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
- 《本草纲目》:柿
- 《本草便读》:柿
- 《本草乘雅半偈》:柿
- 《本草从新》:柿
- 《本草分经》:柿
- 《本草分经》:柿
- 《本草分经》:柿
- 《本草撮要》:柿
- 《本草蒙筌》:柿
- 《本草衍义》:柿
- 《冯氏锦囊秘录》:柿
- 《雷公炮制药性解》:柿
- 《名医别录》:柿
- 《千金翼方》:柿
- 《新修本草》:柿
- 《饮膳正要》:柿
- 《证类本草》:柿
《本草纲目》:柿
「气味」烘柿:甘、寒、涩、无毒。白柿、柿霜:甘、平、涩、无毒。乌柿:甘、温、无毒。柿蒂:涩、平、
「主治」
烘柿:
1、肠风下血。用白柿烧灰,水送服二钱。
2、小便血淋。有干柿三枚,烧存性,研为末,陈米汤送服。
3、热淋涩痛。用干柿、灯心等分,水煎,每日饮服。
4、小儿秋痢。有以粳米煮粥,熟时加入干柿末,再煮开两,三次吃下。
5、反胃吐食。用干柿三枚,连蒂捣烂,酒送服,甚效。不能同时服其他药物。
6、痰嗽带血。用大柿饼饭上蒸熟,批开,每用一枚掺青黛一钱,临卧时服,薄荷汤送下。
7、耳聋鼻塞。用干柿三枚,细切,以粳米三合、豆豉少许煮粥。每日空心服下。
8、臁疮。用柿霜、柿柿蒂等分,烧过,研末敷涂。甚效。
9、中桐油毒。吃干柿饼可解。
乌柿:杀虫,疗刀伤火伤,生肉止痛。服药口苦及呕逆乾,食少许即止。
柿蒂:呃逆不止。用柿蒂、丁香各二钱,生姜五片,水煎服。或将两药研不还想,开水冲服亦可。此方名“济生柿蒂散”。一方:再加人参一钱。一方:再加良姜、甘草等分。一方:再加青皮陈皮。一方:再加半夏生姜。
柿木皮:
1、下血。用柿木皮晒、焙,研末,米汤送服二钱。两服可止。
2、汤火疮。用柿木皮烧灰,调油敷涂。
柿:涩下焦,健脾胃,消宿血。
柿根:血崩、血痢、下血。
《本草便读》:柿
柿(图缺)
解肺热以生津.甘寒可口.滋肠燥而凉血.红润归营.清肃轻扬.须柿霜化痰宁嗽.苦温降纳.宜柿蒂平呃除寒.(柿甘寒微涩.须置灰器中.待其红熟.涩味尽去.方可食之.入肺胃大肠血分.清胸中烦热.止渴生津.润心肺.治咳血吐血.极能凉大肠.凡痔漏便血等证.由于血分有热者皆宜.
○柿霜乃柿饼上所结之霜.甘寒轻清之物.上入心肺.清热化痰.治咽喉口舌诸证.
○柿蒂苦温.性降.入胃腑.治呃逆之因于寒者.有收束之意也.一物之性.寒热不同如此.)
《本草乘雅半偈》:柿
(别录中品)
【气味】甘涩寒,无毒。
【主治】主安五脏。通耳鼻气,治肠胃不足,解酒毒,压胃间 ,止口干。干者尤良。蒂主哕逆久咳。
【核】曰∶南北皆有。树极高硕,亦有小株者。接则易茂,本生者,果稀味涩,唯堪造漆。叶圆光泽,花小黄白。五月缀实,八月果熟,生时青绿,熟则丹红。种类亦多,唯红柿所在皆有;黄柿出汴、雒;朱柿出华山;珍 柿,色青可生啖;着盖柿,蒂下别有一重,如覆瓶之盖;更有鹿心、牛奶、鸡卵、猴枣、蒸饼、镜面、丁香、福孙、多宝、团花,及白柿、乌柿、 柿、庄柿、碧柿、火柿、水柿之别。其蒂有方、有元、有薄、有浓、有覆、有仰。
其核有正、有侧、有圆、有偏、有长、有短、有软、有坚、有本尖、有末锐、有有棱、有无棱、有有核、有无核,核少者佳,无核者,食之至美而益人者也。初采颇涩,或灰、或米、或温水,覆养旬日,涩味去,甘滑可口矣。或置木瓜、酥梨、橘叶于中,更易熟而臭香。唯水浸可以久藏,谓之 柿。乘半熟去皮,先熏后曝,或悬有风处,俟干纳器中,久之遍体生霜,均名曰柿饼。更有柿切、柿心,及禽鱼鸟兽之名,此各随赋形之小大,造制之相肖耳。
事类合璧云∶柿,朱果也,大者如 ,八棱稍扁,其次如拳,如卵,如心。一种小而如折二钱者,谓之猴枣。其根甚固,谓之柿盘。世传柿有七绝∶一多寿;二多阴;三无鸟窠;四无虫蠹;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滑,可以临书也。柿同蟹食,令人腹痛;饮酒食柿,令人易醉。
先人云∶多肉多络,具经脉之形;味甘性滑,有养窍之利。晚熟禀秋金之化,落叶得肥火之暄。又云∶蒂有主义、吸义、降义、转输义、顺行义,故可对待逆上之气,呼出不得自主。亦非专主于降,力能专主于不逆也。
【 】曰∶柿,赤实果也。青黑者 ,所谓梁侯乌 之柿是也。尔雅翼云∶柿于经乃复罕见,唯内则所加,庶羞三十一物中有之。其实利以作漆,蟹化之成水也。蟹以膏胜,漆以脂胜,膏释脂凝,昭然可征矣。柿本涩而熟则甘。蒂则仍含本有之涩而不迁。涩者,酸收之甚耳。宜入太阴肺,为肺经之体用药也。如肺所生病,为上气咳逆,烦心胸满。其不足则病哕诸气,缘体失从革之坚,致用失敌应之变,涩本从体,滑本从用,柿则两得之矣。
(柿本甘而蒂涩,如瓜本甘而蒂苦,吮抽水液,抵当唯蒂,所以见中枢之别于开阖也。
苦则涌泄以待涩,自下而上,还复自上而下以从开;涩则降肃以待脱,从上而下,更复从下而上以从阖。涩开脱阖,各宜体会,不独尽二蒂之主治,并尽方剂之作用矣。)
《本草从新》:柿
润肺、宁嗽、涩肠.
生用甘冷.润肺止咳嗽.清胃理焦烦.干柿甘寒而涩.涩肠止泄.润肺宁嗽.而消宿血.
治肺痿热咳.(产宝云∶产后咳逆烦乱、干柿水煮饮)咯血反胃.(有人三世病反胃、至孙以柿干同饭常食、不饮水、愈.)肠风、下血、痔漏.(肺与大肠相表里、脏清则腑热亦除、方勺泊宅编、柿干烧灰、饮服二钱、治下血.)柿霜乃其津液.生津化痰.清上焦心肺之热为尤佳颇寒.肺经无火.及风寒作嗽.冷痢滑泄者.忌之.若与蟹同食.令逆.(古方单用、取其苦温降气、济生加丁香生姜、取其开郁散痰、亦从治之法.)
《本草分经》:柿
生柿甘冷,润肺清胃止嗽,干柿甘寒而涩,润肺宁嗽涩肠消宿血。柿霜生津化痰,清上焦心肺之热为尤宜。柿蒂苦温,降气止呃逆。
《本草分经》:柿
见肺寒。
《本草分经》:柿
见肺寒。
《本草撮要》:柿
味甘冷.入手太阴少阴经.功专润肺止嗽.清胃理烦.干柿甘寒.涩肠止泄.消宿血.治热咳.反胃.以之烧灰.每服二钱.治下血.柿霜生津化痰.治咽喉口舌痛.柿性颇寒.肺经无火及寒咳冷痢滑泄者忌之.若与蟹同食.腹痛作泻.柿蒂得丁香、生姜.开郁散痰.治呃逆不止.从治之法则然.试之颇验.
《本草蒙筌》:柿
味甘,气寒。属金有土,阴也。无毒。各处俱产,青州(注前)独佳。虽多种类之名,并润心肺住嗽,开胃脘消痰。腹内宿血旋除,口中吐血易止。解渴补虚劳不足,涩肠禁热痢频来。耳鼻气可通,但忌蟹同食。误犯痛泻,为害匪轻。
红柿忌鹿心柿略大微寒。
牛奶柿至小极冷。俱不宜多食,恐寒中腹痛。
干柿气平,久服有益。涩柿亦消宿血健脾,仍涩下焦。柿蒂疗呃逆灵,柿霜治劳嗽效。
枯叶滑泽,古取临书。水皮下血能医,研细米饮调服。俗传柿多阴,三无鸟窠,四无虫蚀,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也。
《本草衍义》:柿
有着盖柿,于蒂下别生一重。又牛心柿,如牛之心。蒸饼柿,如今之市买蒸饼。华州有一等朱柿,比诸品中最小,深红色。又一种塔柿,亦大于诸柿。性皆凉,不至大寒,食之引痰,极甘,故如是。去皮,挂大木株上,使风日中自干,食之多动风。火干者味不佳。生则涩,以温水养之,需涩去可食。逮至自然红烂,涩亦自去,干则性平。
《冯氏锦囊秘录》:柿
禀地中之阴气以生,故味甘、气寒、无毒。入手足太阴经,故能清胃,复能润肺。
肺与大肠为表里,所以上主化痰止渴宁嗽,下主肠 来红不足。总甘能益血,寒能除热之功也。干柿功效相似,但寒气消减,更能浓肠胃,补不足,润肺止渴。柿霜色白轻浮清肃,上焦治心肺间之热,生津止渴化痰,止嗽喉舌口疮之需,但嫌性寒,凡肺经无火者,感寒咳嗽者,脏腑肠胃虚冷者忌之。
柿属金与土,种类虽不一,收敛义则同,润心肺止嗽,开胃脘消痰,腹内瘀血旋除,口中吐血易止。解渴补虚劳不足,涩肠禁热痢频来,忌与蟹同食,误犯痛泻害深。
红柿忌酒共尝易醉人,患心痛至死。黄柿和米粉蒸,小儿啖可塞肠 便红。粗心柿略大微寒。牛奶柿至小极冷,不宜多食,寒中腹痛。干柿气平,久服有益,涩中浓肠胃,杀虫润咽喉、日晒干,白色者佳。柿蒂疗呕逆如神。柿霜清心退热生津,润肺化痰止嗽,故治劳嗽甚效。木皮研细米饮调服。下血能医,古谓柿有七绝,一寿二多阴,三无鸟窠,四无虫蚀,五霜叶可玩六嘉宾,七落叶肥大也。
按∶柿种虽不一,总之清肃枯焦火邪。兼有益脾之功。有三世死于反胃,其孙得一方,用食饼同干饭食之,绝不用水,亦勿以他药杂之,旬日而愈。其清肃上焦益脾之功可见矣。但中寒者禁之。
《雷公炮制药性解》:柿
味甘涩性寒无毒,入心肺大肠三经,主润心肺,通耳鼻,消痰嗽,清火热,除渴解酒,祛肠内宿血,止口中吐血。忌同蟹食。柿干润喉降火,补虚杀虫,浓肠止痢。柿蒂,主呃逆。
按∶柿之色赤,宜归心脏,性润宜归肺家。大肠则共肺为传送者也,故亦入之。性冷伤脾,不宜多用。若同蟹食,令人腹痛大泻,柿干及蒂,总属寒凉,都能清火。
《名医别录》:柿
味甘,寒,无毒.主通鼻耳气,肠 不足.又,火柿,主杀毒,疗金疮,火疮,生肉,止痛.软熟柿,解酒热毒,止口干,压胃间热.
《千金翼方》:柿
味甘,寒,无毒。主通鼻耳气,肠 不足。
《新修本草》:柿
味甘,寒,无毒。主通鼻耳气,肠 不足。柿有数种,云今乌柿火熏者,性热,断下,又疗狗啮疮。火 者亦好,晒干者性冷。鹿心柿尤不可多食,令人腹痛利,生柿弥冷。又有冷复乃甚于柿,散石热家啖之,亦无嫌。不入药用。
〔谨案〕《别录》云,火柿主杀毒,疗金疮火疮,生肉止痛。软熟柿解酒热毒,止口干,压胃间热。
《饮膳正要》:柿
味甘,寒,无毒。通耳鼻气,补虚劳,肠 不足,浓脾胃。
《证类本草》:柿
(柿_图缺)
味甘,寒,无毒。主通鼻耳气,肠 不足。
陶隐居云∶柿有数种,云今乌柿,火熏者,性热,断下,又疗狗啮疮。火 (皮逼切)
者亦好,晒干者性冷。粗心柿尤不可多食,令人腹痛。生柿弥冷。又有 (音卑),色青,唯堪生啖,性冷复甚于柿,散石热家啖之,亦无嫌。不入药用。唐本注云∶《别录》云,火柿主杀毒,疗金疮、火疮,生肉止痛。软熟柿解酒热毒,疗金疮、火疮,生肉止痛。软熟柿解酒热毒,止口干,压胃间热。臣禹锡等谨按孟诜云∶柿寒。主补虚劳不足。谨按干柿浓肠胃,涩血。
作饼及糕与小儿食,治秋痢。又,研柿,先煮粥,欲熟即下柿,更三、两沸,与小儿饱食,并奶母吃亦良。又,干柿二斤,酥一斤,蜜半斤,先和酥蜜,铛中消之。下柿煎十数沸,不津器贮之。每日空腹服三、五枚,疗男子、女人脾虚、腹肚薄,食不消化。面上黑点,久服甚良。陈藏器云∶柿本功外,晒干者温补,多食去面 ,除腹中宿血。剡县火干者,名乌柿。人服药口苦及欲吐逆,食少许立止。蒂煮服之,止哕气。黄柿和米粉作糗,蒸与小儿食之,止下痢。饮酒食红柿,令人心痛直至死。亦令易醉。陶云解酒毒,失矣。日华子云∶柿,冷。润心肺,止渴,涩肠。疗肺痿心热嗽,消痰,开胃。亦治吐血。又云干柿,平。润声喉,杀虫。火柿,性暖,功用同前。
图经曰∶柿,旧不着所出州土,今南北皆有之。柿之种亦多,黄柿生近京州郡;红柿南北通有;朱柿出华山,似红柿而皮薄,更甘珍; (音卑)柿出宣、歙、荆、襄、闽、广诸州,但可生啖,不堪干。诸柿食之皆美而益人, 柿更压丹石毒耳。其干柿火干者,谓之乌柿,出宣州、越州。性甚温,人服药口苦欲逆,食少许当止,兼可断下。晒干者为白柿,入药微冷。
又,黄柿可和米粉作糗,小儿食之止痢。又,以酥蜜煎干柿食之,主脾虚、薄食。柿蒂煮饮,亦止哕。木皮主下血不止,曝干更焙,筛末,米饮和二钱匕服之,不以上冲下脱,两服可止。又有一种小柿,谓之软枣。俚俗曝干货之,谓之牛奶柿。至冷,不可多食。凡食柿,不可与蟹同,令人腹痛大泻。其枯叶至滑泽,古人取以临书。俗传柿有七绝∶一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蠹、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火。
圣惠方∶治耳聋鼻塞。以干柿三枚细切,粳米三合,豉少许煮粥,空心食之。产宝∶治产后或患妊逆气乱心烦。干柿一个,碎之,以水十分,煮热呷。
衍义曰∶柿,有着盖柿,于蒂下别生一重。又牛心柿,如牛之心;蒸饼柿,如今之市买蒸饼。
华州有一等朱柿,比诸品中最小,深红色。又一种塔柿,亦大于诸柿,性皆凉,不至大寒,食之引痰,极甘,故如是。去皮,挂大木株上,使风日中自干,食之多动风火。干者味不佳,生则涩,以温水养之,需涩去可食,逮至自然红烂,涩亦自去,干则性平。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