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满
《慈幼便览》:肿满
面肿者风,足肿者湿。凡肿自上而起者,皆因于风,其治在肺,宜发散之,香苏饮合五皮饮。自下而起者,因于肾虚水泛,宜渗利之,五苓饮加防己槟榔。一身尽肿者,或胎禀不足卒冒风寒,或因疟痢脾虚,皆能作肿。轻者胃苓汤,重者加味胃苓丸。若小儿元气本虚,大病后浑身浮肿,四肢冷,口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滑泻,不思饮食,此阴寒已极,脾胃将绝,一切治肿之药,俱不可投,惟四君子汤加青化桂、炮姜、白蔻仁,以救其脾胃,庶可望生。
【水肿简便方】
凡小儿患肿,切须忌盐,盐助火邪,服之愈炽,必待肿消之后将一月,以盐炒过少用之治水肿从脚起,入腹则难治∶用红饭豆五升,煮极熟,取汤五升,浸两膝之下,冷则重暖。若治大腹肿,以红饭豆汤,日日服之自消。
治脚肿∶掘杉木根切断而内色红者为油核,方可用,以红根切碎,煎浓汤,将肿脚先熏后洗即消。又方∶以红糖一大碗,加生姜、生葱,三味同煎汤,先熏后洗。
头面手足俱肿∶苦葶苈一两,隔纸炒熟,研细末,以大红枣蒸过,去复选肉,和前末捶为丸如豆大,每用七粒,白汤下,日三服,五七日则小便多肿自消也。忌碱酸生冷。
伤寒伤湿肿∶羌活切片,莱菔子等分,同炒香,拣去莱菔子,只以羌活为末,每服一钱,初日一服,次日二服,三日三服效。
肿证气喘∶男妇大小,肿因积得,既取积而肿再作,小便不利,切不可再用利药。盖中下二焦气不升降,为阴寒痞隔水遂凝而不通。用熟附子三钱、生姜二钱、沉香三分,同浓煎汤治服。大人则熟附子一两、生姜六钱,沉香七分,磨浓汁,以姜附对服,不拘剂数,以愈为度。
身面浮肿坐卧不得∶取东向桑枝烧灰淋汁,煮红饭豆数升,每饥即食之,不得别饮汤水。
凡水肿本于脾虚,不能制水∶当以参术补脾为主,脾气实,则能健运,而水自行,切不可下。
《急救广生集》:肿满
用水蓼花、皮硝、牙皂、大黄、栀子(各五钱)、生姜(十片)、葱、蒜(各七枝)、莱菔子(三钱)捣烂,作一大膏药贴脐腹,外用绵絮裹。(《卫生简易方》)
一方,以田螺、大蒜、车前草和研为膏,作大饼覆脐上,使水从小便出。(《证治汇补》)
《灸法秘传》:肿满
先圣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盖脾主水谷,虚而失运,水谷停留,故成肿满也。后贤分而为四∶一曰水肿,皮薄色嫩,按之成凹也,一曰气肿,皮浓色苍,按之即起也;一曰风肿,走注肿疼,皮肤麻木也;一曰瘀肿,肿而红亮,有血缕痕也。以上诸肿,宜灸内庭。如罔验者,行间、大敦皆可灸之。
内庭、行间、大敦(三穴皆见尸厥。)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