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
- 《本草纲目》:三七
- 《本草备要》:三七
- 《本草从新》:三七
- 《本草分经》:三七
- 《本草撮要》:三七
- 《本草求真》:三七
- 《本经逢原》:三七
- 《得配本草》:三七
- 《顾松园医镜》:三七
- 《冯氏锦囊秘录》:三七
- 《外科全生集》:三七
- 《药笼小品》:三七
- 《玉楸药解》:三七
《本草纲目》:三七
「释名」山漆、金不换。
「气味」(根)甘、微苦、温、无毒。
「主治」
1、吐血、咳血不止。用三七一钱,口嚼烂,米汤送下。
2、赤痢血痢。用三七三钱,研细,淘米水调服。
3、大肠下血。用三七研细,淡白酒调一至二钱服。三服可愈。
4、妇女血崩。治法同上。
5、重度赤眼。用三七根磨汁,涂眼睛周围,很见效。
6、无名痈肿,疼痛不止。用三七根磨米醋调涂;如痈已破,则用三七研细干涂。
7、虎咬虫伤。用三七研细,每服三钱,米汤送下。另取三七嚼涂伤处。
《本草备要》:三七
一名山漆
泻,散瘀,定痛
甘苦微温。散血定痛。
治吐血衄血,血痢血崩,目赤痈肿(醋磨涂即散,已破者为末掺之)。为金疮杖疮要药(杖时先服一二钱,则血不冲心;杖后敷之,去瘀消肿易愈。大抵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治血病)。
此药近时始出,军中恃之。从广西山洞来者,略似白芨、地黄,有节,味微甘,颇似人参.以末掺猪血中,血化为水者真(近出一种,叶似菊艾,而劲浓有岐尖,茎有赤棱,夏秋开黄花,蕊如金丝,盘纽可爱,而气不香,根大如牛蒡,味甘极。《易繁衍》云是三七,治金疮折伤血病甚效,与南中来者不同)。
《本草从新》:三七
一名山漆泻、散瘀定痛.
甘苦微温.散血定痛.治吐血衄血.血痢血崩.目赤痈肿.(醋磨涂、即散、已破者、为末掺之.)为金疮杖疮要药.(杖时先服一二钱、则血不冲心、杖后敷之、去瘀消肿、易愈、大抵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治血病.)能损新血.无瘀者勿用.从广西山洞来者.略似白芨.长者如老干地黄.有节.味微甘.颇似人参.以末掺猪血中.血化为水者真.(又有一种、叶似菊艾而劲浓、有歧尖、茎有赤棱、夏秋开黄花、蕊如金丝、盘纽可爱、而气不香、根大如牛蒡、味甘、极易繁衍、云是三七、治金疮折伤血病、甚效、与南中来者不同.)
《本草分经》:三七
甘苦微温,散瘀定痛,能损新血,治吐衄痈肿金疮杖疮,大抵阳明厥阴血分之药。
《本草撮要》:三七
味甘苦.入足阳明厥阴经.功专治上下血症.得生地、阿胶治吐血捷效.金疮要药.又名山漆.
《本草求真》:三七
(山草)入肠明厥阴血分化而为水
三七(专入肝胃。兼入心大肠。又名山漆。时珍曰。或云能合金疮。如漆粘物也。)甘苦微寒而温。世人仅知功能止血住痛。殊不知痛因血瘀则痛作。血因敷散则血止。三七气味苦温。能于血分化其血瘀。试以诸血之中入以三七。则血旋化为水矣。此非红花紫草类也。故凡金刃刀剪所作。及跌仆杖疮血出不止。嚼烂涂之。或为末渗其血。即止。(时珍曰。受杖时。先服一二钱。则血不冲。杖后尤宜服之。)且以吐血衄血。血痢。崩漏经水不止。产后恶露不下。俱宜自嚼。或为末。米饮送下即愈。并虎咬蛇伤血出可治。(与血竭同。)此为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能治一切血病。一种庭砌栽植者。以苗捣敷。肿毒即消。亦取散血之意。(一种春生苗。夏高三四尺。叶似菊艾,而劲浓有岐尖。茎有赤棱。夏秋开黄花。蕊如金丝。盘纽可爱。而气不香。花干则吐絮如苦英絮。根叶味甘。治金疮跌伤出血。及上病甚效。云是三七。而根大如牛蒡根。与南中来者不类。恐是刘寄奴之属。甚易繁衍。)广产形如人参者是。(时珍曰。此药近时出自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有节非。研用良。
《本经逢原》:三七
《纲目》名山漆,一名金不换
甘微苦温,无毒。(广产形如人参者是,有节者非)。
发明 时珍云∶此药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刃箭疮要药。止血散血定痛,为末掺之。吐血衄血,崩中下血,血痢,产后恶血不下,并宜服之。凡杖扑伤损,瘀血淋漓者,随即嚼烂罨之。青肿者即消。若受杖时,先服一二钱,则血不冲心,杖后尤宜服之。此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能治一切血病,独用研服尤良,取其专力也。一种庭砌栽植者,以苗捣敷,肿毒即消,亦取散血之意。
《得配本草》:三七
一名山漆
甘、微苦、温。入足厥阴经血分。止血散血,定痛,治一切血病。得生地、阿胶,治吐衄。
(活血之力。)得当归、川芎,治恶血。
味微甘而苦,颇似人参,以末掺猪血中,血化为水者真。肿毒,醋磨涂,刃杖伤,嚼涂。
血痢崩下,煎汁服。血虚吐衄,血热妄行,能损新血,无瘀者禁用。
《顾松园医镜》:三七
〔一名金不换,贵重之也。甘、微苦寒,入胃、肝二经,产广西者,味似人参。以末掺血中,则血化为水者乃真。〕治吐衄肠红赤痢,疗产后血晕瘀痛。〔俱单服如神,以其止血而能散血也。
〕杖仆刀伤血淋,为末掺,〔杖扑瘀血淋漓者,或嚼烂涂之即止,青肿者即消。若受杖时,先服一、二钱,则血不冲心,杖后又宜服之。又名山漆,谓其能合金疮粘物也。〕无名痈肿疼痛,醋调涂。〔涂之即散,破者、研末掺之。〕阴虚火炎失血,非其所长,或与地、冬滋阴之药同用,亦可。。
《冯氏锦囊秘录》:三七
味甘、微苦,无毒。入手足阳明,厥阴血分。
三七,止血散血有神功,痈疽肿毒为妙药。(疼痛不止,醋研涂之即散,已破为末掺之。)箭刃杖朴,嚼涂即定;血崩血痢,泔服可痊;赤眼毒眼,磨汁搽之;蛇伤虎伤,为末敷掺。
《外科全生集》:三七
止血定痛,痈肿蛇伤。
《药笼小品》:三七
广产者,细皮坚实,味甘苦,能生津补气。
虚寒吐血,配入温滋剂中,宜炒用。
《玉楸药解》:三七
味甘,微苦,入足厥阴肝经。和营止血,通脉行瘀。
三七行瘀血而敛新血,凡产后、经期、跌打、痈肿,一切瘀血皆破,凡吐衄、崩漏、刀伤、箭射,一切新血皆止,血产之上药也。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