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头痛
《黄帝内经太素》:厥头痛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后取足少阳、阳明”,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四《厥病篇》,又见《甲乙经》卷九第一。自“厥侠脊而痛”至末,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六《杂病篇》。又自“厥侠脊而痛”至“腘中血络”,见《甲乙经》卷七第一中篇。又自“厥胸满面肿”至末,见《甲乙经》卷七第三。
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取足阳明、太阳。
应有问答,传之日久,脱略故也。手足阳明及手足太阳皆在头在面,手太阳络心属小肠,此等四脉失逆头痛,面胕起若肿及心烦,故各取此四脉输穴疗主病者。
平按:《灵枢》“太阳”作“太阴”。又按:“足阳明、太阳”,据本注应作“手足阳明、太阳”。
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
足厥阴脉属肝络胆,上连目系,上出额,与肾脉会于颠,故气失逆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厥阴主悲泣。视头动者,视之时头战动也。脉反盛者,络脉盛,可先刺去取血,后取厥阴输穴疗主病者也。
平按:《甲乙》“头脉痛”,无“头”字;“善泣”作“喜泣”。注“肾①脉”恐系“督脉”之误。
①“肾”,萧本原作“贤”。盖传写之误,今据文义改。
厥头痛,贞贞头重而痛,泻头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阴,后取足少阴。
贞,竹耕反。贞贞,头痛甚貌。手少阴心脉起心中,从心系目系;足少阴肾脉贯脊属肾,上贯肝入肺,从肺出络心,故心气失逆,上冲于头,痛贞贞。头是心神所居,故先取心脉输穴,后取肾脉输穴,疗主病者。
平按:“贞贞”《甲乙》作“员员”,下无“头重”二字,注:“《灵枢》作贞贞。”又:注“贯肝入肺”,袁刻“肺”误作“脉”。
厥头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取头面左右动脉,后取足太阴。
足太阴脉与足阳明合也,足阳明循头面左右,动在客主人及太迎,皆脾气所至。脾神是意,其脉足太阴,所以太阴气之失逆,意多善忘,所痛在神,按之难得。可取头面左右足阳明动脉,后取足太阴输穴,疗主病者。
平按:《甲乙》此段在“厥头痛,贞贞”之上,“太阴”作“太阳”,注云:“亦作阴。”
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
足少阳胆脉起目兑眦,上抵角,下耳后,其支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故足少阳气之失逆,头痛甚,耳前后脉涌动者,有热也。可刺去热血,后取足少阳疗主病者。
平按:《甲乙》“头痛甚”作“痛甚”;“脉涌有热”作“脉骨热”;“泻出”作“先泻”;“足少阳”作“足太阳、少阴”。
厥头痛,项腰脊为应,取天柱,后取足太阳。
足太阳脉起目内眦,上额交颠入络脑,还出下项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故足太阳气之失逆,头痛,项先痛,腰脊相应,先取足太阳上天柱之穴,后取足太阳下输穴,疗主病者。
平按:《素问》、《甲乙》此段在“厥头痛,头痛甚”之上;“项”作“先项痛”三字;“应”下有“先”字。
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
头痛脑痛既甚,气逆,故手足冷至节,极则死也。
头痛不可取于输者,有所击坠,血在于内,若肉伤,痛未已,可即刺,不可远取也。
取输难愈,故曰不可。又有击坠留血,可以近疗,可即刺之,不可取其远输者也。
平按:“输”《灵枢》作“腧”,《甲乙》作“俞”。“血”上,《灵枢》、《甲乙》有“恶”字。“内伤”《灵枢》作“肉伤”。“可即刺”《灵枢》“即”作“则”,《甲乙》“刺”下有“之”字。
头痛不可刺者大痹,为恶日作者,可令少愈,不可除也。
头痛有不可刺者,此为大痹在头,恶其日作。作,发也。刺之可令少愈,不可除也,谓寒湿之气入脑以为大痹故也。
平按:《甲乙》“恶”下有“风”字。“除”《灵枢》、《甲乙》作“已”。
头半寒痛,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
手足少阳、阳明在头面左右箱,故手脉行近头,足脉行远头。所以头之左箱半痛者,可刺左箱手之少阳、阳明,然后刺右箱足之少阴、阳明。右亦如之也。
平按:《甲乙》无“半”字。
厥侠脊而痛至项,头沉沉然,目□□然,腰脊强,取足太阳腘中血络。
头目项及腰脊腘,足太阳脉所行,故生病腘中也。
平按《灵枢》“项”作“顶”;“”作“□□”。《甲乙》“至项,头”作“主头项”;“沉沉”作“□□”;“□□”作“□□”。
厥胸满面肿,唇思思然暴言难,甚则不能言,取足阳明。
此皆足阳明脉所行,故取足阳明输疗主病者。
平按:“唇思思然”《灵枢》作“唇漯漯”,《甲乙》作“肩中热”。
厥气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阴。
手足清者,手少阴与足少阴通,故手足冷,取足少阴输疗主病者也。
平按:《甲乙》“不能言”作“不言”;“清”上有“微”字。“清”据注训“冷”,应作“凊”为允,本书下篇作“凊”。
厥而腹响响然多寒气,腹中荥荥,便溲难,取足太阴。
腹胀多寒,便溲不利,皆是足太阴脉所为,故取之也。
平按:“响响然”《甲乙》作“膨膨”二字。“荥荥”《灵枢》作“□□”,《甲乙》作“□□”,注云:“音最,《九墟》作荥荥。”注“太阴脉”,“脉”字袁刻脱。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