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舌
- 《喉科指掌》:重舌
- 《活幼心书》:重舌
- 《圣济总录》:重舌
- 《寿世保元》:重舌
- 《外科大成》:重舌
- 《万氏秘传外科心法》:重舌
- 《卫生易简方》:重舌
- 《医学纲目》:重舌
- 《医宗金鉴》:重舌
- 《幼科心法要诀》:重舌
- 《证治准绳·类方》:重舌
- 《证治准绳·幼科》:重舌
- 《证治准绳·幼科》:重舌
- 《证治准绳·杂病》:重舌
- 《竹林女科证治》:重舌
《喉科指掌》:重舌
重舌(图缺)
重舌者,大舌之下,又生一小舌,以致大舌反粗短,小舌长痛。此心脾之毒也。左寸右关两部之脉洪数者是。久之必烂,烂则难痊。初起即针出恶血,搽金不换,重加银粉霜。服黄连解毒汤加生大黄(五钱),如泻之五、六次,即服玉枢丹,十八味神药亦可服。
《活幼心书》:重舌
凡患此证,是脾与心肝屡受极热,有所谓重舌、木舌,又谓之舌黄、鹅口,名虽异,皆热也。大抵重舌生于舌下,挺露如舌,故曰重舌。然脾之络脉系舌旁,肝之络脉系舌本,心之络脉系舌根。凡此三经,或为湿热风寒所中,则舌卷(音 )缩,或舒长,或肿满,宜消黄散、绿袍散主之,及当归散、羌活散与服。木舌者,舌肿硬而妨乳食,此为风热盛也,以当归泻黄散、玉露饮,皆可服之次消黄散点擦舌上。盖舌者心之官,心热则生疮破裂,肝壅则血出如涌,脾闭则白胎如雪,热则肿满,风则强木,口合不开,四肢壮热,气喘语涩,即其候也。治法凉解上焦,及心肝脾三经邪热,疏风化痰,初用百解散加五和汤,水、姜、灯心煎投,次以牛蒡汤,同当归散,入生地黄,水、姜煎服。鹅口者,始生婴儿,自一月之外,至半岁以上,忽口内白屑满舌,则上 戴碍,状如鹅口,开而不合,语声不出,饮食多艰,亦因感受热毒,停积于脾,故上 于舌,至极时药不能顿治,急以绢线札针嘴,约以粟谷长,刺破舌上下小,如芥子大,见黄水清血微出即减,方投前证内药同服,及以朱砂膏、地黄膏,调化涂点舌上,咽下无妨,或消黄散亦好。
《圣济总录》:重舌
论曰重舌者,以心脾二经,蕴伏热气,循缘经络,上冲舌本,遂令舌下血脉胀起,如小舌状,故谓之重舌,盖心开窍于舌,足太阴之脉,属脾络胃,上膈侠咽,连舌本,散舌下故也。
治心脾有热,生重舌,红雪煎方
羚羊角(镑) 升麻 吴蓝 黄芩(去黑心) 芍药 人参 大青 淡竹叶(切各一两)槟榔(为末枋木(椎碎别煎各半两)甘草(炙二
上二十味,除朴硝苏枋木丹砂木香麝香槟榔外,锉如麻豆大,以水二斗五升,煎至九升,滤去滓,再煎沸,下朴硝,不住手以柳蓖搅,候水脚欲尽,下苏枋木汁,更煎三五沸,于新砂盆中,次下木香槟榔麝香丹砂等末,搅令匀,每服一钱匕,绵裹咽津,甚者蜜水调下一钱匕,食后服。
治心脾积热,生重舌,及时行阴黄,丹石发动一切热毒。石膏煎方
石膏 凝水石 滑石(并碎各一斤) 郁金(研) 犀角(镑屑各一两) 黄芩(去黑心五两)山栀子(去皮二两) 升麻(三两) 黄连(去须三两) 芒硝(研各一斤) 马牙硝(研半两)
上一十一味,先以石膏凝水石滑石等,用水三斗,入金十两,无金入银十两亦得,先煎金石药汁至一斗五升澄清,次入犀角郁金草药等,再煎至七升,去滓再煎,先下芒硝,煎三两沸,次下马牙硝,搅令化,不住手搅,良久用一新瓦盆盛,一两日凝结,每服一钱匕,用蜜水调下,大人小儿,以意加减服。
治重舌。牛黄散方
牛黄(研) 人参(各半两) 白茯苓(去黑皮三分) 大黄(锉炒半两) 当归(切焙一分)甘草(炙半两) 丹砂(研一分) 麝香(研半两)
上八味,捣罗为细散,每服半钱匕,温水调下,甚者加至一钱匕,食后服。
治重舌,及天行阴黄,丹石发动,一切热毒。朴麝散方
朴硝(研五两) 麝香(研一分) 黄芩(去黑心半两) 山栀子(去皮一两) 甘草(炙一分)淡竹叶(一握) 芦根(锉一两)
上七味,锉五味如麻豆大,入研者二味,以新汲水三升,将药入铛中,煎约半升以来,去滓澄清,取瓷瓶一个,倾药汁在内,以物盖定瓶口,用盐泥固济,慢火 一复时,去火放冷,却将瓶安在水中,无令水至瓶口,浸经一宿,至明日打破瓶子,取药如金色,研为细散,每服半钱匕,冷水调服,绵裹咽津亦得。
治舌肿及重舌。黄药汤方
黄药 甘草(炙锉各一两)
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
《寿世保元》:重舌
一论重舌者。脾经实火也。小儿心脾有热。舌下有形如舌而小者。名曰重舌。及唇口两傍生疮。
当归连翘汤 治重舌。
归尾 连翘 白芷(各三钱) 大黄(煨) 甘草(炙各一钱)
上锉。作二剂。水煎。食后频服。
一方。治重舌。用蒲黄涂之。
一方。用胆矾研细敷之。
一治小儿重舌、木舌。乃舌下生舌也。用三棱针于舌下紫脉刺之即愈。又宜竹沥调蒲黄末。敷之舌上。
一治小儿绊舌。用布针舌下针数下。溏鸡屎一搽。即愈。
一治小儿绊舌。不语啼哭。用布针蘸桐油烧红针。下颏挨骨边。一针即已。
《外科大成》:重舌
舌下生小舌为重舌.宜冰硼散搽之.
舌上生核.强硬作痛者.为痰气.用衣针点破.搽冰硼散.服清火消痰之药.
舌上 生疮.形如杨梅.外无寒热.内却心烦者.为重 .忌用针刺.宜黄连解毒汤加桔梗、甘草.外兼吹药.
舌上生疮.其形如豆.坚硬寒热.疼痛应心者.疔也.宜蟾酥丸含于舌下.随化随咽.或再服三粒以解内毒.甚者刺之.或灸少冲穴.
《万氏秘传外科心法》:重舌
重舌是舌下生舌,由心中积热。治用防风、荆芥、黄连、玄参、麻黄、升麻(细研)、白芷、羌活、僵蚕、郁金各等分,和合水同煎。
食后常将吞咽。
□
重舌心中积热,舌下生舌难言,防风荆芥及黄连,玄参升麻细研,白芷羌活同伴,僵蚕郁金相掺,等分和合水同煎,食后常将吞咽。
□
重舌重起病如何,胆矾儿茶协议科。
雄黄熊胆青鱼胆,针完吹上笑呵呵。
一共享多立纲纪,油尘一吐是奇方。
不然毒入心宫里,须防顷刻命消亡。
《卫生易简方》:重舌
治小儿重舌 用黄柏末和苦竹沥,点舌上。
又方 用乱发烧灰为末,敷舌上。
又方 用乌贼鱼骨烧灰和鸡子黄敷之。
又方 用针刺去恶血即愈。
又方 用蒲黄涂之亦瘥。
治小儿舌肿塞口欲满者 用紫雪一分,竹沥半合,研匀,频置口中,以尽为度。
治儿初生,舌下有膜,如石榴子连于舌根 可摘断之,微有血无害;如血不止,烧发灰掺之;若不摘断,令儿长大言语不利。
《医学纲目》:重舌
□
〔汤〕重舌,附舌下近舌根,生形如舌而小,谓之重舌。其着舌下,如此者名重舌。其着颊里及上 ,如此者名重 。其着齿龈上,如此者名重龈,皆刺之去血可也。
□
〔田〕重舌治法。用苦竹沥渍黄柏末点舌上。如不愈,后用真蒲黄敷之,不过三次愈。(用真蒲黄微炒,纸铺地上出火气,研细,每挑些糁舌下,更以温水蘸熟帛裹指轻轻按之,按罢渗药。)
□
〔姚〕治小儿重舌。马牙硝涂舌下,日三度。
□
〔世〕治小儿重舌木舌。先用新水揉口并舌上下,后用皂角针烧灰,入脑子少许,每用半字,糁舌上下,出涎立效。
□
〔《子母》〕治小儿重舌。烧乌贼鱼骨,细研,和鸡子黄敷喉及舌上。
□
〔《简》〕治小儿重舌欲死。乱发灰细研,以半钱敷舌下,日不住用之。
□
〔丹〕重舌。桑白皮煮汁涂乳,饮之。《秘录》又以蜣螂烧末,唾敷之。
《医宗金鉴》:重舌
舌下肿突似舌形,心脾积热上攻冲,内服宜以清热饮,外敷凉心功最灵。
[注]
重舌者,因舌下近舌根处其肿形似舌,故名重舌,此心脾之热,宜服清热饮外吹凉心散。
(清热饮)黄连生生地木通甘草生连翘去心莲子引用淡竹叶水煎,时时灌入口中(方歌)
清热饮内用黄连,生地莲子木通甘,连翘更加淡竹叶一同煎服自然安。
(凉心散)青黛硼砂黄蘖黄连人乳拌晒人中白各二钱煅过风化硝一钱冰片二分
以上为极细末,吹之甚效。
《幼科心法要诀》:重舌
舌下肿突似舌形,心脾积热上攻冲,内服宜以清热饮,外敷凉心功最灵。
【注】重舌者,因舌下近舌根处其肿形似舌,故名重舌。此心、脾之热,宜服清热饮,外吹凉心散。
清热饮
黄连(生) 生地 木通 甘草(生) 连翘(去心) 莲子
引用淡竹叶水煎,时时灌入口中
【方歌】清热饮内用黄连,生地莲子木通甘,连翘更加淡竹叶,一同煎服自然安。
凉心散
青黛 硼砂 黄柏 黄连(人乳拌晒) 人中白( 过,各二钱) 风化硝(一钱) 冰片(二分)
上为极细末,吹之甚效。
《证治准绳·类方》:重舌
乌犀膏(见咽喉。)
牛黄散 治重舌。
牛黄(研) 人参 大黄(炒) 麝香(研) 炙甘草(各半两) 丹砂(研) 当归(切,焙。各二钱半) 白茯苓(去皮,七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半钱,食后沸汤调下,甚者加至一钱。
《证治准绳·幼科》:重舌
巢氏云∶心候于舌而主血,脾络脉又出舌下,心火脾土二脏,子母也。有热即血气俱盛,其状,附舌下近舌根,形如舌而短,名重舌。指爪摘断及苇刀子割法,见前拭口法条。《惠眼》鹅口、重舌、重 、口疮,皆上焦热,因受胎时大受极热,急以鸡内金为末干掺口内,及朱砂膏、地黄膏、轮流掺之,仍服天竺黄散。
地黄膏
郁金(皂荚水煮干,切,焙) 豆粉(各半两) 甘草(一分,炙) 马牙硝(研,一钱)
生地黄汁、蜂蜜对合,熬成膏和药。每服两皂子大,香熟水含化,或鹅翎扫口内。
金朱饮 治惊壮热,伤寒伏热,上焦虚热,重舌口鼻生疮致赤眼方。(本名天竺黄散)
川郁金(锉,皂荚水煮干。细者、如胆状,佳) 天竺黄 甘草(炙) 马牙硝(各半两)朱砂(一分,研) 蝉壳(十四个,水洗去土) 麝香(少许)
上为末。每服半钱至一钱,蜜汤调下。
《证治准绳·幼科》:重舌
〔汤〕重舌,附舌下近舌根生,形如舌而小,谓之重舌。其着舌下如此者名重舌,其着颊里及上 如此者,名重 。其着齿龈上如此者,名重龈。皆刺之出血可也。
治法,用苦竹沥渍黄柏末,点舌上,如不愈,后用真蒲黄敷之,不过三次愈。(用真蒲黄微炒,纸铺地上出火气,研细,每挑些糁舌下,更以温水蘸熟帛裹指,轻轻按之,按罢掺药。)
马牙硝涂舌下,日三度。先用新水揉口并舌上下,后用皂荚针烧灰,入脑子少许,每用半字,糁舌上下,出涎、立效。(亦治木舌。)烧乌贼鱼骨细研,和鸡子黄,敷喉及舌上。乱发灰细研,以半钱敷舌下,日不住用之。桑白皮煮汁涂乳,饮之。
〔张〕乌鱼散 治小儿重舌。
乌鱼骨(一两) 蜣螂(烧灰) 蒲黄(各五钱) 枯白矾(二钱五分)
上为极细末,用鸡子黄谓。涂舌下。咽津无妨。
青液散 治小儿重舌及口疮。
青黛 朴硝(各一钱) 龙脑(一字)
上为细末,用蜜调。鹅翎蘸少许,敷之。
当归连翘汤 治小儿心脾有热,致生重舌。
当归尾 连翘 川白芷(各三钱) 大黄(煨) 甘草(各一钱)
上 咀。用水一盏煎,食前服。
一捻金散 治小儿重舌及木舌。
雄黄(二钱) 硼砂(一钱) 脑子(少许) 甘草(半钱)
上为细末。干掺舌上,或用蜜汤调,鹅翎刷,咽。
绿袍散 治重舌及满口内外疮毒,咽膈不利。
薄荷叶(去老梗) 荆芥穗(二味各五钱) 青黛 玄明粉 硼砂(三味各二钱半) 百药煎甘草(二味各三钱)
上锉、焙为末,除玄粉、硼砂二味,在乳钵内细杵,同前药末再杵匀。用一字至半钱,干点舌上,令其自化,或新汲水入蜜,调点舌上亦好。
《证治准绳·杂病》:重舌
舌根肿胀为重舌,舌肿而不柔和者为木舌,风寒伤于心脾,令人憎寒壮热,齿浮舌肿痛,宜金沸草散漱口,吐一半,吃一半。治舌肿,黄药汤。或乱发烧灰,水调下。外用釜底煤研细醋调,敷舌上下,脱去更敷,能先决去血,竟敷之尤佳。一方用盐等分,井花水调敷。硼砂细末,切生姜蘸药揩舌肿处,即退。蓖麻取油,蘸纸捻烧烟熏之愈。好胆矾研细敷之。舌上肿硬出血,海螵蛸、蒲黄各等分研细,井花水调敷。
□
肿胀,马牙硝丸、牛黄散、玄参散、飞矾散、 虫散、百草霜散。
□
用一味真蒲黄末掺之。又用皂角刺 ,朴硝少许,研匀,先以手蘸水擦口内并舌上下,将药掺之,涎出自消。又用五灵脂一两,去砂石研末,米醋一大碗煎,逐旋噙漱口。又用皂角不蛀者四五挺,去皮弦,炙令干,荆芥穗少许研细末,以米醋调涂肿处。又以蛇蜕烧灰,研极细,少许敷之。乌犀膏、牛黄散、黄药汤。亦可以铍刀刺之,出血愈。《三因》云∶凡舌肿,下必有噤虫,状如蝼蛄、卧蚕,有头尾,其头小白,可烧铁烙,烙头上即消。不急治,能杀人。东垣云∶廉泉一穴,一名舌本,在颔下结喉上。治舌下肿难言,舌纵涎出,口禁,舌根急缩,下食难。刺疟论云∶舌下两脉者,廉泉也。
刺禁论云∶刺舌下中脉太过,血不止为喑。刺节真邪论云∶取廉泉穴,血变而止。以明宜出血禁用针。
或问取廉泉穴二说不同,一说取颔下结喉上,一说取舌下两脉,何者为当?答曰∶舌本者,乃舌根蒂也。若取舌下两脉,是取舌稍也,舌标也,此法误也。当取颔下者为当,此舌根也。况足阳明之脉,根于厉兑,结于廉泉,颔下乃足阳明之所行也。若取舌下两脉,非足阳明经也。戊与癸合,廉泉足少阴也,治涎下。解云∶胃中热上溢,廉泉开,故涎下,当出血泻胃中热。又知非舌下两脉也,颔下结喉上者为准矣。胀论曰∶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路也。张戴人治南 朱老翁,年六十余岁,身热数日不已,舌根肿起,和舌尖亦肿,肿至满口,比原舌大三倍。一外科以燔针刺其舌两旁下廉泉穴,病势转凶,将至颠 。戴人曰∶血实者宜决之,以 针磨令锋极尖,轻砭之,日砭八九次,出血约一二盏,如此者三次,渐觉血少痛减肿消。夫舌者,心之外候也。心主血,故血出则愈。又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燔针艾火,皆失此义也。薛新甫云∶凡舌肿胀甚,宜先刺舌尖,或舌上,或边傍出血泄毒,以救其急。惟舌下廉泉穴,此属肾经,虽宜出血,亦当禁针,慎之。
□
《三因》矾石散,治风寒湿舌强不能语。牛黄散治舌肿强,又用蛇蜕烧存性、全蝎等分,为细末敷之。
□
经云∶邪客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 。又云∶手少阳之筋,其病支痛转筋,舌卷,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又云∶厥阴络者,甚则舌卷卵上缩。又云∶肝者,筋之合也。肝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
□
风热,口中干燥,舌裂生疮,宜甘露饮、栝蒌根散、甘露丸。外敷芦荟散、玄参散、绿云散。并以白矾末汤化洗足。曾有舌上病疮,久蚀成穴,累服凉剂不效,后有教服黑锡丹,遂得渐愈。此亦下虚故上盛也。又有舌无故常自痹者,不可作风治,由心血不足,理中汤加当归服之。
□
心经热甚,及伤寒热毒攻心,及伤寒后不能调摄,往往有之,宜用珍珠末、冰片等分,敷之即收。或用巴豆一枚,去油取霜,用纸捻卷之,内入鼻中,舌自收。(此治伤寒后不能调摄者)。治一妇人产子,舌出不能收,令以朱砂末敷其舌,乃令作产子状,以二女掖之,乃于壁外潜累盆盎置危处,堕地作声,声闻而舌卷矣。
□
《灵枢》口问篇,黄帝曰∶人之涎下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饮食者皆入于胃,胃中有热则虫动,虫动则胃缓,胃缓则廉泉开,廉泉开故涎下。补足少阴。萧炳治口角流涎不止,口目 邪,手足痿软,用神龟滋阴丸、通天愈风汤、清心导痰丸、清心牛黄丸。娄全善治宣文炳口流涎不止,喜笑舌喑,脉洪大,用连、芩、柏、栀、白术、苍术、半夏、竹沥、姜汁服之,五日涎止笑息。(流涎者,自然流出也)。仲景云∶大病瘥,喜出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东垣云∶多唾或唾白沫者,胃口上停寒也,药中加益智仁。
□
《灵枢经》黄帝曰∶人之自啮舌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厥逆走上,脉气皆至也。少阴气至则啮舌,少阳气至则啮颊,阳明气至则啮唇矣。视主病者,则补之。
《竹林女科证治》:重舌
婴儿舌根肉雍肿叠出,短少如舌,名曰重舌。宜用苦竹沥浸黄柏末点舌上,即消。如不效,蒲黄末掺之。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