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疟
《保婴撮要》:诸疟
经曰∶夏伤于暑,秋必 疟。其证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冻饮料。盖邪气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故寒热间发也。有一日一发,二日一发,三日一发,有间一日,连二日发,有日与夜各发,有上半日发,下半日发,及发于夜者;有有汗,有无汗,此其略也。以详言之,当分六经、五脏,及痰、食、劳、暑、鬼、瘴之不同,邪中三阴之各异。
如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内热, 然热止,汗出难已。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 ,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止则善呕,呕已乃衰。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开户而处,其病难已。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此六经疟也。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脾疟者,令人心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肾疟者,令人洒淅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 然手足寒。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此五脏疟也。痰疟者,胸膈先有停痰,因而成疟,令人心下胀满,气逆烦呕是也。食疟者,是饮食伤脾,其人噫气吞酸,胸膈不和是也。劳疟者,久而不瘥,表里俱虚,客邪未散,真气不复,故疾虽间遇劳即发是也。暑疟者,其人面垢口渴,虽热亦退,亦常有汗是也。鬼疟者,进退无时是也。瘴疟者,感山岚瘴气,其状寒热,休作有时是也。作于子午卯酉日为少阴疟,作于寅申巳亥日为厥阴疟,作于辰戌丑未日为太阴疟,此所谓三阴各异也。久而不愈,名曰 疟。 疟,老疟也。老疟不愈,结癖于两胁之间,名曰疟母。此先失于解散,或复外感风寒,内伤饮食,故缠绵不已也。治法∶风暑之邪,从外而入,宜解散之,解表后,即宜扶持胃气。故丹溪曰∶无汗要有汗,散邪为主;有汗要无汗,固正气为主。骤发之疟,宜解表。久发之疟,宜补脾。寒疟宜温,温疟宜和,瘅疟宜清,挟痰则行痰,兼食则消食,劳疟宜安,暑疟宜解,鬼疟宜祛,瘴疟宜散,此亦其略也。更以详言之,则热多寒少者,小柴胡汤。寒多热少者,清脾饮子。无汗者,桂枝麻黄各半汤。有汗者,柴胡桂枝汤。渴而小便不利者,五苓散。热多汗出,腹满便秘者,大柴胡汤。痰疟者,二陈汤加柴胡、黄芩,甚者加枳实。食疟者,先用大安丸,次用异功散。劳疟、 疟,并用补中益气汤。暑疟者,十味香薷饮。鬼疟者,鬼哭散。瘴疟者,四兽饮。疟母者,鳖甲饮。凡脾胃虚而患疟者,不拘有汗无汗,三阴六经,悉以六君子汤为主。热多加柴胡、山栀。寒多加干姜、肉桂。有汗加黄 、浮麦。无汗加苍术、葛根。元气下陷,及肝木乘脾,并加升麻、柴胡为善。若用青皮、草果、常山等药,以为攻截良法,正气益虚,邪气益深,是多延绵不止,而为劳热者有矣。若乳母七情六欲,饮食不调,或寒热似疟,肝火炽盛,致儿为患者,又当治其乳母,斯无误矣。
治验一小儿先因停食腹痛,服峻厉之剂,后患疟,日晡而作,余以为元气下陷,欲治以补中益气汤,不信,泛行清热消导,前症益甚,食少作泻,余朝用前汤,夕用异功散加当归,月余而愈。
一小儿每午前先寒后热,久不愈,用六君子加炮姜,丸芡实大,每服一丸,旬余而愈。
一小儿患疟兼便血、盗汗年余矣。审乳母素有郁怒,寒热便血,朝用加味归脾汤,夕用加味逍遥散;儿以异功散加酒炒芍药为末,每服三四分,米饮下,月余母子并痊。
一小儿疟发热,服消导之剂,腹胀作呕,四肢浮肿,先用五味异功散加木香,诸症顿退,饮食顿进。后因饮食过多,作泻,用补中益气汤加木香,又用五味异功散而痊。
一小儿疟后,腹胀咳嗽倦怠,属脾肺气虚,用补中益气汤、茯苓、半夏寻愈。后伤食发热如疟,服寒凉之剂,更加便血,用四君、升麻、柴胡,便血顿止,又用补中益气汤而愈。
一小儿疟将愈,饮食过多,腹胀发热,大便不通,用消积丸、保和丸、异功散寻愈。后饮食不节,寒热吐泻,用异功散、柴胡、升麻而愈。
一小儿疟后,少思饮食,便血,发热腹胀,属脾虚不能统血,先用异功散加升麻、柴胡而血止;又补中益气汤,饮食顿进;仍用异功散而痊。
一小儿疟后腹胀,用五味异功散、四味肥儿丸而渐愈,用补中益气汤而愈。后伤食腹胀,大便不实,小便不利,用五味异功散、金匮加减肾气丸而愈。
一小儿愈后便涩。用补中益气汤加山栀,而小便通,因劳发热不食,小便不利,用补中益气、五味异功散加升麻、柴胡而痊。后每劳心,寒热如疟,用补中益气汤;饮食失节如疟,用五味异功散随愈。
一小儿十四岁,疟后肚腹膨胀,小便不利,属脾肾虚寒,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金匮肾气丸而痊。毕姻气汤,夕用金匮加减肾气丸而愈。
一小儿疟疾将愈,饮食过多,腹胀发热,大便不通,用消积丸、保和丸、异功散,调理脾胃而愈。后饮食不节,寒热吐泻,先用胃苓散,吐泻止;又用异功散、柴胡、升麻寒热愈。
一小儿十五岁,疟后发热吐痰。余谓脾气所变,不信,反服黄柏、知母之类,诸症悉具。谓余曰∶胃火盛而滋水,其症益甚,何也?余曰∶症在脾阴,土喜温和而恶寒湿,前所用药,悉属沉阴,复伤其生气,故病愈甚也。先用六君、柴胡、升麻、木香四剂,诸症顿愈,乃佐以异功散加柴胡、升麻,元气渐充,又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异功散而愈。毕姻后,发热如疟。用补中益气汤,已耗,而复伤耳,乃肾气虚寒之危症也。用大剂补中益气汤、八味地黄丸,喜其远帏幕而得生。
柴胡桂枝汤 治疟,身热多汗。
柴胡(八钱) 黄芩(三钱) 半夏(二钱半) 芍药 甘草 桂枝(各三钱)
上每服二三钱,姜枣水煎。
鬼哭散 治疟久不止。
常山 大腹皮 白茯苓 鳖甲(醋炙) 甘草(炙。各六钱)
上入桃柳枝各七寸,水煎服。
清脾饮子 治瘅疟脉弦数,但热不寒,或热多寒少,膈满不食,口苦舌干,烦渴,小便黄赤,大肠不利。
青皮(炒) 浓朴(姜制) 白术 草果 柴胡 茯苓 半夏(泡七次) 黄芩 甘草(炙。各等分)
上每服二三钱,姜水煎服。
四兽饮 治阴阳相胜,结聚涎饮为疟,兼治瘴疟神效。
半夏 茯苓 人参 白术 草果 橘红(各等分) 甘草(减半)
上用乌梅、姜、枣,湿纸裹,煨香熟,焙干入药。每服二钱,水煎服。
鳖甲饮子 治疟久不愈,胁下痞满,形容羸瘦,腹中结块,时发寒热,名曰疟母。
鳖甲(醋炙) 白术 甘草 黄 白芍药 川芎
人参养胃汤 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寒热如疟,或呕逆恶心。寒疟加桂枝。
人参 浓朴 苍术 半夏(泡) 藿香 草果仁 茯苓(各五钱) 甘草 橘红(二钱半)
上每服二三钱,姜七片,乌梅一个,水煎热服。
桂枝麻黄各半汤 治发热,自汗或无汗。
桂枝 白芍药 生姜 甘草(炙) 麻黄(各一钱) 杏仁(十粒,泡去皮尖)
上水一钟,大枣二枚,煎四分,食远服。
五苓散(方见五淋)
小柴胡汤
大柴胡汤(二方见痉症)
二陈汤(方见寒吐)
大安丸(即保和丸加白术)
补中益气汤(方见虚羸)
十味香薷饮(方见呕吐乳)
六君子汤
加味归脾丸
加味逍遥散
异功散(四方见内钓)
《卫生易简方》:诸疟
治疟 用蒜不拘多少,研烂,和黄丹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新汲水下,面东服。
又方 用桃仁一百个去皮尖、双仁,研细,不得犯生水,入黄丹三钱,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丸,当发日早,面北,用温酒下,或井花水亦可。五月五日午时合,忌鸡犬妇人见。
又方 用独蒜十二个煨熟,桃仁一百个去皮尖、双仁,同捣烂,入黄丹丸如鸡头大。每服三丸,当发日清晨,以温酒一盏,面北或面东吞下。
又方 用瓜蒂二个捣碎,水半盏浸一宿,发日服,吐即愈。
又方 用常山二钱,乌梅四个研烂,酒调服。
又方 用来年全日历,端午日午时烧灰,糊丸如桐子大。当发日早,以无根水送下一丸。
又方 用青蒿末、常山、人参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未发前一日,以好酒一大盅调匀,分作三分,黄昏、半夜、天明各冷冻饮料一分。
又方 用百草霜、黄丹等分,细研。每服二钱,于发日空心米饮调下,不过二服。小儿用蜜水调下。
又方 用常山末三两,鸡子白和,丸如桐子大。空心服三十丸。
又方 用常山一两锉细,酒拌蒸过晒干,槟榔三钱,共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当发日,空心温酒送下五十丸,至午食粥。
治久疟 用干姜、高良姜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七分服。
又方 用端午日艾灸两拳尖。
治疟久不住或三四日一发 用常山、槟榔、乌梅肉各四钱,甘草炙二钱,共为粗末。酒、水
治久患劳瘴疟 用鳖甲三两,涂酥炙黄为末。临发时,酒调下二钱匕。
又方 用牛膝二握,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未发煎服,临发又服。
治久疟 用驴脂和乌梅为丸,未发时服三十丸。
治五般疟疾 用夜明砂为末,每服一钱,冷茶清调下,无时,大效。
治气虚疟疾,寒多热少或单寒者 用附子一枚炮裂,以盐水浸,再炮去皮脐,锉细,分作二服。水一碗,姜七片,枣七枚,煎七分,当发日清晨,空心温服,未久再进一服。一方加草果等分,煎服,不拘时。
治脾胃聚痰,发为寒热 用生姜四两,和皮捣汁一碗,夜露至晓,空心冷服。
治诸疟 用辰砂、阿魏各一两,研匀,糊丸如皂角子大。每服一丸,空心人参汤化下。比诸药不损脾胃,最为稳当。
又方 灸法。不问男女,于大椎中第一骨节尽处,先针,后灸三七壮,立效。或灸第三骨节亦可。
又方 用雄黄、瓜蒂、赤小豆为末。每服半钱,温水调下,以吐为度。
又方 用青蒿、桂枝各为末;若寒多,用桂多蒿少;热多,蒿多桂少,三七分互用。各以生姜二两,连皮捣汁和热酒调服,以衣被盖卧即愈。
又方 不问新久,用常山一两锉碎,以好酒浸一宿,瓦器内煮干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去渣,停冷,五更初服之,不吐不泻大效。
又方 用知母、贝母、常山、槟榔等分。水、酒各一盏,煎至一盏,去渣,绵覆露一宿,五
《药症忌宜》:诸疟
热多。
忌辛热。
宜清热。
贝母 石膏 橘红 干葛 滑石 麦门冬 竹叶 牛膝 知母 黄芩 柴胡 何首乌 茯苓 乌梅 牡蛎 鳖甲
寒多。
忌苦寒。
宜辛温。
桂枝 姜皮 白术 苍术 草豆蔻 人参 黄 当归 半夏 炙草 白豆蔻 橘红
汗多。
忌散。
宜补敛。
人参 白术 黄 秋冬加桂枝
无汗。
忌补敛。
宜疏散。
干葛 柴胡 石膏 羌活 姜皮 人参 苍术 疟母
忌纯补。
宜补中行滞。
鳖甲 射干 牡蛎 三棱 桂 缩砂密 橘皮 青皮 人参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