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西医
《对山医话》:古西医
沪有泰西医士,设肆市药,其治恒施刀针,不按脉,不立方。尝见一乡人病膈求治,医授药数粒,归服之,觉肠胃燥裂,遍体如焚,顷吐二物,状类萤,而大倍之,蠕蠕尚动。明日复诊,询得其故,曰∶症不可疗矣。腹中似此者无数,服药则吐出者应死,内伏者亦死,今虽吐出,而物尚生,是非药所能杀矣。乡人涕泣求救,医出一函,并银饼四枚,令至某处,转求某医。乡人持往,某阅书竟,徐出药水少许,涂其两乳下,及回前医。即令仰卧于椅,椅有机钮,手足如系。医出利刀,割涂药处,以指探觅,而无所得,复用药封之。乡人自言受刃时,心虽战栗,恰不甚痛,然病仍未愈也。又一人,以目疾求治,医匣出二虫,形似蝗而小,置目食翳膜殆尽,而旧患顿失。然其法大都以霸力胜,内症固非所宜,即疮疡之属,每见其在肉削肉,强壮者尚可,若施于衰弱之体,正恐为祸转烈耳。
两苍氏曰∶读《素》、《灵》等书,知医必穷阴阳之奥。至汉末华元化,以刀斧易药石,究是医家外乘。今已不传其书,西医殆得其一体,而术不甚验,则犹似是而非欤。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