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症
《医学从众录》:肿症
(肿者,肿于外,胀者,胀于内。二症宜分看。然二症相因亦宜合看。)
肿者,皮肤肿大。古人有气水之分,其实气滞则水不行,水不行则气愈滞,二者相因为病。水胀篇,以按其腹 而不起者,为气肿;按其腹随手而起,如囊裹水之状者,为水肿。景岳反其说,以水症按之 而不起,此水在肉中,如糟如泥之象,未必如水囊之比;按之随起,惟虚无之气,其速乃然。余阅历之久,知二说亦不必拘。大抵肿微则按之随起,肿甚则按之不起。两胁及转动之处,按之即起;足面及膝股内侧,按之不起。辨症不必以此为凭。当于小便之利与不利,以分阴阳。身之多热与多寒,脉之洪大与细微,以分寒热。病之起于骤然,与成于积渐,及年高多病,与少壮无病之人,分其虚实。以先腹而后四肢,或先四肢而后及于腹,分其顺逆。景岳云∶水气本为同类。治水者当兼理气,盖气化水自化也;治气者亦当兼行水,以气行而水亦行也。此症当与癃闭症参看。
初患肿病,气喘不得卧,以五皮饮为第一方。盖此方以皮治皮,不伤中气,所以为妙。
若肿而兼胀,小水不利,宜胃苓汤主之。或以四苓散,以半熟蒜捣丸服,极妙。
五皮散
按上身肿,宜发汗,加苏叶、荆芥、秦艽各一钱五分;下体肿,宜利水,加赤小豆、木通各一钱五分,防己一钱。
口渴多热,小便不利,为阳水,加滑石、木通、车前子、麦冬各一钱五分,木香五分;
不渴,小便自利,多寒,为阴水,加白术、苍术各二钱,附子、干姜、木香各一钱。
脉滑实,腹胀胁满,加生菔子一钱五分、白芥子八分、枳实一钱、半夏二钱。
妇人经水不调而肿,是血化为水,名水分,加红花八分,桃仁、香附各一钱五分;妇人经水适断即肿,是水化为血,名气分,加当归三钱、五灵脂醋炒一钱五分、香附一钱五分。
按服此方愈后,必加减肾气丸及六君子汤之类收功。
胃苓散(俱见《妙用》)
四苓散加味为丸
白术(一两,炒) 茯苓(二两) 猪苓(一两) 泽泻(一两)
研末,以半熟蒜为丸,如绿豆大,开水送下三五钱。
肿症,积渐而成,及久而不愈。气喘口渴,不卧,腹胀,小便短少,大便微溏,一切危症,不外薛氏加减肾气丸主之。
张景岳曰∶《内经》云∶肾为胃关,开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然关门而何以不利也?《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夫所谓气化者,即肾中之气也,即阴中之火也。阴中无阳,则气不能化,所以水道不通,溢而为肿。故凡治气者,必先治水;治水者,必先治气。若气不能化,则水必不利。惟下焦之真气得行,始能传化。惟下焦之真水得位,始能厘清。求之古法,惟薛立斋先生加味肾气丸,诚对症之方也。余屡用之,无不见效。
薛氏加减肾气丸
熟地(四两) 茯苓(三两) 牛茱肉 山药 丹皮 牛膝 泽泻 车前 肉桂(各一两) 附子(五钱)
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钱,开水送下,一日两服。如素禀阳盛,三焦多火,烦渴,面赤喘嗽,脉滑实,此湿热相因,阴虚之证,去桂、附,加麦冬主之。
《医学心悟》云∶下焦湿热,去桂、附,加黄柏、蛤蜊粉最妙。
麻黄附子汤(方见《金匮》)
去附子加杏子、石膏,名杏子汤。
又《明医指掌》云∶肿势太盛,内而膀胱,外而阴囊,相连紧急,阻塞道路。虽加利水之剂,苦无一线之通,病何由去。必开大便以逐其水,随下而随补,则病已去而脾无恙。渐为调理,庶可得生。慎毋守利水之旧规也。如肿势未盛,还以利水为上策。
按∶此法惟少年体壮,可以偶用,否则不可轻试。
《医学实在易》:肿症
五皮饮 治一切气肿水肿。
茯苓皮 大腹皮 桑白皮 陈皮(各一钱半) 生姜皮(七分
水煎服。
此药以皮治皮,不动脏腑,勿以平易而忽之。
四君子汤
人参 白术 茯苓(各二钱) 炙草(一钱
加生姜、大枣煎服。
小青龙汤 真武汤(俱见《伤寒》导水茯苓汤 治水肿,头面手足,遍身如烂瓜之状,按而塌陷,胸腹喘满,不能转侧安睡,饮食不下,小便秘涩,溺出如割,或如豆汁而绝少,服喘嗽气逆诸药不效者,用此即渐利而愈。
泽泻 赤茯苓 麦冬 白术(各三两) 桑白皮 紫苏 槟榔 木瓜(各一两) 大腹皮 陈皮砂仁 木香(各七钱五分
每服一、二两,水二杯,灯草三十根,煎八分,食远服。病重者可用五两浓煎,五更服。
麻黄甘草汤(《金匮》
麻黄(三钱) 甘草(一钱
水二杯,先煮麻黄至一杯半,去滓,入甘草,煎八分服。
此方上宣肺气,中助土气,外行水气,其功居于济生肾气丸之上。且肿症与伤寒症不同,伤寒症恐过汗亡阳,肿症以汗愈多而愈妙。水从汗泄,时医谓须“开鬼门”,并无亡阳之说。
麻黄附子甘草汤 即前方加附子一钱五分。
此与《伤寒论》之分数略异,即以温经散寒之法,变为温经利水之方。
济生肾气丸 治水肿,小便短少,气喘者。
熟地(四两) 茯苓(三两) 山茱萸 怀山药 丹皮 泽泻 牛膝 车前子 肉桂(各一两) 附子(五钱,泡
上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灯草汤送下三钱,一日两服。
神仙九气汤(神仙,言药之灵验也。九气,怒、喜、悲、恐、寒、暑、惊、劳、思是也。
《经》曰∶怒则风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暑则气泄,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惊则气乱。故云然。)
姜黄 香附(炒
上各为细末,每服五、六钱,空心淡盐汤调服。愚治肤胀,用温酒下。
壶隐子曰∶不佞用之以治肤胀,其效如神。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