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沙蜜
《本草图经》:缩沙蜜
缩沙蜜(图缺),出南地,今惟岭南山泽间有之。苗茎作高良姜,高三、四尺;叶青,长八、九寸,阔半寸以来;三月、四月开花在根下;五、六月成实,五、七十枚作一穗,状似益智,皮紧浓而皱如栗纹,外有刺,黄赤色。皮间细子一团,八漏可四十余粒,如黍米大,微黑色,七月、八月采。
《海药本草》:缩沙蜜
今按陈氏,生西海及西戎诸地。味辛,平,咸。得诃子、鳖甲、豆蔻、白芜荑等良。多从安东道来。(《大观》卷九页39,《政和》页232,《纲目》页812)
《证类本草》:缩沙蜜
(缩沙蜜_图缺)
味辛,温,无毒。主虚劳冷泄,宿食不消,赤白泄痢,腹中虚痛,下气。生南地。
苗似廉姜,形如白豆蔻,其皮紧浓而皱,黄赤色,八月采。(今附)
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缩沙蜜,君,出波斯国。味苦、辛。能主冷气腹痛,止休息气痢,劳损,消化水谷,温暖脾胃,治冷滑下痢不禁,虚羸。方曰∶熬末,以羊子肝薄切,用末逐片糁,瓦上焙干为末,入干姜末。饭为丸。日二服五十丸。又方∶炮附子末、干姜、浓朴蜜,味酸。主上气咳嗽,奔豚鬼疰,惊转筋,心腹痛,能起酒香味。
图经曰∶缩沙蜜,生南地,今唯岭南山泽间有之。苗茎似高良姜,高三、四尺。叶青,长八、九寸,阔半寸以来。
三月、四月开花在根下,五、六月成实,五、七十枚作一穗,状似益智,皮紧浓而皱如栗文,外有刺,黄赤色。皮间细子一团,八漏,可四十余粒,如黍米大,微黑色,七月、八月采。
海药云∶今按陈氏,生西海及西戎诸国。味辛,平,咸。得诃子、鳖甲、豆蔻、白芜荑等良。多从安东道来。孙尚药治妇人妊娠偶因所触或坠高伤打,致胎动不安,腹中痛不可忍者。缩盛,慢火炒令热透,去皮用仁,捣罗为末,每服二钱,用热酒调下。须臾觉腹中胎动处极热,即胎已安。神效。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