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豆根
- 《本草纲目》:山豆根
- 《本草备要》:山豆根
- 《本草便读》:山豆根
- 《本草乘雅半偈》:山豆根
- 《本草从新》:山豆根
- 《本草分经》:山豆根
- 《本草分经》:山豆根
- 《本草分经》:山豆根
- 《本草撮要》:山豆根
- 《本草蒙筌》:山豆根
- 《本草求真》:山豆根
- 《本草图经》:山豆根
- 《本草择要纲目》:山豆根
- 《本经逢原》:山豆根
- 《得配本草》:山豆根
- 《顾松园医镜》:山豆根
- 《冯氏锦囊秘录》:山豆根
- 《雷公炮制药性解》:山豆根
- 《医学入门》:山豆根
- 《药鉴》:山豆根
- 《药笼小品》:山豆根
- 《药性切用》:山豆根
- 《玉楸药解》:山豆根
- 《证类本草》:山豆根
《本草纲目》:山豆根
「释名」解毒、黄结、中药。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
1、急黄。用山豆根末,水送服二钱。
2、赤白痢。用山豆根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服,白开水送下。三服后即可止痢。
3、水盅腹大,皮肤变黑。用山豆根研为末,酒送服二钱。
4、头风热痛。用山豆根末,调油涂两太阳。
5、牙龈肿痛。用山豆根一片,含在痛处。
6、喉中发痈。用山豆根磨醋,噙口中。病重不能言语者,不断地以鸡毛扫药汁入喉,引出涎水,即可言语。
7、疥癣。用腊猪油调山豆根末涂搽。
8、喉风(牙关紧闭,水米不下)。用山豆根、白药等分,水煎噙咽。
《本草备要》:山豆根
泻热,解毒
苦寒。泻心火以保金气,去肺,大肠之风热(心火降,则不灼肺而金清。肺与大肠相表里,肺金清,则大肠亦清),消肿止痛。
治喉痈喉风,龈肿齿痛(含之咽汁),喘满热咳,腹痛下痢,五痔诸疮。解诸药毒,敷秃疮、蛇狗蜘蛛伤,疗人、马急黄(血热极所致)。
苗蔓如豆,经冬不凋。
《本草便读》:山豆根
山豆根(图缺)
解肺家结热之邪.化痹宣痈味最苦.杀蛊毒诸虫之积.通肠消胀气纯寒.(山豆根苦寒入心.泻热解毒.心火降则肺金清.故一切喉证之属于火者.得苦降之性.自然热除病退.清肃之令下行矣.脾胃虚而大便不实者禁之.)
《本草乘雅半偈》:山豆根
(宋开宝)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主解诸毒药,止痛,消疮毒肿,除发热咳嗽,治人及马急黄,杀小虫。
【核】曰∶出剑南、宜州、果州,及广西忠州、万州。茎蔓如大豆,叶青翠,经冬不凋;
广南一种如小槐,高尺许,石鼠啖其根,捕取者收其肠胃曝干,用以解毒攻热,云甚效。
【 】曰∶宣散气生曰山;食肉皿器曰豆。盖言受纳腐化者胃也。一名黄结,以病状言。
一名中药,以功用言。种种功用,种种病状,悉从中枢,散宣生气,所谓解从结心,解即分散。
《本草从新》:山豆根
泻热解毒.
苦寒.泻心火.以保肺金.去肺大肠之风热.(心火降、则不灼肺而金清、肺与大肠相表里、肺金清则大肠亦清.)消肿止痛.治喉痈喉风.龈肿齿痛.含之咽汁、喘满热咳.腹痛下痢.五痔诸疮.解诸药毒.敷秃疮、蛇狗蜘蛛伤.疗人马急黄.(血热极所致.)大苦大寒.脾胃所恶.食少而泻者.切勿沾唇.苗蔓如豆.经冬不凋.
《本草分经》:山豆根
见心寒。
《本草分经》:山豆根
见心寒。
《本草分经》:山豆根
大苦大寒,泻心火以保肺金,去肺大肠之风热,消肿止痛,治喉齿疮痔诸疾,解药毒,疗人马急黄。
《本草撮要》:山豆根
味苦寒.入手太阴经.功专泻心火.治喉痛喉肿.齿痛龈肿.喘满热咳.腹痛下利.五痔诸疮.解药毒.敷秃疮蛇狗蜘蛛伤.疗人马急黄.惟脾虚胃弱者忌.食少便溏受寒者尤忌.
《本草蒙筌》:山豆根
味苦、气寒。无毒。各处山谷俱有,广西出者独佳。俗呼金锁匙,苗长一尺许。叶两傍而有曲钮,子成簇而色鲜红。粒似豆圆,名因此得。凡资疗病,惟取其根。口嚼汁吞,止咽喉肿痛要药;水调末服,除人马急黄捷方。敷蛇虫咬伤,去血气腹痛。
《本草求真》:山豆根
(蔓草)清心降火利咽
山豆根(专入心)。大苦大寒。功专泻心保肺。及降阴经火逆。解咽喉肿痛第一要药。缘少阴之脉。上循咽喉。咽喉虽处肺上。而肺逼近于心。故凡咽喉肿痛。多因心火挟其相火交炽。以致逼迫不宁耳!治当用此以降上逆之邪。俾火自上达下。而心气因尔以除。且能以祛大肠风热。(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清则大肠风热亦解。)及解药毒。杀小虫。井腹胀喘满。热厥心痛。(火不上逆。则心腹皆安。)并疗人马急黄。(热去血行。)磨汁以饮。五痔诸疮。服之悉平。总赖苦以泄热。寒以胜热耳。但脾胃虚寒作泻者禁用。
《本草图经》:山豆根
山豆根(图缺),生剑南山谷,今广西亦有,以忠、万州者佳。苗蔓如豆根,以此为名。叶青,经冬不凋。八月采根用。今人寸截,含以解咽喉肿痛,极妙。广南者,如小槐,高尺余。石鼠食其根。故岭南人捕石鼠,破取其肠胃曝干,解毒攻热,甚效。
《本草择要纲目》:山豆根
(生剑南及宜州果州山谷.今广西亦有.以忠州万州者为佳.苗蔓如豆.叶青.经冬不凋.八月采根.广南者如小槐高尺余.石鼠食其根.故岭南人捕鼠取肠胃曝干.解毒攻热效.)
【气味】
甘寒无毒.(按沈括笔谈云.山豆根味极苦.本草言味甘大误矣.)
【主治】
解诸药毒.止痛.消疮肿毒发热咳嗽.治人及马急黄.杀小虫.含之咽汁.解咽喉肿毒极妙.研末汤服五分.治腹胀喘满.酒服三钱.治女人血气腹胀.又下寸白诸虫.丸服止下痢.磨汁服止卒患热厥心腹痛.五种痔痛.研汁涂诸热肿秃疮蛇狗蜘蛛伤.
《本经逢原》:山豆根
苦寒,无毒。
发明 山豆根大苦大寒,故能治咽喉诸疾。苏颂言∶含之咽汁,解咽喉肿痛极妙。或水浸含嗽,或煎汤细呷,又解痘疹热毒及喉痹药皆验。盖咽证皆属阴气上逆,故用苦寒以降之。《开宝》言解诸药毒,止痛消疮肿毒,发热咳嗽,善治人马急黄,杀小虫。时珍云,腹胀喘满,研末汤服。血气腹胀,酒服三钱。卒患热厥心痛,磨汁服。总赖苦寒以散之,但脾胃虚寒作泻者禁用。
《得配本草》:山豆根
苦,寒。入手太阴、少阴经。泻实热,解痘毒,清咽喉,降心火。疗人马急黄,止腹痛下痢。治诸疮疡,解诸药毒。蛇犬蜘蛛伤者,俱可捣敷。同橘皮,治霍乱吐痢。同白药子,治喉风急症。龈肿齿痛,捣汁含咽。
虚火炎肺、咽喉肿痛者禁用。
《顾松园医镜》:山豆根
〔苦寒,入心、肺二经。〕止咽疼而善治喉间诸疾,〔含之咽汁,解咽喉肿毒。同白药子等分煎服,治喉风急症,牙关紧闭,水谷不下者神效。〕解诸毒而能消肿痛诸疮。〔能解一切药毒蛊毒,痈肿诸毒,凡毒必热,清热则毒解。〕大苦大寒,宜中病即止。。
《冯氏锦囊秘录》:山豆根
得土之冲气,兼感冬寒之令以生,故其味甘苦气象,无毒。甘能化毒,寒能除热,盖凡毒必热、必辛,一得清寒甘苦之味,则诸毒自解,犹人盛德,于物无兢,即阴毒性害遇之不起矣,故为解毒清热之上药。若病患虚寒者勿服。
山豆根,咽喉肿痛要药,兼解诸毒,消疮肿,解痘毒,五般急黄,诸虫蛊毒。
主治(痘疹合参) 善解痘毒止痛,消一切疮肿,而痘后咽喉肿痛者尤宜。若食少泄泻,虚火上炎,而咽喉肿痛者忌服。
《雷公炮制药性解》:山豆根
味甘,性寒无毒,入心肺二经。主解诸药毒,止咽喉痛,退热消痈。
按∶山豆根性寒,专泻心火,心火去则金无所损,金得其保,而热伤之虞,吾知免矣。
《医学入门》:山豆根
山豆根甘寒解毒,急黄热嗽用宜先,咽喉肿痛含津咽,五痔头疮和水研。
生于山,其实如豆。川产者佳。善解诸药毒、蛊毒、寸白虫,治五般急黄、发热咳嗽,空心水调二钱服。
喉痹口含一片咽津,五痔磨水研服,头上秃疮白屑以水研敷,或油调末涂。兼治齿痛,赤白痢腹胀喘闷,或蜜为丸,或水煎服。蜘蛛犬蛇咬,并水研敷。
《药鉴》:山豆根
气寒味苦。佐连翘能消热毒。臣甘桔又治咽喉。
《药笼小品》:山豆根
苦寒。
泻心火,保肺金,去大肠风热。
治喉痈喉风。
能损脾胃。
《药性切用》:山豆根
性味甘寒,入心肺而泻热解毒,为咽痛喉痹专药。
《玉楸药解》:山豆根
味苦,气寒,入手太阴肺经。清利咽喉肿痛,一切疮疡疥癣,杀寸白诸虫。
《证类本草》:山豆根
(山豆根_图缺)
味甘,寒,无毒。主解诸药毒,止痛,消疮肿毒,人及马急黄发热,咳嗽,杀小虫。生剑南山谷。蔓如豆。(今附)
图经曰∶山豆根,生剑南山谷,今广西亦有,以忠、万州者佳。苗蔓如豆,根以此为名。
叶青,经冬不凋,八月采根用。今人寸截,含以解咽喉肿痛,极妙。广南者如小槐,高尺余,石鼠食其根。故岭南人捕石鼠,破取其肠胃曝干。解毒攻热,甚效。
经验方∶备急治一切疾患,山豆根方∶右用山大豆根不拘多少,根据下项治疗。一名解毒,二名黄结,三名中药。患蛊毒,密遣人和水研已,禁声,服少许,不止再服。患秃疮,以水研敷疮上。患喉痛,含一片细咽津。患五种痔,水研服。患齿痛,含一片于痛处,患麸豆等疮,水研服少许。患头风,捣末油调涂之。患赤白痢捣末蜜丸,空心煎水下二十丸,三服自止,患腹胀满喘闷,捣末少许,煎水调一盏瘥。患疮癣,捣末,腊月猪脂调涂之。患头上白屑,捣末油浸涂。如是孩儿,即乳汁调半钱。患中宿冷虫,寸白虫,每朝空心热酒调三钱,其虫自出。患五般急黄,空心以水调二钱。患盏气,酒下二钱。患霍乱,橘皮汤下三钱。患热肿,水研浓汁涂,干即更涂。女人患血气腹肿,以末三钱,热酒不空心服之。卒患腹痛,水研半盏,入口瘥。蜘蛛咬,唾和涂之。狗咬,蚍蜉疮,蛇咬,并水研敷之。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