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下
《女科证治准绳》:滞下
(男女痢治无异,已详《杂病准绳》,此特摭遗耳。)
〔大〕夫赤白痢疾者,古人名之滞下是也。究疾之原,皆因外感五邪之气,内伤生硬冷热之食。其证不一,有赤有白,有赤白相杂,有冷有热,有虚有实。大抵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未有不因外感寒暑燥湿风之气而伤于脾胃,脾胃既亏,而又内伤饮食,饮食不能克化,致令积滞而成滞下。古人云∶无积不成痢者此也。经云∶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盖风喜伤肝,然春时肝木正旺而不受邪,反移气克于脾土。然脾既受克,又不能忌慎口腹,恣食生冷粘硬之物,致令脾胃不能克化,因此积滞。又夏秋之间,或再感暑湿风冷之气,发动而成痢也。其证必先脐腹 痛,洞泄水泻,里急后重,或有或无,或赤或白,或赤白相杂,日夜无度,如有此证,不问冷热虚湿,但当先服神术散,可以发散风冷寒湿之气,次服五苓散分利水谷,兼用加巴感应丸,温脾胃去积滞,或六神丸,未有不安者也。或曰∶虽古人有言无积不成痢,亦不专以去积为先,岂有一岁之内,独于夏秋之间,人皆有积而春冬无之。盖风邪入胃,木来胜土,不为暴下则为痢疾,其神术散要药也。又有一方一郡之内,上下传染,疾状相似,或只有一家长幼皆然,或上下邻里间相传染,或有病同而证异,亦有证异而治同,或用温剂而安,或用凉药而愈,有如此等是毒疫痢也。治疫毒痢者,虽当察五运六气之相胜,亦不可狎泥此说,且如运气相胜,岂独偏于一方一郡,而偏于一家一巷者乎?如有此证,当先察其虚实冷热,首以败毒散多加人参、甘草、陈米、姜、枣煎服,及三黄熟艾汤、黄连阿胶丸,五苓散、驻车丸,可选而用之。如下痢赤多,或纯下鲜血,里急后重,大便不通,身体壮热,手足心热,心烦躁渴,腹胁胀痛,小便赤涩,六脉洪大,或紧而数,或沉而实,此热痢也。宜白头翁汤及三黄熟艾汤、五苓散,可选而用之。若风痢下血太过,宜用胃风汤加木香、黑豆煎服。
若夏秋之间,下痢或赤或白,或赤白相杂,脐腹 痛,里急后重,憎寒发热,心胸烦闷,躁渴引饮,呕逆恶心,小便不利,及五心烦热,六脉虚弱,此等脉证,正因伏暑而得此疾,宜服香薷散加黄连、甘草、当归,酒水浓煎,沉冷(杂病伤暑。)顿服,仍急服酒蒸黄连丸,或小柴胡汤加人参煎服必愈。(沈内翰云∶治痢之药极多,然无如此药之妙,盖小柴胡汤能治暑毒。)如杂证一退,而痢尚未止,则以四物汤加胶,艾煎服,以调阴阳,未有不安者也。如水谷不分,小便不利,宜用五苓散,淡竹叶煎汤调服。如烦渴甚者,亦宜服之。若不明伏暑之证,但以脉虚而妄投硫、附、姜、桂、丹石之药而杀之,深可叹息。若下痢纯白,状如鱼脑,脐腹冷痛,日夜无度,手足逆冷,或有呕逆,全不入食,饮食欲温而恶冷,六脉微细,此由脏腑虚冷之极,宜木香散加服四味理中汤及钟乳健脾丸,甚者四肢逆冷,六脉沉绝,当一味峻补,兼灸气海、丹田二穴,更以助胃之药,此守而不攻之意也。宜四顺附子汤、三建丹、白丹、加味参附汤、姜附汤,皆可选用。如年尊虚弱之人,或素来禀受怯弱,亦宜以此法详酌调理。然大宜开胃进食为先,食可得入,则脾胃运化,糟粕便聚,糟粕既成垢腻,鲜血瘀滞,不患其不陨矣。如久痢不瘥,肠滑不禁,溏泄不止,诸药无效,方可施之涩肠止痢之剂,亦宜先以龙骨、肉豆蔻、诃子、钟乳、胡粉之药。近人多用罂粟壳、地榆之属,然此物性太紧涩,能损胃气,如少壮之人,壮健者服之,间奏奇效。若是疫毒受暑受湿之证,及年尊之人,或禀受怯弱,服此莫不受其大害。若以固秘涩肠为先,则风寒暑湿之邪,非惟涩而不去,而胃管闭而不通,禁口不食。日见羸瘦,糟粕不入肠中,所患无由可除矣。若有此证,宜以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及以石莲、山药之剂治之必愈。治痢欲投补药,必须有温通之意在焉。如四君子汤、理中汤、十全汤加木香、白豆蔻、茯苓、官桂、浓朴之属,可以散风邪,可以分水道,可以开胃管,可以治缠扰,可以通秘涩,此攻守之意两全也。大抵治痢之法,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滑者涩之,闭者通之,有积者推之,风则散之,暑则涤之,湿则燥之,热则凉之,冷则温之,冷热者调之,以平为期,不可以过,此为大法。
祭酒林谦之说医人刘从周治病有功,议论殊不凡,且有验。云∶大凡痢疾,不问赤白而为冷热之证,若手足和暖则为阳,只须服五苓散,用粟米饮调下,次服感应丸二十丸即愈。若觉手足厥冷,则为阴,当服暖药,如已寒丸、附子之类。如此治痢,无不效。此方亲曾用有效。有人夏月患痢,一日六七十行,用五苓散两服止。
〔薛〕东垣云∶太阴经受湿,水泻变脓血,脾传于肾者,谓之贼邪,难愈。先痢而后泻者,谓之微邪,易痊。若厥阴经下痢,脉沉迟,手足厥逆,用麻黄小续命汤汗之。若身冷自汗,小便自利,脉微呕吐,用浆水散温之。若脉疾身动,下迫声响,用白术芍药汤。脉沉身静,饮食不入,用姜附汤。身体沉重,四肢不举,用术附汤。窃谓前证若饮食停滞,用六君子汤以补脾胃,消饮食。若胃气下流,用补中益气汤以补脾胃,升元气。
若风伤肠胃,宜用神术散以补脾胃,解外邪。若痰积中焦,宜用六神丸以补脾胃,化痰滞。
大凡脾胃虚弱,宜补中气,调饮食。一老妇食后因怒患痢,里急后重,肛门脱下,此脾气下陷,用大剂六君加附子、肉蔻、煨木香各一钱,吴茱五分,骨脂、五味各一钱五分,二剂诸证悉退。惟小腹胀闷,此肝气滞于脾也,与调中益气加附子、木香五分,四剂而愈。后口内觉咸,此肾虚水泛,与六味地黄丸二剂顿愈。又以饮食失宜,大便不实,四肢逆冷,此脾胃复伤,与六君加附子五分及八味丸而愈。先太宜人仲夏患痢,腹痛去后无度,烦渴饮汤,手按腹痛稍止,脉鼓指而有力,此真气虚而邪气实也,急用人参五钱,白术、茯苓各三钱,陈皮、炙草、升麻、附子各一钱,服之即睡,觉而索食,脉证顿退,再剂而安。此取证不取脉也。其时同患是证,服痢药者俱致不起,惜哉。
〔陈〕曾有一妇人病痢疾,阅四十日,服诸药不愈。召予诊之,六脉沉弱。大凡下痢之脉宜沉宜弱,但以十全大补汤、姜枣煎成,加白蜜半匙,再煎数沸,服之愈。甲子夏秋间,赵经略侄孙病痢甚重,召小方脉未至,命予诊之,六脉平细,以证观之,云是血痢,其实非也,只是血水而已。予记调中汤治状,云治夏月初秋,忽有暴寒,折于盛热,结入四肢,则壮热头痛,寒伤于胃,则下利或血、或水、或赤,壮热冥困脉数,宜服此。遂合之,去大黄,服之而愈。又有一妇女泄泻不止,似痢非痢,似血非血,其色如浊酒。召予诊之,则六脉沉绝,众用热药及丹药服之,则发烦闷。仆先用败毒散数服,加陈米煎,次用胃风汤加粟米煎服愈。又调中汤去大黄,亦疗此证。
〔大〕白头翁汤 治热痢下血,连月不瘥。
白头翁(二两) 黄连 黄柏皮 秦皮(各三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无时温服。
神术散 治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大治伤风头痛,项背拘急,鼻流清涕。
苍术(一斤) 本 川芎(各六两) 羌活(四两) 粉草(二两六钱) 细辛(一两六钱)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煎七分,要出汗加葱,去滓稍热服,无时候。
六神丸 治赤白痢疾。
神曲(别为末,留作糊) 麦芽 茯苓 枳壳 木香(煨,白痢倍之) 黄连(赤痢倍之,各等分)
为末,用神曲末作糊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赤痢甘草汤下,白痢干姜汤下,赤白痢干姜甘草汤下。东山尧殿讲云∶是京城医官见传。予详此方有黄连可以解暑毒,和脏腑,浓肠胃。有木香能温脾胃,逐邪气,止下利。有枳壳能宽肠胃。有茯苓能利水道,有神曲、麦芽,可以消滞。真痢门之要药也。
三黄熟艾汤 治伤寒四五日大下,热痢时作,白通汤诸药多不止,宜服此汤除热止痢。
亦有人作丸子,熟水吞下四五十丸,治时行毒痢良验。
黄芩 黄连 黄柏(各二分) 熟艾(半个,鸡子大)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无时。
四顺附子汤
生附子(去皮脐) 白姜(炮) 甘草 人参(各一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二盏,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吐泻腹痛,加桂半两。小便不利者,加茯苓半两。大凡痢疾虽体寒手足逆冷,冷汗自出,六脉沉伏,不宜轻用附子。多因伏暑而得此疾,亦有冷汗自出,四肢逆冷,六脉虚弱,但背寒面垢,或面如涂油,齿干烦冤,躁渴引饮,此伏暑证也。小柴胡汤、五苓散、酒蒸黄连丸必能奏效,学人宜精思耳。
三建丹
阳起石( 飞,半两) 钟乳粉(一两) 大附子(炮,取末半两,入药一半,作糊一半)
上用附子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至十丸,空心温酒下。如渴,参汤下。
加味参附汤
大附子(二两半,炮) 大人参(五两)
上二味 咀,每服四钱,水二盏,姜十片,丁香十五粒,米一撮,煎至七分,空心温服。
香茸丸 治下痢危困。
麝香(半钱,别研,临时入) 鹿茸(一两,火燎去毛,酥炙黄为末,入麝令匀)
上以灯心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缪立夫云∶有医者每料入滴乳香半两尤有效。绍兴中,患痢疾多往往而死,凡平时所用治痢如罂粟壳之类,不可向口,惟服此药及没石子丸愈。
调中汤
葛根 黄芩 芍药 桔梗 本 赤茯苓 白术 甘草(炙,各等分)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移时再服。
胃风汤 治风冷乘虚客于肠胃,以致水谷不化,泄泻注下,或肠胃湿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
人参 白茯苓 芎 肉桂 当归 白芍药(炒) 白术(炒,各等分)
上每服三二钱,入粟米数粒,水煎空心食前热服。
水煮木香丸 治久痢里急后重,日夜无度。
罂粟壳(去穣,三两) 青皮(去白) 甘草(炒,各二两四钱) 诃子(炮,去核,八两)当归 木香(各六两)
上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水煎化空心服。
戊己丸 治胃经受热,泄痢不止,或饮食不入,腹痛不止。
黄连(炒) 吴茱萸(去梗,炒) 白芍药(各五两)
上为末,面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饮下。
升阳除湿防风汤 如大便闭塞,或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或有白脓,或兼下血,此郁结而不通也。以此汤举其阳,则阴气自降矣,慎勿利之。
苍术(米泔浸,四钱) 防风(二钱) 白术(炒) 白茯苓 白芍药(炒,各一钱)
先将苍术用水一盅半,煎至一盅,纳诸药同煎至八分,食前热服。夫饮食入胃,其气上升,输精心肺,然后下降。若脾胃有伤,不能上升,下流肝肾而成泄利,法宜升补中气,不可疏下。此东垣发前人所未论也。
三黄丸 治热痢腹痛,或口舌生疮,咽喉齿痛,及一切实火之证。
黄芩 黄连 黄柏(各等分)
上各另为末,水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汤下。
芍药汤 治热痢便血后重。经曰∶溲而便脓血,此气行而血止也。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芍药(炒,一两) 当归 黄连(炒,各半两) 槟榔 木香 甘草(炙,各二钱)桂(二钱五分) 黄芩(炒,三钱)
上每服半两,水煎。如不减,加大黄。此证外有因中气虚弱,脾气郁结者。治当审察。
酒蒸黄连丸 姜附汤 小柴胡汤 参苓 白术散蓣莲饮 香薷散 败毒散理中丸 黄连阿胶丸 驻车丸 真人养脏汤 五苓散 感应丸(亦有用苏合香丸和丸服,名苏感丸。亦有外加黄蜡丸桐子大,十粒兼服。)
以上诸方,并见《证治类方》泄痢各门,不复重录。
《女科证治准绳》:滞下
〔薛〕治痢之法,当参前篇。其下黄水,乃脾土亏损,真色下陷也,当升补中气。若黄而兼青,乃肝木克脾土,宜平肝补脾。若黄而兼白,乃子令母虚,须补脾胃。若黄而兼黑,是水反侮土矣,必温补脾胃。若黄而兼赤,乃心母益子,但补中益气。若肠胃虚弱,风邪客之,用胃风汤,或胎气不安,急补脾胃而自安矣。凡安胎之药,当临病制宜,不必拘用阿胶、艾叶之类。地官胡成甫之内,妊娠久痢,自用消导理气之剂,腹内重坠,胎气不安,又用阿胶、艾叶之类不应。余曰∶腹重坠,下元气虚也。胎动不安,内热盛也。遂用补中益气汤而安,又用六君子汤全愈。壶仙翁治汤总兵夫人妊娠病痢不止。
翁诊其脉,虚而滑,两关若涩,此由胎气不和,相火炎上而有热,似痢实非也。乃用黄芩、白术以安胎,四物、生地黄以调血,数剂而安。当归芍药汤 治妊娠下痢腹痛。(即当归芍药散,见前心腹痛。)
〔本〕治妇人胎前产后赤白痢。
生姜(年少者百钱,老者二百钱,取自然汁) 鸭子(一枚)
上将鸭子打破,倾入姜汁内搅匀,煎八分,入蒲黄三钱,再煎五七沸,空心热服,立效。
〔无〕妊娠下痢赤白,绞刺疼痛。
鸡子(一枚,乌鸡者佳。破孔倾出清,留黄用之) 黄丹(一钱,入鸡子壳内同黄搅匀,以浓纸糊牢,盐泥固济,火上煨焙干,为细末)
上每服二钱,米饮调下。一服愈者是男,二服愈者是女。
〔大〕治妊娠素弱,频并下痢,腹痛羸瘦,面色痿黄,不进饮食。
浓朴(一两半) 白术 熟地黄 川芎 白芍药 当归 干姜 人参(各一两) 诃子(三钱)甘草(一钱)
上 咀,每服四钱,姜三片,水煎。
又方 治妊娠下痢,腹痛小便涩。
当归 黄 (各一两) 糯米(一合)
上细切,和匀,水煎分四服。
〔罗〕大宁散 治妊娠下痢赤白灰色,泄泻疼痛垂死者。
黑豆(三十五粒) 粟壳(二两,半生半炒) 甘草(二两,半生半炒)
上为粗末,都作一服,生姜三片同煎,食前服。
治妊娠挟热下痢,亦治男子常痢。
黄连 黄柏(各一升) 山栀仁(二十枚)
上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浸二时久,煮十余沸,顿服。若呕加陈皮(一两半) 生姜(三两)
黄连汤 治妊娠下痢赤白,脓血不止。
黄连(二两) 浓朴(姜制) 阿胶(炙) 当归 干姜(各一两半) 艾叶 黄柏(各一两)
上为细末,空心米饮调下方寸匕,日三服。
疗妊娠白脓痢,腹中冷。
干姜(四两) 赤石脂(六两) 粳米(一升,炒黄)
上用水七升,煎取二升,温分三服。
浓朴散 治妊娠下痢,黄水不绝。
浓朴(姜炙,三两) 黄连(三两) 肉豆蔻(一枚,连皮用)
上为粗末,水煮顿服。
草果饮 治妊娠脏气本虚,脾胃少弱,脏腑虚滑,腹脐疼痛,日夜无度。
浓朴(姜制,二两) 肉豆蔻(一个,面裹煨)
上 咀,每服三钱,姜三片,水同煎。
《医学纲目》:滞下
□
〔丹〕痢初得时,一二日间,以利为法,有热先退热。后重者,当利气,木香、槟榔。腹痛,用温散药,姜、桂之属。下血当凉血、和血,当归、桃仁之属。下痛,发热恶寒,身首俱痛,此为表证,宜微汗和解,用苍术、川芎、陈皮、芍药、甘草,生姜三片煎。下痢身发热者,有外感,用小柴胡去参。下痢发热,久不止者,属阴虚,用寒凉药,必兼升散药,并热药用。下痢初发热,必用大承气,下后看症用药。发热不恶寒,脉洪者,宜大承气。若恶寒者,忌下。下痢腹痛后重,小水短,下积,此为里症,宜和中疏气,用陈皮、芍药、滑石、枳壳、浓朴之类。
□
〔洁〕芍药汤 治下血调气。《经》曰 溲而便脓血,知气行而血止也。行血则便自安,调气则后重自除。
芍药(一两) 当归 黄连(各半两) 槟榔 木香(各二钱) 甘草(炙,一钱) 大黄(三钱) 黄芩(五钱)桂(二钱半)
上粗末。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温服。如血前,则渐加大黄。如清后脏毒,加黄柏半两,同煎服。
□
〔丹〕一老人,年七十,面白,脉弦数,独胃脉沉滑,因饮白酒作痢,下血淡水脓,腹痛,小便不利,里急后重。以参、术为君;甘草、滑石、槟榔、木香、苍术为佐;下保和丸二十五丸。第二日前症俱减,独小便不利,以益元散服之安。
□
〔河〕益元散 治身发热,下痢赤白,小便不利,荡胃中积聚。(方见泄泻。)
□
〔丹〕痢初得之,必用调胃承气及大小承气,实者用此下之。下娄男子,五十余,下痢,昼有积淡红色,夜无积,食自进。先吃小胃丹两服,再与四十丸,次六十丸,去积,却与断下。
□
〔罗〕玄青丸 治下痢势恶,频并窘痛,或久不愈,诸药不能止,须吐下之,以开除泻热,痞闷积滞,而使气液宣行者,宜此逐之。兼宣利积热,酒食积,黄瘦中满,水气肿,腹胀。兼疗小儿惊疳、积热、乳癖诸症。
黄连 黄柏 大黄 甘遂 芫花(醋拌,炒) 大戟(各五钱) 轻粉(二钱) 青黛(一两) 牵牛(四两,取头末,二两)
上为末研匀,水丸,小豆大。初服十丸,每服加十丸,空心日午临卧三服,以快利为度。后常服十五丸,数日后,得食力。如利尚未痊,再加取利。利后却常服,以意消息,病去为度,后随症止之。小儿丸如黍米大,退惊疳积热,不须下者,常服十丸。
□
〔《玄》〕利积丸
黄连(四两) 天水末(八两) 当归(二两) 乳香(一两) 萝卜子(炒,四两) 巴豆(一两,去油,同黄连一处炒)
上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弱者十五丸,实者二十五丸。治下痢赤白,腹满胀痛里急,上渴引饮,小水赤涩,此积滞也。宜泄其热,中用清肠丸、导气丸推其积滞,而痢自无矣。凡治积聚之症,轻则温而利之,清肠丸是也。重者天真散、舟车丸下之。下后,切勿便补之,其或力倦,自觉气少恶食,此为挟虚症,宜加白术、当归身、尾;甚者,加人参。若又十分重者,止用此药,加陈皮补之,虚回而痢自止矣。
予族叔,年近六十,夏间患滞下病,腹微痛,所下褐色,后重频并,饮食大减,时有微热。察其脉皆弦而涩,似数稍长,却喜不甚浮大,两手相等。视其神气大减。予曰∶此非滞下,乃忧虑所致,心血亏,脾气弱也。
与参、术为君;归身、陈皮为臣;川芎、炒白芍、茯苓为佐使,如热加黄连为使,与两月而安。
金氏妇,年近四十,秋初尚热,患滞下,腹但隐痛,夜重于昼,全不得睡,食亦稍减,口干不饮,已服治痢灵砂两帖矣。予视之,两手脉等涩且不匀,神思倦甚,饮食全减。因与四物汤,倍加白术,以陈皮佐之,数帖而安。
义一侄,患疟间日作,兼痢,脉虚甚,身痛。宜活血补胃,待虚稍回,却又推积。
人参(五分) 白术(一钱半) 苍术 陈皮(各一钱) 白芍药(炒,五分) 川芎(五分) 滑石(炒一钱)甘草(炙,少许) 桃仁(研,七分)
药后病退,惟脉少弦、身倦,用此方调补。
人参(九分) 苍术(三钱) 半夏(九分) 川芎(一钱) 陈皮(一钱) 木通(二钱半) 甘草(少)
煎服三之一饮之,可淡粥少少塞饥,又静坐养之。
叶先生患滞下,后甚逼迫,正合承气症。但气口虚,形虽实而面黄积白。此必平昔食过饱而胃受伤,宁忍二三日辛苦。遂与参、术、陈皮、芍药等补药十余帖。至三日后,胃气稍完,与承气二帖而安。苟不先补完胃气之伤,而遽行承气,恐病安之后,宁免瘦惫乎。
□
〔世〕治痢,烟蜡丸
黄蜡不拘多少,用银篦挑于真香油灯上烧熏,落下水碗内,凡如此者七次,为丸如萝卜子大,每二十丸。
白痢,甘草汤下;赤痢,乌梅汤下。(本草云∶蜜蜡,主下利脓血,补中。又云∶白蜡,主后重白脓。)
□
〔葛〕治重下,此即赤白痢。火熬豉令少焦,杵服一合,日三,效无比。又熬豉令焦,水一升,淋取汁,冷服治淋,日三服,有效。
□
〔《食》〕治脾胃气虚,下痢久不已,肠滑不进食。用野雉一只,如食法细斫,着陈皮、葱、椒,调和盐酱,作馄饨熟煮,空心食之。
□
〔丹〕噤口痢,胃中热甚,大虚大热故也。用人参(二钱)黄连(姜炒,一钱。)浓煎汁,终日细细呷之。
如吐再吃,但一呷下咽,便开。又宜封脐,引热下行,用田螺肉捣碎,罨脐中,入麝香少许。
□
〔世〕痢疾不纳饮食者,俗谓之噤口痢,以脉症辨之。如脾胃不弱,问而知其头疼心烦,手足温热,未尝多服凉药者,此乃毒瓦斯上冲心肺,所以呕而不食。宜用败毒散,每服四钱,陈仓米一百粒,姜三片,枣一枚,水一盏半,煎八分温服。若其脉微弱,或心腹膨胀,手足厥冷,初病则不呕,因服罂粟壳、乌梅苦涩凉药太过,以致闻食先呕者,此乃脾胃虚弱,用山药一味,锉如小豆大,一半入银瓦铫内炒熟,一半生用,同为末,饭饮调下。
又方 用石莲槌去壳,留心并肉碾为末,每服二钱,陈米饮调下。此疾盖是毒瓦斯上冲心肺,借此以通心气,便觉思食,效。
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全文见诊。)
□
〔《局》〕香连丸 治下痢赤白,里急后重。
黄连(去芦,二十两,用吴茱萸十两,同炒,令赤,去茱萸不用) 木香(四两八钱,不见火)
上为细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饭饮下。
□
〔钱〕豆蔻香连丸 治泄泻,不问寒热赤白,阴阳不调,腹胀攻痛,可用如神。
黄连(三钱,炒) 肉豆蔻 木香(各一钱)
上为细末,粟米饭丸,米粒大。每服米饮下十丸,至二三十丸,日夜各四五服,食前。
□
〔杜〕治气痢泻、里急后重神妙方。宣连二两,干姜半两,各为末。每用连二钱,姜半钱,和匀,空心温酒下。
□
〔罗〕黄连阿胶丸 治脾胃气冷热不调,下痢赤白,状如鱼脑,里急后重,脐腹疼痛,口燥烦渴,小便不利。
黄连(三两,去须) 茯苓(二两,去皮) 阿胶
上各为末,水调阿胶和药,众手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米饮汤下。
□
〔仲〕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方见伤寒。)
□
〔仲〕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日夜无度,宜导气汤。
芍药(二钱) 当归(五钱) 大黄 黄芩(各二钱半) 黄连 木香 槟榔(各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渣温服。如未止再服,下后重则止。
□
〔洁〕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用清凉饮子主之,其泄自止。茎中痛者,属厥阴,加甘草。里急后重多者,属少阴,加大黄,令急推去旧物,则轻矣。《内经》曰∶因其重而减之。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清凉饮子方见治发热。)
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得便,皆宜进退大承气汤主之。
进承气法 治太阴症不能食是也。当先补而后泻,乃进药法也。先锉浓朴半两姜制,水一盏,煎至半盏服。若二三服未已,胃有宿食不消,加枳实二钱,同煎服。二三服泄又未已,如不加食,尚有热毒,又加大黄三钱推过。泄未止者,为肠胃久有尘垢滑粘,加芒硝半合,垢去尽则安矣。(后重兼无虚症者宜之。若力倦气少,脉虚不能食者,不宜此法,盖浓朴、枳实大泻元气故也。)
退承气法 治阳明症能食是也。当先泻而后补,乃退药法也。先用大承气五钱,水一盏,根据前法煎至七分,稍热服。如泻未止,去芒硝,减大黄一半,煎二服。如热气虽已,其人心腹满,又减去大黄,但与枳实浓朴汤,又煎二三服。如腹胀满退,泄亦自安,后服浓朴汤数服则已。
□
〔垣〕感应丸 治下痢赤白后重,迟涩。(方见内伤饮食门。)
□
〔丹〕或曰∶治后重疏通之剂,罗谦甫水煮木香膏、东垣白术安胃散等,方已尽矣。又有用御米壳等固涩之剂亦可愈,何也?曰∶后重本因邪压大肠坠下,故大肠不能升上而重,是以用大黄、槟榔辈,泻其所压之邪。
今邪已泻,其重仍在者,知大肠虚滑,不能自收而重,是以用御米壳等涩剂,固其滑,收其气,用亦愈也。然大肠为邪坠下之重,其重至圊后不减;大肠虚滑不收之重,其重至圊后随减,以此辨之,百发百中也。其或下坠异常,积中有紫黑血,而又痛甚,此为死血症,法当用擂细桃仁、滑石行之。或口渴及大便口燥辣,是名挟热,即加黄芩。或口不渴,身不热,喜热手熨荡,是名挟寒,即加干姜。
八婶将产患痢,脉细弦而稍数,后重里急。
滑石(三钱,研) 芍药(二钱) 枳壳(炒,钱半) 木通(二钱) 甘草(五分) 白术(二钱) 茯苓(一钱)桃仁每帖九枚,研同前。
青田人,肚痢,红紫血,下坠逼迫,不渴不热。
白术 芍药(各一两) 陈皮 枳壳(炒) 归身 滑石(各半两) 甘草(二钱,炙) 桃仁(三十六个)
分八帖,下实肠丸三十粒。
一丈夫因酒多下血,肚疼,后重成痢。
滑石(半两) 连翘 黄芩 木通 芍药 枳壳 白术(各二钱) 甘草(五分) 桃仁(二十一枚) 分四帖服。
后重,积与气坠下,服升消药不愈者,用秦艽、皂角子、煨大黄、当归、桃仁、枳壳、黄连等剂。若大肠风盛,可作丸服。
自古治里急后重,但用槟榔、木香调气,及大黄下积。至丹溪,始用桃仁、滑石活死血,如鼓应桴,实发前人之所未发也。
其或下坠在血活之后,此为气滞症,宜前药加槟榔一枚。后重当和气,积与气坠下者,当兼升兼消。(升谓升麻之类,消谓木香、槟榔之类。)
□
〔仲〕泄痢下重者,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至二升,去渣,以四逆散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东垣云∶薤白泄滞气。)
□
〔《食》〕主赤白痢下。薤白一握,切煮作粥食。
□
〔丹〕其或气行、血和、积少,但虚坐努责,此为亡血症。倍用当归身、尾,却以生地黄、生芍药、生桃仁佐之,复以陈皮和之,血生自安。
□
〔垣〕虚坐而不得大便,皆因血虚也,血虚则里急,加当归身。凡后重逼迫而得大便者,为有物而然,今虚坐努责而不得大便,知其血虚也,故用当归为君,生血药佐之。
凡诸用承气等药推积之后,仍后重者,乃阳不升也,药中当加升麻,升其阳其重自去也。
□
〔垣〕升阳除湿防风汤,治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或少有白脓,或少血者,慎勿利之。(升阳除湿防风汤方见下血。)
□
〔丹〕其或在下则缠滞,在上则呕食,此为毒积未化,胃气未平症。当认其寒则温之,热则清之,虚则用参、术补之,毒解积下,食自进矣。
治痢方 苍术 白术 茯苓 当归 白芍药 青皮 生地 黄连 滑石 甘草作一服,水煎。里急后重,加黄连、滑石、桃仁、槟榔。甚者,大黄。呕者,加半夏、姜汁。
□
〔世〕仲景建中汤 治痢不分赤白久新,但腹中大痛者,神效。其脉弦急,或涩浮大,按之空虚,或举按皆无力者,亦效。(方见伤寒。)
□
〔丹〕娄长官,年三十余,奉养浓,夏秋间患滞下,腹大痛。有人教服单煮干姜,与一帖痛定。少顷痛作,又与又定,由是服干姜三斤。八日后,召予视之,左脉弦大似数,右脉弦而大稍减,亦似数,重取之似紧。予曰∶此必醉饱后吃寒凉太过,当作虚寒治之。因其多服干姜,遂教与四物汤去地黄加人参、白术、陈皮、酒红花、茯苓、桃仁,煎生姜汁饮之,一月而安。(丹溪云∶下痢腹痛,用姜、桂温散之法,乃干姜并建中汤加桂是也。)
□
〔《圣》〕治冷痢,腹中不能食。肉豆蔻一两,去皮,以醋面裹煨热捣,非时粥饮下二钱匕。
上下痢腹痛,必温散而愈者,盖本于《内经》所谓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腹痛后泄;及所谓太阳病冬日感寒即泄,当脐而痛之病也。
□
〔垣〕芍药黄芩汤 治泄痢腹痛,或后重身热,久不愈,脉洪疾者,及下痢脓血稠粘。
黄芩 芍药(各一两) 甘草(五钱)
上 咀。每服一两,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无时。如痛,加桂少许。
当归导气汤 治脓血痢无度,小便不通,腹中痛。
当归(一钱) 甘草(一钱半) 芍药(一钱) 青皮 槐花(炒。各七分) 木香 槟榔(各三钱) 泽泻(五分)
生地黄(钱半或二钱酒浸,阴干)
上为末,水煎,食前温服。如小便利,去泽泻。
□
〔仲〕下痢腹痛,紫参汤主之。
紫参(半斤) 甘草(三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三升,内甘草,煮取一升半,分三次温服。
□
〔洁〕浓朴丸治处暑、秋、冬间腹痛下痢,大效。(方见反胃。)
□
〔世〕治痢疾,定痛,黑子丸。
黄蜡(五钱) 杏仁 江子 砂仁(各二十一枚)
上三件,香油灯上烧存性,熔蜡和匀,加乳香些少,丸如米大。每服十余粒。
□
〔《本》〕治积痢,定痛,灵砂丹。
砂 朱砂(各等分。研极细)
上用黄蜡五钱,巴豆三七粒,去壳皮膜,同于银石器内重汤煮一伏时,候巴豆紫黑为度。去二七粒,止用一七粒,与前药二味同研极匀,再熔蜡和药,旋丸绿豆大。每服二丸至五丸。水泻,生姜汤下。白痢,艾汤。赤痢,乌梅汤下。服时须极空心,服毕一时不可吃食,临卧尤佳。次食淡粥一日。疟疾,乳香汤,面东,不发日晚间服。此药不动气,服之泻者止,痢者断,疼者愈,有积者内化,亦不动脏腑。大凡痢有沉积者,不先去其积,虽暂安后必为害。常记陈侍郎经中,庚戌秋过仪真求诊,初不觉有疾,及诊视肝脉沉弦,附骨取则牢。予曰∶病在左胁有血积,必发痛。陈曰∶诚如是。前某守九江,被召冒暑涉长江,暨抵行朝,血痢已数日矣。急欲登对,医者以刚剂燥之。虽得止,数日脐下一块大如杯,旬日如碗大痛,发则不可忍,故急请公祠以归耳,奈何?予曰∶积痢不可强止,故积血结于脐胁下,非抵当丸不可。渠疑而不肯服,次年竟以此终。
□
〔罗〕陈曲丸 治腹中冷痛,磨积止痢。
陈曲(一两半,炒) 干姜(炮) 官桂 白术 当归 浓朴 人参 甘草(炙。各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酒送下,或淡醋汤亦得,食前,一日三服。发时不拘增数。
上久病渐推其积方。
□
〔《脉》〕下痢而腹满为实,当下之。
□
〔丹〕初下痢腹痛,不可用参、术,然气虚、胃虚者可用。初得之,亦可用大承气、调胃承气下之,看其气病、血病,然后加减用药。气用参、术,血用四物。因积作后重者,保和丸主之。五日后不可下,脾胃虚故也。
腹痛者,肺经之气,郁在大肠之间者,以苦梗发之,然后用治痢药,气用气药,血用血药。其或痢后糟粕未实,或食粥稍多,或饥甚方食,肚中作疼,切不可惊恐,当以白术、陈皮各半,煎汤和之,自安。粥多及食肉作痛者,宜夺食。夺食者,减其粥食,绝其肉味也。
□
〔垣〕茯苓汤 治因伤冷水泻,变作赤白痢,腹痛减食,热燥,四肢困倦无力。
茯苓(六分) 泽泻 归身(各四分) 芍药(一钱半) 苍术(二分) 生姜(二钱) 肉桂(五分) 黄芩(三分,生)猪苓(六分) 甘草(五分,炙) 升麻 柴胡(各一钱)
一本无升麻、柴胡。
上 咀,作二服,水煎稍热,食前服。
□
〔罗〕神效越桃散 治下痢之后,小便利,而腹中满痛不可忍,此名阴阳反错,不和之甚也。
大栀子 良姜(各三钱)
上为末。米饮或酒调下三钱。
《内经》脓血稠粘,皆属相火。夫太阴主泻,少阴主痢。是先泄亡津液,而火就燥,肾恶燥,居下焦血分,其受邪者,故便脓血。然赤黄为热,青白为寒,治须两审。治热以坚中丸,豆蔻丸、香连丸,治寒白胶香散。
或多热少寒,水煮木香膏。虚滑频数,宜止宜涩,宜养脏汤。(木香、养脏汤,并见虚滑条。白胶香散未考。)
坚中丸 治脾胃受湿,滑泄注下。
黄连 黄柏 赤茯苓 泽泻 白术(各一两) 陈皮 肉豆蔻 白芍药 人参 官桂 半夏曲(各五钱)
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温米饮送下,食前。
□
〔丹〕下血用四物为主,当凉血、和血,当归、桃仁之属。
□
〔洁〕溲而便脓血者,小肠泄也,脉得五至以上洪大者,宜七宣丸。脉平和者,立秋至春分,宜香连丸;春分至立秋,宜芍药柏皮丸;四时皆宜加减平胃散。如有七宣丸症者,亦宜服此药,去其余邪,兼平胃气。
芍药柏皮丸方
芍药 黄柏(各等分)
上为细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温汤下。
加减平胃散 经云∶四时皆以胃气为本。久下血则脾胃虚损,血水流于四肢,却入于胃而为血痢,宜服此滋养脾胃。
白术 浓朴 陈皮(各一两) 槟榔(三钱) 甘草(七钱) 木香(三钱) 桃仁 人参 黄连 阿胶 茯苓(各五钱)
上 咀。每服五钱,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温服无时。血多加桃仁。热泄加黄连。小便涩,加茯苓、泽泻。气不下后重加槟榔、木香。腹痛加官桂、芍药、甘草。脓多,加阿胶。湿多加白术。脉洪大加大黄。
□
〔丹〕下血多主食积与热,或有用朴硝者。
苍术 白术 黄芩 芍药 滑石 茯苓 甘草 陈皮 神曲(炒) 煎,下保和丸。
□
〔世〕治痢食积。
附米 神曲 川芎 栀子 滑石 山楂 红曲 青黛 桃仁 为末,丸服。
□
〔丹〕青六丸 去三焦湿热,治泄泻,多与清化丸同服,并不单服。兼治产后腹痛或自利者,能补脾、补血,亦治血痢效。
六一散(三两,即益元散) 红曲(炒,半两,活血)
上饭为丸。一方,酒糊丸。
二十九官,肚痢食少,下坠赤积,身热。
木通(二钱半) 芍药(炒) 陈皮 白术 滑石(各五钱) 甘草(五分)
分四帖,煎,下保和丸与点丸各十丸。
□
〔洁〕苍术地榆汤 治脾经受湿,下血痢。
苍术(三两) 地榆(一两)
上锉。每一两,水二盏,煎一盏,温服。
槐花丸 治血痢久不止,腹中不痛,不里急后重。
青皮 槐花 荆芥穗(各等分)
上为末,水煎,空心温服。
□
〔仲〕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
□
〔《集》〕治血痢神效。干姜于火上烧黑,不令成灰,瓷碗合放冷为末。每服一钱,米饮调下。
□
〔垣〕大便后有白脓,或只便白脓,因劳役气虚伤大肠也。以黄 、人参补之。如里急,频见污衣者,血虚也,更加当归。如便白脓少而滑,频见污衣者,气脱加附子皮,甚则加御米壳。如气涩者,只以甘药补气,当安卧不言,以养其气。(气涩忌御米壳,但服甘药,安卧不言。)
□
〔丹〕丈夫辛苦劳役,肚痢白泻。
滑石(一两) 陈皮 白术(六钱) 芍药(五钱) 黄芩(三钱) 甘草(五分,炙) 桃仁(三十个)
分六帖,水二盏半,煎取一盏,食前服。
孙郎中因饮水过多,腹胀,泻痢带白。
苍术 浓朴 白术 茯苓 滑石 下保和丸。又云,加炒曲、甘草。
治痢热多者。
大黄 黄连 黄柏 黄芩 枳壳 白芍药 当归 滑石 甘草 桃仁 白术
上等分为末,面糊丸。
□
〔世〕不问赤白痢。用苦 根,不拘生干,捣取汁,生姜蜜水调服。未效,再进半碗许,立愈。
□
〔《集》〕患赤白痢。山豆根捣末蜜丸,空心煎水下二十丸,三服止。
□
〔《千》〕治下痢冷热,诸治不瘥方。
乌头 黄连(各一升)
上二味为末,蜜和丸,如桐子大。下二十丸,日三、夜二,神妙。
□
〔世〕治似痢非痢,挟热者,用苦楝根皮。(去粗皮,晒干。)
上为末,粳米饮为丸,米饮下。
□
〔罗〕至元乙亥,廉台王千户领兵镇涟水。此地卑湿,因劳役过度,饮食失节,至秋深疟痢并作,月余不愈,饮食全减,形容羸瘦。时已仲冬,求治于予,具陈其由。诊得脉弦细而微如蛛丝,身体沉重,手足寒逆,时复麻痹,皮肤痂疥如疠风之状,无力以动,心腹痞闷,呕逆不止。皆寒湿为病久淹,真气衰弱,形气不足,病气亦不足,阴阳皆不足也。《针经》云∶阴阳皆虚,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内经》云∶损者益之,劳者温之。
《十剂》云∶补可去弱。先以理中汤加附子温养脾胃,散寒湿;涩可去脱,养脏汤加附子固肠胃,止泄痢;仍灸诸穴以并除之。经曰∶府会太仓。即中脘也。先灸五七壮,以温养脾胃之气,进美饮食。次灸气海百壮,生发元气,滋荣百脉,充实肌肉。复灸足三里,胃之合也,三七壮,引阳气下交阴分,亦助胃气。后又灸阳辅二七壮接续阳气,令足胫温暖,除清湿之邪。迨月余,病退平复。
理中汤(方见伤寒部。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汤。)
□
〔海〕六脉沉紧,按之不鼓,膀胱胜小肠也。或泻痢不止而腹胀,或纯便赤血,或杂以血脓,小便不多而不渴,精神短少,或面白色脱,此失血之故也。或面黄气短,此本气损少之故也。小肠者,手太阳丙火也;膀胱者,足太阳壬水也,是壬水乘丙小肠之位,小肠被壬所克而外走也。诸手经短而足经长,兼五行相克论之,又足经来克手经,此火投于水,大寒水之症,宜温之可安。其与《难经》一症,寒热相反,亦名曰小肠泻。此病火投于水,变为寒症,又外伤足太阳膀胱经,左脉俱浮,表阳之候也。忽变为内寒,亦旺火投盛水而屈,丙就壬化,脉反不浮而微沉,此内病与外病俱有。此火投水例,非精于脉诊者,孰能辨之。
石脂神砂丹
生附子 干姜(各五钱) 赤石脂(两半,水飞) 朱砂(一两,细研)
上细末,酒糊丸,黑豆大。每服十五丸,米白汤下。
□
〔《太平广记》〕贞观中,太宗苦于气痢,众医不效,诏问群臣中有能治者,当重赏之。有术士进以乳汁煎荜茇服之,立瘥。
□
〔世〕治水泄并赤白痢。用草乌大者一两半,将一半烧灰,一半生用,为细末,醋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七丸。赤痢,甘草汤下;白痢,干姜汤下;水泻,井花水下,并空心服。忌腥臊、热毒、诸冷物。
世俗治夏中暑、痢疾,用黄连香薷饮,加甘草、芍药、生姜神效者,盖夏月之痢多属于暑。洁古治处暑后、秋冬间下痢,用浓朴丸大效者,盖秋冬之痢多属于寒。《经》所谓必先岁气,毋伐天和者是也。(浓朴丸方见膈气反胃。)初病大肠闭塞,里急后重。(治法并见前后重多热条。)
□
〔丹〕其或缠滞退减十之七八,秽积未尽,糟粕未实,当以炒芍药、炒白术、炙甘草、陈皮、茯苓煎汤,下固肠丸三十粒。然固肠丸性燥,恐尚有滞气未尽行者,但当单饮此汤,固肠丸未宜遽用。盖固肠丸者,虽有去湿实肠之功,其或久痢,体虚气弱,滑泄不止,又当以诃子、肉豆蔻、白矾、半夏等药涩之,甚者添牡蛎,可择用之。然须以陈皮为佐,恐太涩亦能作疼。又甚者,灸天枢、气海。(此穴大能止泄。)
□
〔仲〕下痢便脓血者,桃花汤止之。(方见伤寒。若一服愈,勿再服。丹溪云∶桃花汤,主病属下焦血虚且寒,非干姜之温、石脂之涩且重不能止血,用粳米之甘以引入肠胃。)
□
〔罗〕水煮木香膏 治脾胃受湿,脏腑滑泄,腹中疼痛,日夜无度,肠鸣水声,不思饮食,每欲痢时,里急后重,或下赤黄,或便脓血,并宜服之。
木香 丁香(各一两) 枳实(麸炒,五钱) 当归 乳香 诃子皮(各一两) 肉豆蔻 砂仁(各一两半)藿香 黄连(炒) 白芍药 青皮 陈皮(去白) 浓朴(制) 甘草(炙,各一两) 干姜(炮,五钱)御米壳(蜜水炒,六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水一大盏,劈破煎至六七分,和渣稍热,食前服。
□
〔海〕易简断下汤 治下痢赤白,无问新久长幼。
白术 茯苓(各一钱) 甘草(五分) 草果(连皮,一个)
上 咀。用罂粟壳十四枚,去筋膜并萼蒂,剪碎,用醋淹为粗末,用作一服,水一大碗,姜七片,枣子、乌梅各七个,煎至一大盏,分二服服之。赤痢者,加乌豆二粒;白痢者,加干姜五钱。罂粟壳治痢,服之如神,但性紧涩,多令人呕逆,既以醋制,加以乌梅,不致为害,然呕吐人则不可服。大率痢疾,古方谓之滞下,多因肠胃素有积滞而成。此疾始得之时,不可遽止,先以巴豆感应丸十余粒,白梅汤下,令大便微利。仍以前药服之,无不应手作效。若脾胃素弱,用豆蔻、橘红、罂粟壳各等分为末,醋煮面糊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乌梅汤下,兼治泄泻暴下不止,一服即愈,更令药力相倍为佳。如觉恶心,却以理中汤、四物汤加豆蔻、木香辈调其胃气,仍以二陈汤煮木香丸定其呕逆。大凡痢疾乃腹心之患,尊年人尤非所宜,若果首尾用平和之剂,决难作效,必致危笃,虽欲服此,则已晚矣。其秦艽、地榆、黄柏、木通之类,其性苦寒,却难轻服。血痢当服胃风汤并胶艾汤之类。白者宜服附子理中汤、震灵丹之属,更宜审而用之。若五色杂下,泄泻无时,当用熟乌头一两,浓朴、干姜、甘草各一分,生姜煎服。今之治痢多用驻车丸、黄连阿胶丸之类,其中止有黄连肥肠,其性本冷,若所感积轻,及余痢休息不已,则服之取效。若病稍重,则非此可疗。
□
〔世〕治痢。
侧柏叶(一钱) 甘草(三钱) 御米壳(去顶穣,汤洗三次,晒干,蜜拌炒黄,一钱,久者倍之)
上 咀,水煎熟,澄清,入蜜呷服之。先服木香槟榔丸,后服此,妙。
□
〔《本》〕又方。
黑豆(五十粒) 陈皮(半两) 罂粟壳(十四个) 甘草
上四味,半生半炒,水煎空心服,尽此一剂,无不效者。
□
〔垣〕白术安胃散 治一切泻痢,无问脓血相杂,里急窘痛,日夜无度。又治男子小肠气痛,及妇人脐下虚冷,并产后儿枕痛,虚弱寒热不止者。
御米壳(三两,去顶穣蒂,醋煮一宿) 茯苓 白术(各一两) 乌梅(取肉,一钱,炒) 车前子(一两)五味子(半两)
上为末。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
〔《经》〕治肠滑久痢神妙。以石榴一个劈破,炭火簇烧令烟尽,急取出,不令作白灰,用碗盖一宿,出火毒,为末,用酸石榴一个,煎汤调二钱。
□
〔《圣》〕治痢久不止,肠垢已出。以乌梅二个,水一盏,煎取六分,去渣,食前分为二服。
□
〔《山》〕治痢用五倍子为丸。赤痢,甘草汤下;白痢,干姜汤下,各十丸。
□
〔垣〕诃子皮散 癸卯岁,冬十月小雪,天冷应时,枢密院白家一老仆,面尘脱色,神气特衰,长跪于前曰∶病脱肛日久,服药未验,近日复下赤白脓痢,作里急后重,白多赤少,不任其苦,求予治疗。予曰∶此非肉食膏粱者也,必多蔬食,或饮食不节,天气已寒,衣盖又薄,寒侵形体,不禁而肠头脱下者,寒也、滑也。真气不禁,形质不收,乃血脱也。此乃寒滑气泄不固,故形质下脱也。当以涩去其脱而除其滑,以大热之剂除寒补阳,以补气之药升阳益气,以微酸之味固气上收,名之曰诃子皮散。
御米壳(五分,去花萼,蜜炒) 干姜(六分,炮) 陈皮(五分) 诃子皮(七分,煨,去核)
上 咀,水煎服,或为白汤调服亦可。若空心一服,减半再服,全愈。
□
〔罗〕养脏汤 治大人小儿肠胃虚弱,冷热不调,脏腑受寒,下痢赤白,或便脓血,有如鱼脑,里急后重,脐腹疼痛,日夜无度,胸膈痞闷,胁肋胀满,全不思食,及脱肛坠下,酒毒湿毒便血,诸药不效者,并宜服之。
人参 当归(各六钱) 木香(一两四钱) 肉桂(八钱) 肉蔻(面裹,煨,半两) 白芍药(一两二钱)甘草(炙,六钱) 白术(六钱) 御米壳(蜜炙,三两) 诃子皮(去核,一两二钱)
上 咀。每服二大钱,水煎去渣,食前温服。老人、孕妇、小儿暴泻,急宜服之,立愈。忌酒、面、生冷、鱼腥、油腻物。脏腑滑泄,夜起久不瘥者,可加附子四片,煎服此药,神效不可具述。
□
〔《保》〕治泄痢脓血,乃至脱肛者,宜地榆芍药汤。
苍术(八两) 地榆 卷柏 芍药(各三两)
上 咀。每服二两,水煎温服,病退勿服。
□
〔世〕治痢,大便不禁,其大孔开如空洞不闭者,用葱和花椒末,捣烂塞谷道中,并服酸涩固肠之剂收之,如御米壳、诃子皮之类是也,神效。
□
〔丹〕陈伯夫,年二十岁,性急,好酒色,奉养浓。适有事多忧恐,患久疟寒热无时。忽一日大发热,大便所下皆是积滞极臭,大孔极痛,呻吟不绝,其孔陷下,嘱付后事。予曰∶此大虚也。脉皆弦大而浮。遂以瓦片令敲圆如铜钱状,烧红投童子小便中,急取起令干,以纸裹安痛处,其时寒,恐外寒乘虚而入也。以人参、当归、陈皮作浓汤饮之,食淡味,至半月而安。
久下赤白,大孔痛不可忍。炒盐熨之,又炙枳实熨之。(《肘后》)
痢久大孔急痛,亦有寒热者,熟艾、黄蜡、诃子烧熏之,妙。(《日华子》)
下痢大孔痛,因热流于下,槟榔、木香、黄连、黄芩,加干姜。
□
运气 下血有二∶
其一,热助心血盛而血下。经云∶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民病血泄,溺色变。又云∶少阳在泉,火淫所胜,民病溺赤,甚则便血。又云∶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血便注下。又云∶厥阴司天,风气下临,火纵其暴,赤沃下注,治以咸寒是也。
其二,寒攻心血虚而下。经云∶太阴司天,寒淫所胜,血变于中,民病血泄。又云∶太阳之胜,血脉凝泣,或为血泄。又云∶阳明司天之政,四之气,民病血便,治以诸热是也。
□
运气 下白皆属火。经云∶少阳司天客胜,甚则下白溺血是也。
□
运气 下赤白有三。
其一属火。经云∶少阳司天,火淫所胜,民病泄注赤白。又云∶少阳在泉,火淫所胜,民病泄注赤白,少腹痛,注下赤白,治以甘清是也。
其二属风∶经云∶厥阴之胜,肠鸣飧泄,少腹注下赤白,治以酸涩是也。
其三属风湿∶经云∶太阳司天之政,四之气,风湿交争,民病注下赤白是也。
□
运气 里急后重有二∶
其一,湿助脾盛而重。经云∶太阴之胜,少腹满,腰 重强,内不便,善注泄是也。
其二,风攻脾虚而重。经云∶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溏泄瘕水闭是也。瘕,谓后重也。
□
〔《本》〕救命延年丸 治丈夫女人一切重痢。
黄连 干姜 当归 阿胶
上三件,为末;用米醋煮阿胶令消尽,不可剩,却将药搜醋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饭饮吞下,甚妙。
又方 茱萸 黄连 阿胶 白术(等分同炒黄)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陈米饮送下。小儿十丸。(陈无择无阿胶,名戊己丸。)
□
〔罗〕阿胶梅连丸 治下痢,无问新久、赤白、青黑、疼痛诸症。
阿胶(炒,研极细) 乌梅肉(炒) 黄柏(炒) 黄连 当归 赤芍药 干姜(炮) 赤茯苓(各等分)
上为末,入阿胶末研匀,水丸,桐子大,米饮下。
黄连丸 治赤白痢。
吴茱萸 黄连
上,用好酒同浸三日,各自为末,各自丸。白痢,茱萸丸;赤痢,黄连丸,甘草汤下。赤白痢,二丸相合服。
上四方,寒热兼施,收散兼用之剂,寒热滑滞杂合为痢者宜之。
□
〔崔〕治痢方。以生姜切如麻粒大,和好茶一二碗,任意呷之,愈。若热痢则留姜皮,冷则去皮炒。又方,用陈皮、艾叶浓煎汤服。
滞下独取足太阴一经。《经》云∶脾足太阴之脉,所生病者,溏瘕泄水,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也。
□
〔东〕泄痢不禁,小腹痛,后重,便脓血∶丹田(一寸半)。复溜 小肠俞(灸七壮。)不已,取∶天枢 腹哀(胃下一寸五分)。冷痢腹痛,泄注赤白∶关元 穷谷(各灸五十壮)。泄痢及下失气脓血∶下腰(五十壮,穴在八魁正中央、脊骨上,灸,名三宗骨,三报之。)便脓血,久痢下重∶小肠俞(灸)。
□
〔世〕里急后重∶合谷 外关
□
〔《甲》〕便脓血,寒中,食不化,腹中痛,腹哀主之。溏瘕,腹中痛,脏痹,地机主之。
□
〔丹〕予族叔形色俱实, 疟又患痢,自恃强健能食,绝无忌惮。一日召予曰∶却健而能食,但苦汗出耳,汝能止此汗否?予曰∶ 疟,非汗不能愈,可虑者止健与能食耳。此非痢也,胃热善消,脾病不化,食与积势已甚矣。此时宜节择饮食以养胃气,省出入以避风寒,候汗透而安。叔曰∶世俗谓无饱死痢疾,我今能食,何谓可虑?予曰∶痢而能食者,知胃气未病也,故言不死,非谓恣食不择节者。不从所言,恣口大嚼过多,又啖水果,如此者月余,后强求治,不可着手矣,淹淹又月而死。《内经》以骄恣不伦于理为不治之病,信哉。又周其姓者,形色俱实,患痢善食而易饥,大嚼不择者五月矣。予责之曰∶病中当调补自养,岂可恣味戕贼。遂教其只用熟萝卜吃粥,且少与调治,半月而安。
□
〔罗〕如泻痢止,脾胃虚,难任饮食者,不可一概用克伐之剂,宜补养充足,自然能饮食也,宜钱氏方中异功散。设或因嗜饮食太过,有伤脾胃,而心腹痞满,恶心呕逆,不拘此例。当权用橘皮枳术丸,一服得快,勿再服。若饮食调节,不致有伤,则胃气自和平矣。
□
〔丹〕下痢久甚者,寒凉药中必兼升散并热剂,初下痢不可用参、术,唯气虚者用之。
□
〔《衍》〕有一男子,暑月患血痢,医妄用寒药逆制,专用木香、黄连、阿胶治之。此药始感便用则可,倘病久肠虚者不宜服,切宜戒之。地榆性沉寒苦,惟下焦热、血痢则可用,若虚寒人及水泻白痢,未可轻使。
□
〔丹〕古方用浓朴、专为泻积滞之气。然浓朴性大温而散气,久服大能虚人,滞气稍行即去之。余滞未尽,宜炒枳壳、陈皮。然枳壳亦能耗气,比浓朴虽少缓,比陈皮亦为重,若滞气退一半,亦当去之,只用陈皮以和众药。然陈皮去白用,有补泻之兼能。若为参、术之佐,亦纯作补药用。
《证治准绳·类方》:滞下
大黄汤(洁古) 治泻痢久不愈,脓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无度。
上用大黄一两,锉碎,好酒二大盏,浸半日许,煎至一盏半,去滓,分作二服,顿服之,痢止勿服,如未止再服,取利为度。后服芍药汤和之,痢止再服白术黄芩汤,盖彻其毒也。
芍药汤 行血调气。经曰∶溲而便脓血,知气行而血止,行血则便自愈,调气则后重除。
芍药(一两) 当归 黄连 黄芩(各半两) 大黄(三钱) 桂(二钱半) 甘草(炒) 槟榔(各二钱)木香(一钱)
如便后脏毒,加黄柏半两。
上九味,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如痢不减,渐加大黄,食后。
白术黄芩汤 服前药痢疾虽除,更宜调和。
白术(一两) 黄芩(七钱) 甘草(三钱)
上 咀,作三服,水一盏半,煎一盏,温服清。
调胃承气汤(发热。) 大小承气汤(大便不通。) 小胃丹(痰饮。) 益元散(伤暑。) 保和丸(伤食。)
玄青丸 治下痢势恶,频并窘痛,或久不愈,诸药不能止,须吐下之,以开除湿热,痞闷积滞,而使气液宣行者,宜此逐之。更兼宣利积热,酒食积,黄瘦中满,水气肿胀。
兼疗小儿惊疳,积热、乳癖诸证。
黄连 黄柏 大黄 甘遂 芫花(醋拌炒) 大戟(各五钱) 轻粉(二钱) 青黛(一两) 牵牛(四两,取头末二两)
上九味,为末研匀,水丸小豆大。初服十丸,每服加十丸,空心、日午、临卧三服,以快利为度,后常服十五丸。数日后得食力,如利尚未痊,再加取利,利后却常服,以意消息,病去为度,后随证止之。小儿丸如黍米大,退惊疳积热,不须下者,常服十丸。(此药峻利,非有实积者,不宜轻用,慎之。)
利积丸(《玄珠》,下同)
黄连(四两) 天水散(八两) 当归(二两) 萝卜子(炒) 巴豆(去油,同黄连炒) 乳香(各一两)
上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弱者服十五丸,实者二十五丸。
导气丸
青木香 萝卜子 茴香 槟榔 黑牵牛(各四两)
为细末,薄粥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参十丸。
舟车神佑丸(见痰饮。) 藿香正气散(中风。) 感应丸(见伤食。) 苏合香丸(卒中。) 五苓散(消瘅。)
黄连丸(《济生》)
干姜(炮) 黄连(去须) 缩砂仁(炒) 川芎 阿胶(蛤粉炒) 白术(各一两) 乳香(另研,三钱)
枳壳(去穣,麸炒,半两)
上为末,用盐梅三个取肉,少入醋同杵,丸如梧子大。每服四十丸,白痢干姜汤下,赤痢甘草汤下,赤白痢干姜、甘草汤下,俱食前服。
黄连阿胶丸(《和剂》) 治冷热不调,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脐腹疼痛,口燥烦渴,小便不利。
黄连(去须,三两) 阿胶(碎,炒,一两) 茯苓(去皮,二两)
上以连、苓为细末,水熬阿胶膏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温米饮下。
茶梅丸 用腊茶为细末,不以多少,用白梅肉和丸,赤痢甘草汤下,白痢乌梅汤下,泄泻不止陈米饮下,每服二十丸,团茶尤佳。
大凡痢疾,不以赤白分冷热,若手足和暖则为阳,宜先服五苓散,粟米饮调下,次服感应丸二十粒即愈。若手足厥冷则为阴,宜已寒丸附子之类,如此治痢无不效。有人夏月患痢,一日六七十行,用五苓散立止。
白头翁汤(《金匮》)
白头翁(二两) 黄连 黄柏 秦皮(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
阿胶梅连丸 治下痢,无问久新赤白青黑疼痛诸证。
阿胶(净草灰炒透明白,研不细者再炒,研细尽) 乌梅肉(炒) 黄连 黄柏(炒) 赤芍药 当归(炒) 赤茯苓(去皮) 干姜(炮。各等分)
上八味,为末,入阿胶末和匀,水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温米饮送下,食前。
败毒散(伤湿。) 理中汤(霍乱。) 四君子汤(虚劳。)
加减平胃散(洁古) 经云∶四时皆以胃气为本。久下血则脾胃虚损,血水流于四肢,却入于胃而为血痢,宜服此滋养脾胃。
白术 浓朴 陈皮(各一两) 木香 槟榔(各三钱) 甘草(七钱) 桃仁 人参 黄连 阿胶(炒) 茯苓(各五钱)
上 咀,每服五钱,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温服,无时。
血多加桃仁,热泄加黄连,小便涩加茯苓、泽泻,气不下后重加槟榔、木香,腹痛加官桂、芍药、甘草,脓多加阿胶,湿多加白术。脉洪大加大黄。
青六丸(丹溪) 去三焦湿热。治泄泻多与清化丸同服,并不单服。兼治产后腹痛或自利者,能补脾补血,亦治血痢效。
六一散(三两) 红曲(炒,半两,活血)
上饭为丸。一方,酒糊丸。
胃风汤(下血。) 胶艾汤(溲血。)
苍术地榆汤(洁古) 治脾经受湿,下血痢。
苍术(三两) 地榆(一两)
每一两,水二盏,煎一盏,温服。
槐花丸(洁古)
青皮 槐花 荆芥穗(各等分)
上为末,水煎,空心温服。
地榆散(见中暑。)
茜根丸 治一切毒痢,及蛊注下血如鸡肝,心烦腹痛。
茜根(洗) 川升麻 犀角(镑) 地榆(洗) 当归(去芦,酒洗) 黄连(去须) 枳壳(去瓤,麸炒) 白芍药(各等分)
上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用米饮汤下。
地榆丸 治泻痢或血痢。
地榆(微炒) 当归(微炒) 阿胶(糯米炒) 黄连(去须) 诃子(取肉,炒) 木香(晒干) 乌梅(去核,取肉秤。各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陈米饮吞下。
先平方公引在括苍,病痢逾月,得此方而愈。顷在 上,士人苏子病此危甚,其妇翁孙亿来告,急此方以与之,旋即痊安。
玉粉散 治血痢,解脏腑积热毒。
上以海蛤为细末,每服二钱,蜜水调服。
犀角散 治热痢下赤黄脓血,腹痛,心烦困闷。
犀角屑 黄连(去须,微炒) 地榆 黄 (各一两) 当归(半两,炒) 木香(二钱半)
上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无时。
黄连丸(一名羚羊角丸) 治一切热痢及休息痢,日夜频并,兼治下血,黑如鸡肝色。
黄连(去须,二两半) 羚羊角(镑) 黄柏(去粗皮。各一两半) 赤茯苓(去黑皮,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姜、蜜汤下,暑月下痢,用之尤验。
一方,用白茯苓、腊茶送下。
生地黄汤 治热痢不止。
生地黄(半两) 地榆(七钱半) 甘草(炙,二钱半)
上 咀,如麻豆大,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分温二服,空心日晚再服。
郁金散 治一切热毒痢,下血不止。
川郁金 槐花(炒。各半两) 甘草(炙,二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一二钱,食前用豆豉汤调下。
蒲黄散 治血痢。
蒲黄(三合) 干地黄 桑耳 甘草 芒硝 茯苓 人参 柏叶 阿胶 艾叶 生姜(各二两) 禹余粮 黄连(各一两) 赤石脂(一两二钱半)
上 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作五服。
茜根散 治血痢,心神烦热,腹中痛,不纳饮食。
茜根 地榆 生干地黄 当归(微炒) 犀角(屑) 黄芩(各一两) 栀子仁(半两) 黄连(二两,去须微炒)
上 咀,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豉五十粒,薤白七寸,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聚珍丸 治血痢,酒痢尤效。
川百药煎 陈槐花(炒,各半两) 感应丸(一帖) 薄荷煎(两帖) 麝香(少许)
上件为末,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服,男子用龙牙草煎汤下,女人用生地黄煎汤下。
除湿汤(见中湿。)
十宝汤 治冷痢如鱼脑者,三服见效,甚疾。
黄 (四两) 熟地黄(酒浸) 白茯苓 人参 当归(酒浸) 白术 半夏 白芍药 五味子官桂(各一两) 甘草(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乌梅一个,煎至七分,食前温服。
豆蔻丸 治白滞痢,腹脏撮痛。
肉豆蔻(面裹煨熟) 草豆蔻(面裹煨熟) 枇杷叶(去毛,炙) 缩砂仁 母丁香(各一两) 木香沉香(各半两) 地榆(二两) 墨(烧红,为末,半两)
上为细末,烧粟米饭为丸,如樱桃大。每服二丸,食前用米饮化下。
万补丸 治脾胃久虚,大肠积冷,下痢白脓,或肠滑不固,久服诸药不效,服之神验,并产前产后皆可服。
人参 当归(切,焙) 草豆蔻(炮,去皮) 嫩茄茸(酥炙) 乳香(各一两半) 白术 阳起石(火,细研) 肉桂(去皮) 缩砂仁 赤石脂 钟乳粉 肉豆蔻(面裹煨) 沉香 白姜(炮(荜茇(牛乳半盏,慢火煎干) 茴香(炒) 丁香 浓朴(去皮,姜制) 白茯苓(各一两) 地榆 大麦 (炒) 神曲(炒,各半两) 附子(七钱,炮,去皮脐) 肉苁蓉(二两,净洗,用酒浸一宿,切,焙) 罂粟壳(和米者二十枚,炙)
上为细末,研匀,用木瓜十五枚,去瓤蒸烂,同药末捣和得所,丸如梧桐子大,晒干。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饮下。频并者,加至五七十丸。
香薷饮 六和汤(俱伤暑。) 浓朴丸(积聚。) 紫参汤(泄泻。)
茯苓汤(东垣)
茯苓(六分) 泽泻(一钱) 当归身(四分) 芍药(一钱半) 苍术(二钱) 生姜(二钱) 肉桂(五分)生黄芩(三分) 猪苓(六分) 炙甘草(五分) 升麻 柴胡(各一钱)
上作二服,水煎,稍热服。
神效越桃散(《宝鉴》)
大栀子 良姜(各三钱)
上为末,米饮或酒调下三钱。
建中汤(见劳倦。)
芍药黄芩汤(东垣) 治泄痢腹痛或后重,身热久不愈,脉洪疾者,及下痢脓血稠粘。
黄芩 芍药(各一两) 甘草(五钱)
上 咀,每服一两,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无时。如痛,加桂少许。
当归导气汤(东垣)
甘草(一钱半) 当归 芍药(各一钱) 木香 槟榔(各三钱) 青皮 槐花(炒。各七分) 泽泻(五分) 生地黄(一钱半或二钱酒浸,阴干)
上共为末,用水煎,食前温服。如小便利,去泽泻。
圣饼子(《宝鉴》) 治泻痢赤白,脐腹撮痛,久不愈者。
定粉 密陀僧 舶上硫黄(各三钱) 黄丹(二钱) 轻粉(少许)
上五味,为末,入白面四钱匕,滴水丸,如指头大,捻成饼,荫干。食前温浆水磨下。
大便黑色为效。
通神丸 治脓血杂痢,后重疼痛,日久不瘥。
没药(研) 五灵脂(去砂石,研) 乳香(研。各一钱) 巴豆霜(研,半钱)
上同研匀,滴水为丸,如黄米大。每服七丸,食前煎生木瓜汤下。小儿服三丸,随岁加减。
鱼 汤 治痢下五色脓血,或如烂鱼肠,并无大便,肠中搅痛不可忍,呻吟叫呼,声闻于外。
粉霜(研) 轻粉 朱砂(研) 砂(去砂石,研) 白丁香(各一钱) 乳香(半钱) 巴豆(二七粒,去壳不去油)
上为末,蒸枣肉为丸。婴儿三丸,如粟米大,二三岁如麻粒大,四五岁每服三四丸,并旋丸,煎 汤吞下,仍间服调胃药。此证缘久积而成,故小儿多有之。
香连丸(《直指》) 治下痢赤白,里急后重。
黄连(去芦,二十两,用吴茱萸十两,同炒令赤,拣去茱萸不用) 木香(四两八钱八分,不见火)
上为细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饭饮下。
导气汤 治下痢脓血,日夜无度,里急后重。
木香 槟榔 黄连(各六分) 大黄 黄芩(各一钱半) 枳壳(一钱,麸炒) 芍药(六钱) 当归(三钱)
上 咀,作二服,水二盏,煎一盏,去滓,食前温服。
清凉饮子(见发热。)
进承气法 治太阴证,不能食是也。当先补而后泻,乃进药法也。先锉浓朴半两,姜制,水一盏,煎至半盏服。若二三服未已,胃有宿食不消,加枳实二钱,同煎服。二三服泄又未已,如不加食,尚有热毒,又加大黄三钱。推过泄未止者,为肠胃久有尘垢滑粘,加芒硝半合,垢去尽则安矣。(后重兼无虚证者宜之。若力倦气少,脉虚不能食者,不宜此法。盖浓朴、枳实、大泻元气故也。)
退承气法 治阳明证,能食是也。当先泻而后补,乃退药法也。先用大承气五钱,水一盏,根据前法煎至七分,稍热服。如泻未止,去芒硝,减大黄一半,煎二服。如热气虽已,其人心腹满,又减去大黄,但与枳实浓朴汤,又煎二三服。如腹胀满退,泄亦自安,后服浓朴汤数服则已。
水煮木香膏(《宝鉴》) 治脾胃受湿,脏腑滑泄,腹中疼痛,日夜无度,肠鸣水声,不思饮食,每欲痢时,里急后重,或下赤白,或便脓血等,并皆治之。
御米壳(蜜水浸湿炒黄,六两) 乳香(研) 肉豆蔻 砂仁(各一两半) 当归 白芍药 木香丁香 诃子皮 藿香 黄连(去须) 青皮(去白) 浓朴(姜制) 甘草(炙) 陈皮(去白。各一两)干姜(炮) 枳实(麸炒。各半两)
上十七味,为细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盏,枣一枚擘开,煎至七分,和滓稍热食前服。
白术安胃散(《宝鉴》) 治一切泻痢,无问脓血相杂,里急后重窘痛,日夜无度。及治小肠气痛,妇人脐下虚冷,并产后儿枕痛,虚弱寒热不止者。
御米壳(三两,去顶蒂,醋煮一宿) 茯苓 车前子 白术 乌梅肉(各一两) 五味子(各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空心温服。
升阳除湿防风汤(见下血。)
三奇散 治痢后里急后重。
枳壳 黄 防风(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用蜜汤调下,或米饮调亦得。
治里急后重好蛤粉 穿山甲(炒)
上二味,等分,为末,每服一钱,空心用好酒调服。
木香黄连汤 治下痢脓血,里急后重,神效。
木香 黄连 川木通 川黄柏 枳壳(麸炒) 陈皮(各二钱半) 大黄(三钱)
上 咀,分作二帖,用水二盏,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温服。坚中丸 白胶香散(俱泄泻。)
纯阳真人养脏汤(《和剂》) 治大人小儿冷热不调,下痢赤白,或便脓血,有如鱼脑,里急后重,脐腹 痛。及脱肛坠下,酒毒、温毒便血,并宜服之。
人参 白术 当归(各六钱) 白芍药 木香(各一两六钱) 甘草 肉桂(各八钱) 肉豆蔻(面裹煨,半两) 御米壳(蜜炙,三两六钱) 诃子肉(一两二钱)
上为 咀,每服四钱,用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温服。忌酒、面、生冷、鱼腥、油腻之物。脏腑滑泄,夜起久不瘥者,可加附子四片煎服。
七宣丸(见大便不通。)
芍药柏皮丸
芍药 黄柏(各等分)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前温汤下。固肠丸(见泄泻。)
桃花汤(《金匮》) 治下痢脓血。
赤石脂(一升,一半锉,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梗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七合,纳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易简》断下汤 治下痢赤白,无问新久长幼。
白术 茯苓(各一钱) 甘草(五分) 草果(连皮一枚)
上 咀,用罂粟壳十四枚,去筋膜并萼蒂,剪碎,用醋淹,为粗末,用作一服,水一大碗,姜七片,枣子、乌梅各七枚,煎至一大盏,分二服服之。赤痢者加乌豆二粒,白痢者加干姜五钱。
罂粟壳治痢,服之如神,但性紧涩,多令人呕逆,既以醋制,加以乌梅,不致为害。
然呕吐人,则不可服。大率痢疾,古方谓之滞下,多因肠胃素有积滞而成。此疾始得之时,不可遽止,先以巴豆感应丸十余粒,白梅汤下,令大便微利,仍以前药服之,无不应手作效。若脾胃素弱,用豆蔻、橘红、罂粟壳各等分,为末,醋煮面糊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乌梅汤下。兼治泄泻暴下不止,一服既愈,更令药力相倍为佳。如觉恶心,却以理中汤、四物汤加豆蔻、木香辈调其胃气,仍以二陈汤煮木香丸以定其呕逆。大凡痢疾,乃腹心之患,尊年人尤非所宜。若果首尾用平和之剂,决难作效,必致危笃,虽欲服此,则已晚矣。其秦艽、地榆、黄柏、木通之类,其性苦寒,却难轻服。血痢当服胃风汤并胶艾汤之类。白者宜服附子理中汤、震灵丹之属,更宜审而用之。若五色杂下,泄泻无时,当用熟乌头一两,浓朴、干姜、甘草各一分,生姜煎服。今之治痢,多用驻车丸、黄连阿胶丸之类,其中止有黄连肥肠,其性本冷,若所感积轻,及余痢休息不已,则服之取效,若病稍重,则非此可疗。
诃子皮散(东垣)
御米壳(五分,去花萼,蜜炒) 干姜(六分,炮) 陈皮(五分) 诃子皮(七分,煨,去核)
水煎服。或为末,白汤调服亦可。
地榆芍药汤(《保命》) 治泄痢脓血脱肛。
苍术(八两) 地榆 卷柏 芍药(各三两)
上 咀,每服二两,水煎温服,病退勿服。
败毒散(见伤湿。)
参苓白术散(《和剂》) 治久泻及大病后、痢后调理,消渴者尤宜。
人参 干山药 莲肉(去心) 白扁豆(去皮,姜汁浸炒。各一斤半) 白术(于潜者,二斤) 桔梗(炒令黄色) 砂仁 白茯苓(去皮) 薏苡仁 炙甘草(各一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米汤调下;或加姜、枣煎服。或枣肉和药,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用米汤送下;或炼蜜丸,如弹子大,汤化下。
治中汤(见呕吐。)
仓廪汤 治禁口痢有热,乃毒瓦斯冲心,食即吐。
人参 茯苓 甘草(炙) 前胡 川芎 羌活 独活 桔梗 柴胡 枳壳 陈仓米(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热服。
木香散(《本事》) 治隔年痢不止,并治血痢尤捷。
木香(半两锉,用黄连半两同炒) 罂粟壳(半两锉,用生姜半两同炒) 甘草(炙,一两)
上为细末,入麝香少许,每服一钱,陈米饮下。
诃藜勒丸(《宝鉴》) 治休息痢,昼夜无度,脐腹撮痛,诸药不效。
椿根白皮(二两) 诃子(半两,去核) 母丁香(三十粒)
为细末,醋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陈米饮汤入醋少许,一日三服效。(椿树,俗谓虎眼树,又谓之樗。)
芜荑丸 治久痢不瘥,有虫,并下部脱肛。
芜荑(炒) 黄连(去须,各二两) 蚺蛇胆(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用杏仁汤下,日再服。
驻车丸(《和剂》) 治一切下痢,无问冷热。
阿胶(捣碎,蛤粉炒成珠,为末,以醋四升熬成膏,十五两) 当归(去芦,十五两) 黄连(去须,三十两) 干姜(炮,十两)
上为末,醋煮阿胶膏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饮下,日三服。小儿丸如麻子大,更量岁数加减服。
归连丸 治痢,无问冷热及五色痢,入口即定。
当归 黄柏 黄芩 阿胶 熟艾(各二两) 黄连(一两)
上为末,以醇醋二升,煮胶烊,下药煮,令可为丸,如豆大。每服七八十丸,日二夜一,用米汤下。若产妇痢,加蒲黄一两,炼蜜和丸。
麦 丸 治休息痢,不能饮食及羸瘦。
大麦 (炒) 附子(炮裂,去皮脐) 陈曲(炒) 官桂(去皮) 乌梅肉(炒) 白茯苓(去皮) 人参(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煮枣肉饮下,不拘时。一方,用七月七日曲。
治休息痢羸瘦黄连(去须,为末) 定粉(研。各半两) 大枣(二十枚,去核)
上舂枣如泥,铺于纸上,安二味药裹之,烧令通赤,取出候冷,细研为末,每服使好精羊肉半斤,切作片子,用散药三钱,掺在肉上,湿纸裹烧熟,放冷食之,不过三两服效。
又方杏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及双仁,麸炒黄色) 猪肝(一具,去筋膜,切作片)
上件,将肝用水洗去血,切作片,于净铛内一重肝,一重杏仁,入尽,用童子小便二升,入铛中盖定,慢火煎令小便尽即熟,放冷,任意食之。
又方(一名) 羊肝散
砂仁(一两,去皮) 肉豆蔻(半两,去壳)
上为细末,用羊肝半具,细切拌药,以湿纸三五重裹上,更以面裹,用慢火烧令熟,去面并纸,入软饭捣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粥饮下。
蓣莲饮
石莲肉 干山药(各等分)
上为细末,生姜、茶煎汤,调下三钱。
异功散 七珍散(俱不能食。) 六柱饮(泄泻。) 独活寄生汤(见腰痛。) 虎骨四斤丸(香港脚。)大防风汤(鹤膝风。) 橘皮枳术丸(伤食。)
附方
神效参香散 治大人小儿脏气虚怯,冷热不调,积而成痢,或下鲜血,或如豆汁,或如鱼脑,或下瘀血,或下紫黑血,或赤白相杂,里急后重,日夜频数,无问新久,并皆治之。
白扁豆(炒) 木香 人参(去芦。各二两) 茯苓(去皮) 肉豆蔻(煨。各四两) 罂粟壳(去蒂) 陈皮(去白。各十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用温米饮调下,无时。
黑丸子 治脾胃怯弱,饮食过伤,留滞不化,遂成痢下。服此药推导,更须斟酌受病浅深,增减丸数,当逐尽积滞方佳,然后徐徐补之。
乌梅肉 杏仁(去皮尖,另研) 半夏(汤泡七次) 缩砂(各十四粒) 百草霜(六钱) 巴豆霜(去油,半钱)
上为细末,和匀,稀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丸,用白汤送下。看人虚实,加减丸数服之。
不二散 治诸般泻痢,神效。
罂粟壳 青皮(去瓤,焙干) 陈皮(去白,焙干。各二两) 当归(去芦,炒) 甘草(炙) 甜藤(如无,只以干葛代之,各一两)
上件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通口服。如患赤白痢,用酸石榴皮一片同煎,极妙。
神效鸡清丸 治一切泻痢。
木香(二两) 黄连(二两半) 肉豆蔻(七个大者,生用)
上先为细末,取鸡子清搜和药作饼子,于慢火上炙令黄色变红,极干再研为末,用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下。
御米丸 治一切泻痢。
肉豆蔻 诃子肉 白茯苓 白术(各一两) 石莲肉 当归(各半两) 乳香(三钱) 罂粟壳(一两半,蜜炙)
上为细末,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用米饮送下。如血痢,减豆蔻、白术、当归、粟壳。
犀角丸 但是痢,服之无不瘥者。
犀角屑(取黑色文理粗者,产后用弥佳) 宣州黄连 苦参(多买轻捣) 金州黄柏(赤色紧薄者)
川当归(五味俱取细末)
上各捣研为末,各等分,和匀,空腹,烂煮糯米饮调方寸匕服之,日再服。忌粘滑、油腻、生菜。
栝蒌散 治五色痢,久不愈者。
栝蒌(一个,黄色者,以炭火煨存性用,盖在地下一宿,出火毒)
上研为细末,作一服,用温酒调服。胡大卿有一仆人,患痢半年,至杭州遇一道人传此方而愈。
葛根汤 专治酒痢。
葛根 枳壳 半夏 生地黄 杏仁(去皮尖) 茯苓(各二钱四分) 黄芩(一钱二分) 甘草(炙,半钱)
上分作二帖,水二盏,黑豆百粒,生姜五片,白梅一个,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温服。
神效散 治休息痢,气痢,脓血不止,疼痛困弱。
当归 乌梅肉 黄连(各等分)
上为细末,研大蒜作膏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浓朴煎汤下。一方,加阿胶。
又方 治赤白痢新旧疾。
上用盐霜梅三个,用黄泥裹,于慢火煨干,研为细末,用米汤调下。治肠虫,先下赤,后下黄白沫,连年不愈。兼治痢下,应先白后赤,若先赤后白,为肠虫。
上用牛膝一两,切,椎碎,以醇酒一升渍一宿,平旦空心服之,再服愈。
阿胶丸 治冷热不调,痢下脓血下止,腹痛不可忍。
阿胶(锉碎,炒令燥) 干姜(炮) 木香 黄连(炒) 当归(炒) 黄芩(各一两) 赤石脂 龙骨(各二两) 浓朴(一两半,去粗皮,生姜汁涂炙)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不拘时以粥饮下。
木香散 治冷热痢,虚损腹痛,不能饮食,日渐乏力。
木香 干姜(炮) 甘草(炙) 黄芩(各半两) 柏叶(炙) 当归(炒) 白术 干熟地黄(各七钱半)黄连(炒,五钱)
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杨子建万全护命方 今有人患痢,其脉微小,再再寻之,又沉而涩,此之一候,若下白痢,其势虽重,庶几可治。若是下血,切忌发热,通身发热者死,热见七日死。以上所陈,虽未足以达痢之渊源,亦足以明其粗迹。议者谓∶如子所言,自甲子至于癸亥,每六十年中,未尝有一年不生痢疾,今世人所患痢疾,于数年中间忽止有一年,其故何也?答曰∶六十年中,未尝有一年无木土相攻,未尝无土火相郁,未尝无水火相犯。但五运之政,譬如权衡,一年间五行气数,更相承制,得其平等,则其疾自然不作。若或一气太过,一脏有余,痢疾之生,应不旋踵。予故备陈其粗,以开后学之未悟,庶几诊疗之间,无差误之过者矣。但毒痢伤人不一,惟水邪犯心为重。世人初患痢时,先发寒热,投药治之,其热不退,发热太甚,食则呕逆,下痢不止,心热如火,只要入凉处,只思吃冷水,忽思狂走,浑身肌肉疼痛,着手不得,此候十难治其三四也。治疫毒痢方,须是子细首尾读此方论,令分明识病根源,然后吃药。但毒痢初得时,先发寒热,忽头痛,忽壮热,忽转数行,便下赤痢,忽赤白相杂,忽止下白痢,或先下白痢,后变成赤痢,或先下赤痢,后却变成白痢,并宜吃此方。但初下痢时,先发寒热头痛,即是寒邪犯心。寒气犯心,水火相战,故初病时,先发寒热,水火相犯,血变于中,所以多下赤痢,如紫草水,如苋菜水,无色泽者,寒邪犯心之重也。先发寒热,而所下之痢止白色者,寒邪犯心之未动也。先下白痢,而后有赤痢之变者,寒邪犯心,其势渐加也。先下赤痢,而后变成白痢者,寒邪犯心,其势渐减也。赤白相等者,水火相犯,其气相等,寒湿之气相搏也。忽有赤多而白少,忽有赤少而白多,此寒邪之势有多少,毒痢之病有重轻,以白多为轻,赤多为重。治之之法,先夺其寒,则其所下之药一也。以太岁分之,则丙子、丙午、甲子、甲午、庚子、庚午年,丙寅、丙申年,甲寅、甲申年,庚寅、庚申并辰戌之年,运遇丙甲及庚运所临,其害尤甚。及丑未之年,宜有此候,又兼无问太岁,盖天地变化,其候多端,难可穷尽。今此但世人亦不必撞定太岁,但看一年中春夏之内,多有寒肃之化,阳光少见,忽寒热二气更相交争,忽于夏月多寒湿之化,寒邪犯心所受之痢,先发寒热,忽头痛,忽先转数行,后有赤痢,忽赤白相杂,忽止下痢,并宜吃此通神散,吃后取壮热便退。若两三盏后,壮热不退,更不吃此方,自别有方论在下。
麻黄(去根节) 官桂(去粗皮,各七钱半) 大川芎 白术(各二两) 本 独活 桔梗 防风芍药 白芷(各半两) 牡丹皮(去心) 甘草(各二钱半) 细辛(三钱三分羡) 牵牛(一钱七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非时熟汤调下,和滓热吃。若吃两三盏后,寒热不退,更不请吃,自别有方论在下。
若吃此药后,寒热已退,赤痢已消减,便修合第二方、第三方药吃,取安效。若寒热已退,赤痢未消减,更服两三盏,然不可多吃,一日只两盏。后赤痢消减,忽变成白痢,旋次修合第二方吃,候出后度数减少,便修合第三方吃,取平安。但六甲之年,六庚之岁,春夏之内,时气多寒,人得痢疾,此药通神。若是六甲之年,丑未之岁,湿化偏多,人得痢疾,先发寒热,即于方内添草豆蔻一两,同修合也。又不问太岁,但一年间,春夏之内多寒,人有痢疾,先发寒热,并宜此方。
治毒痢初得时,先发寒热,吃前方寒热已退,赤痢已消减,宜进此还真散。若吃前方药,寒热未退,赤痢未消减,更不宜进此药。但天地变化,其候非常,痢疾证候多端,此不得不尽其仔细。
诃子(五枚,用面裹火煨熟,不要生,亦不要焦,去面不用,就热咬破诃子,擎去核不用,只用皮,焙干)
上捣罗为细末,每服二钱匕,以米汤一盏半,同药煎取一盏,空心和滓吃,若吐出一两口涎更佳。如此吃经数盏,大腑渐安,出后减少,修合第三方药吃,以牢固大肠。若吃前方药,壮热未退,血痢未减,不可进此药。
治疫毒痢吃前面两方药,病势已减,所下之痢,止余些小,或下清粪,或如鸭粪,或如茶汤,或如烛油,或只余些小红色,宜吃此方,以牢固大肠,还复真气,舶上硫黄丸。
舶上硫黄(二两,去砂石,细研为末) 薏苡仁(二两,炒,杵为末)
上二味相和令匀,滴熟水和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汤下。
黄 散 治热痢下赤黄脓,腹疼心烦。
黄 (锉) 龙骨 当归(各七钱半) 生干地黄(五钱) 黄连(去须,微炒,一两) 黄柏 黄芩犀角屑 地榆(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粥饮调下。
秘传斗门散 治八种毒痢,脏腑撮痛,脓血赤白,或下瘀血,或成片子,或五色相杂,日夜频并。兼治禁口恶痢,里急后重,渴不止,全不进食,他药不能治者,立见神效。
黑豆(炒,去皮,十二两) 干姜(炮,四两) 罂粟壳(蜜炒,半斤) 地榆(炒) 甘草(炙。各六两) 白芍药(三两)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
栝蒌根汤 治下痢冷热相冲,气不和顺,本因下虚,津液耗少,口干咽燥,常思饮水,毒瓦斯更增,烦躁转甚,宜服此药救之。
栝蒌根 白茯苓 甘草(炙。各半两) 麦门冬(去心,二钱半)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枣二枚擘破,煎至七分,去滓服,不拘时。
陈米汤 治吐痢后大渴,饮水不止。
上用陈仓米二合,水淘净,以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温服,晚食前再煎服。
治痢后渴上用糯米二合,以水一盏半同煮,研绞汁,空心顿服之。
泽漆汤 治痢后肿满,气急喘嗽,小便如血。
泽漆叶(微炒,五两) 桑根白皮(炙黄) 郁李仁(汤浸,去皮尖,炒熟。各三两) 陈皮(去白) 白术(炒)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各一两) 人参(一两半)
上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煎取八分,去滓温服,候半时辰再服。取下黄水数升,或小便利为度。
茯苓汤 治痢后遍身浮肿。
赤茯苓(去黑皮) 泽漆叶(微炒) 白术(微炒。各一两) 桑根白皮(炙黄) 黄芩 射干 防己泽泻(各三两)
上 咀,每服五钱匕,先以水三盏,煮大豆一合,取二盏,去滓内药,煎取一盏,分为二服,未瘥,频服两料。
上二方,须以《济生》肾气丸佐之,后方虚者禁用。
《证治准绳·女科》:滞下
(男女痢治无异,已详《杂病准绳》,此特摭遗耳。)
〔大〕夫赤白痢疾者,古人名之滞下是也。究疾之原,皆因外感五邪之气,内伤生硬冷热之食。其证不一,有赤有白,有赤白相杂,有冷有热,有虚有实。大抵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未有不因外感寒暑燥湿风之气而伤于脾胃,脾胃既亏,而又内伤饮食,饮食不能克化,致令积滞而成滞下。古人云∶无积不成痢者此也。经云∶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盖风喜伤肝,然春时肝木正旺而不受邪,反移气克于脾土。然脾既受克,又不能忌慎口腹,恣食生冷粘硬之物,致令脾胃不能克化,因此积滞。又夏秋之间,或再感暑湿风冷之气,发动而成痢也。其证必先脐腹 痛,洞泄水泻,里急后重,或有或无,或赤或白,或赤白相杂,日夜无度,如有此证,不问冷热虚湿,但当先服神术散,可以发散风冷寒湿之气,次服五苓散分利水谷,兼用加巴感应丸,温脾胃去积滞,或六神丸,未有不安者也。或曰∶虽古人有言无积不成痢,亦不专以去积为先,岂有一岁之内,独于夏秋之间,人皆有积而春冬无之。盖风邪入胃,木来胜土,不为暴下则为痢疾,其神术散要药也。又有一方一郡之内,上下传染,疾状相似,或只有一家长幼皆然,或上下邻里间相传染,或有病同而证异,亦有证异而治同,或用温剂而安,或用凉药而愈,有如此等是毒疫痢也。治疫毒痢者,虽当察五运六气之相胜,亦不可狎泥此说,且如运气相胜,岂独偏于一方一郡,而偏于一家一巷者乎?如有此证,当先察其虚实冷热,首以败毒散多加人参、甘草、陈米、姜、枣煎服,及三黄熟艾汤、黄连阿胶丸,五苓散、驻车丸,可选而用之。如下痢赤多,或纯下鲜血,里急后重,大便不通,身体壮热,手足心热,心烦躁渴,腹胁胀痛,小便赤涩,六脉洪大,或紧而数,或沉而实,此热痢也。宜白头翁汤及三黄熟艾汤、五苓散,可选而用之。若风痢下血太过,宜用胃风汤加木香、黑豆煎服。
若夏秋之间,下痢或赤或白,或赤白相杂,脐腹 痛,里急后重,憎寒发热,心胸烦闷,躁渴引饮,呕逆恶心,小便不利,及五心烦热,六脉虚弱,此等脉证,正因伏暑而得此疾,宜服香薷散加黄连、甘草、当归,酒水浓煎,沉冷(杂病伤暑。)顿服,仍急服酒蒸黄连丸,或小柴胡汤加人参煎服必愈。(沈内翰云∶治痢之药极多,然无如此药之妙,盖小柴胡汤能治暑毒。)如杂证一退,而痢尚未止,则以四物汤加胶,艾煎服,以调阴阳,未有不安者也。如水谷不分,小便不利,宜用五苓散,淡竹叶煎汤调服。如烦渴甚者,亦宜服之。若不明伏暑之证,但以脉虚而妄投硫、附、姜、桂、丹石之药而杀之,深可叹息。若下痢纯白,状如鱼脑,脐腹冷痛,日夜无度,手足逆冷,或有呕逆,全不入食,饮食欲温而恶冷,六脉微细,此由脏腑虚冷之极,宜木香散加服四味理中汤及钟乳健脾丸,甚者四肢逆冷,六脉沉绝,当一味峻补,兼灸气海、丹田二穴,更以助胃之药,此守而不攻之意也。宜四顺附子汤、三建丹、白丹、加味参附汤、姜附汤,皆可选用。如年尊虚弱之人,或素来禀受怯弱,亦宜以此法详酌调理。然大宜开胃进食为先,食可得入,则脾胃运化,糟粕便聚,糟粕既成垢腻,鲜血瘀滞,不患其不陨矣。如久痢不瘥,肠滑不禁,溏泄不止,诸药无效,方可施之涩肠止痢之剂,亦宜先以龙骨、肉豆蔻、诃子、钟乳、胡粉之药。近人多用罂粟壳、地榆之属,然此物性太紧涩,能损胃气,如少壮之人,壮健者服之,间奏奇效。若是疫毒受暑受湿之证,及年尊之人,或禀受怯弱,服此莫不受其大害。若以固秘涩肠为先,则风寒暑湿之邪,非惟涩而不去,而胃管闭而不通,禁口不食。日见羸瘦,糟粕不入肠中,所患无由可除矣。若有此证,宜以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及以石莲、山药之剂治之必愈。治痢欲投补药,必须有温通之意在焉。如四君子汤、理中汤、十全汤加木香、白豆蔻、茯苓、官桂、浓朴之属,可以散风邪,可以分水道,可以开胃管,可以治缠扰,可以通秘涩,此攻守之意两全也。大抵治痢之法,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滑者涩之,闭者通之,有积者推之,风则散之,暑则涤之,湿则燥之,热则凉之,冷则温之,冷热者调之,以平为期,不可以过,此为大法。
祭酒林谦之说医人刘从周治病有功,议论殊不凡,且有验。云∶大凡痢疾,不问赤白而为冷热之证,若手足和暖则为阳,只须服五苓散,用粟米饮调下,次服感应丸二十丸即愈。若觉手足厥冷,则为阴,当服暖药,如已寒丸、附子之类。如此治痢,无不效。此方亲曾用有效。有人夏月患痢,一日六七十行,用五苓散两服止。
〔薛〕东垣云∶太阴经受湿,水泻变脓血,脾传于肾者,谓之贼邪,难愈。先痢而后泻者,谓之微邪,易痊。若厥阴经下痢,脉沉迟,手足厥逆,用麻黄小续命汤汗之。若身冷自汗,小便自利,脉微呕吐,用浆水散温之。若脉疾身动,下迫声响,用白术芍药汤。脉沉身静,饮食不入,用姜附汤。身体沉重,四肢不举,用术附汤。窃谓前证若饮食停滞,用六君子汤以补脾胃,消饮食。若胃气下流,用补中益气汤以补脾胃,升元气。
若风伤肠胃,宜用神术散以补脾胃,解外邪。若痰积中焦,宜用六神丸以补脾胃,化痰滞。
大凡脾胃虚弱,宜补中气,调饮食。一老妇食后因怒患痢,里急后重,肛门脱下,此脾气下陷,用大剂六君加附子、肉蔻、煨木香各一钱,吴茱五分,骨脂、五味各一钱五分,二剂诸证悉退。惟小腹胀闷,此肝气滞于脾也,与调中益气加附子、木香五分,四剂而愈。后口内觉咸,此肾虚水泛,与六味地黄丸二剂顿愈。又以饮食失宜,大便不实,四肢逆冷,此脾胃复伤,与六君加附子五分及八味丸而愈。先太宜人仲夏患痢,腹痛去后无度,烦渴饮汤,手按腹痛稍止,脉鼓指而有力,此真气虚而邪气实也,急用人参五钱,白术、茯苓各三钱,陈皮、炙草、升麻、附子各一钱,服之即睡,觉而索食,脉证顿退,再剂而安。此取证不取脉也。其时同患是证,服痢药者俱致不起,惜哉。
〔陈〕曾有一妇人病痢疾,阅四十日,服诸药不愈。召予诊之,六脉沉弱。大凡下痢之脉宜沉宜弱,但以十全大补汤、姜枣煎成,加白蜜半匙,再煎数沸,服之愈。甲子夏秋间,赵经略侄孙病痢甚重,召小方脉未至,命予诊之,六脉平细,以证观之,云是血痢,其实非也,只是血水而已。予记调中汤治状,云治夏月初秋,忽有暴寒,折于盛热,结入四肢,则壮热头痛,寒伤于胃,则下利或血、或水、或赤,壮热冥困脉数,宜服此。遂合之,去大黄,服之而愈。又有一妇女泄泻不止,似痢非痢,似血非血,其色如浊酒。召予诊之,则六脉沉绝,众用热药及丹药服之,则发烦闷。仆先用败毒散数服,加陈米煎,次用胃风汤加粟米煎服愈。又调中汤去大黄,亦疗此证。
〔大〕白头翁汤 治热痢下血,连月不瘥。
白头翁(二两) 黄连 黄柏皮 秦皮(各三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无时温服。
神术散 治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大治伤风头痛,项背拘急,鼻流清涕。
苍术(一斤) 本 川芎(各六两) 羌活(四两) 粉草(二两六钱) 细辛(一两六钱)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煎七分,要出汗加葱,去滓稍热服,无时候。
六神丸 治赤白痢疾。
神曲(别为末,留作糊) 麦芽 茯苓 枳壳 木香(煨,白痢倍之) 黄连(赤痢倍之,各等分)
为末,用神曲末作糊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赤痢甘草汤下,白痢干姜汤下,赤白痢干姜甘草汤下。东山尧殿讲云∶是京城医官见传。予详此方有黄连可以解暑毒,和脏腑,浓肠胃。有木香能温脾胃,逐邪气,止下利。有枳壳能宽肠胃。有茯苓能利水道,有神曲、麦芽,可以消滞。真痢门之要药也。
三黄熟艾汤 治伤寒四五日大下,热痢时作,白通汤诸药多不止,宜服此汤除热止痢。
亦有人作丸子,熟水吞下四五十丸,治时行毒痢良验。
黄芩 黄连 黄柏(各二分) 熟艾(半个,鸡子大)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无时。
四顺附子汤
生附子(去皮脐) 白姜(炮) 甘草 人参(各一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二盏,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吐泻腹痛,加桂半两。小便不利者,加茯苓半两。大凡痢疾虽体寒手足逆冷,冷汗自出,六脉沉伏,不宜轻用附子。多因伏暑而得此疾,亦有冷汗自出,四肢逆冷,六脉虚弱,但背寒面垢,或面如涂油,齿干烦冤,躁渴引饮,此伏暑证也。小柴胡汤、五苓散、酒蒸黄连丸必能奏效,学人宜精思耳。
三建丹
阳起石( 飞,半两) 钟乳粉(一两) 大附子(炮,取末半两,入药一半,作糊一半)
上用附子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至十丸,空心温酒下。如渴,参汤下。
加味参附汤
大附子(二两半,炮) 大人参(五两)
上二味 咀,每服四钱,水二盏,姜十片,丁香十五粒,米一撮,煎至七分,空心温服。
香茸丸 治下痢危困。
麝香(半钱,别研,临时入) 鹿茸(一两,火燎去毛,酥炙黄为末,入麝令匀)
上以灯心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缪立夫云∶有医者每料入滴乳香半两尤有效。绍兴中,患痢疾多往往而死,凡平时所用治痢如罂粟壳之类,不可向口,惟服此药及没石子丸愈。
调中汤
葛根 黄芩 芍药 桔梗 本 赤茯苓 白术 甘草(炙,各等分)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移时再服。
胃风汤 治风冷乘虚客于肠胃,以致水谷不化,泄泻注下,或肠胃湿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
人参 白茯苓 芎 肉桂 当归 白芍药(炒) 白术(炒,各等分)
上每服三二钱,入粟米数粒,水煎空心食前热服。
水煮木香丸 治久痢里急后重,日夜无度。
罂粟壳(去穣,三两) 青皮(去白) 甘草(炒,各二两四钱) 诃子(炮,去核,八两)
当归 木香(各六两)
上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水煎化空心服。
戊己丸 治胃经受热,泄痢不止,或饮食不入,腹痛不止。
黄连(炒) 吴茱萸(去梗,炒) 白芍药(各五两)
上为末,面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饮下。
升阳除湿防风汤 如大便闭塞,或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或有白脓,或兼下血,此郁结而不通也。以此汤举其阳,则阴气自降矣,慎勿利之。
苍术(米泔浸,四钱) 防风(二钱) 白术(炒) 白茯苓 白芍药(炒,各一钱)
先将苍术用水一盅半,煎至一盅,纳诸药同煎至八分,食前热服。夫饮食入胃,其气上升,输精心肺,然后下降。若脾胃有伤,不能上升,下流肝肾而成泄利,法宜升补中气,不可疏下。此东垣发前人所未论也。
三黄丸 治热痢腹痛,或口舌生疮,咽喉齿痛,及一切实火之证。
黄芩 黄连 黄柏(各等分)
上各另为末,水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汤下。
芍药汤 治热痢便血后重。经曰∶溲而便脓血,此气行而血止也。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芍药(炒,一两) 当归 黄连(炒,各半两) 槟榔 木香 甘草(炙,各二钱)
桂(二钱五分) 黄芩(炒,三钱)
上每服半两,水煎。如不减,加大黄。此证外有因中气虚弱,脾气郁结者。治当审察。
酒蒸黄连丸 姜附汤 小柴胡汤 参苓 白术散蓣莲饮 香薷散 败毒散理中丸 黄连阿胶丸 驻车丸 真人养脏汤 五苓散 感应丸(亦有用苏合香丸和丸服,名苏感丸。亦有外加黄蜡丸桐子大,十粒兼服。)
以上诸方,并见《证治类方》泄痢各门,不复重录。
《证治准绳·女科》:滞下
〔薛〕治痢之法,当参前篇。其下黄水,乃脾土亏损,真色下陷也,当升补中气。若黄而兼青,乃肝木克脾土,宜平肝补脾。若黄而兼白,乃子令母虚,须补脾胃。若黄而兼黑,是水反侮土矣,必温补脾胃。若黄而兼赤,乃心母益子,但补中益气。若肠胃虚弱,风邪客之,用胃风汤,或胎气不安,急补脾胃而自安矣。凡安胎之药,当临病制宜,不必拘用阿胶、艾叶之类。地官胡成甫之内,妊娠久痢,自用消导理气之剂,腹内重坠,胎气不安,又用阿胶、艾叶之类不应。余曰∶腹重坠,下元气虚也。胎动不安,内热盛也。遂用补中益气汤而安,又用六君子汤全愈。壶仙翁治汤总兵夫人妊娠病痢不止。
翁诊其脉,虚而滑,两关若涩,此由胎气不和,相火炎上而有热,似痢实非也。乃用黄芩、白术以安胎,四物、生地黄以调血,数剂而安。当归芍药汤 治妊娠下痢腹痛。(即当归芍药散,见前心腹痛。)
〔本〕治妇人胎前产后赤白痢。
生姜(年少者百钱,老者二百钱,取自然汁) 鸭子(一枚)
上将鸭子打破,倾入姜汁内搅匀,煎八分,入蒲黄三钱,再煎五七沸,空心热服,立效。
〔无〕妊娠下痢赤白,绞刺疼痛。
鸡子(一枚,乌鸡者佳。破孔倾出清,留黄用之) 黄丹(一钱,入鸡子壳内同黄搅匀,以浓纸糊牢,盐泥固济,火上煨焙干,为细末)
上每服二钱,米饮调下。一服愈者是男,二服愈者是女。
〔大〕治妊娠素弱,频并下痢,腹痛羸瘦,面色痿黄,不进饮食。
浓朴(一两半) 白术 熟地黄 川芎 白芍药 当归 干姜 人参(各一两) 诃子(三钱)
甘草(一钱)
上 咀,每服四钱,姜三片,水煎。
又方 治妊娠下痢,腹痛小便涩。
当归 黄 (各一两) 糯米(一合)
上细切,和匀,水煎分四服。
〔罗〕大宁散 治妊娠下痢赤白灰色,泄泻疼痛垂死者。
黑豆(三十五粒) 粟壳(二两,半生半炒) 甘草(二两,半生半炒)
上为粗末,都作一服,生姜三片同煎,食前服。
治妊娠挟热下痢,亦治男子常痢。
黄连 黄柏(各一升) 山栀仁(二十枚)
上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浸二时久,煮十余沸,顿服。若呕加陈皮(一两半) 生姜(三两)
黄连汤 治妊娠下痢赤白,脓血不止。
黄连(二两) 浓朴(姜制) 阿胶(炙) 当归 干姜(各一两半) 艾叶 黄柏(各一两)
上为细末,空心米饮调下方寸匕,日三服。
疗妊娠白脓痢,腹中冷。
干姜(四两) 赤石脂(六两) 粳米(一升,炒黄)
上用水七升,煎取二升,温分三服。
浓朴散 治妊娠下痢,黄水不绝。
浓朴(姜炙,三两) 黄连(三两) 肉豆蔻(一枚,连皮用)
上为粗末,水煮顿服。
草果饮 治妊娠脏气本虚,脾胃少弱,脏腑虚滑,腹脐疼痛,日夜无度。
浓朴(姜制,二两) 肉豆蔻(一个,面裹煨)
上 咀,每服三钱,姜三片,水同煎。
《证治准绳·杂病》:滞下
古以赤为热,白为冷。至金河间、李东垣始非之。刘谓诸痢皆由乎热,而以赤属之心火,黄属之脾土,白属之肺金,青属肝木,黑乃热之极而反兼肾水之化。其诸泻利皆兼于湿,湿主于痞,以致怫郁,气不得宣通,湿热甚于肠胃之中,因以成肠胃之燥,故里急后重,小便赤涩。谓治诸痢,莫若以辛苦寒药而治,或微加辛热佐之。辛能开郁,苦能燥湿,寒能胜热,使气宣平而已。行血则便血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李从脾胃病者而论,则曰上逆于肺为白,下传于阴为赤。《卫生宝鉴》因谓太阴主泻,传于少阴为痢。由泄亡津液而火就燥,肾恶燥,居下焦血分也,其受邪者,故便脓血。然亦赤黄为热,青白为寒。丹溪谓滞下,因火热下迫而致里急后重,用刘氏之治湿热,李氏之保脾土,更复一一较量气血虚实以施治。三家皆发前代之未发,而举其要也。予尝因是而研究之,自其五色分五脏者言,则可见湿热之中,具有五邪之相挟。自其上逆下传气血者言,则可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气血,诸邪皆得伤之,而为痢之赤白。本自其湿热为病者言,则可见由来致成湿热之故非一端。自其分痢有虚实者言,则可见凡在痢病者中所有之证,如烦躁者,咽干舌黑者,哕噫后重者,腹痛者,胀满者,脚痛肿弱之类,悉有虚实之殊。是故予于痢证,直断之种种为邪入胃以成湿热,经脏受伤,其气伤则病于肺,血伤则传于心,心肺者,气血之主也,气血所行之方既病,安得不归所主之脏乎。而大小肠者,心肺之合也,出纳水谷,糟粕转输之官。胃乃大小肠之总司,又是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禀气之海。苟有内外之邪,凡损伤于经脏者,或移其邪入胃,胃属土,湿之化,胃受邪则湿气不化,怫郁而成湿热矣。或心肺移气血之病,传之于合,大肠独受其病,则气凝注而成白痢,小肠独受其病,则血凝注而成赤痢,大小肠通受其病,则赤白相混而下。胃之湿热,淫于大小肠者亦如之,其色兼黄。若色之黑者有二,如色之焦黑,此极热兼水化之黑也。如黑之光若漆者,此瘀血也。或曰治利从肠胃,世人所守之法也。今乃复求其初感之邪,与初受之经,将何为哉?曰∶病在肠胃者,是其标也,所感之邪与初受之经者,是其本也。且《内经》于治标本,各有所宜,施之先后,况所传变之法,又与伤寒表里无异,何可不求之乎,岂止此而已。至若肠胃自感而病,亦当以邪正分,或正气先虚而受邪,或因邪而致虚,则以先者为本,后者为标。与夫积之新旧亦如之。旧积者,停食结痰所化之积也。新积者,旧积去后而气血复郁所生者也。旧积当先下之,新积则不宜下,其故何哉?盖肠胃之腐熟水谷,转输糟粕者,皆荣卫洒陈六腑之功。今肠胃有邪,则荣卫营运至此,其机为之阻不能施化,故卫气郁而不舒,荣血泣而不行,于是饮食结痰停于胃,糟粕留于肠,与所郁气泣血之积,相挟成滞下病矣。如是者必当下之,以通壅塞,利荣卫之行。至于升降仍不行,卫气复郁,荣血复泣,又成新积,故病如初。若是者,不必求邪以治,但理卫气以开通腠理,和荣血以调顺阴阳,阴阳调,腠理开,则升降之道行,其积不治而自消矣。然而旧积亦有不可下者,先因荣卫之虚,不能转输其食积,必当先补荣卫,资肠胃之真气充溢,然后下之,庶无失矣。予数见俗方,惟守十数方治利,不过攻之、涩之而已矣,安知攻病之药,皆是耗气损血之剂,用之不已,甚至于气散血亡,五脏空虚,精惫神去而死。其固涩之,又皆足以增其气郁血泣之病,转生腹胀,下为足肿,上为喘呼,诸疾作焉。世人之法,何足守乎。
丹溪云∶痢初得之,必用调胃承气,及大小承气。有男子五十余,下利,昼有积,淡红色,夜无积,食自进。先吃小胃丹两服,再与四十丸,次六十丸,去积,却与断下。按此惟实者宜之,虚者以芍药汤、益元散、保和丸之类汤积。芍药汤,治下血调气。经曰∶溲而便脓血,知气行而血止也。行血则便血自安,调气则后重自除。益元散,治身发热,下痢赤白,小便不利,汤胃中积聚。下痢势恶,频并窘痛,或久不愈,诸药不止,须吐下之,以开除湿热痞闷积滞,而使气液宣行者,宜玄青丸逐之。《玄珠》利积丸亦可。《玄珠》云∶下痢赤白,腹满胀痛,里急,上渴引饮,小水赤涩,此积滞也。宜泄其热,中用清肠丸、导气丸,推其积滞而利自止矣。凡治积聚之证,轻则温而利之,清肠丸是也。重者天真散、舟车丸下之,下后勿便补之,其或力倦,自觉气少,恶食,此为挟虚证,宜加白术、当归身尾,甚者加人参,若又十分重者,止用此药加陈皮补之,虚回而痢自止矣。丹溪治叶先生患滞下,后甚逼迫,正合承气证,但气口虚,形虽实而面黄积白,此必平昔食过饱而胃受伤,宁忍二三日辛苦,遂与参、术、陈皮、芍药等补药十余帖,至三日后胃气稍完,与承气二帖而安。苟不先补完胃气之伤,而遽行承气,宁免后患乎。(以上汤积。)
戴云∶痢疾古名滞下。以气滞成积,积成痢,治法当以顺气为先,须当开胃,故谓无饱死痢疾也。凡痢初发,不问赤白,里急后重,频欲登圊,及去而所下无多,既起而腹内复急,宜用藿香正气散加木香半钱,吞感应丸,或苏合香丸、吞感应丸。(以上调气)赤痢血色鲜红,或如蛇虫形而间有血鲜者,此属热痢。宜藿香正气散加黑豆三十粒,五苓散加木香半钱,粟米少许,下黄连丸,或黄连阿胶丸、茶梅丸。热甚,服上项药未效,宜白头翁汤。赤痢发热者,败毒散加陈仓米一撮煎。若血色黯如瘀,服凉药而所下愈多,去愈频者,当作冷痢,宜理中汤,或四君子汤加肉果一钱,木香半钱。加减平胃散、青六丸、治血痢佳。诸血痢不止,宜多用地榆。《易简方》云∶血痢当服胃风汤、胶艾汤之类。
心经伏热下纯血,(色必鲜红)。用犀角生磨汁半,朱砂飞研二钱,牛黄三分,人参末三钱,和丸如麻子大。灯心、龙眼肉煎汤,下六七分。脾经受湿下血痢,用苍术地榆汤。血痢久不止,腹中不痛,不里急后重,槐花丸。干姜于火上烧黑,不令成灰,瓷碗合,放冷为末,每服一钱,米饮调下,治血痢神效。仲景云∶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可以此治之。(以上赤痢)。东垣云∶大便后有白脓,或只便白脓,因劳倦气虚伤大肠也,以黄 、人参补之。如里急频见污衣者,血虚也,宜加当归。如便白脓,少有滑,频见污衣者气脱,加附子皮,甚则加御米壳。如气涩者,只以甘药补气,当安卧不言,以养其气。戴云∶白痢下如冻胶,或如鼻涕,此属冷痢。先宜多饮除湿汤,加木香一钱,吞感应丸,继进理中汤。亦有下如 色,或如腊茶色者,亦宜用前白痢药。白蜡治后重白脓。
(以上白痢)。若感暑气而成痢疾者,其人自汗发热,面垢,呕逆,渴欲引饮,腹内攻刺,小便不通,痢血频并,宜香薷饮加黄连一钱,佐以五苓散、益元散,白汤调服。不愈,则用蜜水调。感暑成痢,疼甚,食不进,六和汤、藿香正气散各半帖,名木香交加散。(以上暑痢)。老人深秋患痢,发呃逆,呕者,黄柏炒燥研末,陈米饭为丸小豌豆大。每服三十丸,人参、白术、茯苓三味浓煎汤下,连服三剂即愈。切不可下丁香等热药。治冷利,腹中不能食,肉豆蔻去皮,醋面裹煨熟,捣末,粥饮下二钱匕。世俗治夏中暑痢疾,用黄连香薷饮加甘草、芍药、生姜神效者,盖夏月之痢,多属于暑。洁古治处暑后秋冬间下痢,用浓朴丸大效者,盖秋之痢多属于寒积,经所谓必先岁气,无伐天和者也。(以上秋痢)。《金匮》下痢腹痛,紫参汤主之。洁古云∶浓朴丸治处暑后秋冬间腹痛下痢大效。丹溪曰∶初下痢腹痛,不可用参、术,然气虚胃虚者可用。初得之,亦可用大承气、调胃承气下之,看其气病、血病,然后加减用药。腹痛者,肺经之气郁在大肠之间者,以苦梗发之,然后用治痢药,气用气药,血用血药。其或痢后糟粕未实,或食粥稍多,或饥甚方食,肚中作疼,切不可惊恐,当以白术、陈皮各半煎汤,和之自安。粥多及食肉作痛者,宜夺食。夺食者、减其粥食,绝其肉味也。因伤冷水泻,变作赤白痢,腹痛减食热燥,四肢困倦无力,宜茯苓汤。下痢之后,小便利,而腹中满痛不可忍,此名阴阳反错,不和之甚也,越桃散主之。治痢止痛如神方,拣净川连片一两,净枳壳片一两,槐花三二两,用水浸,片时漉净,同川连先炒老黄色,次入枳壳再炒,待燥拣出槐花不用,止将黄连五钱,枳壳五钱,作一服,水煎七分去渣,调乳香、没药净末各七分五厘服之,次照前方再服一剂,腹痛即止,痢即稀,神效。此方有服之如醉者,乃药力行也,不妨。仲景建中汤,治痢不分赤白久新,但腹中大痛者神效。其脉弦急或涩,浮大按之空虚,或举按皆无力者是也。下利脓血稠粘,腹痛后重,身热久不愈,脉洪疾者,芍药黄芩汤。脓血痢无度,小便不通,腹中痛,当归导气汤。(以上腹痛。)下利赤白,里急后重,香连丸。
亦可用连二钱,姜半钱,为末和匀,温酒下。仲景云∶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下利脓血,里急后重,日夜无度,宜导气汤。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用清凉饮子主之,其泄自止。茎中痛者,属厥阴,加甘草稍。里急后重多者,属少阴,加大黄,令急推去旧物则轻矣。《内经》曰∶因其重而减之。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皆宜进退大承气汤主之。下利赤白,后重迟涩,宜感应丸。或曰治后重,疏通之剂,罗谦甫水煮木香膏,东垣白术安胃散等方已尽矣。又有用御米壳等固涩之剂亦愈者何也?曰∶后重本因邪压大肠坠下,故大肠不能升上而重,是以用大黄、槟榔辈,泻其所压之邪。今邪已泻,其重仍在者,知大肠虚滑不能自收而重,是以用御米壳等涩剂固其滑,收其气,用亦愈也。然大肠为邪坠下之重,其重至圊后不减;大肠虚滑不收之重,其重至圊后随减。以此辨之,百不失一也。其或下坠异常,积中有紫黑色,而又痛甚,此为死血证,法当用桃仁泥、滑石粉行之。或口渴及大便口燥辣,是名挟热,即加黄芩。或口不渴,身不热,喜热手熨汤,是名挟寒,即加干姜。后重,积与气坠下,服升消药不愈者,用秦艽、皂角子、煨大黄、当归、桃仁、枳壳、黄连等剂,若大肠风盛,可作丸服。其或下坠在血活之后,此为气滞证,宜前药加槟榔一枚。后重当和气。积与气坠下者,当兼升兼消。升谓升麻之类,消谓木香、槟榔之类。《金匮》方,泄利下重者,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至二升去渣,以四逆散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凡用诸承气等药挨积之后,仍后重者,乃阳不升也,药中当加升麻升其阳,其重自去也。东垣云∶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或少有白脓,或少血者,慎勿利之,宜升阳除湿防风汤。(以上里急后重)。其或气行血和积少,但虚坐努责,此为亡血证。
倍用当归身尾,却以生地黄、生芍药、生桃仁佐之,复以陈皮和之,血生自安。虚坐而不得大便,皆因血虚也。血虚则里急,加当归身。凡后重逼迫而得大便者,为有物而然。今虚坐努责而不得大便,知其血虚也。故用当归为君,生血药佐之。(以上虚坐努责)。《内经》脓血稠粘,皆属相火。夫太阴主泻,少阴主痢,是先泄亡津液而火就燥,肾恶燥,居下焦血分,其受邪者,故便脓血。然赤黄为热,青白为寒,治须两审。治热以坚中丸、豆蔻丸、香连丸。治寒白胶香散。或多热少寒,水煮木香膏。虚滑频数,宜止宜涩,宜养脏汤。溲而便脓血者,小肠泄也。脉得五至以上洪大者,宜七宣丸。脉平和者,立秋至春分,宜香连丸。春分至立秋,宜芍药柏皮丸。四时皆宜,加减平胃散。如有七宣丸证者,亦宜服此药,去其余邪,兼平胃气。(以上脓血稠粘)。
其或缠滞,退减十之七八,秽积未尽,糟粕未实,当以炒芍药、炒白术、炙甘草、陈皮、茯苓煎汤,下固肠丸三十粒。然固肠丸性燥,恐尚有滞气未尽行者,但当单饮此汤,固肠丸未宜遽用。盖固肠丸者,虽有去湿实肠之功,其或久痢体虚气弱,滑泄不止,又当以诃子、肉豆蔻、白矾、半夏等药涩之,甚者添牡蛎,可择用之。然须以陈皮为佐,恐太涩亦能作疼。又甚者,灸天枢、气海。此二穴大能止泄。仲景云∶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丹溪云∶桃花汤主病属下焦,血虚且寒,非干姜之温,石脂之涩且重,不能止血。用粳米之甘,引入肠胃。水煮木香膏、易简断下汤、白术安胃散、养脏汤。
五倍子为丸,赤痢、甘草汤下,白痢、干姜汤下,各十丸。乌梅二个煎汤。石榴一个烧灰,用酸石榴一个煎汤,调二钱。(以上滑脱)。东垣治一老仆,脱肛日久,近复下利,里急后重,白多赤少,不任其苦,此非肉食膏粱者也。必多蔬食,或饮食不节,天气已寒,衣盖又薄,寒侵形体不禁,而肠头脱下者,寒也,滑也。真气不禁,形质不收,乃血脱也。此乃寒滑,气泄不固,故形质下脱也。当以涩去其脱而除其滑,以大热之剂除寒补阳,以补气之药升阳益气,以微酸之味固气上收,名之曰诃子皮散,一服减半,再服全愈。养脏汤、地榆芍药汤。戴云∶脱肛一证,最难为药,热则肛门闭,寒则肛门脱。内用磁石研末,每二钱,食前米饮调下。外用铁锈磨汤温洗。(以上脱肛。)滞下,大便不禁,其大孔开如空洞不闭者,用葱和花椒末捣烂,塞谷道中。并服酸涩固肠之剂收之,如御米壳、诃子皮之类是也,神效。(大孔开)。痢久大孔痛,亦有寒热者,熟艾、黄蜡、诃子烧熏之。因热而痛,槟榔、木香、黄连、黄芩加干姜。因寒而痛,炒盐熨之。炙枳实熨之。丹溪用瓦片敲圆如铜钱状,烧红,投童子小便中,急取起,令干纸裹安痛处,因时寒恐外寒乘虚而入也,以人参、当归、陈皮作浓汤饮之,食淡味自安。(大孔痛)。痢疾不纳食,或汤药入口,随即吐出者,俗名噤口。有因邪留,胃气伏而不宣,脾气涩而不布,故呕逆而食不得入者;有阳气不足,胃中宿食因之未消,则噫而食卒不下者;有肝乘脾胃发呕,饮食不入,纵入亦反出者;有水饮所停,气急而呕,谷不得入者;有火气炎炽,内格呕逆,而食不得入者;有胃气虚冷,食入反出者;有胃中邪热不欲食者;有脾胃虚弱不欲食者;有秽积在下,恶气熏蒸而呕逆,食不得入者。当各从其所因以为治。以脉证辨之,如脾胃不弱,问而知其头疼心烦,手足温热,未尝多服凉药者,此乃毒瓦斯上冲心肺,所以呕而不食。宜用败毒散,每服四钱,陈仓米一百粒,姜三片,枣一枚,水一盏半,煎八分,温服。若其脉微弱,或心腹膨胀,手足厥冷,初病则不呕,因服粟壳、乌梅苦涩凉药太过,以致闻食先呕者,此乃脾胃虚弱。用山药一味,锉如小豆大,一半入银瓦铫内炒熟,一半生用,同为末,饭饮调下。又方,用石莲捶去壳,留心并肉,碾为末。每服二钱,陈米饮调下。此疾盖是毒瓦斯上冲心肺,借此以通心气,便觉思食效。丹溪用人参、黄连(姜汁炒)浓煎汁,终日细细呷之,如吐再吃,但一呷下咽便开,痢亦自止神效。杨仁斋用参苓白术散,加石菖蒲末,以道地粳米饮乘热调下。或用人参、茯苓、石莲子肉,入些菖蒲与之。戴复庵用治中汤加木香半钱,或缩砂一钱。(以上噤口痢)。其或在下则缠滞,在上则呕食,此为毒积未化,胃气未平证。当认其寒则温之,热则清之,虚则用参、术补之,毒解积下,食自进矣。泄痢久不安,脓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无度,宜大黄汤。用大黄一两,锉,用好酒两大盏,浸半日,同煮至一盏半,去渣,分为二次,顿服之。痢止停服,未止再服,以利为度。又服芍药汤以和之,所以彻其毒也。服前药痢已除,宜以白术黄芩汤和之。丹溪治一人患痢百余日,百法不效。六脉促急,沉弦细弱芤,左手为甚,昼夜十行,视之秽物甚少,虽下清涕中有紫黑血丝,食全不进。此非痢也,宜作瘀血治之。以桃仁、乳香、没药、滑石,佐以槟榔、木香、神曲糊为丸。米饮下百余粒,至夜半不动,又根据前法下二百粒,至天明下秽如烂鱼肠者二升半,困顿终日,渐与粥食而安。按此方恐当有大黄,无则难下。又治族叔年七十,禀壮形瘦,夏末患泄痢至秋,百方不应,视之病虽久而神不瘁,小便涩少而不赤,两手脉俱涩而颇弦,自言胸微闷,食亦减。因悟此必多年沉积,癖在肠胃。询其平生喜食何物,曰喜食鲤鱼,三年无日不用。此积痰在肺,肺为大肠之脏,宜大肠之不固也。当与澄其源而流自清,以茱萸、陈皮、青葱、 苜根、生姜煎浓汤,和以砂糖,饮一碗许,自以指探喉中,至半时吐痰半升如胶,其夜减半,次早又服,又吐半升而痢自止。又与平胃散加白术、黄连,旬日而安。
收涩用木香散、诃黎勒丸。(久痢)。休息痢,多因兜住太早,积不尽除。或因痢愈而不善调理,以致时止时作。宜四君子汤加陈皮一钱,木香半钱,吞驻车丸。只缘兜住积滞,遂成休息。再投去积,却用兜剂。张文仲用虎骨炙焦,捣末调服,日三匙效。
久痢、休息痢,虚滑甚者,用椿根白皮东南行者,长流水内漂三日,去黄皮切片,每一两配人参一两,入煨木香二钱,粳米一撮,煎汤饮之。(休息痢)。劳痢,因痢久不愈,耗损精血,致肠胃空虚,变生他证,或五心发热如劳之状。宜蓣莲饮,赤多倍莲肉,白多倍山药。痢后调补,宜四君子汤加陈皮一钱半,即异功散。或七珍散。恶甜者,生料平胃散加人参、茯苓各半钱。诸病坏证,久下脓血,或如死猪肝色,或五色杂下,频出无禁,有类滞下,俗名刮肠。此乃脏腑俱虚,脾气欲绝,故肠胃下脱,若投痢药则误矣。六柱饮去附子,加益智仁、白芍药、或可冀其万一。痢后风,因痢后下虚,不善调将,或多行,或房劳,或感外邪,致两脚痿软,若痛若痹,遂成风痢。独活寄生汤,吞虎骨四斤丸。
或用大防风汤,或多以骨碎补三分之一同研取汁,酒解服。外以杜牛膝、杉木节、白芷、南星、萆 ,煎汤熏洗。丹溪云∶痢后风,系血入脏腑下未尽,复还经络不得行故也。松明节一两,以乳香二钱炒焦存性,苍术、黄柏各一两,紫葳一两半,甘草半两,桃仁去皮不去尖一两,俱为末。每服三钱,生姜同杵细,水汤起二三沸服。邻人鲍子年二十余,因患血痢,用涩药取效,后患痛风,号叫撼邻里。予视之曰∶此恶血入经络证。血受湿热,久为凝浊,所下未尽,留滞隧道,所以作痛,经久不治,恐成枯细。遂与四物汤、桃仁、红花、牛膝、黄芩、陈皮、甘草煎,生姜汁研潜行散,入少酒,饮之数十帖,又与刺委中出黑血,近三合而安。《宝鉴》云∶且如泻痢止,脾胃虚难任饮食,不可一概用克伐之剂,若补养其脾胃气足,自然能饮食。宜钱氏方中异功散。设或喜嗜,饮食太过,有伤脾胃,而心腹痞满,呕逆恶心,则不拘此例。当权用橘皮枳实丸一服,得快勿再服。若饮食调节无伤,则胃气和平矣。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