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石膏汤
- 《冯氏锦囊秘录》:竹叶石膏汤
- 《仁术便览》:竹叶石膏汤
- 《伤寒括要》:竹叶石膏汤
- 《时病论歌括新编》:竹叶石膏汤
- 《退思集类方歌注》:竹叶石膏汤
- 《医方考》:竹叶石膏汤
- 《医方论》:竹叶石膏汤
- 《伤寒寻源》:竹叶石膏汤
-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竹叶石膏汤
- 《正体类要》:竹叶石膏汤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竹叶石膏汤
《冯氏锦囊秘录》:竹叶石膏汤
伤寒时气,表里俱虚,遍身发热,心胸烦闷,得汗已解,但内无津液,虚嬴少气,欲吐及诸虚烦热与寒相似,但不恶寒,胸不疼头不痛,不可汗下者,并效。
石膏(一两六钱,研) 半夏(二钱五分,汤洗七次) 人参(二钱) 麦门冬(去心,五钱五分) 甘草(炙,二钱) 每服五钱,入青竹叶十片,生姜三片,粳米百余粒,水煎服。
《仁术便览》:竹叶石膏汤
治伤寒汗下后,表里俱虚,津液枯竭,余热不解,心烦不眠,或气逆欲吐,及诸虚烦热并宜服之。
石膏 淡竹叶 麦门冬 粳米(百余粒) 半夏 人参 甘草 阴虚甚者加知母、黄柏、川芎、地黄。
惊悸不宁、盗汗,加酸枣仁、茯神。小便不利,加栀子。气短无力,加人参、黄 。
上水一钟半煎。
《伤寒括要》:竹叶石膏汤
竹叶 石膏 半夏 人参 甘草 粳米 麦门冬
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宜与此汤. 竹叶石膏甘草之甘辛.以发散余热.麦冬人参粳米之甘平.以培益真元半夏辛平.善散气逆而止吐.
《时病论歌括新编》:竹叶石膏汤
『主治』伤暑发渴,脉虚。
『药物』竹叶、石膏、人参、甘草、麦冬夏。加粳米、生姜。
『服法』煎服。
《退思集类方歌注》:竹叶石膏汤
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并治三阳合病,脉浮大在关上,但欲睡眠,合目则汗;亦治伤暑发渴,脉虚。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半夏(半升) 人参(二两) 麦冬(一升) 甘草(二两) 粳米(半升)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竹叶石膏汤粳米,麦冬半夏草人参。三阳合病(太阳头项痛,阳明目痛鼻干,少阳口苦咽干胁痛,一时并见,谓之合病。)关脉大,(邪在阳明居多,故关脉浮大。)寐则盗汗此能任。(三阳合病而盗汗出,是胃火盛而肝火乘之也。厥阴为里之阖,阳明为表之阖,二经有火,则反开而不阖,故盗汗出。是方即人参白虎加减,大清胃火以生津,用竹叶泻肝火,半夏通阴阳,引卫气从阳入阴,则开阖而汗即止。)伤寒病后留余热,少气虚烦吐逆寻。(此仲景治伤寒愈后调养之方也。其法专于滋养肺胃之阴气,以复津液。盖大病之后,必有余热留于肺胃之间,总宜清解。后人概用峻补,以留其邪,则元气不能骤复,愈补愈虚矣。)止呕或加姜更效,(《集验》载此方加生姜止呕,最良。)脉虚伤暑渴宜斟。(暑病有虚热者宜之。若吐
《医方考》:竹叶石膏汤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制) 粳米(各半升) 人参(三两,去芦) 甘草(一两,炙)
伤寒瘥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此方主之。
伤寒由汗、吐、下而瘥,必虚羸少气,虚则气热而浮,故逆而欲吐。竹叶、石膏、门冬之寒,所以清余热;人参、甘草之甘,所以补不足;半夏之辛,所以散逆气;用粳米者,恐石膏过寒损胃,用之以和中气也。
《医方论》:竹叶石膏汤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人参三两 甘草(炙)二两 麦冬一斤 半夏半升 粳米半升
加姜煎。
治肺胃虚热,故加人参、麦冬,加竹叶者,恐虚阳内犯胞络也。
《伤寒寻源》:竹叶石膏汤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洗) 人参(三两) 麦冬(一升去心) 甘草(二两炙) 粳米(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按此系肺胃之津液.因病热而受伤.故主此方.滋养肺胃.以复阴气而清余热.石膏竹叶之辛凉.得人参麦冬甘草粳米以相辅.便为益胃生津之品.因气逆欲吐.微加半夏.以平逆气.此愈得调理之法.其灵警有如此者.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竹叶石膏汤
治伏暑内外发热,烦躁大渴。
石膏(研,一两六钱) 法半夏(二钱五分) 人参(二钱) 甘草(炙,二钱) 麦门冬(去心,五钱五分)淡豆豉(二钱) 糯米(一合)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盅,入青竹叶、生姜各五片,煎服。
《正体类要》:竹叶石膏汤
治胃火盛,而作渴者。
淡竹叶 石膏( ) 桔梗 木通 薄荷 甘草(各一钱)
用姜水煎服。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竹叶石膏汤
人参 粳米 炙草 石膏 麦冬 半夏 竹叶
伤寒愈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此伤寒阳明病后津伤燥起。参草粳米补气生津,石膏麦冬清燥,竹叶半夏降逆也。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