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木
- 《本草备要》:苏木
- 《本草便读》:苏木
- 《本草从新》:苏木
- 《本草分经》:苏木
- 《本草撮要》:苏木
- 《本草求真》:苏木
- 《本草择要纲目》:苏木
- 《顾松园医镜》:苏木
- 《雷公炮制药性解》:苏木
- 《医学入门》:苏木
- 《药鉴》:苏木
- 《药笼小品》:苏木
- 《药性切用》:苏木
- 《玉楸药解》:苏木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苏木
《本草备要》:苏木
泻,行血,解表
甘咸辛凉。入三阴血分。行血去瘀,发散表里风气(宜与防风同用)。治产后血晕(《肘后方》∶煮汁服。《海藏方》∶加乳香,酒服),胀满欲死,血痛血瘕,经闭气壅,痈肿朴伤,排脓止痛。多破血,少和血。出苏方国,交、爱亦有。忌铁。
《本草便读》:苏木
苏木(图缺)
味甘咸而平性.入心肝以达脾.活血行瘀.消风散肿.(苏木此物专走血分.活血行血而无别用.虽味甘咸平无毒之品.然血中无滞者.仍属不宜.能治风.亦血行风自灭耳.)
《本草从新》:苏木
泻、行血祛风.
甘咸辛平.入三阴血分.行血去瘀.宣表里之风.(元素曰∶宜与防风同用、但此之治风、即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不宜与防风同用也.)治产后血晕.胀满欲死.(葛洪肘后百一方、煮汁服、海药方、加乳香酒服、此皆产后败血上冲实证也、若挟虚气喘、面黑欲死、乃败血乘虚入肺也、用苏木二两、水二碗、煮一碗、入人参末一两服、随时加减、神效不可言、若产后去血多、气随血去、脉微神倦、口鼻气冷、胸腹无滞而晕者、宜单用大剂独参汤、以固其脱.)血痛血瘀.经闭气壅.痈肿扑伤.排脓止痛.无瘀滞者忌之.出苏方国.(故忌铁.(末敷刀斧断指、外以蚕茧缚好、即接.)
《本草分经》:苏木
甘咸辛平,入三阴血分,行血去瘀,因宣表里之风。
《本草撮要》:苏木
味甘咸辛平.入手足太阴少阴厥阴经.功专行血去瘀.宣表里之风.得乳香酒服治产后败血上冲.得人参治败血乘虚入肺.挟虚气喘垂危.若刀斧断指.以末敷之.外以蚕茧缚好即接.虚甚无瘀滞者忌服.
《本草求真》:苏木
(乔木)破瘀
苏木(专入心胃)。甘咸辛凉。功用有类红花。少用则能和血。多用则能破血。但红花性微温和。此则性微寒凉也。故凡病因表里风起。而致血滞不行。暨产后血晕胀满以死。及血痛血瘕。经闭气壅痈肿。跌扑损伤等症。皆宜相症合以他药调治。如疏风则与防风同用。行血则与乳香同用。(海药方)但性平疏泄。产后恶露已尽。大便不实者。均应禁用。出苏方交爱。(交州爱州)忌铁。
《本草择要纲目》:苏木
【气味】
甘咸平无毒.可升可降.阴中阳也.
【主治】
破血.产后血胀.消痈肿扑损瘀血心腹搅痛.及经络不通.乃三阴经血分药也.少用则和血.多用则破血.
《顾松园医镜》:苏木
〔辛甘咸平,入心、肝、脾三经。〕少用和血,多服行瘀。
孕妇忌之。。
《雷公炮制药性解》:苏木
味甘咸,性平无毒,入肝经。主破产后恶血,疮疡死症,一切跌扑损伤,调月水,去瘀血,和新血,排脓止痛,消痈散肿,及主霍乱呕逆,赤白痢下,酒蒸干用。
按∶苏木专主血分,宜入肝经。然破血之功多,而和血之功少,勿得多用,以伤阴分。
雷公云∶凡使去上粗皮并节子,若有中心纹横如紫角者,号曰水中尊色,具是倍常百等。
须
《医学入门》:苏木
苏木甘咸平去瘀,风噤血癖气凝聚,通经产后是灵丹,疮损下痢与呕吐。
出苏方国,故名,即今用染色者。无毒。可升可降,阳中阴也。去瘀血和新血之剂。主男妇中风口噤不语,虚劳,血癖,气滞,妇人气血心腹痛,月候不调或经闭不通。产后恶露冲心,腹中绞痛,胀闷欲死及蓐劳,失音,血噤,血晕。消肿毒,排脓止痛,一切金疮扑损并用。故东垣曰∶除产后败血,有此立验;破疮疡死血,非此无功。兼治赤白痢后重急痛,霍乱呕逆及常呕吐。并用水煎破血,酒煮去风,佐以防风为妙。去皮节细锉,和梅枝蒸半日,阴干用。
《药鉴》:苏木
气寒,味甘咸,无毒。可升可降,阴也。诸血家之要药也。与川芎同用,则散头目之血热。与红花同用,则治产后之血瘀。与皂荚刺同用,则逐痈肿之血死。与四物汤同用,则滋骨蒸之血枯。要之热去则血凉,瘀除则血新,死逐则血活,枯滋则血润。
《药笼小品》:苏木
辛平。
出苏方国。
入三阴血分,行血去瘀,同防风治血滞生风,产后瘀血上攻,排脓止血。
无瘀者忌。
《药性切用》:苏木
一名苏方木。甘咸辛平,入三阴血分,行血去瘀,宣通表里风邪。忌铁,无瘀勿用。
《玉楸药解》:苏木
味辛、咸,气平,入足厥阴肝经。调经行血,破瘀止痛。
苏木善行瘀血,凡胎产癥瘕、疮疡跌扑、一切瘀血皆效。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苏木
苏木,味甘咸平性寒无毒。可升可降,阴也。其用有二∶破疮疡死血,非此无功;除产后败血,用之立验。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