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痰
《景景医话》:中痰
明,郑仲夔胄师《耳新》载:严分宜朝退,忽暴疾,家人救不醒,京师名医延请略遍,而服药都不少效,举家惶惶,且欲议后事。有彭孔者,善医而甚无名,闻而自荐,入视,修一剂,谓分宜夫人曰:“饮此,当呕出多痰,痰去,至夜半方醒,明晨可全无事。若吾来迟,即无济矣。”诸医咸目笑之。煎服,有顷果呕痰数升,再服复睡去,至三更,忽能言,次日遂愈。孔由是知名,大为分宜用事。
燧按:名公巨卿,信虚喜补,医家以逢迎以卸责,虽见症确凿,不敢放手用攻,比比皆是,可慨也。
《奇方类编》:中痰
明矾末,打阴阳水灌之,再服再吐,妙。或用明矾煎水,入蜜少许服,不吐饮热汤催之,能治头疼痰癖。
《奇效简便良方》:中痰
状似中风,惟内有声,口斜眼闭是谓中痰。切勿用姜,一闻姜气不救
细辛末吹鼻,得嚏即省。或以小便对入喉内,或白凤仙花冲酒灌之,均效。十日后须服十全大补汤。
一切风痰眩晕癫狂,日久不愈 白矾一两,细茶叶五钱,共末。炼蜜丸如桐子大,食远姜汤下五十丸,久服痰从大便出。
《医学集成》:中痰
清臣曰:痰涎阻塞清道,亦致猝倒昏愦,口噤不语,但痰有风痰、寒痰、湿痰、火痰之别,不可不辨。
中风痰,青州白丸子:生白附子、生川乌、生南星、生半夏丸服。
中寒痰,附子理中汤加苓、夏、姜汁、竹沥。
中湿痰,涤痰汤:人参、茯苓、橘红、半夏、南星、枳实、菖蒲、甘草、竹茹。
中火痰,礞石滚痰丸:礞石煆(煆,音xiā,火气盛。)一两、大黄、黄芩各八两、沉香五钱,研末,为丸服。
《医法圆通》:中痰
按中痰一证,予思中字不甚恰切。未痰之所以生,半由太阳失运,水液不行,聚而为痰。或由中宫火衰,转输失职,水湿生痰。或由心阳亏损,不能镇纳浊阴,水泛于上,而痰证生。种种不一。是痰皆由内而生,并非由外而致。由外而入内,始可以言中,由内而出外,决不可以言中。凡为痰迷之人,必素秉阳衰,积阴日盛,饮食不运,气机不宣,忽然外邪引之,内气滞之,阴邪窃发,寒痰上通,堵塞清道,人事昏迷,喉中痰响,脉必滑利。平素多病多痰,法宜扶阳为先,祛痰为末,如姜附汤,姜桂茯半汤,真武汤之类,皆可施之。即曰痰闭可也,何必曰中。[眉批]中字之义驳得倒,痰字之理认得真,治痰之法自尔超妙,非庸手所得知。患疾之人遇之病可愈,学医之人入手不得错,此救世之法,医医之意也。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