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糖
《本草纲目》:沙糖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
1、下痢禁口。用沙糖半斤、乌梅一个,加水二碗,煎至一碗,随时饮之。
2、痘不落痂。用沙糖调水服,一天服二次。
3、腹中紧张。用酒煮沙糖饮食。
4、上气喘嗽。进食即吐。用沙糖、姜汁等分,一起慢火煎开数次,每服半匙。
5、食韭口臭。用沙糖可解。
《本草求真》:沙糖
( )甘蔗除热润燥 沙糖导血通滞 白糖温补脾肺
沙糖(专入肝)。本于甘蔗所成。甘蔗气禀冲和。味甘气寒。已为除热润燥之味。其治则能利肠解烦。消痰止渴。至于沙糖。经火 炼。性转为温。色变为赤。与蔗又似有别。(时珍曰。沙糖本草言其性寒。苏恭谓其冷利。皆昧此理。)故能行血化瘀。是以产妇血晕。多有用此与酒冲服。取其得以入血消瘀也。小儿丸散用此调服。取其温以通滞也。烟草用以解毒。亦取其有开导之力也。然性温则消则下。故虚热过服则有损齿消肌之病。味甘主缓主壅。故痰湿过服。则有恋膈胀满之弊。此又不可不深思而熟察耳。(时珍曰。沙糖性温。殊于蔗浆。故不宜多食。与鱼笋之类同食。皆不益人。今人每用为调和。徒取其适口。而不言阴受其害也。)白糖因晒浮结而成。(种类造法不一。)体轻味甘色白。主治亦颇相似。然紫入血。而白入气。久食反有热壅上膈之虞。书言能以清热。似非正谈。(时珍曰。石蜜糖比之紫沙糖性稍平。功用相同。入药胜之。然不冷利。若久食则助热损齿生虫之害也。)试以口燥之会食此。其燥益甚。口冷之会食之。其冷即除。且致转为燥渴生痰。于此可觇大概矣。又奚必过为辨论哉!
《本草衍义》:沙糖
又次石蜜,蔗汁清,故费煎炼。致紫黑色,治心肺大肠热,兼啖驼马。今医家治暴热,多以此物为先导。小儿多食则损齿,土制水也。及生蚌虫,裸虫,属土故,因甘遂生。
《本经逢原》:沙糖
色黑如油者是
甘温无毒。
发明 沙糖性温,能和脾缓肝,故治脾胃及泻肝药,用为先导。今人好吸烟草受其毒者,用此点汤解之。但性助湿热不可多食。熬焦治产妇败血冲心,及虚羸老弱,血痢不可攻者最效。
《得配本草》:沙糖
甘,温。入足太阴经。和中助脾,缓肝和血。润心肺,治痰嗽。得乌梅,治噤口痢。得新汲水,治痘不落痂。得姜汁,煎服,治吐逆喘嗽。
酒煎饮,活血。多食助热,损齿生虫。同笋食成瘕。
《冯氏锦囊秘录》:沙糖
白沙糖一名石蜜。乃榨甘蔗汁晒之,凝如石,而体甚轻,味甘气寒,其用在脾,故主心腹热胀,除热生津止渴,及咳嗽生痰也。多食亦能害脾,以味太甘耳。黑砂糖乃蔗汁之清,而煎炼至紫黑色,味亦甘寒功同白蜜,但冷利过之,且有润燥和血消瘀化滞之功,故产妇用此冲汤和酒,服之者取其消瘀也。小儿丸散用此调服者,取其化滞也。多食损齿生虫,发疳胀满。令人心痛,食同葵笋鲫鱼变生疳癣。甘蔗禀地中之冲气,故味甘气寒无毒,入手足太阴、足阳明经,甘为稼穑之化,其味先入脾,故能助脾气和中,甘寒除热润燥,故主下气利大肠,心胃烦热消痰止渴,噎膈反胃,大便燥结,并解酒毒,皆取其清热生津润燥之功也,俗以为热独不观,诗云∶饱食不须愁内热,大官还有蔗浆寒。
沙糖,系甘蔗汁熬成,功用与白者相仿,和血乃红者独长,杀疳虫润肺,除寒热凉心,与笋食成血 ,同葵食生沉僻,小儿多食,损齿消肌。甘蔗甘寒泻火,入药捣汁,助脾气,和中解酒毒,止渴,下逆气。治噎膈,利大小肠,益气,祛天行时热定狂,勿共酒食,令人发痰。胃寒呕吐,中满滑泄者忌之。腊月窖诸粪坑,夏取汁服,尤治时行热狂。
主治(痘疹合参〕 痘初热,俗以甘蔗啖之者,以性祛天行时热耳。但宜捣汁饮之,不可太多,并不可恣嚼,以伤损口舌。
《千金翼方》:沙糖
味甘,寒,无毒。功体与石蜜同,而冷利过之,笮甘蔗汁煎作,蜀地、西戎、江东并有之。
《新修本草》:沙糖
味甘,寒,无毒。功体与石蜜同,而冷利过之。榨甘蔗汁煎作。蜀地、西戎、江东并有。
而附)
《饮膳正要》:沙糖
味甘,寒,无毒。主心腹热胀,止渴,明目。(即甘蔗汁熬成沙糖。)
《证类本草》:沙糖
味甘,寒,无毒。功、体与石蜜同,而冷利过之。笮(音诈)甘蔗汁,煎作。蜀地、西戎、江东并有之。(唐本先附)
臣禹锡等谨按孟诜云∶沙糖,多食令人心痛。不与鲫鱼同食,成疳虫。又,不与葵同食,生流 。又,不与笋同食,使笋不消,成症,身重不能行履耳。
图经文具甘蔗条下。
食疗云∶主心热,口干。多食生长虫,消肌肉,损齿,发疳 。不可长食之。子母秘录∶治腹紧。白糖以酒二升煮服,不过再瘥。
衍义曰∶沙糖,又次石蜜,蔗汁清,故费煎炼,致紫黑色,治心肺大肠热,兼啖驼马。
今医甘遂生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