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豆蔻
- 《本草备要》:肉豆蔻
- 《本草便读》:肉豆蔻
- 《本草乘雅半偈》:肉豆蔻
- 《本草从新》:肉豆蔻
- 《本草撮要》:肉豆蔻
- 《本草经解》:肉豆蔻
- 《本草蒙筌》:肉豆蔻
- 《本草求真》:肉豆蔻
- 《本草图经》:肉豆蔻
- 《本草衍义》:肉豆蔻
- 《本草择要纲目》:肉豆蔻
- 《本经逢原》:肉豆蔻
- 《得配本草》:肉豆蔻
- 《顾松园医镜》:肉豆蔻
- 《冯氏锦囊秘录》:肉豆蔻
- 《海药本草》:肉豆蔻
- 《雷公炮制药性解》:肉豆蔻
- 《轩岐救正论》:肉豆蔻
- 《医学入门》:肉豆蔻
- 《药笼小品》:肉豆蔻
- 《药性切用》:肉豆蔻
- 《玉楸药解》:肉豆蔻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肉豆蔻
- 《证类本草》:肉豆蔻
《本草备要》:肉豆蔻
一名肉果
燥脾,涩肠
辛温气香。理脾暖胃,下气调中,逐冷祛痰,消食解酒。
治积冷心腹胀痛(挟痰、挟食者并宜之),中恶吐沫,小儿吐逆,乳食不下。又能涩大肠,止虚泻冷痢(初起忌用)。
出岭南。似草蔻,外有皱纹,内有斑纹。糯米粉裹,煨熟用。忌铁。
《本草便读》:肉豆蔻
肉豆蔻(图缺)
味属苦辛.温中散逆.质原香燥.入胃除邪.逐冷滞以下气行痰.脾家所喜.治虚寒而浓肠止泻.肾脏偏宜.(肉豆蔻形如草豆蔻.而肉浓皮皱.内有斑纹.如槟榔式.味苦辛.性温无毒.能入脾胃与肾.宣导一切寒滞.煨熟又能实大肠.止泻痢.但有火邪者禁之.至于平呕吐.降痰气.亦分所宜耳.)
《本草乘雅半偈》:肉豆蔻
(宋开宝)
事物异名云一名迦拘勒,一名脾家瑞气。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主温中,消食,止泄,治积冷,心腹胀痛,霍乱,中恶,鬼气,冷疰,呕沫,冷气,小儿乳霍。
【核】曰∶肉豆蔻,即肉果。生胡国,胡名迦拘勒。中国无有之,令岭南人得种种莳矣。
春生苗,夏抽茎,开花结实,都似草豆蔻,皮肉之颗则不同。其颗外有皱纹,内有斑缬纹,宛似槟榔,紫白相间也。修事,用糯米粉,熟汤和搜,裹包其实,糠灰火中煨熟;去粉用,勿犯铁器。
【 】曰∶乐音曰肉。礼记云∶宽裕肉好之音也。方氏云∶璧外谓之肉,内谓之好。辅氏云∶肉好,犹言美满,乐声肥也。肉器曰豆。诗云∶于豆于登,豆荐菹醢,登盛大羹也。
物盛曰蔻。说文云∶从支从完,当其完聚而蔻之也。盖府器之荐登谷者胃,其受盛者体,转输者用也。设具体无用,则谷食不消,心腹胀痛,霍乱飧泄,呕沫乳霍矣。此以寒中积冷,中恶鬼气之所致。肉豆蔻秉刚 气味,鼓发中黄,寇之使出,所谓开发上焦,宣五谷味而为养,宣五畜味而为充,充则肌肥而美满,养则肤润而媚好,命名肉豆蔻者以此。
(以受为体,以输为用,具体无用,则能受不输,中消洞泄之类,可比量推度矣。)
《本草从新》:肉豆蔻
一名肉果.温中涩肠.
辛温气香.理脾暖胃.下气调中.(日华称其下气、以脾得补而善运、气自下也、非若陈皮香附之泄耳.)逐冷除痰.消食解酒.辟鬼杀虫.治积冷.心腹胀痛.中恶吐沫.小儿吐逆.乳食不下.又能涩大肠.止虚泻冷痢.病患有火.泻痢初起.皆不宜服.出岭南.似草蔻.外有绉纹.内有斑纹.糯米粉裹.或面裹.煨熟.须去油净.忌铁.(阴寒滑痢、腹痛不能食、肉果醋和面裹、煨为末、粥饮调服一钱.)
《本草撮要》:肉豆蔻
味辛温.入手足阳明经.功专暖脾胃.固大肠.得木香、附子治久泻不止.煨用.一名肉果.
《本草经解》:肉豆蔻
气温.味辛.无毒.主温中.消食止泄.治积冷心腹胀痛.霍乱.中恶鬼气冷疰.呕沫冷气.小儿乳霍.(面包煨)
肉蔻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燥金之味.入足阳明燥金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气味俱升.阳也.胃者中州也.辛温温胃.所以温中.胃温则食易化.故主消食.大肠寒则 溏.辛温温肠.所以止泄.日积月累.积冷于肠.冬日重感于寒.则大肠病胀.胃亦妨于食而胃胀.胀则腹满而心胃痛矣.肉蔻温肠胃.胃阳充而胀平也.霍乱.胃有湿热也.辛温燥胃.霍乱自止.胃者阳气之原也.胃阳衰则阴邪乘之.而患中恶冷疰矣.肉蔻温胃.胃阳充则阴邪消.而中恶冷疰愈也.肝寒而阴气上升.则呕沫而冷气出矣.肉蔻温肝.肝平呕逆定也.小儿乳霍.胃寒不纳也.辛温散寒.所以亦主之也.
【制方】
肉蔻同人参、补骨、吴茱萸、五味、砂仁.治冷泄.同砂仁、陈皮、人参、红曲、查肉、藿香、麦芽.治泄消食.同木香、枣肉丸.治久泻.同川附米糊丸.治寒泄.
《本草蒙筌》:肉豆蔻
味苦、辛,气温。无毒。胡国多生,岭南亦产。一名肉果,形类弹丸。油色肥实佳,面包煨熟用。所入经络,惟手阳明。疗心腹胀疼,卒成霍乱者可止;理脾胃虚冷,不消宿食者能温。男妇伤暑血痢有功,小儿伤乳吐泻立效。痢疾助之白粥饮,吐泻佐以生姜汤。
《本草求真》:肉豆蔻
(芳草)燥脾温胃涩肠
肉豆蔻(专入脾胃。兼入大肠)。辛温气香。兼苦而涩。功专燥脾温胃涩肠。(时珍曰。土爱暖而喜芳香。故肉豆蔻之辛温。理脾胃而治吐利。)行滞治膨消胀。凡脾胃虚寒。挟痰食。而见心腹冷痛。泄泻不止。服此气温。既能除冷消胀。复能涩肠止痢。若合补骨脂同用。则能止肾虚泄也。至书所云能补脾气。以其脾胃虚寒。服此则温而脾自健。非真具有甘补之意也。气逆而服即下。以其脾胃既舒而气即下。非若浓朴枳实之下为最峻也。但此止属温胃涩肠之品。若郁热暴注者禁用。出岭南。似草蔻。外有皱纹。内有斑纹。糯米粉裹熟。去油用。忌铁。
《本草图经》:肉豆蔻
肉豆蔻(图缺),出胡国,今惟岭南人家种之。春生苗,花实似豆蔻而圆小,皮紫紧薄,中肉辛辣,六月、七月采。《续传信方》∶治脾泄气痢等,以豆蔻二颗,米醋调面裹之,置灰火中煨令黄焦,和面碾末,更以炒了 子末一两,相和,又焦炒陈廪米为末,每用二钱匕煎作饮,调前二物三钱匕,旦暮各一,便瘥。
《本草衍义》:肉豆蔻
对草豆蔻言之。去壳,只用肉,肉油色者佳。枯白,味薄,瘦虚者下等。亦善下气,多服则泄气,得中则和来其气。
《本草择要纲目》:肉豆蔻
【气味】
辛温无毒.入手足阳明经.(采得.须以糯米粉和包裹.投灰火煨熟用.)
【主治】
宿食痰饮.积冷胸腹胀痛.霍乱呕逆.性属金而能上.可温中以补脾.又称其能下气者.以脾得补而善运化.气自下也.
《本经逢原》:肉豆蔻
俗名肉果
辛温,无毒。糯米粉裹,煨熟用,勿犯铁。
发明 肉豆蔻辛香,入手足阳明,温中补脾,宽膨胀,固大肠,为小儿伤乳、吐逆、泄泻之要药。二神丸合补骨脂,治肾泻,盖取补脾以治肾邪也。按脾土性喜芳香,故肉果与脾胃最为相宜。以其能下气者,脾胃得补则健运。非若浓朴、枳实之峻削也。热郁暴注禁用,以其辛温性滞也。
《得配本草》:肉豆蔻
一名肉果
辛,温。入手足阳明经。理脾暖胃,温中下气。化痰饮,消宿食,解酒毒,辟恶气。治积冷除心腹胀痛,涩大肠止泻痢滑泄,及小儿胃寒,伤乳吐泻。配木香,下气消胀。(脾健运,气自下。)配补骨脂,使戊癸化火,以运谷气。勿犯铜、铁器,糯米粉裹煨熟,或面裹煨熟,去油净用。滞下初起,及暴注火泻者,禁用。
肉果补土中之火,制土之湿也,亦所以润土之燥。盖脾本湿,虚则燥,然其燥有二,如夏火灼干之燥,如秋凉清肃之燥。火盛以致燥者,当用水润之,生熟地、麦冬之类是也。寒肃以致燥者,宜假火蒸之,肉果、附子之类是也。用寒用热,治毋混施。
《顾松园医镜》:肉豆蔻
〔一名肉果。辛温,入脾、胃、大肠三经。面裹煨透。忌铁器。〕暖脾胃而消宿食,固大肠而止泄泻。
病患有火,泻痢初起,皆不宜服。。
《冯氏锦囊秘录》:肉豆蔻
禀火土金之气,故味辛,气温,而无毒。入足太阴阳明经,亦入手阳明大肠。辛能散能消,温能和中通畅,香先入脾,暖能开胃,故为理脾开胃消食止泻之要药。若湿热积滞,方盛滞下,初起火热暴注泄泻者,禁用。宜面裹之煨捣去油用。
肉豆蔻,温脾胃虚冷,心腹胀痛,宿食不消,滑泻冷痢,尤为要药。夫土性喜暖爱香,故肉果与脾胃最为相宜。
主治(痘疹合参) 治痘脾寒,泄泻吐逆,切牙寒战之要药。温中开胃,消食下气。言下气者,以脾得补而善运化,气自下也。但泻痢初起者及有火者不可早服。
《海药本草》:肉豆蔻
谨按《广志》云∶生秦国及昆仑。味辛,温,无毒。主心腹虫痛,脾胃虚冷气,并冷热虚泄,赤白痢等。凡痢以白粥饮服,佳。霍乱气并以生姜汤服,良。(《大观》卷九页36,《政和》页231,《纲目》页816)
《雷公炮制药性解》:肉豆蔻
味苦辛。性温无毒,入肺胃二经。疗心腹胀痛,卒成霍乱,脾胃寒弱,宿食不消,虚冷泻痢,小儿伤乳吐泻,尤为要药。糯米粉裹煨,忌见铁器。
按∶肉豆蔻即肉果,辛温之性。宜入脾胃,有未去之积者,不可先用。
雷公云∶凡使须以糯米作粉,使热汤搜裹豆蔻于糖灰中炮,待米团子焦黄熟,然后出去米,其中有子取用,勿令犯铁。
《轩岐救正论》:肉豆蔻
肉豆蔻温中消食.止泄治积心腹冷痛.霍乱呕吐解酲下气.赤白虚痢.为暖脾胃固大肠之要药.盖脾喜暖恶寒.喜香恶臭.故肉蔻之温香.能治一切前症.寇宗 曰亦善下气.多服则泄气.得中则和平其气朱丹溪曰属金与土温中补脾日华子称其下气以脾得补而善运化.气自下也.非若陈皮香附之快泄.寇氏不详其实.遂以为不可多服也.误矣.
《医学入门》:肉豆蔻
肉豆蔻辛温补中,下气消痰开胃胸,霍乱心腹多膨痛,实肠久泻有奇功。
形似豆蔻,对草蔻言,故名肉蔻。无毒。入手阳明经。温中补脾,消痰饮、宿食、酒毒、冷积。下气宽胸,开胃止霍乱吐沫,心腹胀痛。实大肠,止虚泻、冷泻之要药也。兼治气痢、赤白痢、小儿乳霍吐逆、不食作泄、腹内虫痛、中恶、冷疰鬼气。《日华》云∶肉蔻下气,以脾得补而善运化,气自下也。非若除皮、香附之快泄。
《衍义》以为多服泄气,恐不然。油色肥实肉白者佳。用汤调糯米粉,或醋调面包,灰火中煨黄熟取出,以纸捶去油净,勿令犯铜。
《药笼小品》:肉豆蔻
一名肉果辛温。
理脾暖胃,下气调中,逐冷痰,除心腹冷痛。
肾脏虚寒,五更泄泻,四神丸用之是也。
面裹煨。
《药性切用》:肉豆蔻
即肉果。辛温气香,暖胃醒脾,固中涩肠。面裹或糯粉包煨,研细用。吐泻初起忌
《玉楸药解》:肉豆蔻
味辛,性温,气香,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温中燥土,消谷进食,善止呕吐、最收泄利,治寒湿腹痛,疗赤白痢疾,化痰水停留,磨饮食陈宿。
肉豆蔻调和脾胃,升降清浊,消纳水谷,分理便溺,至为妙品。而气香燥,善行宿滞,其性敛涩,专固大肠,消食止泄,此为第一。
面包,煨研,去油,汤冲。
肉蔻辛香,颇动恶心,服之欲呕。宜蜜小丸,烘干,汤送。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肉豆蔻
味辛,温,无毒。主鬼气,温中,治冷心腹胀痛,霍乱中恶,冷疰,呕沫,冷气,止泄,小儿乳霍。《药性论》云∶君。味苦辛。能主小儿吐逆不乳,腹痛,治宿食不消饮。日华子云∶调中下气,止泻痢,开胃消食,皮外络,下气,解酒毒,治霍乱。
《证类本草》:肉豆蔻
(肉豆蔻_图缺)
味辛,温,无毒。主鬼气,温中治积冷,心腹胀痛,霍乱中恶,冷疰,呕沫冷气,消食止泄,小儿乳霍。其形圆小,皮紫紧薄,中肉辛辣。生胡国,胡名迦拘勒。(今附)
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肉豆蔻,君,味苦,辛能主小儿吐逆,不下乳,腹痛,治宿食不中下气,止泻痢,开胃消食,皮外络下气,解酒毒,治霍乱,味珍,力更殊。
图经曰∶肉豆蔻,出胡国,今唯岭南人家种之。春生苗,花实似豆蔻而圆小,皮紫紧薄,中肉辛辣,六月、七月采。
《续传信方》∶治脾泄气痢等,以蔻二颗,米醋调面裹之,置灰火中更以炒了 子末一两,相和。
又焦炒陈廪米为末,每用二钱匕煎作饮,调前二物三钱匕,旦暮各一,便瘥。
陈藏器云∶大舶来即有,中国无。海药云∶谨按《广志》云∶生秦国及昆仑,味辛,温,无毒。
生姜汤服良。雷公云∶凡使,须以糯米作粉,使热汤搜裹豆蔻,于 灰中炮,待米团子焦黄熟,然取用。勿令犯铜。圣惠方∶治冷痢,腹痛不能食。肉豆蔻一两去皮,以匕。
衍义曰∶肉豆蔻,对草豆蔻言之。去壳,只用肉,肉油色者佳。枯白,味薄,瘦虚者下等。亦善下气,多服则泄气,得中则和平其气。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