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经安胎同药之误
《读医随笔》:调经安胎同药之误
世传佛手散一方,即当归、川芎二味,谓专治胎动不安,生胎能安,死胎能下,将产又能催生,妊妇常服,可免半产。余十年前,即疑其理,无如世医莫不信用,即名医如陈修园书中,亦盛称之,且间有用之得效者。然余究只敢用以催生,屡施有验,未尝肯用以安胎也。嗣读某名家书,极论世以调经之药安胎之谬,为祸甚烈,乃私幸先得我心矣。近日目睹其祸,爰取而论之。夫安胎本无定药,亦视其妇之体质而已。既孕之后,体质无非血气之寒热虚实两途,故丹溪谓∶白术、黄芩为安胎之圣药者,亦举此以明虚寒、实热之两大端耳!然寒亦有实,热亦有虚,总须辨明气血为要。若气寒血实,附子、桂枝可并用,以温气而行血气;气寒血虚,当归、川芎可并用,以行气而补血也。若气热血实,则不免有胀满冲激之虞矣,而可复以芎、归助热而增实乎?气虚血热,更不免腾沸躁扰,缓纵不任而下堕矣,而可复以芎、归耗气而温血乎?故气虚血热胎动下漏者,急用甘寒、苦寒,助以补气生津,使血定而筋坚,力能兜举,其势渐缓;再看有无凝血,于补气清热剂中,略佐行瘀,便万全矣。盖人之子宫,万筋所细结也;筋热则纵弛,寒则坚强。太寒则筋急,而兜裹不密,气散血漏;太热则筋弛而兜裹无力,亦气散血漏。今人之体,虚热居多,故孕后脉多洪滑数疾;若太滑或按之即芤者,多堕,以其气热而血虚也。余于妇科经产,深佩孙真人之训,颇切讲求,用药不拘成例,总从气血、寒热、虚实六字上着想,而于脉象上定其真假,故病无遁情,治未或误也。古人以桂枝汤为妊娠主方,今人以四物汤为妊娠主方,真古今人识力不相及也。至谓胎产百病,均以四物加味,极谬之谈,而百口称述,殊不可解。余见妊妇、产妇外感,致成劳损者,皆此方加味之所致也。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