。
二、〔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原文 266、267
【郑论】 按太阳之邪不解,应当传入阳明,何得越位而转入少阳也?然太阳寒水之气,亦许结于胁下鞕满,如此而言。亦可谓转属少阳也。迨至干呕不欲食,往来寒热,少阳之本证具也,未经吐、下,可与小柴胡汤以和解之,若已经汗、吐、下,温针而见谵语,未见柴胡证,似从谵语法治之,亦不得尽目之为坏病也。学者又当于临证时,细细求之可也。
【阐释】 本条前段提出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既具少阳主证,脉虽沉紧与证不符,当舍脉从证,可与小柴胡汤治疗。后段则述及少阳病误治的变证及救误的原则,郑氏曰:“亦不得尽目之为坏病也,当于临证时,细细求之可也”。总之误用汗、吐、下、温针,非病胃燥,即为血热。胃燥之证,轻则小承气,重则调胃承气,最重则为大承气。血热之证。轻则刺期门,重则桃核承气,尤重者抵当汤,随证施治可也。
《圣济总录》:伤寒坏病
论曰伤寒大阳病三日,已发汗,吐下若温针,仍不解者,多变为坏病,转入少阳,已吐下发汗,少阳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此皆由伤寒病在诸经络,发汗吐下而病证不除,又感客气,气有寒暑燥湿风不同,病亦随变,故谓之坏病,又有伤寒过经,再受热邪,留蓄脏腑,病后多变者,及伤寒解后,虚羸少气,余证未除者,皆谓之坏病也。
治伤寒坏病瘥后,或十数日,或半月二十日,终不惺惺,精神昏,语言错,又无寒热,医或作鬼祟,或作风疾,多端治疗弗效,或朝夕潮热颊赤,或似疟,皆由发汗不尽,余毒在心包络间所致。知母麻黄汤方
知母(焙一两半) 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 甘草(炙锉) 芍药 黄芩(去黑心各半两)桂(去粗皮半两盛暑中可减半)
上六味,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半日内可相次三服,温覆取汗,未汗再服,若心烦不眠,欲饮水者,当稍稍与之,令胃中和即愈。
治伤寒坏病,经数日未瘥,诸药不能除。升麻汤方
升麻 鳖甲醋炙去裙 枳壳(去瓤麸炒) 犀角(镑) 葛根 黄芩(去黑心各三分)甘草(炙锉) 前胡(去芦头) 乌头(炮裂去皮脐各半两)
上九味,锉如麻豆,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下地黄汁二合,搅匀食后温服。
治伤寒坏病,医所不能治,热在胸中,不能言语,麦奴丸方
麦奴 釜底墨 灶突墨 梁上尘 大黄锉炒 黄芩(去黑心) 朴硝(研各半两) 麻黄(去根节一两)
上八味,捣研为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弹丸大,每服一丸,新汲水研下,如渴当极饮水,不欲水,亦强饮之,须臾必寒,寒已,汗出瘥。
治伤寒坏病,冷热相搏,心下结,胸满气急,大便不利,体变黄青黑如桃枝色,四肢逆冷,热结在内者,不可服汤饮。宜麝香丸方
麝香(研) 猪苓(去黑皮) 朴硝(研) 荛花(炒) 芫花(醋炒各一分) 大黄(锉炒) 商陆甘遂(炮各半两)
上八味,粗捣研为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食前温汤下,良久必利,未利再服。
治伤寒坏病,头与骨肉俱痛,狂言妄语,医所不疗者。黑奴丸方
麻黄(去根节一两半) 黄芩(去黑心) 甘草(炙锉) 灶突墨 芒硝(各一两) 豉(一合炒)
上六味,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新汲水研下,不拘时候。
治伤寒坏病。大效丸方
乌头 附子(各一两二味去皮脐为末用醋一升煎尽为度又入好酒一升再煎成膏后入诸药)乌蛇(酒浸去皮骨炙) 细辛(去苗叶) 浓朴(去粗皮姜汁炙) 人参 赤茯苓(去黑皮)桂(去粗皮) 干蝎(炒) 木香 乳香(研) 草豆蔻(去皮) 砂(研) 胡桐泪 槟榔锉 腻粉不灰木(各一分)
上一十七味,将一十五味,捣研为末,入二味膏子内,和捣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如阳盛研牛黄腻粉水下,如阴盛发厥,心胸结痞,煎柳枝汤下。
治伤寒坏病,经久不瘥,潮热不退,身体沉重,昏愦烦闷。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去心焙) 赤茯苓(去黑皮各一两) 鳖甲(去裙 醋炙二两) 甘草(炙锉半两)
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乌梅一个,小麦五十粒,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治伤寒坏病,潮热颊赤,口干烦躁,神思昏塞,经久不瘥。前胡汤方
前胡(去芦头二两) 柴胡(去苗) 常山 人参 葛根(锉各一两) 甘草(炙锉三分)
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大盏,乌梅一个椎碎,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