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蜜
- 《本草纲目》:石蜜
- 《本草经集注》:石蜜
- 《本草经解》:石蜜
- 《本草经解》:石蜜
- 《本草蒙筌》:石蜜
- 《本草衍义》:石蜜
- 《本草衍义》:石蜜
- 《本经逢原》:石蜜
- 《得配本草》:石蜜
- 《冯氏锦囊秘录》:石蜜
- 《雷公炮炙论》:石蜜
- 《名医别录》:石蜜
- 《千金翼方》:石蜜
- 《千金翼方》:石蜜
- 《神农本草经》:石蜜
-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石蜜
- 《吴普本草》:石蜜
- 《新修本草》:石蜜
- 《新修本草》:石蜜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石蜜
- 《证类本草》:石蜜
- 《证类本草》:石蜜
《本草纲目》:石蜜
「释名」白沙糖(即白糖)。
「气味」甘、寒、冷利、无毒。
「主治」润心肺燥热,治咳消痰,解酒和中,助脾气,缓肝气。
《本草经集注》:石蜜
味甘,平,微温,无毒。主治心腹邪气,诸惊痫 ,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养脾气,除心烦,食饮不下,止肠 ,肌中疼痛,口疮,明耳目。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延年神仙。一名石饴。生武都山谷、河源山谷及诸山石中,色白如膏者良。
石蜜即崖蜜也。高山岩石间作之,色青、赤,味小 ,食之心烦。其蜂黑色似虻。又木蜜,呼为食蜜,悬树枝作之,色青白,树空及人家养作之者,亦白而浓浓,味美。凡蜂作蜜,皆须人小便以酿诸花,乃得和熟,状似作饴须 也。又有土蜜,于土中作之,色青白,味 。
今出晋安檀崖者,多土蜜,云最胜。出东阳临海诸处多木蜜;出于潜、怀安诸县多崖蜜,亦有杂木蜜及人家养者,例皆被添,殆无淳者,必须亲自看取之,乃无杂尔,且又多被煎煮。
其江南向西诸蜜,皆是木蜜,添杂最多,不可为药用。道家丸饵,莫不须之。仙方亦单炼服之。致长生不老也。(《大观》卷二十,《政和》四一○页)
《本草经解》:石蜜
气平.味甘.无毒.主心腹邪气.诸惊痫痉.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延年神仙.(火炼)
石蜜气平.禀天秋收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升多于降.阳也.心腹太阴经行之地也.气味甘平.故主邪气.诸惊痫痉.肝热而气逆也.惊者平之.痫痉者缓之.甘平之味.平之缓之也.甘为土化.土乃万物之母.五脏诸不足.补之以甘也.真气者得于天.充于谷.甘味益脾.脾和则谷纳.所以益气补中也.蜜乃采百花酿成.而得至甘之正味.所以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也.久服气平益肺.肺主气.味甘益脾.脾统血.血气和调.所养刚大.所以强志轻身.不饥不老.延年神仙也.制 方蜜同芦根汁、梨汁、人乳、牛乳、童便、竹沥.治膈噎.炼熟.和诸丸药膏子.涂火灼疮.炼硬.加皂角末作挺.纳便道中.治大便硬结.
《本草经解》:石蜜
即蜂蜜.以生山石中.色白如膏者良.今用河南白蜜.盖采梨花酿成.殊胜他产.纲目果部别载石蜜.即今冰糖也.
《本草蒙筌》:石蜜
味甘,气平、微温。无毒。大小成群,居止弗一。江南地湿,多附木石间∶江北地燥,悉入土穴内。人家作桶收养,亦结房垒于中。日逐交飞,采花酿汁。久久和熟,(凡蜂作蜜必须人小便以酿诸花,乃得和熟似饴。一说∶以 潴之水注之蜡房而后蜜成,故谓蜡者蜜之也。)是谓蜜糖。三年一取者气味浓,一年一取者气味薄。故《本经》以石蜜优,家蜜劣也。入药炼熟,滴水成珠。(炼法详载总论款中。)益气补中,润燥解毒。养脾胃,却痫,止肠癖,除口疮。心腹卒痛即驱,五脏不足俱补。补阴丸用,取甘缓难化,可达下焦;点眼膏搀,因百花酿成,能生神气。蜜导通大便久闭,蜜浆解虚热骤生。食多亦生诸风,七月忌食生蜜。 蜜蜡味淡,(天下之味莫甜于蜜,莫淡于蜡。浓于此者必薄于彼,理自然也。)
煎蜜得之。陈则色黄,新则色白。《本经》条中,只言白蜡,不言黄蜡者,盖用蜜宜陈,用蜡宜新也。(一说∶蜡熔纳水中,十数过即白,乃蜡之精英,故入药胜。《本经》所取,亦或在此。)益气止泻痢,补中续绝伤。溶裹大黄丸,膈寒凉脾胃无损;嚼为断谷药,度荒歉不饥。
《本草衍义》:石蜜
《嘉 本草》石蜜收虫鱼部中,又见果部。新聿取苏恭说,直将石字不用。石蜜既自有本条,煎炼亦自有法。今人谓之乳糖,则虫部石蜜自是差误,不当更言石蜜也。《本经》以谓白如膏者良,由是知石蜜字,乃白蜜字无疑。去古既远,亦文本传写之误,故今人尚言白沙蜜。盖经久则陈白而沙,新收者惟稀而黄。次条蜜蜡,故须别立目。盖是蜜之房,攻治亦别。至如白蜡,又附于蜜蜡之下,此又误矣。本是续上文,叙蜜蜡之用及注所出州土,不当更分之为二。何者?白蜡本条中盖不言性味,只是言其色白尔。既有黄白二色,今只言白蜡,是取蜡之精英者,其黄蜡只置而不言。黄则蜡陈,白则蜡新,亦是蜜取陈,蜡取新也。
《唐注》云∶除蜜字为佳。今详之∶蜜字不可除,除之即不显蜡自何处来。山蜜多石中或古木中有,经二三年或一得而取之,气味醇浓。人家窠槛中蓄养者,则一岁春秋二取之。取之既数,则蜜居房中日少,气味不足,所以不逮陈白者日月足也。虽收之,才过夏亦酸坏。若龛于井中近水处,则免。汤火伤,涂之痛止,仍捣薤白相和,虽无毒,多食亦生诸风。
《本草衍义》:石蜜
川浙最佳,其味浓,其他次之。煎炼成,以 象物,达京都。至夏月及久阴雨,多自消化。土人先以竹叶及纸裹,外用锻石埋之,仍不得见风,遂免。今人谓乳糖。其作饼黄白色者,今人又谓之捻糖,易消化,入药至少。
《本经逢原》:石蜜
即冰糖也。散白如霜者曰糖霜,与山蜂蜜结石上者不同
甘平无毒。
发明 凝结成块如石者为石蜜,轻白如霜者为糖霜;比紫沙糖稍平,功用虽同,但白入气分,紫入血分为异。白糖霜亦能解烟草之毒,惟色黄者性热,有湿热者远之。世言糖性湿热,多食令人齿 生疳。近见患口疳者,细嚼冰糖辄愈,取其达疳以磨湿热凝滞也。又暴得咳嗽,吐血乍止,以冰糖与燕窝菜同煮连服,取其平补肺胃而无止截之患也。惟胃中有痰湿者令人欲呕,以其甜腻恋膈故也。
《得配本草》:石蜜
一名冰糖
甘,寒。入足太阴经。润心肺,治痰嗽,解酒和中,助脾阴,缓肝气。配枣肉、巨胜子,助脏生津。
《冯氏锦囊秘录》:石蜜
蜂采百花草木群英之精华,合清润春生之露气,朝夕嘘以阳和,遂得酿成华液,故气清和,味甘纯粹,施之精神,气血虚实寒热,阴阳内外,诸病罔不相宜。《经》曰∶里不足者以甘补之。甘为土化,土为万物之母,且诸毒遇土则化,夫石蜜具天地间,至甘之味,故能安五脏,补诸虚,除众病,解诸毒,和百药也。白蜡,味甘淡,微温,无毒,乃石蜜之凝结于底者也。蜜性缓质柔,气味俱浓,而属于阴,故补脾,主润脏腑经络,蜡性涩质坚、气味俱薄,而属乎秋,故养胃能疗久痢,泄 后重下脓血也,甘能益血补中,温能通行经脉,故主续绝,补阳生肌定痛及金疮也,若与生葱同食害人。与莴苣同食下利。食蜜饱后,食 令人暴亡。
石蜜,清热益气,补中润燥,解毒止痛,五脏俱补,能生神气,除众病,和百药,润脏腑,调脾胃,和营卫,杀疳虫,多食生风中满,肠滑者忌食。白蜡,益气止泻痢,补中续绝伤,金疮,痈肿止痛,主肌。凡荡涤下焦之药,以此裹丸,免伤上部。
主治(痘疹合参) 石蜜和麻油,拭润干靥牢粘痘痂,又可调灭瘢散用之。
《雷公炮炙论》:石蜜
雷公云∶凡炼蜜一斤,只得十二两半或一分是数。若火少、火过,并用不得。
《名医别录》:石蜜
微温,无毒.主养脾气,除心烦,食饮不下,止肠 ,肌中疼痛,口疮,明耳目.久延年神仙.生武都、河源山谷,及诸山石中,色白如膏者良.
《本经》原文∶石蜜,味甘,平.主心腹邪气,诸惊痫 ,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
《千金翼方》:石蜜
味甘,平,微温,无毒。主心腹邪气,诸惊痫 ,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养脾气,除心烦,食饮不下,止肠 ,肌中疼痛,口疮,明耳目。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延年神仙。一名石饴。生武都山谷、河源山谷及诸山石中,色白如膏者良。
《千金翼方》:石蜜
味甘,寒,无毒。主心腹热胀,口干渴。性冷利,出益州及西戎,煎炼沙糖为之,可作饼块,黄白色。
《神农本草经》:石蜜
味甘平。
主心腹邪气,诸惊痫痓,安五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一名石饴。生山谷。
《吴普》曰:石蜜,神农雷公甘气平,生河源或河梁。(《御览》又一引云:生武都山谷)
《名医》曰:生武都河源及诸山石中,色白如膏者,良。
案《说文》云:蜂,甘饴也。一曰螟子,或作蜜。《中山经》云:平逢之山多沙石,实惟蜂蜜之庐。郭璞云:蜜,赤蜂名。西京杂记云:南越王献高帝石蜜五斛。玉
篇云:螽,甘饴也。苏恭云:当去石字。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石蜜
石蜜,野蜂于崖间石隙中采花所作也,疑古时未有养蜂之法,则以崖蜜为上,而土木中之蜜不用。今人养蜂收蜜其法最良,功同石蜜也。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养胃和中。诸惊痫,定心平肝。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百花之精,脏腑经络皆受益也。止痛,甘能缓痛。解毒,香能辟秽恶之毒。除众病,诸花之性俱全。和百药。诸花之性俱全。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精神充足故也。
蜜者,采百花之精华而成者也。天地春和之气,皆发于草木,草木之和气,皆发于花。
花之精英,酿而为蜜,和合众性则不偏,要去糟粕则不滞。甘以养中,香以理气,真养生之上品也。但其性极和平,于治疾则无速效耳。凡天地之生气,皆正气也。天地之死气,皆邪气也。正则和平,邪则有毒。毒者,败正伤生之谓。蜜本百花之蕊,乃生气之所聚,生气旺,则死气不能犯,此解毒之义也。
《吴普本草》:石蜜
《御览》卷九百八十八、八百五十七
神农、雷公∶甘,气平。生河源或河梁。食蜜,生武都谷。
《新修本草》:石蜜
味甘,平,无毒,微温。主心腹邪气,诸惊痫 ,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养脾气,除心烦,食饮不下,止肠 ,肌中疼痛,口疮,明耳目。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延年神仙。一名石饴。生武都山谷,河源山谷及诸山石中,色白如膏者良。
石蜜即崖蜜也。高山岩石间作之,色青、赤,味小碱,食之心烦,其蜂黑色似虻。又木蜜,呼为食蜜,悬树枝作之,色青白,树空及人家养作之者,亦白而浓浓,味美。凡蜂作蜜,皆和熟,状似作饴须 也。又有土蜜,于土中作之,色青白,味碱。
今出晋安檀崖者,多土蜜,云最胜。出东阳临海诸处多木蜜;出于潜、怀安诸县多崖蜜,亦有杂木蜜及人家养者,例皆被添,殆无淳者,必须亲自看取之,乃无杂耳,且又多被煎者。其江南向西诸蜜,皆是木蜜,添杂最多,不可为药用。道家丸饵,莫不须之。仙方亦单炼服之,致长生不老也。
〔谨案〕土蜜,出氐羌中,并胜前说者,陶以未见,故以南土为证尔。今京下白蜜,如凝酥,甘美耐久,全不用江南者。说者,今自有以水牛乳煎沙糖作者,亦名石蜜。此既蜂作,宜去石字,后条蜜蜡,宜单称尔。
《新修本草》:石蜜
味甘,寒,无毒。主心腹热胀,口干渴,性冷利。出益州及西戎,煎炼沙糖为之,可作饼块,黄白色。云用水牛乳、米粉和煎,乃得成块;西戎来者佳。近江左亦有,殆胜蜀者。云饼,坚重。(新附)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石蜜
味甘、,平、微温,无毒。主心腹邪气,诸惊痫 ,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养脾气,除心烦食饮不下,止肠 ,肌中疼痛,口疮,明耳目。《药性论》云∶君。治卒心痛及赤白痢疾。《外台秘要》∶治阴头生疮。以蜜煎甘草涂之瘥。《梅师方》∶肛门主肺,肺热即肛塞肿缩生疮。白蜜一升,猪胆一枚相和,微火煎令可丸,丸长三寸作挺,涂油纳下部,卧令后重,须臾通泄。
《证类本草》:石蜜
(石蜜_图缺)
味甘,平,无毒,微温。主心腹邪气,诸惊痫 ,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养脾气,除心烦,食饮不下,止肠 ,肌中疼痛,口疮,明耳目。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延年神仙。一名石饴。生武都山谷、河源山谷及诸山石中。色白如膏者良。
陶隐居云∶石蜜即崖蜜也,高山岩石间作之,色青赤,味小酸,食之心烦,其蜂黑色似虻。
又木蜜,呼为食蜜,悬树枝作之,色青白。树空及人家养作之者亦白而浓浓味美。凡蜂作蜜,皆须人小便以酿诸花,乃得和熟,状似作饴须 也。又有土蜜,于土中作之,色青白,味酸。今出晋安檀崖者多土蜜,云最胜。出东阳临海诸处多木蜜。出于潜、怀安诸县多崖蜜。
亦有杂木及人家养者。例皆被添,殆无淳者,必须亲自看取之,乃无杂尔。且又多被煎煮,其江南向西诸蜜,皆是木蜜,添杂最多,不可为药用。道家丸饵,莫不须之。仙方∶亦单炼服尔。今京下白蜜如凝酥,甘美耐久,全不用江南者。说者今自有以水牛乳煎沙糖作者,亦名石蜜。此既蜂作,宜去石字。后条蜡蜜,宜单称尔。今按陈藏器本草云∶蜜,主牙齿疳 ,唇口疮,目肤赤障,杀虫。臣禹锡等谨按陈藏器云∶按寻常蜜,亦有木中作者,亦有土中作者。北方∶地燥,多在土中;南方∶地湿,多在木中。各随土地所宜而生,其蜜一也。崖蜜别是一蜂,如陶所说出南方∶岩岭间,生悬崖上,蜂大如虻,房着岩窟,以长竿刺令蜜出,承取之,应未博闻。今云石蜜,正是岩蜜也,宜改为岩字。甘蔗、石蜜,别出《本经》。张司空云∶远方∶山郡幽僻处出蜜,所着 岩石壁,非攀缘所及。唯于山顶,篮舆自悬挂下,遂得采取。
蜂去余蜡着石,鸟雀群飞来啄之尽。至春蜂归如故,人亦占护其处。宣州有黄连蜜,色黄,味苦。主目热。蜂衔黄连花作之。西京有梨花蜜,色白如凝脂,亦梨花作之,各逐所出。药性论云∶白蜜,君。治卒心痛及赤白痢,水作蜜浆,顿服一碗止;又生姜汁、蜜各一合,水和顿服之。又常服,面如花红,神仙方∶中甚贵。治口疮,浸大青叶含之。
图经曰∶蜜(《本经》作石蜜,苏恭云当去石字),生武都山谷、河源山谷及诸山中,今川蜀、江南、岭南皆有之。蜡、白蜡,生武都山谷,出于蜜房木石间,今处处有之,而宣、歙、唐、邓、伊芳洛间尤多。石蜜即崖蜜也。其蜂黑色,似虻,作房于岩崖高峻处,或石窟中,人不可到。但以长竿刺令蜜出,以物承之,多者至三、四石,味酸,色绿,入药胜于它蜜。张司空云∶远方∶山郡幽僻僻出蜜,所着绝岩石壁,非攀缘所及,唯于山顶篮舆,自垂挂下,遂得采取。蜂去余蜡着石,有鸟如雀,群飞来,啄之殆尽,至春蜂归如旧,人亦占护其处,谓之蜜塞。其鸟谓之灵雀。其蜜即今之石蜜也。食蜜有两种,一种在山林木上作房,一种人家作窠槛收养之,其蜂甚小而微黄,蜜皆浓浓而味美。又近世宣州有黄连蜜,色黄,味小苦。雍、洛间有梨花蜜,如凝脂。亳州太清宫有桧花蜜,色小赤。南京柘城县有何首乌蜜,色更赤。并以蜂采其花作之,各随其花色,而性之温凉亦相近也。蜡,蜜脾底也,初时香嫩,重煮治乃成。药家应用白蜡,更须煎炼,水中烊十数过即白。古人荒岁多食蜡以度饥。欲啖当合大枣咀嚼,即易烂也。刘禹锡《传信方》云∶甘少府治脚转筋,兼暴风,通身水冷如瘫缓者,取蜡半斤,以旧帛 绢,并得约阔五、六寸,看所患大小加减阔狭,先销蜡涂于帛上,看冷热,但不过烧人,便承热缠脚,仍须当脚心便着袜裹脚,待冷即便易之,亦治心躁惊悸。
如觉是风毒,兼裹两手心。
食疗微温。主心腹邪气,诸惊痫,补五脏不足气。益中止痛,解毒。能除众病,和百药,养脾气,除心烦闷,不能饮食。治心肚痛,血刺腹痛及赤白痢,则生捣地黄汁,和蜜一大匙服,即下。又,长服之,面如花色,仙方∶中甚贵此物。若觉热,四肢不和,即服蜜浆一碗,甚良。又能止肠 ,除口疮,明耳目,久服不饥。又,点目中热膜,家养白蜜为上,木蜜次之,崖蜜更次。又,治癞,可取白蜜一斤,生姜二斤捣取汁。先秤铜铛,令知斤两,即下蜜于铛中消之。又秤,知斤两,下姜汁于蜜中,微火煎,令姜汁尽。秤蜜,斤两在即休,药已成矣。患三十年癞者,平旦服枣许大一丸,一日三服,酒饮任下。忌生冷、醋、滑臭物。功用甚多,世人众委,不能一一具之。雷公云∶凡炼蜜一斤,只得十二两半,或一分是数。若火少、火过,并用不得。外台秘要∶比岁有病天行发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不即疗,数日必死。瘥后疮瘢黯,一岁方∶灭,此恶毒之气。世人云∶建武中,南阳击虏,仍呼为虏疮。诸医参详疗之,方∶取好蜜通摩疮上,以蜜煎升麻,数数拭之。又方∶阴头生疮。以蜜煎甘草涂之,瘥。肘后方∶丹者,恶毒之疮,五色无常。蜜和干姜末鱼骨鲠、杂物鲠。以好蜜匕抄,稍稍服之,令下。又方∶误吞钱。炼服二升,即出矣。又方∶汤火灼蜜涂毛孔中,即生黑者。发不生,取梧桐子捣汁涂上,必生黑者。又方∶肛门主肺,肺热即肛塞肿重。须臾通泄。又方∶治中热油烧外痛,以白蜜涂之。孙真人食忌云∶七月勿食生蜜,若食则暴下,发霍乱。取白蜜和茯苓末涂之,七日便瘥矣。食医心镜∶主噫不下食。取崖蜜含,微微咽下利方》同。伤寒类要∶阳明病,自汁者,若小便自利,此为津液内竭,虽尔,不可攻之。取蜜七合,于铜器中微火煎可丸,捻作一挺,如指许大,少炼过,熟水温调服,即止。
衍义曰∶石蜜,《嘉 本草》石蜜收虫鱼部中,又见果部。新书取苏恭说,直将石字不用。
石蜜既自有本条,煎炼亦自有法,今人谓之乳糖,则虫部石蜜自是差误,不当更言石蜜也。
《是知石蜜字,乃白蜜字无疑。去古既远,亦文本传写之误,故今人尚言白沙蜜。盖经久则陈白而沙,新收者唯稀而黄。次条蜜蜡故须别立目,盖是蜜之房,攻治亦别。至如白蜡,又附于蜜蜡之下,此又误矣。本草是续上文叙蜜蜡之用,及《注》所出州土,不当更分之为二。何者?白蜡本条中盖不言性味,只是言其色白尔。既有黄白二色,今只言白蜡,是取蜡之精英者,在黄蜡直置而不言。黄则蜡陈,白则蜡新,亦是。蜜取陈,蜡取新也。《唐注》云∶除蜜字为佳。今详之∶蜜字不可除,除之即不显蜡自何处来。山蜜多石中,或古木中,有经三、二年,或一得而取之,气味醇浓。人家窠槛中蓄养者,则一岁春秋二取之。取之既数,则蜜居房中日少,气味不足,所以不逮陈白者日月足也。虽收之,才过夏亦酸坏。若龛于井中近水处,则免汤火伤,涂之痛止。仍捣薤白相和,虽无毒,多食亦生诸风。
《证类本草》:石蜜
乳糖也。味甘,寒,无毒。主心腹热胀,口干渴,性冷利。出益州及西戎。煎炼沙糖为之,可作饼块,黄白色。
唐本注云∶用水牛乳、米粉和煎,乃得成块。西戎来者佳。江左亦有,殆胜蜀者。云用牛乳汁和沙糖煎之,并作饼,坚重。今注此石蜜,其实乳糖也。前卷已有石蜜之名,故注此条为乳糖。(唐本先附)臣禹锡等谨按孟诜云∶石蜜,治目中热膜,明目。蜀中、波斯者良。东吴亦有,并不如两处者。此皆煎甘蔗汁及牛乳汁,则易细白耳。和枣肉及巨胜末丸,每食后含图经文具甘蔗条下。
衍义曰∶石蜜,川、浙最佳,其味浓,其他次之。煎炼成,以 象物,达京都。至夏月及久糖,其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