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砂仁
《本草乘雅半偈》:缩砂仁
(宋开宝)
唯能若伏若匿,乃得能升能出。以一物之奇,具金匮济生之用。
【气味】辛温涩,无毒。
【主治】主虚劳冷泻,宿食不消,赤白泄痢,腹中虚痛,下气。
【核】曰∶生西海、西戎、波斯诸国。今从东安道来,岭南山泽亦有。苗茎并似高良姜,高三四尺。叶长八九寸,阔半寸许。三四月花开在根下,五月成实,五七十枚作一穗,似益志而圆,皮紧浓而皱,有粟纹,外刺黄赤。一团八隔,可四五十粒,形似黍稷,表黑里白,辛香似白豆蔻仁。八月采取,气味完固也。修事,去壳,焙燥,研细用。
【 】曰∶花实在根,若芙蕖之本,敛缩退藏之谓仁矣。固甲函孚,界列八隔,仁粒比砂,攒簇实里,可谓至密也已。疏漏者曰砂鸣,则亟夺其气味而力不充,犹夫其息以踵,孕毓元阳,保任冲举者也。是故升出降入,靡不合宜,宁独对待阴凝,开发上焦,宣五谷味,苏胃醒脾而已。即虚可补,胎可安,崩可填,惊可镇,痫可定,滑可涩,脱可收,渗可弥,奔豚可下;及秋不能从外而内,冬不能自上而下;与命门火衰,不能纳气归元者,亦可使之从降从入矣。并命门火衰,不能生土,及春不能自下而上,夏不能从内而外者,亦可使之从升从出矣。乃若解毒散滞,伸筋舒郁,化痞却痛,彻饮调中,开噎膈,摄吐逆,此正开发上焦,宜五谷味,苏胃醒脾之功力也。毋仅瞻其升出,失却其降入,顾名思义,俯循垂象,则得之矣。
《本草经解》:缩砂仁
气温.味辛涩.无毒.主虚劳冷泻.宿食不消.赤白泄利.腹中虚痛下气.(姜汁炒)
砂仁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涩无毒.得地西方燥金之味.入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气味俱升.阳也.主虚劳冷泻者.阳虚而作劳.则真气愈耗.所以土冷而泄泻也.砂仁气温益气.味涩可以止泄也.辛温温胃.胃暖则宿食自消.赤白泻利.肠寒积滞也.辛温散寒.味涩止泄也.腹中虚痛.腹中阳气虚而寒痛也.温以益阳.辛以散寒.所以止之.肺主气.下气者.辛能益肺.肺平气自下也.
【制方】
砂仁同人参、陈皮、藿香、白茯、白芍、炙草.治吐泻不食.同藿香、橘红、木瓜.治霍乱转筋.同川附、炮姜、浓朴、陈皮、饭丸.治冷痢.连壳炒黑末.热酒下二钱.安胎止痛.用两许炒为末.入盐三钱.汤泡冷服.治干霍乱.
《本草择要纲目》:缩砂仁
【气味】
辛温涩无毒.阳也浮也.入手足太阴阳明太阳足少阴经.
【主治】
脾胃气结滞不散.虚劳冷泻.心腹痛.下气消食.其性属土.故能醒脾调胃.引诸药归宿丹田.得白蔻为使则入肺.得人参益智为使则入脾.得茯苓为使则入肾.与赤白石脂为使则入大小肠.得条芩白术为使则安胎.又冲和之气随所入而得其平也.
《冯氏锦囊秘录》:缩砂仁
禀天地阳和之气以生,味辛,气温,无毒。入足太阴、阳明、少阴、厥阴。也入手太阴阳明厥阴可升可降,降多于升,阳也。辛能散能润,温能和畅通达,故治一切虚寒凝结气滞。
缩砂仁,辛温香窜,补肺益肾,和胃醒脾,快气调中,通行结滞。除霍乱恶心,却腹痛安胎,温脾胃下气消食;治冷泻赤白,及休息痢,上气奔豚,鬼疰邪疰,转筋吐泻,胃气壅滞,丹田虚寒,能温脾胃,困乏能醒。然未免香燥走窜,孕妇气虚者,多服反致难产,不可不知。若肺热咳嗽,气虚肿满,火热腹痛,血热胎动,皆宜禁用。
主治(痘疹合参) 去壳炒研用。若治孕妇安胎者,宜带壳炒研。凡痘腹中虚寒作痛,并脾胃气结滞不散作闷,不思饮食,虚冷泻痢呕吐,消食健胃安胎,皆所必用,但气味香燥,不利于灌脓之时,及咳嗽喉痛音哑之症,均宜切忌。倘不得已投于阴虚有火之人,宜盐汤浸炒用之。
《药鉴》:缩砂仁
气温,味辛,无毒。佐黄芩、为安胎之妙剂也。治一切霍乱吐泻,心腹绞痛,正以温辛能止疼行气故耳。又于止痢药中用之,亦取此意。以益智人参为使则入脾,以白檀豆蔻为使则入肺,以黄柏茯苓为使则入膀胱肾,以赤白石脂为使则入大小肠。虽然,其性温辛,用之者以热攻热,乃所以为顺治也,经曰,热因热用,此之谓也。东垣谓化酒食之剂,何哉?盖惟温辛行气,则气行而酒食亦为之运化矣。
《玉楸药解》:缩砂仁
味辛,气香,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和中调气,行郁消渴,降胃阴而下食,达脾阳而化谷,呕吐与泄利皆良,咳嗽共痰饮俱妙,善疗噎膈,能安胎妊,调上焦之腐酸,理下气之秽浊,除咽喉口齿之热,化铜铁骨刺之鲠。
清升浊降,全赖中气,中气非旺,则枢轴不转,脾陷胃逆。凡水胀肿满、痰饮咳嗽、噎膈泄利、霍乱转筋、胎坠肛脱、谷宿水停、泄秽吞酸诸证,皆升降反常,清陷浊逆故也。泻之则益损其虚,补之则愈增其满,清之则滋其下寒,温之则生其上热。缘其中气堙郁,清浊易位,水木下陷,不受宣泻,火金上逆,不受温补也。惟以养中之味,而加和中之品,调其滞气,使之回旋,枢轴运动,则升降复职,清浊得位,然后于补中扶土之内,温升其肝脾,清降其肺胃,无有忧矣。和中之品,莫妙如砂仁,冲和条达,不伤正气,调理脾胃之上品也。
去壳,炒研,汤冲服,则气足。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