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中湿

三四月间,人感潮湿之气,名曰湿病;或六七月,大雨时行,恣饮冰水冷物,亦名中湿,则令人寒热自汗。


阳则脉紧,肢节痛,足指温,服术附汤;阴则脉沉而紧,肢节不痛,身凉自利,足指冷,服姜附汤。不可发汗,汗则必发烦躁,虚汗不止,或发黄肿。若服凉药,则泄泻而死。(先生于此证虽分阴阳,而用附子则一,今人于六七月之交,不辨是寒、是湿,或阴、或阳,动辄云暑,专用寒凉,及至发肿泻泄,而犹云暑毒未清,又行攻下,不至医杀不止,实可痛心。)



经云∶脉浮而缓,湿在表也。脉沉而缓,湿在里也。或弦而缓,或缓而浮,皆风湿相搏也。又曰∶或涩或细,或缓或濡,皆可得而断。



夫湿之为病,所感不同。有从外感而得之者,有从内伤而得之者。若居处卑湿之地,与夫道途冲斥风雨,或动作辛苦之人,汗出沾衣,皆湿从外感者也。或恣饮酒浆醺酩,多食柑橘瓜果之类,皆湿从内伤也。湿之中人,入皮肤为顽麻,入气血为倦怠,入肺为喘满,入脾为湿痰肿胀,入肝为胁满而肢节不利,入肾则腰疼胯痛,身如板夹,脚如砂坠,入腑则麻木不仁,入脏则舒伸不得,而肢体强硬。又云∶湿本土气,火热能生湿土,故夏月则万物湿润,秋凉则万物干燥。湿病本不自生,因热而怫郁,不能宣行水道,故脾滞而生湿也。



因湿生痰,故用二陈汤加羌活、防风、酒炒黄芩,去风行湿,盖风能胜湿故也。大抵宜发汗及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湿,是其治也。



独活寄生汤〔批〕(按此方补虚除湿之剂)


治肾气虚弱,坐卧湿地,腰背拘急,筋挛骨痛。或当风取凉过度,风邪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疼痛。或腰痛牵引,行步艰辛,及白虎历节风。


独活(一两五钱) 桑寄生(三两,如无,以续断代之) 当归(一两五钱) 川芎(一两五钱) 白芍(一两五钱) 熟地黄(一两) 人参(一两,去芦) 茯苓(一两) 牛膝(酒浸,一两) 杜仲(酒炒,一两) 秦艽(去芦,一两) 细辛(一两) 防风(去芦,一两)桂心(一两) 甘草(炙,三钱)


上锉,每服一两五钱,加生姜三片,水煎服。妇人带下,作腰腿痛,合平胃散,加附子、小茴香。


羌活胜湿汤 治风湿相搏,一身尽痛。


羌活(七分) 独活(七分) 防风(五分) 升麻(五分) 柴胡(五分) 本(一钱)苍术(一钱) 川芎(八分) 蔓荆子(八分) 甘草(五分)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升阳除湿汤 治湿郁在下,此汤升以散之。


升麻(一钱) 柴胡(一钱) 防风(一钱) 茯苓(八分) 猪苓(一钱) 泽泻(一钱)


苍术(一钱) 陈皮(八分)


上锉一剂,加生姜一大片,水煎服。


经验白术酒(秘方) 治中湿遍身疼痛,难以转侧。


白术(去芦,一两)


上锉一剂,无灰老酒一钟半,煎一钟,去渣温服。


脉或涩或细或濡或缓,皆是中湿,可得而断。凡湿有自外入者,有自内得者。阴雨湿地,皆宜实中淡味,渗泄利小便。其脉沉而细,其自下起以重腿香港脚者,亦当汗。


湿痛 糯米一升煮烂饭,将白酒、药六七丸捣入饭内,敷痛处,外用纸布裹,二日愈。(《传家宝》)


风寒湿痛 人腿背各处,患风寒湿气,彻骨疼痛,药饵难治。可于夏伏天,用槽坊内蒸酒的槽,下锅烧热,将布包两包,在痛处热灸,冷即更换,令寒湿尽出即愈。(同上)


风湿臂痛 秦艽(一钱) 防风 归全(各二钱) 木瓜 草 海风藤 白茄根(各三钱) 麻黄(五钱)


酒(二斤)沙罐内煎四五滚,在臂上熏洗,每日二次,不可怠略。钱青抡云∶家慈尝患此病,亲试立效,后治他人,无不附应。(《经验单方》)


风湿走痛 牛皮胶(一两)同姜汁半杯化成膏,摊纸上,热贴之,冷即易,甚效。一方加乳香、没药一钱。(《笔峰杂兴》)


风湿膝痛 香港脚风湿,虚汗少力,多痛及阴汗。烧矾末一匙头,投沸汤,淋洗痛处。(《御药院方》)


腿膝湿痛 用烧酒糟一桶炒热,浓堆患处,冷即换热,转五六次拔出寒湿气,除根。(《初虞世必效方》)


寒湿疼痛 广胶(四两)同生姜汁半碗、米醋一盏熬成膏,入肉桂、花椒、牙皂、川乌、草乌末(各五六钱)、麝香(一钱)搅和摊于 丝上,先以生姜擦患处,烘热粘贴,甚效。(《医学正传》)


筋骨疼痛 猩红(三钱) 枯矾(四钱) 为末。作三纸捻,每旦以一捻蘸油点火熏脐,被覆卧之取汗。(《简要济众方》)


浑身骨痛 破草鞋烧灰,香油和,贴痛处即止。(《本草纲目》)


皮里作痛 不问何处,用何首乌末,姜汁调成膏涂之,以帛裹住,火炙鞋底熨之。(《集效方》)


湿痰肿痛 水红花 萝卜 荚白 金凤花 水龙骨 花椒 槐岑 苍术 金银花 甘草(各等分)煎,熏患处,水稍温即洗之,其效如神。(《单方汇编》)


寒湿痹痛麻木不仁 川乌 草乌 荜茇 甘松 山奈(各五钱) 共为末,炒热布包,熨痛处,神效。(《种福堂方》)


熨背法 (治胸背疼痛而闷,因风寒湿而起者) 肉桂心 附子 羌活 乌头 细辛 川椒(各一钱五分)川芎(一钱) 共为细末,以帛包之,微火炙令暖,以熨背上。取瘥止。(同上)


麸蒸法 (治风寒湿伤于足膝) 小麦麸(四五升) 葱(三大茎) 川椒盐(各一撮) 酒醋拌匀,至润为度,共放铜器内炒,令极热,将所患腿脚熏蒸,其上盖以衣被,多蒸汗出匀遍,待一两个时辰,觉汗稍解,勿令见风,立效。(《经验广集良方》)



中湿之证∶一身尽疼,重者发黄、关节烦疼、发热、鼻塞,时或腹满胀大、便利,脉沉而缓。以上中湿之证,先用双解散(五十四)微微汗之,次用五苓散(二十四)或淡渗散(二十五)、桂苓甘露饮(三十四)。曾用甘露饮不愈,却用黄连解毒(二十一)则愈。问∶何也?曰∶若剂生土之甘,此属土,故以火剂燥土,其病则愈。



中湿身黄热痛频.肠稀便涩缓而沉.五苓除湿专能治.甘附汤中悉可宁.中湿者风雨袭虚.润泽蒸气.人多为湿所伤也.其脉沉而缓.其症一身尽痛.重着发黄.关节烦痛.发热鼻塞.时或胀满.大便利.小便难.宜以五苓散除湿汤及甘草附子汤治之.凡中湿不可发汗.发汗则病热而痉者死亦不可下下之则额汗胸满微喘而哕.小便不利.经曰治湿之道.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中湿者,即类中门中之湿中也。盖湿为阴邪,病发徐而不骤。今忽中者,必因脾胃素亏之体,宿有痰饮内留,偶被湿气所侵,与痰相搏而上冲,令人涎潮壅塞,忽然昏倒,神识昏迷。与中风之证,亦颇相似,但其脉沉缓、沉细、沉涩之不同,且无口眼 斜不仁不用之各异,此即丹溪所谓湿热生痰,昏冒之证也。宜以增损胃苓法去猪苓、泽泻、滑石,加苏子、制夏、远志、菖蒲治之。倘有痰筑喉间,声如鼎沸,诚有须臾变证之虞,可加苏合香丸,分为两次冲服。倘得痰平人省,始有转机,否则不可救也。


脉浮而缓。湿在表也。脉沉而缓。湿在里也。或弦而缓。或缓而浮。皆风湿相搏也。脉经曰。湿家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而身色似熏黄也。湿者。因坐卧湿地。远行涉水。或冒风雨久着汗衣。多食生冷湿面。酒后多饮冷水。类能致之。不自觉耳。盖湿能伤脾。脾土一亏百病由是生焉。滞而为喘嗽。渍而为呕吐。渗而为泄泻。溢而为浮肿。湿淤热则发黄湿遍体。则重着。湿入关节。则一身尽痛。湿聚痰涎。则昏不知人。至于为身热。为鼻塞。为直视。为郑声。为虚汗。为香港脚。为腹中胀。脐下坚。为小便难。大便自利。皆其症也。治湿之法。必以健脾燥湿分利为主。经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宜苍术、白术、茯苓、猪苓、泽泻、车前之类。或因湿而生痰。故用二陈汤加羌活、防风、酒芩。去风行湿。盖风能胜湿故也。大抵宜微汗及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湿。是其治也。


一论中湿而一身尽痛者。乃风湿相搏。邪在表也。


除湿羌活汤


羌活(一钱五分) 防风 升麻 柴胡(各一钱) 本 苍术(米泔浸各二钱)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


一论中湿而肿胀泄泻者。乃湿伤脾。邪在里也。


渗湿汤


苍术(米泔制) 白术(去芦) 陈皮 猪苓 甘草(三分) 泽泻(一钱) 浓朴(姜炒)抚芎(各七分) 砂仁 香附 茯苓(各一钱五分)


上锉一剂。姜、枣、灯心煎服。


一论肾气虚弱。坐卧湿地。腰背拘急。筋挛骨痛。当风取凉过度。风邪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疼痛牵引。脚重行步艰难。并白虎历节风痛。


独活寄生汤


独活 桑寄生 牛膝(去芦酒炒) 杜仲(姜汁炒) 秦艽 细辛 桂枝 川芎 白芍(酒炒) 茯苓(去皮) 人参 当归(酒洗) 熟地黄 防风(去芦各等分) 甘草(盐炒)


一方用各一两。好酒炒。日饮三次良验。


上锉。姜、枣煎。空心。温服。外用金凤花、柏子仁、朴硝、木瓜煎汤洗浴。每日洗三次。


一论寒湿客于经络。脚膝酸痛。浑身麻木。五积散主之。(方见中寒)


一论脾胃受湿。身重倦怠好卧。背脊痛。项强似折。顶似拔。上冲头痛。及足太阳经不行。


羌活胜湿汤


羌活 独活(各一钱) 本 防风(各五分) 蔓荆子(二分) 川芎(二分) 甘草(五分) 白术(一钱) 防己(一钱) 加黄 (一钱)


上锉作一剂。生姜煎服。如身重。腰沉沉然。经中有湿热也。加黄柏一钱。大附子五分。


苍术二钱。


一论中湿遍身疼痛。不能转侧。及皮肉痛难忍者。


经验白术酒


白术(去芦油土炒一两)


上锉一剂。好酒煎。温服。


一论湿气作痛。或肿或胀。或黄或泻。


苍术膏


苍术(米泔浸揉去黑皮切片晒干不拘多少)


上用水熬成膏。白汤调服。如暴发红肿痛甚者。以腊糟敷之。


一论筋骨疼痛。或湿热流注。腰下作痛。


二妙汤


川黄柏(盐酒炒五钱) 苍术(米泔浸炒一两)


上为末。每用一匙沸汤。入姜汁调。食前服。痛甚者。加葱三根。水煎。空心。热服。


一论中湿遍身骨节疼痛。


除湿膏


广胶(三两) 生姜(半斤捣汁) 乳香 没药(取末各一钱半)


上入铜杓内。火上熬化。移在滚汤内顿。以筋搅匀。入花椒末少许。再搅匀。摊浓纸或绢上。贴患处。用鞋底烘热熨之。


一夏月患湿。不能行走足肿者。九月间收茄根、葱。檐下煎汤洗之。


一凡空室久闭者。不宜辄入。欲入先以香物及苍术之类焚之。俟郁气发散。然后可入。


不然感之成病。久闭井窖。尤宜慎之。


一凡湿气流注之病。痛不可忍。用金银花带叶。和酒糟研烂。用净瓦罐于火中烘热。敷患处立已。


膏药方


生姜带皮取汁一碗。葱汁一碗。葱连青带须用。加牛膝半斤。慢火熬成膏。入麝一钱在内。用布帛摊膏药贴痛处。收出湿水。如汗出。即愈。


脉∶湿则濡缓,或兼涩小。入里缓沉,浮缓在表。若缓而弦,风湿相搅。湿症者,有内中湿、有外中湿。


人之体虚,苟有不谨,自然而中也。外中湿者,或感山岚瘴气,或被雨湿蒸气,或远行涉水,或久卧湿地,或汗衣湿鞋,则湿从外而中矣。其症头重目眩、身体骨节疼痛、手足酸软、四肢倦怠麻木、腿膝肿痛、体重跗肿、筋脉拘挛、小肠疝气、偏坠浮肿吊痛、目黄、小便赤黄等症,皆外中湿也。内中湿者,皆因生冷水食,或浓味醇酒过多停滞,脾虚不能运化,停于三焦,注于肌肉,渗于皮肤,则湿从内而中矣。湿伤脾者,肿胀泄泻、身黄脉涩也,湿伤肺者,咳嗽喘急、身热恶寒也;湿伤肾者,腰脚重、骨节酸疼也;湿伤肝者,大筋软短、目昏胁痛也。湿入腑者,则麻木不仁也;湿入脏者,则屈伸不能也。



中湿腹胀满者,邪在里也。(宜后方。)


渗湿汤 治一切湿症。


苍术(米泔制) 白术(去芦) 茯苓(各一钱半) 陈皮(一钱) 泽泻(一钱) 猪苓(一钱) 香附抚芎 砂仁 浓朴(去皮。各七分) 甘草(三分)


上锉剂,生姜一片、灯草一团,水煎服。脾虚发肿满、气急喘嗽,去白术、甘草,加腹皮、枳壳、木香、苏子、桑皮、萝卜子;面白浮肿去抚芎、泽泻、浓朴、香附,加山药、炒芍药、倍苍术,燥热胜湿,则豁然而收,泻不止加肉蔻、诃子、乌梅、干姜;呕哕去浓朴、香附、抚芎,加炒山药、乌梅、炒米,甚不止加煨干姜;湿症身体重痛、手足麻木酸软肿痛,或枯细痿弱、筋脉拘挛去香附、抚芎、浓朴、猪苓、泽泻,加当归、生地、芍药、木香、乳香、薄桂、牛膝、酒芩、羌活、防风,盖风胜湿也。



中湿而一身尽痛者,邪在表也。


除湿羌活汤 治风湿相搏,一身尽痛。


苍术(米泔浸) 本(各二钱) 羌活(七分) 防风(去芦) 升麻 柴胡(各五分)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中湿而偏枯冷痹者,肾气虚也。


独活寄生汤 治肾气虚弱,冷卧湿地,腰背拘急、筋挛骨痛,当风取凉过度,风邪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疼痛、牵引脚重、行步艰难,并白虎历节风痛。


独活 桑寄生 牛膝(酒洗,去芦) 杜仲(姜酒炒) 秦艽 细辛 桂心 川芎 白芍(酒炒) 茯苓(去皮) 人参 当归 熟地 防风(去芦。各等分) 甘草(减半)


上锉生姜三片,水煎,空心温服。外用金凤花、柏子仁、朴硝、木瓜煎汤洗浴,每日三次。


余尝治一人,下元虚冷,寒湿香港脚,肿痛焦枯,卧床不起,步履艰辛。根据本方各一两,用好酒十壶,煮一炷香取出去火毒,每日饮三次,酒尽行步如故,又服一料痊愈。


风、寒、暑、湿,皆能中人,惟湿气积久,留滞关节,非如风、寒、暑之暴也。其证关节重痛,浮肿喘满,腹胀烦闷,昏不知人,其脉沉缓,或沉微细。治宜除湿。(《证治准绳》)


凡治中湿之候,即当固护其阳。若以风药胜湿,是为操刃;即以温药理脾,亦为待毙。医之罪也。(《医门法律》)


清臣曰:六气之中,湿居八九,体气虚弱之人多中之。其证体重面垢,骨节疼痛,手足酸软或肿,小便短赤,头面如裹,兼风痰则麻,兼死血则木,总以燥脾土、利小便为主治。


雨水瘴气外至之湿也,防风、川芎、二术、二活、桂枝、生姜。无汗去桂枝加苏叶。或羌活胜湿汤:二活、防风、川芎、蔓荆、藁本、甘草。


茶酒水果内生之湿也,焦术、茯苓、泽泻、陈皮、半夏、神曲、苍术、甘草、生姜。或桂附理中,加苓、泽。


头重而肿,湿在上也,平胃散加羌、防、芎、藁、独活、桂枝。或苡仁、苓皮、桑皮、陈皮、半夏、荆芥、藁本、杏仁、姜皮。头痛,去苡仁加川芎、细辛。


足肿泄泻,湿在下也,五苓散加苍术、防己、陈皮、升麻。或焦术、防风、泽泻、苍术、羌活、防己、生姜。气虚加人参。


火盛化为湿热,烦渴,苍术白虎汤;溺闭,四苓散加苍术。


水盛化为寒湿,呕吐,香砂六君子汤;泄泻,胃苓汤加肉蔻。


得之冒雨卧湿,岚瘴熏蒸,外感湿气,(内湿,即丹溪所谓湿热生痰,已见中风门。)积滞日久,关节重痛,浮肿,喘满腹胀,烦闷,卒然昏倒,其脉必沉而缓,或沉而细,宜除湿汤、白术酒。(此必积久乃然,然见此者亦鲜矣。)有破伤处,因澡浴,湿气从疮口中入,其人昏迷沉重,状似中湿,名曰破伤湿,白术酒。(问∶此证所受湿气无几,何以致是?曰∶气血流行,不容少有阻滞,湿入不论多少,但能阻碍正气,则郁滞不行,由是逆入攻心,则昏迷沉重矣。)


余详伤湿门。


半夏曲(炒) 浓朴(姜制) 苍术(米泔制,各二两) 藿香叶 陈皮(去白) 白茯苓(去皮,各一两) 甘草(炙,七钱) 白术(生用,一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七片,枣一枚,煎七分,食前温服。



白术(一两) 酒煎服,不能饮者水煎。


凡小儿喜弄冷水者、坐湿地者,名此病。


其症,头重体重,寒热往来,并宜五苓散、平胃散为主,二方合者,乃治湿之要药也。


盖五苓散治中湿、恶热如疟,小柴胡汤合服,名柴苓汤。


中温吐泻,与平胃散相合,名胃苓汤,更加砂仁、藿香、木瓜。


平胃散:治中湿体重,兼补脾胃。


苍术(米泔浸、焙),四两。厚朴(姜汁炒),陈皮,各二两。炙甘草,一两半。


每姜汤服。


本方与五苓散合泽泻、苍术八两,同茯苓白术、厚朴、陈皮等两,桂技、甘草等两,名胃苓丸,小儿要药也。


本方末半斤,加川椒末二两,和匀,别用红枣蒸取肉四两,蒜去皮,入獖猪肚内煎热,去肚不用,取蒜与枣肉共捣烂,和药令匀,为丸,酒与米饮任下,名椒术养脾丸。男女并宜服之。脏寒者最宜,忌生冷腌臜等物。


本方口父[口父]咀一料,加小红枣二百枚,蒸去核,生姜二两,和皮切,共和水五升,慢火煮干,捣作饼子,晒干,淡盐汤调服。大人小儿温养脾元,调和胃气,最良。


中湿浮肿者,胃苓汤加五皮汤主之。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桑白皮、五加皮,即五皮汤。


中湿黄者,五苓加茵陈蒿,名茵陈五苓散。


如时行温疫,小儿得染者,用平胃散去厚朴,加苏叶、香附为末,雪水煮绿豆粉为丸,芡实大,雄黄朱砂为农,每服一丸,姜枣汤化下,面东服之,可免不正之气所中也。常用雄黄磨水,抹儿鼻孔。乳母尤宜服之。


除湿汤(《百一》) 治寒湿所伤,身体重着,腰脚酸疼,大便溏泄,小便或涩或利。


半夏曲(炒) 浓朴(姜制) 苍术(米泔制,各二两) 藿香叶 陈皮(去白) 白茯苓(去皮,各一两)


甘草(炙,七钱) 白术(生用,一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七片,枣一枚,煎七分,食前温服。


白术酒(《三因》) 治中湿骨节疼痛。


上用白术一两,酒三盏,煎一盏,不拘时频服。不能饮酒,以水代之。


风寒暑湿,皆能中人。惟湿气积久,留滞关节,故能中非如风寒暑之有暴中也。


中湿之证,关节重痛,浮肿喘满,腹胀烦闷,昏不知人,其脉必沉而缓,或沉而微细,宜除湿汤、白术酒。有破伤处因澡浴湿气从疮口中入,其人昏迷沉重,状类中湿,名曰破伤湿,宜白术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