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劝行医说》又有论乳吹一条,语亦详尽,并录于此。凡妇人乳吹初起,切勿先延医治,每见医家治乳,用黄色敷药调菊花叶涂之,内服皂角甲末等味,速其成脓,待至红未熟,即用铍针开入寸许,复以手硬出毒,其痛每至昏晕,而血多脓少,既难内消,复使其痛苦多时,不能收口,日久成漏,腐烂缠绵,致病者求生不能,求死不得,而待哺之儿,亦将失乳毙命,罪恶之重,擢发难数。在医者本意只求多次相延,博取财物,或冀症久求愈,重索药资而已,亦知地狱中早虚左以待乎?故乳吹、乳痈等症,初起只须内服逍遥散,及六神丸、莲房灰末,福橘酒送,外煎紫苏、橘核、丝瓜络、川楝子、当归、红花、川乌、香附、官桂等水,用手巾两方,绞热替换暖乳,轻者乳散乳通,如再不通,须病患忍痛,命一大婴孩重吮下积乳,随即吐去,吮三五次无不爽利,无庸延医诊视。至于乳疽、乳岩、乳癖,症情不一,治法各殊,是在名家息心体认,以煎剂为主,尤非疡科所能奏功矣。


小儿吐乳,虽有寒热之不同,然寒者多而热者少,虚者多而实者少,总由胃弱而然。但察其形色脉证,则虚实、寒热,自有可辨。热者宜加微清;寒者必须温补。乳子之药不必多用,但择其要者二、三、四味,可尽其妙,如参姜饮、异功散之类。若儿小乳多,满而溢者,亦是常事,乳行则止,不必治也。(张景岳)


小儿呕吐,有寒、有热、有伤食,其病总属于胃。复有溢乳、 乳、呕哕,更有寒热拒格之证,又有虫痛而吐者,皆当详其证而治之。凡治小儿呕吐,先宜节其乳食;呕吐多渴,不可与水,水入复吐,终不能止。必强忍一、二时,而后以米汤与之,吐自止矣。


○初起 乳,即当调治。如 不已即成吐,吐不已即成呕,呕不已即成哕,胃气虚,精神脱矣。


○凡呕吐不纳药者,最难治疗。盖药入即吐,安能有功,不可强灌,胃口愈吐愈翻。予之治此颇多,先将姜汤和土,作二泥丸,塞其两鼻,使之不闻药气,然后用对证之药,煎好斟出。冷热得中,止服一口,停之半时,再服一口,又停少顷,则任服不吐矣。愚人不知,明见其吐药不纳,偏强灌之,则一吐倾囊,又何药力之可恃乎?此法不但幼科,方脉亦当识此。(《幼幼集成》)


乳之候非一端,伤乳停痰胃热寒,热宜和中清热饮,寒用温中止吐煎,伤乳平胃散最妙,停痰二陈汤可痊,若是满而自溢者,常须节乳自能安。


【注】小儿 乳,证非一端,有宿乳、停痰、胃寒、胃热之分,不可一例而治。如面色多赤,二便微秘,手足指热,此为热 也,宜和中清热饮主之;面色青白,粪青多沫,手足指冷,此因寒而 也,宜温中止吐汤主之;口热唇干,夜卧不宁、手足心热,此为伤乳而也,宜平胃散主之;胸膈膨满,呕吐痰涎,此因停痰而 也,宜枳桔二陈汤主之。若吃乳过多,满而自溢者,不须服药,惟节乳则 见自止矣。


和中清热饮


黄连(姜炒) 半夏(姜制) 陈皮 茯苓 藿香 砂仁


引用姜水煎服。


【方歌】和中清热饮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攒,藿香砂仁合成剂,水煎徐服可安全。


温中止吐汤


白豆蔻(研) 茯苓 半夏(姜制) 生姜


水煎,冲磨沉香汁服。


【方歌】温中止吐白豆蔻,茯苓半夏共生姜,临服沉香汁加入,专治 乳自寒伤。


平胃散


苍术(炒) 陈皮 浓朴(姜炒) 甘草(炙) 麦芽(炒) 砂仁(研)


引用姜水煎服。


【方歌】小儿伤乳多吐 ,平胃调中功可见,苍陈浓朴甘草偕,加入麦砂姜一片。


枳桔二陈汤


枳壳(麸炒) 桔梗 陈皮 半夏(姜制) 茯苓 甘草(炙)


引用姜水煎服。


【方歌】停痰 乳不能安,枳桔二陈汤最先,枳桔陈半苓甘草,生姜加入实时痊。


产后无儿饮乳,或乳多儿小未能饮尽,余乳蓄结作胀。或妇人血气方盛,乳房作胀,以致肿痛憎寒壮热,不吮通之,必致成痈。用陈皮一两,甘草一钱,水煎服。若肿结不消,欲回乳者,用麦芽二三两(炒熟),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