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竹叶石膏汤

伤寒时气,表里俱虚,遍身发热,心胸烦闷,得汗已解,但内无津液,虚嬴少气,欲吐及诸虚烦热与寒相似,但不恶寒,胸不疼头不痛,不可汗下者,并效。


石膏(一两六钱,研) 半夏(二钱五分,汤洗七次) 人参(二钱) 麦门冬(去心,五钱五分) 甘草(炙,二钱) 每服五钱,入青竹叶十片,生姜三片,粳米百余粒,水煎服。


治伤寒汗下后,表里俱虚,津液枯竭,余热不解,心烦不眠,或气逆欲吐,及诸虚烦热并宜服之。


石膏 淡竹叶 麦门冬 粳米(百余粒) 半夏 人参 甘草 阴虚甚者加知母、黄柏、川芎、地黄。


惊悸不宁、盗汗,加酸枣仁、茯神。小便不利,加栀子。气短无力,加人参、黄 。


上水一钟半煎。


竹叶 石膏 半夏 人参 甘草 粳米 麦门冬


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宜与此汤. 竹叶石膏甘草之甘辛.以发散余热.麦冬人参粳米之甘平.以培益真元半夏辛平.善散气逆而止吐.


『主治』伤暑发渴,脉虚。


『药物』竹叶、石膏、人参、甘草、麦冬夏。加粳米、生姜。


『服法』煎服。


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并治三阳合病,脉浮大在关上,但欲睡眠,合目则汗;亦治伤暑发渴,脉虚。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半夏(半升) 人参(二两) 麦冬(一升) 甘草(二两) 粳米(半升)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竹叶石膏汤粳米,麦冬半夏草人参。三阳合病(太阳头项痛,阳明目痛鼻干,少阳口苦咽干胁痛,一时并见,谓之合病。)关脉大,(邪在阳明居多,故关脉浮大。)寐则盗汗此能任。(三阳合病而盗汗出,是胃火盛而肝火乘之也。厥阴为里之阖,阳明为表之阖,二经有火,则反开而不阖,故盗汗出。是方即人参白虎加减,大清胃火以生津,用竹叶泻肝火,半夏通阴阳,引卫气从阳入阴,则开阖而汗即止。)伤寒病后留余热,少气虚烦吐逆寻。(此仲景治伤寒愈后调养之方也。其法专于滋养肺胃之阴气,以复津液。盖大病之后,必有余热留于肺胃之间,总宜清解。后人概用峻补,以留其邪,则元气不能骤复,愈补愈虚矣。)止呕或加姜更效,(《集验》载此方加生姜止呕,最良。)脉虚伤暑渴宜斟。(暑病有虚热者宜之。若吐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制) 粳米(各半升) 人参(三两,去芦) 甘草(一两,炙)


伤寒瘥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此方主之。


伤寒由汗、吐、下而瘥,必虚羸少气,虚则气热而浮,故逆而欲吐。竹叶、石膏、门冬之寒,所以清余热;人参、甘草之甘,所以补不足;半夏之辛,所以散逆气;用粳米者,恐石膏过寒损胃,用之以和中气也。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人参三两 甘草(炙)二两 麦冬一斤 半夏半升 粳米半升


加姜煎。


治肺胃虚热,故加人参、麦冬,加竹叶者,恐虚阳内犯胞络也。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洗) 人参(三两) 麦冬(一升去心) 甘草(二两炙) 粳米(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按此系肺胃之津液.因病热而受伤.故主此方.滋养肺胃.以复阴气而清余热.石膏竹叶之辛凉.得人参麦冬甘草粳米以相辅.便为益胃生津之品.因气逆欲吐.微加半夏.以平逆气.此愈得调理之法.其灵警有如此者.


治伏暑内外发热,烦躁大渴。


石膏(研,一两六钱) 法半夏(二钱五分) 人参(二钱) 甘草(炙,二钱) 麦门冬(去心,五钱五分)淡豆豉(二钱) 糯米(一合)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盅,入青竹叶、生姜各五片,煎服。



治胃火盛,而作渴者。


淡竹叶 石膏( ) 桔梗 木通 薄荷 甘草(各一钱)


用姜水煎服。


人参 粳米 炙草 石膏 麦冬 半夏 竹叶


伤寒愈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此伤寒阳明病后津伤燥起。参草粳米补气生津,石膏麦冬清燥,竹叶半夏降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