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泻
《活幼心书》:诸泻
论泻之原,有冷泻、热泻。伤食泻、水泻、积泻、惊泻、风泻、脏寒泻、疳积酿泻,种种不同,各分于后。冷泻多是白水,泻密而少,腹痛而鸣,眉皱目慢,面带白色,额有汗多,此为冷泻。冲和饮。当归散,合和水煨姜煎服,并守中汤、参苓白术散、益中膏、沉香槟榔丸治之。热泻大梗黄色,如筒吊水,泻过即止,半日复然心烦口渴,小便黄少,食乳必粗,此为热泻。先用五苓散或大顺饮,次以钱氏白术散主之,香薷散亦佳。
伤食泻,乃脾胃素弱,复为生冷果食所伤,故大便不聚而泻,或因乳母餐生冷肥腻之物,自乳而过,亦能作泻,面唇俱白,泻稀而少,或如坏鸡子,腥臭异常,身形黄瘦,名伤食泻。
宜先温正胃气,次理积而后固脾,冲和饮、当归散,合和水、煨姜、枣子煎服。理积,儿大者乌犀丸,小者化癖丸、三棱散、固脾和中散、醒脾散。水泻谓之洞泄,乃阴阳不顺,水谷不分,泻黄水而小便少,番次密而无度,是夏秋之际,昼则解衣取凉,夜则失盖感冷,冷热相激,清浊浑乱,或因母自热中来,乳有热气,遽以哺之,令儿脾胃不和,水谷交杂而下,以 咀五苓散加薏苡仁、车前子、半夏,水姜煎服。分正阴阳,或先用大顺饮,温白汤调下。香薷散调中止补,钱氏白术散、六和汤亦好。积泻,脾气虚弱,乳食入胃,不能运化,积滞日久,再为冷食所伤,传之大肠,遂成泄泻,留连不止,诸药不效。盖以积在脾胄,积既未除,何由得愈?宜先去积,后止泻,泻止实脾,则病除矣,三棱散、乌犀丸,续用沉香槟榔丸、参苓白术散、和中散、香橘饼调理。惊泻,粪青如苔,稠若胶粘,不可便止,但镇心抑肝,和脾胃,消乳食,斯为治法。先投五苓散,次用三棱散,水姜、粳米煎服,或三解散,煨神曲、生姜煎汤调服,及沉香槟榔丸、不惊丹调治。风泻,慢惊大病后有之。其粪稀黄褐色,或夹不消乳食同下,此因脾虚所致,或夹褐黑色者属肾。盖脾虚为肾水所乘故也。若久不进饮食,再有惊搐,宜疏肾水,去脾风,次补脾则自愈,庶无复作之患。疏肾水, 咀五苓散加黑牵牛半生半炒,并薏苡仁,水、姜煎服。去脾风,泻黄散。调脾气,参苓白术散。脏寒泻,粪如青竹色,下稀不稠,或下青水,未泻时腹痛而鸣,叫哭方泻,多是生来三五月内有此,周岁则无。始因断脐带短,风冷自外逼内而成,此疾先用冲和饮,水葱白煎投,温中解表,次以当归散,水、煨姜煎服,及投匀气散。理中汤。疳积酿泻,其候面色痿黄,肚胀脚弱,头大项小,发稀且竖,肌肉消瘦,不思饮食,昼凉夜热,或腹内有症癖气块,泻则颜色不等,其臭异常,其泻有时,或一月半月旬日一番,自泻自止,名为疳积酿泻。先以当归散加三棱。陈皮,水、姜煎服,次投乌犀丸、沉香槟榔丸及化癖丸、芦荟丸、没石子丸。儿最小者,难下丸子,止投三棱散、快膈汤,自然痊愈。若泻或痢,色青甚而淡黄夹白,寒多热少,此阴邪胜阳,宜用守中汤、胃苓汤与服,扶表救里,方进当归散加陈皮、紫苏,水、姜、糯米煎服。亦宜和解,理中汤、清米饮,空心调服,温脾去湿,益气清神。寒盛者。理中汤内加熟附子,水姜、枣煎服,次投南星腹皮饮,水、姜煎服,和脾胃,去阴邪,若泻或泄,色青淡而有沫粪稠,热多寒少,亦致面黄肌瘦,烦躁不宁,宜以 咀五苓散加薏苡仁、车前子,水姜煎服。解散余邪,仍用茵陈蒿、栀子仁煎汤,调细末五苓散温服,退黄色,消阳毒,及当归散,水、姜、枣煎投,或服万安饮、四神散。
《幼科折衷》:诸泻
【总括】脾虚胃弱病根成,水谷如何运化行;清浊相干应吐泻,久传虚泻使风生。
【脉法】泄主脉缓时,小结者生,浮大者死。
《内经》曰∶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又曰∶湿胜则濡泄。夫脾胃同湿土之化,主腐熟水谷,胃气和平,饮食入胃,清气则输于脾土,归于肺金,行于百脉而成营卫。若饮食一伤,起居不时,损其胃气,则上升精华之气反下降而为飧泄矣!(批∶大凡泻属气虚、火、痰、食积,泻水而腹不满者是湿。饮食入胃不行,完谷不化是气虚;肠鸣泻水,痛一阵,泻一阵是火;或泻或不泻,或多或少是痰;腹痛甚而泻,泻后痛减是食积。)
暴泄非阴,久泄非阳。诸书皆以泄泻宜利小便,此乃万古不易之定论。若久泻脾虚,阳气衰弱,伏于阴中,若用淡渗之药是降之又降,抑其阴而重竭其阳,则阳愈削而精神愈短矣。宜用升阳气药,以羌活独活柴胡升麻防风甘草治之。
大法寒湿之胜,助风以平之。又曰∶下者举之,得阳气升腾而病去矣,此东垣治法。
冷泻多是白水,泻密而少,腹痛而鸣,眉皱目慢,面带白色,额上汗多,此为冷泻,用守中汤、益中膏。
热泻大便黄色,如筒吊水,泻过即止,半日复然,心烦口渴小便黄少,食乳必粗,此为热泻,用五苓散及香茹饮。
伤食泻因饮食过多,有伤脾气,遂成泄泻。故大便不聚,臭如破卵,宜三棱散。
水泻谓之洞泻,乃阴阳不顺,水谷不分,泻黄水而小便少,番次密而无度,此为冷热相激,清浊浑乱。或因乳有热气,遂以哺之,令儿脾胃不和,水谷交杂而下,以 咀五苓散加薏苡、车前子、半夏水姜煎服,后用香薷饮。妙!
积泻者脾气虚弱,乳食入胃不能运化,积滞日久,又为冷食所伤,传之大肠遂成泄泻。留连不止,诸药无效,盖以积在脾胃,积既未除何由得愈。宜先去积后止泻,泻止实脾则病除矣。三棱散、香橘饼、参苓白术散。
(批∶燥湿,四苓散加苍术,倍加白术。甚者二术炒为末,水饮调服。气虚用人参、白术、芍药。火宜伐火利小水,四苓加滑石、黄芩、栀子、木通。痰用海石、青黛、黄芩、神曲为丸服。或用吐,以提其清气。食积宜消导疏涤之,神曲、大黄、枳实之类。水泻用苍术、浓朴、陈皮、茯苓、猪苓、泽泻、地榆,甘草,冬加干姜。胃不和者用胃苓汤。世以涩药治泻,病久而虚者可,若初得必变他症,为祸不小。不知泻多因于湿,利小水者为上。)
惊泻者粪青如苔,稠若胶粘,不可便止,但镇心益肝,和脾胃,消乳食,斯为治矣,投三解散、五苓散,水姜仓米煎服。
疳积 泻,其候面赤,萎黄,肚胀脚弱,头大项小,发稀直竖,肌肉削瘦,不思饮食,昼凉夜热,或腹内有 瘕气块,泻则颜色不等,其臭异常。其泻有时或一月半月一番,自泻自止,先用当归散加三棱、陈皮煎服,次投三棱散。
俗云∶受肚泻,乃饮食满腹、脾弱运化不及,故积满而泻,泻尽而止,后又如是,宜调脾胃,节饮食为上。
【附方】
守中汤 桔梗 苍术 甘草 姜汁
益中汤 肉果 丁香 砂仁 诃子 陈皮 青皮 马芹 甘草
五苓散 见惊风症内。
香薷饮 见诸吐症内。
三棱散 莪术 三棱 益智 陈皮 神曲 麦芽 甘草 嗽加半夏。
香橘饼 木香 陈皮 青皮 浓朴 砂仁 神曲 麦芽 三棱
参苓白术散 人参 茯苓 白术 砂仁 薏苡 莲肉 扁豆 甘草 桔梗 山药
三解散 见惊风症内。
当归散 当归 赤芍 大黄 川芎 麻黄 甘草
四苓散 泽泻 猪苓(去皮) 白术 茯苓 加木通,水煎服。或为末,白汤调下。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