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将护法
《证治准绳·幼科》:杂将护法
万全论田妇护儿,绝无他疾,譬之草木生于深山大泽,容易合抱,至于异果奇材,纵加培养,间有不秀实者,岂贵贱异哉!儿数见风日,即血凝气刚,肌肉硬密,堪耐风寒,以田舍儿较之相似。田氏曰∶大凡小儿过暖生热,热极生风,提抱生痈,喂饲生癖,最宜慎之。张涣曰∶乳母须每日三时摸儿项后风池,若壮热者,即须熨之,使微汗即愈。谚云∶戒养小儿,谨护风池。风池在颈项筋两辕之边,有病乃治之,疾微,切不可妄针灸,亦不用辄吐下,所以然者,针灸伤儿经络,吐下伤动脏腑故也。婴儿暑中,常令在稍凉处,乳母勿禁新水,即不宜多。婴儿春夏间有疾,不可乱有动下,使下焦虚,上焦热,变成大病矣。婴儿须看禀受南北之殊,盖地土寒温不同故也。婴儿生后两盈月,即目瞳子成,能笑,识人,乳母不得令生人抱之,及不令见非常之物。婴儿百 ,任脉生,能反复,乳母当存节喜怒,适其寒温。婴儿半 ,尻骨已成,乳母当教儿学坐。婴儿二百日,外掌骨成,乳母教儿地上匍匐。婴儿三百日,膑骨成,乳母教儿独立。婴儿周 ,膝骨已成,乳母教儿行步。上件,并是定法,盖世之人不能如法存节,往往抱儿过时,损伤筋骨,切宜戒之,为吉。罗谦甫曰∶一小儿五月间,因食伤冷粉,腹中作痛,遂于市药铺中赎得神芎丸服之,脐腹渐加冷疼,时发时止,逾七八年不已。因思古人云寒者热之,治寒以热,良医不能废其绳墨,而更其道也,据所伤之物,寒也,所攻之药,亦寒也,重寒伤胃,其为冷痛可知矣。凡人之脾胃,喜温而恶冷,况小儿血气尚弱,不任其寒,故阳气潜伏,寒毒留连,久而不除也。治病必先其本,当用和中养气之药,以救前失,服之月余方愈。呜乎,康子馈药,孔子拜而受之,以未达,不敢尝,此保生之重者也。奈何常人拱默而令切脉,以谓能知病否,且脉者,人之血气,附行经络之间,热胜则脉疾,寒胜则脉迟,实则有力,虚则无力,至于所伤何物,岂能别其形象乎!医者不可不审其病源,而主家亦不可不说其病源,且此子之父不以病源告医,而求药于市,铺中发药者,亦不审病源而以药付之,以致七八年之病,皆昧此理也。孙真人云∶未诊先问,最为有准。东坡云∶只图愈疾,不欲困医。二公之语,其有功于世,大矣。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