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酒
《本草纲目》:烧酒
「释名」火酒、阿剌吉酒。
「气味」辛、甘、大热、有大毒。
「主治」消冷积寒气,燥湿痰,开郁结,止水泄;治霍乱疟疾噎膈、心腹冷痛、阴毒欲死;杀虫辟瘴,利小便,坚大便,洗赤目肿痛,有效。
《本草易读》:烧酒
辛,甘,大热,有毒。消冷积寒气,开湿痰郁结,清心腹冷痛,疗阴毒欲死。止水泻而定霍乱,除疟疾而解膈噎。洗目赤肿痛之良剂,为杀虫辟瘴之灵丹。最坚大便,又利小水。
腹心冷痛,同少盐饮之。(验方第一。)
阴毒腹痛,热服,汗出即愈。(第二。)
呕逆不止,用新汲水和服最妙。(第三。)
寒湿泄泻,小便清者饮之。(第四。)
耳中有核大痛,滴入半时,可钳去。(第五。)
风虫牙痛,浸花椒频漱之。(第六。)
寒痰咳嗽,烧酒四两。猪脂、蜜、香油、茶叶各四两,浸酒内煮之,每日挑食,以茶下之。冬日则犯。(第七。)
腹满胀, 猪脬一个,入热酒半斤,敷脐上二日,酒尽腹消。(第八。)
《本草择要纲目》:烧酒
【气味】
辛甘大热有大毒.
【主治】
辛甘则能升扬发散.其气燥烈.胜湿祛寒.则能开怫郁而消沉积.通膈噎而散痰饮.治泄疟而止腹痛.辛先入肺.则能调水道而通小便.热能生火铄金.大肠受刑.则令大肠燥结.暑月饮之.则膈快而胸畅.赤目洗之.则泪出而肿消赤散.此皆从治之法.盖所以劫之之剂也.但性甚燥烈若过饮不节.则败胃伤胆焚心.嗜饮之人甚多.近之市沽.又加以砒石草乌辣灰.升阳热燥助而引之.是在善于摄生者谨而节之也.
《得配本草》:烧酒
辛、甘,大热。开郁消积,通膈除痰,祛寒截疟,杀虫驱瘴,辟邪逐秽。治水泄,止冷痛,滴耳中积垢结块。(半时辰即可钳出。)
得飞盐,治冷气心痛。和井水,治吐逆不止。和猪脂、香油、蜂蜜,治寒痰咳嗽。
同姜、蒜食生痔。(绿豆粉可解其毒。)
黄酒、烧酒,俱可治病,但最能发湿中之热。若贪饮太过,相火上炎,肺因火而痰嗽,脾因火而困怠,胃因火而呕吐,心因火而昏狂,肝因火而善怒,胆因火而发黄,肾因火而精枯,大肠因火而泻痢,甚则失明,消渴呕血,痰喘肺痿,痨瘵,反胃噎隔,鼓胀螈 ,痈疽痔,流祸不小,可不慎欤。
《饮食须知》:烧酒
味甘辛,性大热,有毒。多饮败胃伤胆,溃髓弱筋,伤神损寿。有火证者忌之。同姜蒜、犬肉食,令人生痔发痼疾。妊妇饮之,令子惊痫。过饮发烧者,以新汲冷水浸之,或浸发即醒。中其毒者,服盐冷水、绿豆粉可少解。或用大黑豆一升,煮汁一二升,多饮。服之取吐便解。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