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草
《本草乘雅半偈》:莎草
(别录中品)
蝼蝈俗名地狗,即以狗姜呼之。部署形层宫城位次,靡不周到诸阳之气起于胸中, 阖则遏
【气味】甘微寒,无毒。
【主治】主胸中热,充皮毛,久服令人益气,长须眉。
【核】曰∶别录莎草,不别根苗。后世仅用其根,名香附子,并不知莎草名矣。生田野下湿地,所在都有,唯陇西、涪都、两浙最饶。苗似草兰而柔,又似细萱而劲。叶心有脊似剑,又似菖蒲吉祥草辈。光泽亦同,嫩绿萧疏,小别异耳。五六月中抽一茎,三棱中空,茎端复出数叶。开青色花,成穗似黍,中有细子,似葶苈、车前子状。根多白须,须下另结子一二枚,转相延生,外裹细黑茸毛,大者似羊枣,两头尖。耐水旱,虽分劈亦不知死。先人云∶多属蝼蝈化生。土人每从沙地荒圃,或麦门冬地上,锄得香附,半存蝼蝈形者,两足为根,头作苗叶,身成香附子,缘缘而生,延蔓可厌。土人患之,其地即改种络麻。麻盛不得雨露,方才闷绝,呼为狗姜,或麦冬余气,幻结所成;或蝼蝈嗜啖麦冬,化生所致。故香附子,气臭颇似麦冬,其非麦冬地者,则不可知,然的是蝼蝈化生为始。楞严经云∶化以离应,即先人云∶胸为肺金之部分,气为肺金之所司,皮毛为肺金之所主。香附子功能解表利水,所
【 】曰∶莎品凡三,台、 、 也。尔雅载 。埤雅载台。子虚赋载 。尔雅翼载台、而兼言 。本草混台、 、 为一物。繇辨之当早辨也。 即青 ,一名大莎。说文以为青似 ,但大小有异,生江湖,为雁所食。台即夫须,一名莎草,子虚赋所为 ,汉书、音义所谓 ,可以为衣,疏而无温,编之若甲状,毵毵而垂,使雨顺流而下,匹夫所须也。
即镐侯,一名侯莎,尔雅翼所谓莎,广成颂所谓绿莎,颜师古所谓青莎,晏元献公有庭莎记,言此草耐水旱,乐延蔓,虽技心陨叶,亦弗之绝,茎叶都似三棱。图经所谓水香棱,又名水莎、水巴戟。广雅所谓地毛。记事珠所谓抱灵居士。此皆指 苗茎叶为名也。根若附子,相附连续,周匝有毛,大者如羊枣,乃子也。另有细根如白发,根上结子二三枚,或有或无,有则转相延蔓者为牝。别录所谓香附子;图经所谓草附子,又名莎结、续草根;金光明经所谓日萃哆;唐本所谓雀头香;魏文帝于吴求雀头香,即 根香附子也。用合众香,能发众香臭,是以性专捭阖,开发上焦,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中焦亦得藉之以宣化,下焦亦得藉之以宣渎。又不独仅宣五谷味,并宣诸药味,而为诸药之先聘通使。如上焦阖,则诸阳之气逆于胸中,致胸中热,尝日忧愁不乐,心忪少气者,捭阖从开,既顺乃宣矣。则胸热自除,忧愁自释,心忪自平,少气自益,充皮毛,长须眉,诚若雾若露灌溉之休征也。若食饮积,痞满坚,或霍乱呕逆,或月事不以时下者,此正中焦失于宣化。若膀胱气妨,或崩漏带下,或下血尿血者,此正下焦失于宣渎。
若肌肉消削,或疹瘾瘙痒,或皮聚毛折者,此正上焦失于宣发,不熏肤,不充身,不泽毛,熏充灌溉之为用矣。频湖云∶得盐入血;得青盐入肾;得酒行经络;得苦酒消积聚;得姜化痰饮;得参、术益气;得归、 补营;得木香疏滞;得檀香醒脾;得沉香升降诸气;得芎、术总解六郁;得茯苓交心肾;得茴香、补骨脂,引气归元;得浓朴、半夏,决痈消胀;得葱、苏发越六淫;得棱、莪释磨瘕癖;得艾调暖子宫。及作种种药石之聘使,捭阖揣摩之为用大矣。
《本草图经》:莎草
莎草(图缺)根,又名香附子,旧不着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今处处有之,或云交州者胜,大如枣。近道者如杏仁许。苗、茎、叶都似三棱,根若附子,周币多毛。今近道生者,苗叶如薤而瘦,根如箸头大。二月、八月采。谨按《天宝单方图》,载水香棱,功状与此颇相类,但味差不同。其方云∶水香棱,味辛,微寒,无毒,性涩。元生博平郡池泽中,苗名香棱,根名莎结,亦名草附子,河南及淮南下湿地即有,名水莎。陇西谓之地 根,蜀郡名续根草,亦名水巴戟,今涪都最饶,名三棱草。用茎作鞋履,所在皆有。单服疗肺风,又云其药疗丈夫心肺中虚风及客热,膀胱间连胁下时有气妨,皮肤瘙痒瘾疹,饮食不多,日渐瘦损,常有忧愁,心忪少气等。并春收苗及花,阴干,入冬采根,切,贮于风凉处。有患前病者,取苗二十余斤,锉,以水二石五斗,煮取一石五斗,于浴斛中浸身,令汗出五六度。浸兼浴,其肺中风,皮肤痒即止。每载四时常用,则瘾疹风永瘥。其心中客热,膀胱间连胁下气妨,常日忧愁不乐,兼心忪者,取根二大斤,切,熬令香,以生绢袋盛,贮于三大斗无灰清酒中,浸之。春三月浸一日即堪服,冬十月后即七日,近暖处乃佳。每空腹服一盏,日夜三、四服之,常令酒气相续,以知为度。若不饮酒,即取根十两,加桂心五两,芜荑三两,和捣为散,以蜜和为丸,捣一千杵,丸如梧子大,每空腹,以酒及姜、蜜汤饮汁等,下二十丸,日再服,渐加至三十丸,以瘥为度。
《本草衍义》:莎草
其根上如枣核者,又谓之香附子,亦入印香中,亦能走气,今人多用。虽生于莎草根,然根上或有或无。有薄皲皮,紫黑色,非多毛也。刮去皮则色白。若便以根为之,则误矣。其味苦。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