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谷方
《儒门事亲》:辟谷方
大豆(五升,洗净,蒸三遍,去皮为细末) 大麻子(五升,汤浸一宿,漉出,蒸三遍,令口开,去皮为细末用) 糯米(五升,淘净,同白茯苓一处蒸熟用之) 白茯苓(五两,去皮,同
上将麻仁末一处捣烂如泥,渐入豆黄末,同和匀,便团如拳大,再入甑蒸,从初更着火至半后夜住火,至寅时出甑,午时曝干,捣为末。服之,以饱为度。不得吃一切物,用麻子汁下。第一顿,一月不饥;第二顿,四十日不饥;第三顿,一千日不饥;第四顿,永不饥。颜色日增,气力加倍。如渴,饮麻仁汁,转更不渴,滋润五脏,若待吃食时分,用葵菜子三合为末,煎汤放冷服之。取其药如后,初间吃三、五日,白米稀粥汤,少少吃之,三日后,诸般食饮无避忌。此药大忌欲事。
又方茯苓饼子白茯苓(四两,为末) 头白面(一、二两)
上同调,水煎,饼面稀调,以黄蜡代油爆。至三日觉难受;三日后,气力渐生,熟果芝麻汤、米饮凉水微用些,小润肠胃,无令涸竭开食时,用葵菜汤,并米饮稀粥,少少服之。
又方 保命丹人参(五两) 麻子仁(二两,炒,去皮) 干地黄 栝蒌子(炒) 菟丝子(酒浸,以上各二两生地黄 干大枣(各三两) 大豆黄卷(一升,煮,去沫) 黑附子(一两生用,一两炮去皮用之) 白茯苓 茯神 地骨皮(去粗皮) 蔓荆子(煮熟用) 杏仁(去皮尖用) 麦门冬(炒去心用) 地肤子(蒸七遍) 黍米(作粉) 粳米(作粉) 白糯米(作粉) 天门冬(去心) 车前子(蒸) 侧柏叶(煮三遍,以上各二两五钱)
上同为细末,各拣选精粹者,腊月内合者妙,他时不可合,日月交蚀不可合,如合时,须拣好日,净室焚者,志心修合,勿令鸡犬妇人见。又将药末用蜡一斤半,滤去滓,白蜜一斤,共二斤半,一处溶开,和匀,入臼杵二千下,微入酥油,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服至五日。如来日服药,隔宿先吃糯米一顿,粳米白面皆可,次日空心,用糯米粥饮送下;如路行人服,如遇好食吃不妨,要止便止;如吃些小蒸饼,嚼烂咽,或干果子,以助药力,不吃更妙。忌盐醋。日后退下药来,于长流水中洗净,再服,可百年不饥矣。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