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筋挛
《医法圆通》:肝病筋挛
按筋挛一证,有因霍乱吐泻而致者,有因误汗而致者,有因阳虚失血而致者,有阳虚者。
因霍乱吐泻而致者,由其吐泻太甚,伤及中宫,中宫之阴阳两亡,转输失职,不能运当液而交通上下,筋骨失养,故筋挛作。法宜安中,如仲景之吴茱萸汤、理中汤,皆可与也。
因误汗而致者,由其发汗太过,血液骤伤,火动于中,筋脉失养,故筋挛。法宜扶阴,如仲景之芍药甘草汤是也。
因阳虚失血而致者,由阳气衰弱,不能统血,血亡于外,气衰于内,熏蒸失宜,枯槁渐臻,筋脉失养,故筋挛。法宜大辛大甘以扶阳,如仲景之附子甘草汤、甘草干姜汤,皆可服也。
阴虚而致者,由外邪入内,合阳经气化,成为火邪,火甚血伤,筋脉失养,故筋(筋原本作“经”,据文义改。)挛。世云火症,便是阴虚的大眼目,无论何经、保脏、何腑有火,俱要养阴,但非真阴虚也。若真阴虚者,其人元气虚极,不能化生阴液,多系久病,方能致此,十中罕有一生。予故曰真阴虚者少。法宜养阴清火,如仲景之鸡子黄连汤,与后贤之六味地黄汤、生地四物汤,皆可与也。
亦有忿怒抑郁生热,热盛伤血,亦致筋挛。须按病情治之,必效。切勿惑于市场习通套之用,如木瓜、秦芄、伸筋草、舒筋、灵仙、松节、地黄、乌药、羌活一派。不按阴阳病情,往往误事,不可不知也。[眉批]经曰:脏真散于肝,筋膜之气也。识得真元之气,散于筋膜者,为肝气,则知凡人病筋挛者,皆失真元所养而致。饮安指出四因,逐层阐发阴阳之理,指点驱用仲景之方,皆调燮真元之法,无有不效,可谓神乎技矣。学者细心体会,洞澈源流,治筋挛自有把握。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