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枣仁
- 《本草备要》:酸枣仁
- 《本草便读》:酸枣仁
- 《本草乘雅半偈》:酸枣仁
- 《本草崇原》:酸枣仁
- 《本草从新》:酸枣仁
- 《本草撮要》:酸枣仁
- 《本草经解》:酸枣仁
- 《本草求真》:酸枣仁
- 《本草思辨录》:酸枣仁
- 《本经逢原》:酸枣仁
- 《得配本草》:酸枣仁
- 《顾松园医镜》:酸枣仁
- 《冯氏锦囊秘录》:酸枣仁
- 《雷公炮制药性解》:酸枣仁
- 《雷公炮炙论》:酸枣仁
- 《医学入门》:酸枣仁
- 《药鉴》:酸枣仁
- 《药性切用》:酸枣仁
- 《药征》:酸枣仁
《本草备要》:酸枣仁
补而润,敛汗,宁心
甘酸而润(凡仁皆润)。专补肝胆。炒熟酸温而香,亦能醒脾(故归脾汤用之)。助阴气,坚筋骨,除烦止渴(敛阴生津),敛汗(《经疏》曰∶凡服固表药,而汗不止者,用枣仁炒研,同生地、白芍、五味,麦冬、竹叶、龙眼肉煎服多效。汗为心液故也)宁心(心君易动,皆由胆怯所致。经曰∶凡十一官皆取决于胆也)。
疗胆虚不眠(温胆汤中或用之。肝虚则胆也虚,肝不藏魂,故不寐。血不归脾,卧亦不安。《金匮》治虚劳烦不眠,用酸枣仁汤。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炙,知母、茯苓、芎 各二两,深师加生姜二两,此补肝之剂。经曰∶卧则血归于肝。苏颂曰∶一方加桂一两,二方枣仁并生用,治不得眠,岂得以煮过便为熟乎?),酸痹久泻(酸收涩,香舒脾)。
生用酸平,疗胆热好眠(时珍曰∶今人专以为心家药,殊昧此理。昂按∶胆热必有心烦口苦之证,何以反能好眠乎?温胆汤治不眠,用二陈加竹茹、枳实,二味皆凉药,乃以凉肺、胃之热,非以温胆经之寒也。其以温胆名汤者,以胆欲不寒不燥,当温为候耳。胆热好眠四字,不能无疑也)。
炒,研用。恶防己。
《本草便读》:酸枣仁
酸枣仁(图缺)
入肝脏藏魂镇摄.用疗胆怯无眠.走心家敛液固虚.可治表疏有汗.性颇平滑.味属甘酸.(酸枣仁凡仁皆可入心.酸者皆入肝.酸甘而平.润泽之品.故能入心肝.敛液固虚.但善滑大肠.至于炒熟.治胆虚不眠.生用治胆热好眠之说.亦习俗相沿.究竟不眠好眠.各有成病之由.非一物枣仁可以统治也.)
《本草乘雅半偈》:酸枣仁
(本经上品)
【气味】酸平,无毒。
【主治】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四肢酸痛,湿痹。久服安五脏,轻身,延年。
【核】曰∶出汴雒,及西北州郡,处处虽有,但分土产之宜与不宜耳。多野生,在坡 ,及城垒间。似枣而皮细,木心赤色,茎叶俱青,花似枣。八月结实,红紫色,似枣而圆小,味极酸;当月采实,取核中仁。 曰∶嵩阳子言,酸枣木高硕,货者皆棘子,此说未尽。盖不知小则为棘,大则为酸枣。平地则易长,崖堑则难生。故棘多生崖堑上,经久不樵则成干,人方呼为酸枣,更不言棘,实一本也。此物才及三尺,便开花结子。但科小者,气味俱薄;
科大者,气味俱浓。今陕西临潼山野所出亦好,此亦土地所宜也。修治,酸枣用仁,以叶拌蒸半日,去皮尖。
先人云∶味酸入肝,色赤入心,心之肝药也。有开义、出义、魂神义,欲魂来归,欲阖转入者,非所宜也。又云∶棘刺外出,无邪服此,反伤其内。又云∶别录主烦心不得眠者,心腹邪结气聚使然耳。服之结散聚消,心定烦息,故得睡眠。又云∶未有散邪结气聚之物,能使卫气入脏而就安寝者。世人见不得睡眠,便用枣仁,思之真堪绝倒。
【 】曰∶枣为脾果,味酸属木,脾之肝药也。色赤属火,脾之心药也。具春升夏出之机,脾之阳分药也。盖心腹居中,即脾土之宫位,为寒热邪气,结聚于中,不能主持四末,致成湿痹酸痛,而为凝闭之阴象者,枣能营运脾用,鼓舞脾阳,转凝闭为升出,结聚自散,痹闭自通矣。五脏居中,禀气于脾,亦仗以轻安也。
(从来作不寐家枕中秘,但欲寐人,形藏中结聚乎,空洞乎。)
《本草崇原》:酸枣仁
气味酸平,无毒。主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四肢 痛,湿痹。久服安五脏,轻身延年。
(酸枣始出河东川泽,今近汴洛及西北州郡皆有之。一名山枣,《尔雅》名 ,孟子曰∶养其棘是也。其树枝有刺,实形似枣而圆小,其味酸,其色红紫。八月采实,只取核中之仁。仁皮赤,仁肉黄白。)
(按∶酸枣肉味酸,其仁味甘而不酸。今既云酸枣仁,又云气味酸平,讹也,当改正。)
枣肉味酸,肝之果也。得东方木味,能达肝气上行,食之主能醒睡。枣仁形园色赤,禀火土之气化。火归中土,则神气内藏,食之主能寤寐。《本经》不言用仁,而今时多用之。心腹寒热,邪结气聚者,言心腹不和,为寒为热,则邪结气聚。枣仁色赤象心,能导心气以下交,肉黄象土,能助脾气以上达,故心腹之寒热邪结之气聚可治也。土气不达于四肢,则四肢酸痛。火气不温于肌肉,则周身湿痹。枣仁禀火土之气化,故四肢酸痛,周身湿痹可治也。
久服安五脏,轻身延年。言不但心腹和平,且安五脏也。五脏既安,则气血日益,故又可轻身延年。
《本草从新》:酸枣仁
补肝胆、敛汗、宁心醒脾.
甘酸而润.生用酸平.专补肝胆.(今人专以为心家药、殊未明耳.)炒熟酸温而香.亦能醒脾.助阴气.坚筋骨.除烦止渴.(敛阴生津.)敛汗.(经疏曰∶凡服固表药而汗不止者、用枣仁炒研、同生地、白芍、北五味、麦冬、龙眼肉、竹叶煎服多效、以汗为心液也.)宁心.(心君易动、皆由胆怯所致、经曰∶凡十一官、皆取决于胆也.)疗胆虚不眠.(温胆汤中、或加用之、肝虚则胆亦虚、肝不藏魂、故不寐、血不归脾、卧亦不安、金匮治虚劳虚烦不升、甘草炙、知母、茯苓、芎 各二两、深师加生姜二两、此补肝之剂、经曰∶卧则血归于肝、苏颂曰∶一方加桂一两、二方枣仁皆生用、治不得眠、则生用疗胆热好眠之说、未可信也、盖胆热必有心烦口苦之证、何以反能好眠乎、若肝火郁于胃中、以致倦怠嗜卧、则当用辛凉透发肝火、如柴薄之属、非枣仁所得司也.)酸痹久泻.(酸收涩、香舒脾.)肝胆二经有实邪.热者勿用.炒香研.恶防己.
《本草撮要》:酸枣仁
味甘酸而润.入手少阴足少阳经.功专安神定志.得人参、茯苓治盗汗.得辰砂、乳香治胆虚不寐.炒用.恶防己.
《本草经解》:酸枣仁
气平.味酸.无毒.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四肢酸痛.湿痹.久服安五脏.轻身延年.(炒研)
枣仁气平.禀天秋敛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酸无毒.得地东方之木味.入足厥阴肝经、手厥阴风木心包络经.气味俱降.阴也.心者胸臆之分.手厥阴心包络脉起之处.腹者中脘之分.足厥阴肝经行之地.心包络主热.肝主寒.厥阴主散.不能散则寒热邪结气聚矣.枣仁味酸.入厥阴.厥阴和.则结者散也.四肢者手足也.两厥阴经行之地也.酸痛湿痹.风湿在厥阴络也.枣仁味酸益血.血行风息.气平益肺.肺理湿行.所以主之也.心包络者.心之臣使也.代君行事之经也.肝者生生之脏.发荣之主也.久服枣仁.则厥阴阴足.所以五脏皆安.气平益肺.所以轻身延年也.
【制方】
枣仁同茯神、远志、麦冬、石斛、五味、圆肉、人参.治惊悸.同生地、白芍、麦冬、五味、圆肉、竹叶.治自汗.同茯神、人参.治盗汗.同人参、茯神、白术、甘草.治振悸不眠.同知母、茯神、甘草.名酸枣仁汤.治虚烦不眠.
《本草求真》:酸枣仁
(灌木)收肝胆虚热不眠
酸枣仁(专入肝胆。兼入脾)。甘酸而润。仍有生熟之分。生则能导虚热。故疗肝热好眠。神昏燥倦之症。熟则津液。故疗胆虚不眠。烦渴虚汗之症。(志曰。按五代史后唐刊石药验云。酸枣仁睡多生使。不得睡炒熟。陶云。食之醒睡。而经云疗不得眠。盖其子肉味酸。食之使不思睡。核中仁服之。疗不得眠。正如麻黄发汗。根节止汗也。)本肝胆二经要药。因其气香味甘。故又能舒太阴之脾。(时珍曰。今人专以为心家药。殊昧此理。)按肝虚则阴伤而心烦。而魂不能藏。(肝藏魂。)是以不得眠也。故凡伤寒虚烦多汗。及虚人盗汗。皆炒熟用之。取其肝脾之津液也。(如心多惊悸。用酸枣仁一两。炒香。捣为散。每服二钱。竹叶汤调下。又温胆汤或加枣仁。金匮治虚劳虚烦。用酸枣仁汤。枣仁三升。甘草一两炙。知母茯苓芎 各二两。深师加生姜二两。此补肝之剂。)归脾汤用以滋营气。亦以营气得养。则肝自藏魂而弥安。血自归脾而卧见矣。其曰胆热好眠可疗。因其胆被热淫。神志昏冒。故似好眠。其症仍兼烦燥。用此(同茶)疗热。热疗则神清气爽。又安有好眠之弊乎?(汪昂曰。温胆汤治不眠。内用二陈加竹茹枳实凉味。乃凉肺泻胃之热以温胆之寒也。其以温胆名汤者。以胆欲不寒不燥。常温为候耳。)但仁性多润。滑泄最忌。纵使香能舒脾。难免润不受滑矣。附记以补书所未及。炒研用。(炒久则油香不香。碎久则气味俱失。便难见功。)恶防己。
《本草思辨录》:酸枣仁
酸枣丛生而气薄,气薄则发泄,味酸亦泄,啖之使阳不得入于阴,故醒睡。仁则甘平,甘平由酸而来,性故微敛而微守。酸枣肝药,仁不能大戾乎枣,亦必入肝。皮赤则入心,内黄则入脾。酸枣仁自当为心肝脾三经之药。心得之则神安,肝得之则魂藏,脾得之则思靖,其治不得眠,尚有何疑。独是酸枣仁汤治虚劳虚烦不得眠,则更有进焉。按栀子豉汤证,亦为虚烦不得眠,而彼为有伤寒余邪,此由于虚劳,故加虚劳字以别之。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此云虚烦不得眠,脉必浮而微数。盖阳上淫而不下则烦,阴下亏而不上则不得眠,其责在肾。非酸枣仁收摄浮阳,不能使心肝脾咸循其职。故推酸枣仁为君,而臣以知母滋肾之液,茯苓泄肾之邪,扰心之烦可不作矣。而心肾不交,犹未足以成寐。后世医者,必将以远志配枣仁,为一降一升之法。不知远志乃阴中升阳之药,此非阳不升而实阴不升,既以枣仁摄之,知母滋之,茯苓泄之,阴中之阴,自有能升之理。特三物皆下行,而肾阴向上之机不能无滞,故又加芎 通阴阳以利之,甘草居中宫以和之,标之曰酸枣仁汤者,以酸枣仁
《本经逢原》:酸枣仁
实酸平,仁甘平,无毒。
《本经》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四肢酸痛湿痹,久服安五脏。
发明 酸枣仁味甘而润。熟则收敛津液,故疗胆虚不得眠,烦渴虚汗之证。生则导虚热,故疗胆热好眠,神昏倦怠之证;足厥阴少阳本药,兼入足太阴脾经。按∶酸枣本酸而性收,其仁则甘润而性温,能散肝胆二经之滞。故《本经》治心腹寒热,邪气结聚酸痛,血痹等证,皆生用,以疏利肝脾之血脉也。盖肝虚则阴伤两烦心,不能藏魂,故不得眠也。伤寒虚烦多汗及虚人盗汗,皆炒熟用之,总取收敛肝脾之津液也。归脾汤用以滋养营气,则脾热自除。单用煮粥除烦益胆气,胆气宁而魂梦安矣。今人专以为心家药,殊昧此理。
《得配本草》:酸枣仁
恶防己。
酸,平。入足厥阴,兼入手少阴经血分。收肝脾之液,以滋养营气。敛心胆之气,以止消渴。补君火以生胃土,强筋骨以除酸痛。得人参、茯苓,治盗汗。(无火可用。)得生地、五味子,敛自汗。(心火盛不用。)配辰砂、乳香,治胆虚不寐。(有火勿用。)配地黄、粳米,治去壳,治不眠。炒用,治胆热不眠。生用,止烦渴虚汗。醋炒,醒脾。临时炒用恐助火,配足,敛之益增烦躁。)俱禁用。
世医皆知枣仁止汗,能治不眠。岂知心火盛、汗溢不止,胆气热、虚烦不眠,阴虚痨瘵症,有汗出上焦而终夜不寐者,用此治之,寐不安,而汗更不止。
《顾松园医镜》:酸枣仁
〔甘酸平,入心、脾、肝、胆四经。炒研。〕止惊悸而最治虚汗,〔胆怯者,心君易动,补胆气则惊悸止。凡服固表药而汗不止者,用枣仁为君,则汗必止,以汗为心液故也〕。除心烦而善疗不眠。〔肝虚血少,则虚烦不眠,补肝养阴,则不烦而安眠矣。〕肝、胆、脾三经有实邪热者勿用,以其收敛故也。。
《冯氏锦囊秘录》:酸枣仁
得木之气而兼土化,故酸而兼甘,气平,无毒。入足少阳、手少阴、足厥阴、太阴经,专补肝胆。熟则芳香入脾,故能醒脾,且补胆,则母子之气相通,故主心烦不得眠,盖心君易动,由胆怯所致,且肝不能藏魂,则目不得瞑,既补肝胆,复益心脾,则五脏俱安,宜其筋骨坚强,肥健延年也。
酸枣仁,宁心益肝,敛汗止渴,心胸寒热,邪结气聚,四肢酸痛,湿痹心烦,意乱不眠,胆虚易惊悸,脾虚不嗜食,心虚易出汗,安神魂宁意,补中气,助阴坚筋骨,安五脏,久服令人肥健轻身延年。
能治多眠不眠,须分生炒研用,多眠胆实有热宜生,不眠胆虚有寒宜炒,主肝胆二经兼入心脾,夫胆虚不眠寒也。然肝胆相根据,得熟者以旺肝,则木来制土,脾主四肢,又主困倦,故令人睡。胆实多睡熟也,生研调服,夫枣仁,秋成者也,生则全金,气以制肝,脾不受侮,远行不睡矣。
主治(痘疹合参) 痘后血少,心神不安,夜眠不稳者,宜炒研用,味甘而香,归脾汤用之,醒脾气温而酸,补心丸用之敛心。
按∶枣仁,心、肝、胆三经气分之药、虽能宁心,更能宜肝,故若肝旺烦躁不宁者,及心阴不足,惊悸恍惚者,必同滋阴和肝养心之血药,相佐而用,其功乃见,否则心气无阴以敛,肝气得补而强,益增烦躁矣。乃古人未之发何也?性油而润滑泻者禁之,且其奏功者全仗芳香之气,以入心入脾也,必须临用方炒熟,研碎入剂方效,若炒久则油臭不香,若碎久则气味俱失,便难见功矣。此(张)心得之旨,并及以补后遗。
《雷公炮制药性解》:酸枣仁
味酸,性平无毒,入心脾肝胆四经。主筋骨酸寒,夜卧不宁,虚汗烦渴,安和五脏,大补心脾。炒熟去皮尖研用,生者治嗜卧不休。恶防己。
按∶枣仁味酸,本入肝经,而心则其所生者也,脾则其所制者也,胆又其相依之腑也,宜并入之。《圣惠方》云∶胆虚不眠,寒也,炒熟为末,竹叶汤调服。盖以肝胆相为表里,血虚则肝虚,肝虚则胆亦虚,得熟枣仁之酸温,以旺肝气,则木来克土。脾主四肢,又主困倦,所以令人多睡。又《济众方》云∶胆实多睡,热也。生研为末,姜茶汤调服,亦以枣仁秋成者也,生则得全金气,而能制肝木,肝木有制,则脾不受侮,而营运不睡矣。
雷公云∶凡使采得后,晒干取叶,重拌酸枣仁,蒸半日了,去尖皮了,任研用。
《雷公炮炙论》:酸枣仁
雷公云∶酸枣仁凡使,采得后,晒干,取叶重拌酸枣仁蒸半日,了,去尖、皮,了,任研用。
《医学入门》:酸枣仁
酸枣仁平止烦渴,引血归脾安睡歇,补中止泄及脐疼,宁心益胆除脾蹶。
出酸枣县者真。味酸,无毒。除骨蒸烦热及心虚惊悸不眠。丹溪云∶血不归脾而睡卧不宁者,宜用此大补心脾,则血归脾,而五脏安和,则睡卧自宁。又补中益气。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脐上下痛满,血转久泄,宁心志,敛虚汗,益胆气,又治四肢酸疼湿痹,筋骨风。久服助阴气,安五脏,令人肥健,轻身延年。
睡多,生用∶不得睡,炒熟,再蒸半日,去皮尖,研碎用。恶防己。
以上解热生津药。
《药鉴》:酸枣仁
气平,味甘酸,无毒。能安和五脏,大补心脾。故血不归脾,而睡卧不宁者,多用之。
盖血不归脾,则五脏不安和,而睡卧自不宁矣。今既大补心脾,则血归脾,而五脏和,睡卧岂有不宁者哉。然心家有实热者,生研为良,心家若虚寒者,炒研才妙。
《药性切用》:酸枣仁
甘酸性润,入心、脾、肝、胆。生用酸平,益肝胆以宁心敛汗;熟酸温,醒脾气以安神。
《药征》:酸枣仁
主治胸膈烦躁、不能眠也。
【考证】
酸枣仁汤证曰∶虚烦,不得眠。
(为则按∶虚烦当作烦躁。)
以上一方,酸枣仁二升。
【辨误】
时珍曰∶熟用不得眠,生用好眠,误矣!眠与不眠,非生熟之所为也。乃胸膈烦躁,或眠或不眠者,服酸枣仁,则皆复常矣。然则酸枣仁之所主,非主眠与不眠也。而历代诸医,以此立论误也,以不知人道也。夫人道者,人之所能为也。非人之所能为者,非人道也。学圣人之道,然后始知之。盖眠者寤者,造化之主也,而非人之为也。而烦躁者,毒之为而人之造也,酸枣能治之。故胸膈烦躁、或寤而少寐、或寐而少寤,予不问酸枣之生熟,用而治之,则烦躁罢而寤寐复故。呜呼悲哉!圣人之世远人亡。历代之学人,其解圣经,往往以天事混之于人事,故其论可闻,而行不可知也。人而不人,医而不医,吾党小子慎之!勿混造化与人事矣。
【品考】
酸枣仁 和、汉共有焉。汉产为良也。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