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含
《本草纲目》:蛇含
「释名」蛇衔、威蛇、小龙牙、紫背龙牙。
「气味」苦、微寒、无毒。
「主治」
1、产后泻痢用蛇含极一反,浓煎服下。
2、刀伤出血。用蛇含草捣烂敷伤处。
3、身面恶癣。用蛇含草加生矾研敷。
4、蜈蚣、蝎伤用蛇含划揉碎敷伤处。
5、痈肿瘀血、产后积血等。作蛇含、大黄、附子、芍药、大戟、细辛、独活,黄芩、当归,莽草、蜀椒各一两,薤白十四枚,共研为末,在酒中泡一夜,加猪油二斤熬成膏收存,用时每服一弹丸大的经量,温酒送下。一天服两次。病在体外,则用膏敷涂。此方名“蛇含膏”。
《本草图经》:蛇含
蛇含(图缺),生益州山谷,今近处亦有之。生土石上,或下湿地。蜀中人家亦种之。一茎五叶或七叶。此有两种,当用细叶黄色花者为佳。八月采根,阴干。《古今录验方》治赤疹,用蛇衔草,捣令极烂,傅之,瘥。赤疹者,由冷湿搏于肌中,甚即为热,乃成赤疹,得天热则剧,冷则减是也。古今诸丹毒疮肿方通用之。又下有女青条云∶蛇衔根也,生朱崖。陶隐居、苏恭皆以为∶若是蛇衔根,不应独生朱崖。或云是雀瓢,即萝摩之别名,或云二物同名,以相类故也。医家鲜用,亦稀识别,故但附着于此。
《雷公炮炙论》:蛇含
雷公云∶凡使,勿用有?尖叶者,号竟命草,其味别空,只酸涩,不入用。若误服之,吐血不止,速服知时子解之。
凡修事,采得后,去根茎,只取叶,细切,晒干。
勿令犯火。
《千金翼方》:蛇含
味苦,微寒,无毒。主惊痫,寒热邪气,除热,金疮疽痔,鼠 ,恶疮头疡。疗心腹邪气,腹痛,湿痹,养胎,利小儿。一名蛇衔。生益州山谷,八月采,阴干。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蛇含
味苦,微寒,无毒。主惊痫,寒热,邪气,除热,金疮,疽痔,鼠 ,恶疮,头疡,疗心腹邪气,腹痛湿痹,养胎,利小儿。《药性论》云∶臣。有毒。能治丹疹,小儿寒热。
日华子云∶治蛇虫蜂虺所伤及眼赤,止血,协风疹、痈肿。茎叶俱用。又名威蛇。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