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汗
- 《保婴撮要》:自汗
- 《产宝》:自汗
- 《儿科萃精》:自汗
- 《仁术便览》:自汗
- 《广瘟疫论》:自汗
- 《金匮钩玄》:自汗
- 《女科折衷纂要》:自汗
- 《女科证治准绳》:自汗
- 《女科证治准绳》:自汗
-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自汗
- 《伤寒大白》:自汗
- 《伤寒括要》:自汗
- 《普济方·针灸》:自汗
- 《济阴纲目》:自汗
- 《伤寒六书》:自汗
- 《伤寒六书》:自汗
- 《伤寒明理论》:自汗
- 《卫生易简方》:自汗
- 《医述》:自汗
- 《医效秘传》:自汗
- 《医学纲目》:自汗
- 《医学纲目》:自汗
- 《医学纲目》:自汗
- 《医学心悟》:自汗
- 《伤寒寻源》:自汗
- 《伤寒指掌》:自汗
- 《温疫论》:自汗
- 《医宗金鉴》:自汗
- 《幼科心法要诀》:自汗
- 《杂病治例》:自汗
- 《证治准绳·类方》:自汗
- 《证治准绳·女科》:自汗
- 《证治准绳·幼科》:自汗
- 《证治准绳·幼科》:自汗
- 《证治准绳·杂病》:自汗
《保婴撮要》:自汗
自汗者,汗无时而自出也。经曰∶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又云∶阴虚而阳必辏,则发热而自汗。阳虚而阴必乘,则发厥而自汗。东垣云∶表虚自汗,秋冬用桂,春夏用黄 。丹溪云∶汗者心之液也。自汗之症,未有不因心肾俱虚而得之者。巢氏云∶虚劳病若阳气偏虚,则津液发泄而为汗。天自心为主,阳之藏,火也。阳主气,人身津液,随其阳气所在之处而生,亦随其火所扰之处而泄,则为自汗矣。治法当用参、 甘温益气之药,使阳气外固,而津液内藏则汗止矣。若元气虚者,夏月用六君子汤加山药、山茱萸,冬月用加减八味丸、十全大补汤。血虚者,四物加参、 。有热者,当归六黄汤。气血俱虚者,十全大补汤。心肾虚热者,六味丸。虚寒者,八味丸。心经血虚者,团参汤。胃经气虚者,六君子汤。饮食劳倦者,补中益气汤。嗜卧倦怠者,升阳益胃汤。热伤元气者,清燥汤。暑干心胞络者,清暑益气汤。外伤风邪者,惺惺散。虚劳羸瘦者,人参养荣汤。思虑伤脾者,归脾汤。怒动肝火者,小柴胡汤。
肝经虚热者,加味逍遥散。肝经湿热者,龙胆泻肝汤。泄泻脉微者,人参理中汤。手汗者,补中益气汤。胸腹汗者,四君子汤。当心一片有汗者,茯苓补中汤。黄汗者,茵陈五苓散。
血汗者,血余散敷之。此皆云汗之大法也,仍推五脏相胜主之。若汗出如油,喘而不休,此为命绝;
柔汗发黄,此为脾绝;汗出不流,如贯珠者,为绝汗;数者并不治。若六阳虚则汗出上至头、下至项,亦多主难治。
治验一小儿四岁,因惊自汗,左关无脉,以此为忧。余曰∶肝主惊,此禀肝气不足,因惊则气散,脉必在臂腕。于尺部尽处候之,果得。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半载脉复本位。其脉在合谷之间者,皆自幼被惊而然也。
一小儿五岁,因惊自汗发热,虚证悉具,右寸脉短,此胃气复伤也,用独参汤月余,又用补中益气汤,仍佐以六君子及加味地黄汤,半载而愈。
一小儿自汗,目直项强顿闷,余谓肝经实热,先用柴胡栀子散,随用六味地黄丸而愈。后因惊自汗,切牙呵欠,属肝经虚热生风,用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而痊。后又惊,自汗怔悸,面赤发热,悉属肝经虚热,用六味丸而愈。
一小儿自汗面青善怒,小便频数,睡间惊悸,或发搐目直,此肝火血燥生风也,先用加味四物汤、加味逍遥散各四剂,与间服,诸症渐愈,又用四君、山栀而痊。
一小儿自汗盗汗,颈间结核,两目连札,此兼肝脾疳症也,用四味肥儿丸及大芜荑汤而痊。
后每伤食发热,便血自汗,用五味异功散加升麻、柴胡渐愈,又用六味地黄丸而痊。
一女子十四岁,自汗寒热,月经先期,余谓肝火血热,用加味逍遥散、地黄丸而痊。后因怒,经行不止,自汗盗汗,先用加味小柴胡汤,次用加味逍遥散而愈。
一小儿自汗,叫哭发热,作渴饮水,抽搐仰睡,乃心经实热也,用导赤散治之而愈。后又自汗,发热饮汤,抽搐无力,惊窜切牙,覆睡面赤,心经虚热也,用茯苓补心汤而愈。
一小儿自汗恶风,用补中益气汤加炒浮麦而止。因饮食停滞,患吐泻,用六君子汤而愈,又用四君、当归、浮麦而汗止。出痘时,自汗盗汗,用十全大补汤而痘愈。后因风咳嗽,自汗腹胀。余谓脾肺俱虚,宜用六君、桔梗,因惑于人言,先服发表之剂,更加气喘盗汗,余用四君、五味子、炮姜,四剂不应,每剂又加人参五钱、炮姜一钱,稍止,又三剂而痊。
十全大补汤 治诸虚不足,自汗不食,时发潮热等症。
白茯苓 人参 当归 白术 黄 (炒) 川芎 肉桂 白芍药(炒) 熟地黄 甘草(炒。各等分)
上三五钱,姜枣水煎服。
八珍汤 (前方去肉桂、黄 ,治验见各门)
人参养荣汤 治病后时自汗,或发潮热,口干食少,心虚惊悸,咳而下痢。前方去川芎,加陈皮、五味子、远志。
百解散 治感冒风邪,发热自汗者。
荆芥 白芷 麻黄(去节) 陈皮 苍术 甘草(炒。各三分)
上姜三片,葱白三根,水煎服。
清暑益气汤 治暑邪干卫,身热自汗。
黄 苍术(泔浸去皮。各一钱) 升麻(七分) 人参 白术 陈皮(炒) 神曲(炒) 泽泻(各五分) 甘草(炙) 黄柏(酒浸,炒) 当归身 麦门冬(去心) 青皮(炒) 葛根(各三分) 五味子(九粒,杵)
上水煎服。
茵陈五苓散 治伏暑发黄烦渴,小便不利。
赤茯苓 猪苓 泽泻 白术 茵陈(各三分)
上水煎服。
血余散 治汗不止。
用男子乱发一握, 存性,为细末,以绢袋盛置,干扑之。
清燥汤 治小儿自汗,或因热伤元气,大小便秘涩。
黄 (炒) 苍术(各五分) 白术 陈皮 泽泻 人参 白茯苓 升麻 麦门冬 当归身 生地黄神曲(炒) 猪苓 黄柏(酒拌炒。各三分) 五味子(五粒,杵) 黄连(炒) 甘草(炙。各二分)
上姜一片,水一钟,水煎服。
升阳益胃汤(方见诸痢)
六君子汤
加味归脾汤
四君子汤
加味逍遥散
五味异功散(五方见内钓)
柴胡栀子散(方见发热)
小柴胡汤(方见肝脏)
补中益气汤(方见虚羸)
龙胆泻肝汤
人参理中汤
茯苓补心汤(三方见喑)
团参汤
当归六黄汤(二方见盗汗)
惺惺散
四物汤(二方见急惊)
六味丸(方见肾脏)
四味肥儿丸(方见寒吐)
加味八味丸(即六味丸加肉桂、五味子,方见肾脏)
大芜荑汤(方见疳症)
导赤散(方见心脏)
《产宝》:自汗
经云.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有所恐惧.汗出于肝.产后因劳伤脾.因惊伤心.因恐伤肝.
每多心慌.自汗之症.惟块痛未除.参术未可遽用.于生化汤中加炒枣仁二钱.设心慌无主. 汗出.形色又脱.此是汗多亡阳.又当从权于生化汤中.倍用人参.以救危急.服后汗仍不止.以调胃参 汤治之.冀可活十之四五.
调胃参汤
人参(三钱) 黄 (生二钱) 当归(二钱) 桂枝(四分) 防风(三分) 麻黄根(麻黄发汗根止汗宜用根五分)
上药加黑枣一枚.用水一盏半.煎七分食远热服.
口渴加麦冬一钱五分.五味子九粒.有痰加橘红四分.虚脱手足冷加熟附子五分.黑姜四分.牡蛎一钱.
《儿科萃精》:自汗
小儿表虚, 自汗,古法主玉屏风散(如蜜炙黄 、防风、土炒白术等味)。
若恶寒冷,阳气虚也,古法主桂枝汤(如白芍、桂枝、炙甘草)。加炙附子,引用姜、枣。
阳明里实。蒸蒸自汗。古法主白虎汤(如 石膏、生知母、生甘草、粳米等味)以清之。
便秘者。古法主调胃承气汤(如大黄、芒硝、甘草,引用生姜)以攻之。
〔真按〕自汗一证,多由心肾两虚而得之者。然阴虚阳必凑之,故发热而自汗。阳虚阴必凑之,故发厥而自汗。皆阴阳偏胜之见端也。小儿脏腑娇嫩,皮腠未密,或重衣浓被,致五内生热,热搏于心,故心腋不能自存,而额汗出也。额为心之位,宜收敛心气,固心血,方以炒党参二钱,白归身五分,另有 猪心切一薄片,共煎汤,空心服之。
若大病后,气血两虚,津液自汗,或潮热,或寒热发过之后,身凉自汗,日久令儿黄瘦,失治则变蒸疸,急宜固其真元。方用嫩黄 一钱,炒党参八分,漂白术八分,炙甘草五分,引用龙眼肉三枚。
若脾虚泄泻自汗后,而遍身冷,有时遇泻则无汗,不泻则有汗,此为大虚之候,急用真人参三钱(无力者用西党参三钱)。生金钱术二钱,北干姜一钱,炙甘草一钱,以挽救之。
泻止,除去干姜不用,加炙黄 一钱,同煎。
小儿自汗,上至胸,下至脐,此胃虚也,宜补胃。方用四君子汤加黄 。
小儿肺虚自汗,面唇俱白,六脉无力,盖因久嗽所致。方用四君子汤加麦芽、五味子。
《仁术便览》:自汗
气虚。属湿与热痰病,亦有汗。汗乃心之液,自汗之症,未有不因心肾俱虚而得者。禁用半
治方
人参 黄 少加桂枝 阳虚者入附子亦可,须用酒煮之。
《广瘟疫论》:自汗
疫邪自内蒸出于表,初起作寒热时,多自汗,甚至淋漓不止,不可以表虚论。兼头痛、身痛仍以解表为主,羌、独、柴、葛之类。兼烦渴,直清阳明之热为主,白虎之类。有热、有结,破结为主,陷胸、三承气之类。若屡经汗、下,邪已全退,脉虚而舌无苔,二便清利如常,内外无热证,方可从虚敛汗。盖以时疫得汗,为邪有出路,而宜敛汗者,恒少也。
《金匮钩玄》:自汗
(属气虚、湿热、阳虚。)
东垣有法有方
人参、黄 少佐桂枝。
阳虚,附子亦可用。
扑法∶
牡蛎、麸皮、 本、糯米、防风、白芷、麻黄根为末,周身扑之。
火气上蒸,胃中之湿,亦能作汗。凉膈散主之。
痰证亦有汗者。
《女科折衷纂要》:自汗
《大全》云∶产后虚汗不止者,由阴气虚而阳气加之。里虚表实,阳气必发于外,故汗出也。血为阴,产后伤血,是为阴气虚也。气为阳,其气实者,阳加于阴,故令汗出,而阴气虚弱不复者,则汗出不止也。凡产后血气皆虚,故多汗,因之遇风则变成痉。纵不成 ,亦虚乏短气,身体柴瘦,唇口干燥,久则经水断绝,由津液竭故也(夫汗者,阳之气,阴尽不复则阳无所归,以入于阳,故虚阳上浮于外而为汗耳。人多谓汗多成 而失言因而遇风变 之理,又不成 ,而短气柴瘦者,此变热也。省之省之。亡阳发 用十全大补、参附、 附之类,必审其所以而用,毋泛泛执一以为是也)。
按∶前症若气血俱虚,急用十全大补汤,如不应,用参附、 附等汤。若汗多亡阳发,尤当用前药。王海藏云∶头汗出,至颈而还,额上汗出偏多,盖额为六阳之会,由虚热熏蒸而出也。
《女科证治准绳》:自汗
药隐老人云∶寻古治中风方,续命、排风、越婢等悉能除去,而《千金》多用麻黄,令人不得虑虚。凡以风邪不得汗,则不能泄也,然此治中风无汗者为宜。若治自汗者更用麻黄,则津液转使脱泄,反为大害。中风自汗,仲景虽处以桂枝汤,至于不住发搐,口眼动,遍身汗出者,岂胜对治。当此之时,独活汤、续命煮散,复荣卫,却风邪,不可阙也。
〔薛〕前证若腠理不固而自汗者,用桂枝汤或防风白术牡蛎汤。若过服风药而自汗者,用白术防风汤。若阳气虚弱而自汗者,用 附汤。若兼盗汗,用补中益气汤送六味丸。
如不应,用当归六黄汤。
独活汤 治风虚昏愦,不自知觉,手足螈 ,坐卧不能,或发寒热,血虚不能服发汗药,及中风自汗,尤宜服之。
川独活 羌活 人参 防风 当归(五味各去芦) 细辛(去苗) 茯神(去木)半夏(汤洗七次,切片子) 桂心 白薇 远志(去心) 菖蒲 川芎(各半两)甘草(七钱半,炙)
上 咀,每服八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续命煮散 治风气留滞,心中昏愦,四肢无力,口眼 动,有时搐搦,亡失津液,渴欲引饮。此能扶荣卫,去虚风,中风自汗及产后中风自汗,尤宜服之。
防风 独活 当归 人参 细辛 葛根 芍药 川芎 甘草 熟地黄 半夏 远志 (去心) 荆芥穗(各半两) 桂心(七钱半)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生姜三大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汗多不止者,加牡蛎粉一分半。
补遗防风白术牡蛎散 治中风自汗不止。
白术 牡蛎( ) 防风(各等分)
为末,酒调下,米饮亦可,日三服,汗即止。如不止,可服黄 建中汤。
《女科证治准绳》:自汗
〔大〕夫虚汗不止者,由阴气虚而阳气加之,里虚表实,阳气独发于外,故汗出也。
血为阴,产则伤血,是为阴气虚也。气为阳,其气实者阳加于阴,故令汗出。而阴气虚弱不复者,则汗出不止也。凡产后血气皆虚,故多汗,因之遇风则变成痉,纵不成痉,亦虚乏短气,身体柴瘦,唇口干燥,久则经水断绝,由津液竭故也。
〔薛〕按前证属血气俱虚,急用十全大补汤;如不应,用参附、 附等汤。若汗多亡阳发痉,尤当用前药。王海藏先生云∶头汗出至颈而还,额上偏多,盖额为六阳之所会也,由虚热熏蒸而出。窃谓前证当以部位分之,额左属肝,额右属肺,鼻属脾,颐属肾,额属心,治者审之。一产妇略闻音响,其汗如水而昏愦,诸药到口即呕。余以为脾气虚败,用参、附末为细丸,时含三五粒,随液咽下,乃渐加之,至钱许,却服参附汤而痊。一产妇盗汗不止,遂致废寐,神思疲甚,口干引饮。余谓血虚有热,用当归补血汤以代茶;又以当归六黄汤,纳黄芩、连、柏炒黑,倍加人参、五味子,二剂而愈。
〔大〕凡产后忽冒闷汗出不识人,治用鸡子及竹沥二法,见前血晕。
〔薛〕前证属大虚,宜固元气为主。其汗不止,必变柔痉。东垣先生云∶妇人分娩,及半产漏下,昏冒目瞑,盖因血暴亡而火上炽,但补其血则神自昌。若常时血下,当补而升举其气。阳得血而神安,则目明矣。今立一方,以补手足厥阴之血,兼益阳气,名曰全生活血汤。
全生活血汤 治发热,自汗盗汗,目KT KT ,四肢无力,口干头晕,行步欹侧。
升麻 芍药(炒,各三钱) 柴胡 当归 防风 羌活 独活 葛根 甘草(炒,各二钱)川芎 本(各一钱五分) 生地黄 熟地黄(各一钱) 细辛 蔓荆子(各五分) 红花(三分)
上每服五钱,水煎热服。
麻黄根散 (二方) 治产后虚汗不止。
当归 黄 麻黄根 牡蛎( 为粉) 人参 粉草(各等分)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渣温服。
又方
当归 黄 (各一两) 麻黄根(二两)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渣服。
《千金》疗产后风虚,汗出不止,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
甘草(炙,一两) 附子(半个,炮去皮尖) 桂心 芍药(各一两半)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四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渣空心温服。(忌猪肉、冷水、生葱等物。)
《经效》疗产后汗出不止。
黄 (十二分) 白术 牡蛎( ) 茯苓 防风 麦门冬(去心) 生地黄(各八分)大枣(七枚)
上 咀,水二升,煮取七合,去渣,空心分温两服。
疗产后血气暴虚汗出。
淡竹叶煎汤三合,微温服之,须臾再服。
又方 马齿苋研取汁三大合,煮一沸,投蜜匙许,冷停顿服。(无新者,用干者煮汁入蜜服。)
止汗散 治产后盗汗不止,一应汗多者,皆可服。
牡蛎( ,研粉) 小麦面(炒令黄色,碾为粉)
上等分和匀,煮生猪肉汁调下二钱,无时。
人参汤 治产后诸虚不足,发热盗汗。
人参 当归(各等分)
上为末,以猪腰子一只,去脂膜,切小片子,以水三升,糯米半合,葱白两条,煮米熟,取清汁一盏,入药二钱,煎至八分,温服不拘时。
当归六黄汤 治气血虚热,盗汗不止;不应,加人参、白术。心血不足,加酸枣仁(炒。)
当归 熟地黄(自制) 黄 (炒,各二钱) 生地黄 黄柏(炒黑) 黄芩(炒黑)黄连(炒黑,各一钱)
上水煎服。
参附汤 治阳气虚寒,自汗恶寒,或手足逆冷,大便自利,或脐腹疼痛,吃逆不食,或汗多发痉等证。
人参(一两) 附子(炮,五钱)
上作一服,姜、枣水煎徐徐服。去人参加黄 ,名 附汤。
附汤 治阳气虚脱,恶寒自汗,或口噤痰涌,四肢逆冷,或吐泻腹痛,饮食不入,及一切虚寒等证。
黄 (一两) 附子(炮,五钱)
上作一剂,姜、枣水煎服。如不应,倍加附子,方得全济。
当归补血汤(见前。) 十全大补汤(见下虚羸。)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自汗
自汗者,不发表解肌自出汗也,伤风自汗也。伤风自汗,桂枝汤。伤寒自汗,脉沉数而实,表里俱热者,三阳合病自汗者,厥逆自汗者,头疼自汗者,伤寒自汗未解半入于里者,中暑自汗脉虚者,俱宜白虎汤(二十二)。伤寒寝汗不止,白虎汤加麻黄根、浮麦。伤寒汗下后,自汗、脉虚、热不已,白虎加人参、苍术服之,汗止身凉,通仙之法也。
中暑自汗,白虎汤,后以澹渗汤(二十五)调之。自汗多崔宣武人参石膏汤(三十六)。
《伤寒大白》:自汗
太阳症,自汗出,发热不解,恶风,脉浮缓,此风伤卫,宜解肌。仲景用桂枝汤,家秘用羌活防风汤。若太阳发热,自汗口渴,小便不利,此热结膀胱,仲景用五苓散,家秘用羌活木通汤。若太阳表邪已解,自汗发热,口渴不恶寒,此阳明里热自汗,宜用凉膈散、三黄石膏
汤、导赤各半汤。若大便不通,腹胀多汗,脉沉而数,此乃下症自汗也,宜用三承气汤。仲景下法,独详自汗条内者,以下法最怕表症不散,今自汗则表邪多解。以上论冬令伤寒,然亦可参治四时者。外有汗自出,身仍发热之冬温;有自汗出发热不恶寒而渴之温病;有发汗已,身灼热之风温;有汗出身热,口燥渴之暑病;有自汗出身灼热,烦闷口渴,长幼相似之温疫。此皆四时有汗之寒热病,而非冬月伤寒自汗症也。伤寒初起,里未郁热,用辛温散表。若三时寒热病,里先有热,后感风寒在表者,用麻、桂则碍里热,故化立辛凉散表、和解表里两法。发散太阳,羌独败毒散;和解太阳,羌活冲和汤;发散阳明,升麻干葛汤;和解阳明,干葛石膏汤;发散少阳,柴胡防风汤;和解少阳;小柴胡汤。若表散里热,仍照伤寒清里之法。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止。
此言太阳时候也。巳午主太阳,故太阳病多发辰巳时。太阳病欲解,必过辰巳午时至未方解也。
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
此明太阳病欲解,当必其脉浮先烦,知其汗出而解。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浮者,名为中风。
此条言发热汗出,脉浮缓,乃是风伤卫之中风症。以无汗有汗,分别中风伤寒。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申明太阳中风,因卫之阳分有邪,故脉浮缓;营之阴分无邪,故不紧而弱。卫阳有邪,则发热;营弱无邪,则不闭郁而汗自出。言翕翕发热,形容表邪拘紧之象。鼻鸣喘逆,表邪气粗也。干呕者,表邪呕恶也。故用桂枝汤,急解风邪。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此申明头痛发热自汗之中风,宜桂枝汤者。
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为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脏无他病,言无里症,但时有发热自汗表症,此卫气有病,当未发作时,先服桂枝汤发汗,则愈。
病尝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和谐故耳。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
此重明自汗出之病。营分本无病,因卫外之卫气,不谐和于营气,服桂枝汤,以和谐营气则病愈。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发汗后,饮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大凡汗出而喘,似太阳中风桂枝汤症,深恐误用桂枝,故曰若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即自汗喘热之表症,若身无大热,但可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盖麻黄与石膏同用,化辛温而为辛凉。麻黄同石膏,不惟散表,兼能清肺定喘。石膏得麻黄杏仁,不惟清肺,兼能散表。又云发汗后,饮水多,必水寒射肺而喘。若水灌之,则外闭毛窍,亦必喘。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前条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不可更用桂枝。此条下后汗出而喘,无大热,亦不可更行桂枝,亦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两条汗下不同,然汗出而喘无大热则同。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下利,此邪走肠胃,宜用下法。然发热呕吐,尚非承气症,故用大柴胡汤。
阳明病,脉迟,出汗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此申明阳明病,亦有自汗发热恶风寒中风者,但以脉迟不浮缓,别阳明也。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此申明阳明病,亦有无汗寒伤营症,但脉不紧,别阳明也。非教人必服麻、桂,当比例用方可也。
问曰∶阳明病外症云何,答云∶身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此申明阳明病里热外症形象,身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者。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 然而汗,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
此申明上章。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脉象症形,分详里症之大下未可下,微和胃气之次第轻重。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此言汗多而渴,宜生津退热,不可用猪苓汤。
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此一日一发似疟之症。言病患烦热汗出而解,至明日日晡,又见先寒后热,此阳明经似疟,脉实多汗,便结腹胀,宜承气汤下之。如尚有头痛恶寒发热表症,而见浮缓虚脉,尚宜桂枝汤汗之。
伤寒发热无汗,呕而不能食,而反汗出 然者,是转属阳明也。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微汗出也。
发热无汗太阳症,今有汗出而至 然者,转属阳明矣。故转属阳明,必 常有微汗出而不干。然虽属阳明,未见热结在里,故不用下法。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汗出热不解,蒸蒸常有汗者,属胃家里热,故与调胃承气汤。上条但 微汗不干,此条蒸蒸时汗外达,邪已入里,故立调胃承气汤,以示微下之意。
阳明病,其人多汗,汗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更莫复服。
较上章多谵语大便硬二症,故用小承气汤,但清胃热,谵语一止,莫再服。不服恐热气不清,多服恐无燥粪。
汗出谵语者,以有燥粪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之。过经乃可下,若下之太早,语言必乱。
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上章多汗亡津,肠中干结,内热谵语,未必燥屎,故用小承气汤。此章汗出谵语,且有燥屎在肠胃之中,乃是阳明风热,消津结硬,蒸其胃汁,外腾阴血阳津有立尽之势,则须下之。以表虚无邪,里实有热,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然立大下之法,又恐后人下早,故先戒曰∶过经表散,乃可下之。若下之太早,则表邪内攻,语言必乱而死矣。前四句,立大下法门;中三句,关防下早变症;末三句,缴前应下方法。失下恐津液立尽,早下恐变症不测。仲景岂以未过经而下早,变出内乱神明危恶之症,反轻言下之则愈,复立大承气大下危法于后。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言阳明病,则无太阳少阳表症。言汗多,则阳明表邪尽解。仍发热,乃是里热,蒸汗尽出,故用急下。前条言 蒸蒸汗出,初入阳明里症,用调胃承气,清胃热;中条言汗多,津液竭,大便硬,可用小承气微下;后条言谵语,有燥屎,当用大承气大下;此条总结上文,发热汗多,表解谵语,大便硬,有燥屎,已过经下症,当用急下、大下之法。
太阳病,项背强KT KT ,反汗出恶风者,桂枝葛根汤。
太阳病项,背强KT KT ,无汗恶寒,当用麻黄汤。太阳病,项背强KT KT ,反汗出恶风,当用桂枝汤。今用桂枝葛根汤,必汗出恶风,又兼见阳明症。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三阳合病,脉浮,大表脉也。上关上,少阳也。肝胆主目,合目则汗,盗汗也。虽不立方、然宜用小柴胡症。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屎。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前条三阳合病,发明脉浮大,上关上,目合则汗,以示少阳和解主治。此条三阳合病,发明腹满身重,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屎之里症,以示阳明清里主治。非表症,故发汗则谵语。非下症,故下之则额生汗。因手足冷,复戒之曰∶自汗出者,可用白虎汤。
桂枝汤 见恶寒。
羌活防风汤 见项强。
凉膈散 见发狂。
三黄石膏汤
黄连 黄芩 黄柏 石膏
上焦肺胃有热,蒸汗外出,用前方凉膈散。若二焦皆热,则用此方,兼治三焦。
导赤各半汤 见腹满痛。
败毒散 见发狂。
羌活冲和汤 见发热。
升麻干葛汤 干葛石膏汤 俱见寒热。
柴胡防风汤
柴胡 防风 荆芥 前胡
少阳自汗,亦有表里二条。若少阳表症多,宜散少阳表邪,当用此方。
小柴胡汤 见寒热头眩。
少阳表里皆热而自汗,不可单解表,宜用此方,以柴胡散少阳之表,黄芩清少阳之里。
知母石膏汤
知母 石膏 麦门冬 粳米
阳明纯表邪症,则用升麻干葛汤。表有邪,里有热,则用干葛石膏汤。若表邪已解,里热自汗,则以此方单清里热。
三黄解毒汤 见发狂。
三乙承气汤 见便结。
葛根黄连黄芩汤
葛根 黄连 黄芩 甘草
阳明里有燥热而自汗,用干葛石膏汤。阳明里有温热而自汗下利,则用葛根黄连汤。阳明受热,肺受火制,则用干葛芩连汤,兼清肺胃。然又有热在气分而多汗,则用干葛知母石膏汤。热在血分而多汗,又用升麻清胃汤。
十枣汤 见结胸。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 杏仁 甘草 石膏
汗出而喘,身无大热,且见于汗下后,乃是肺家内有积热,外冒寒邪。内有积热,外攻皮毛,故汗出;外有表邪,故发喘。此方妙在杏仁利肺气,借麻黄以散外寒,借石膏以清内热,从越婢汤中化出辛温变辛凉之法,并开后人双解肺经表里之法也。
大柴胡汤 见潮热。
甘草附子汤 见身痛。
甘草干姜汤 见烦躁。
芍药甘草汤 见烦躁。
桂枝葛根汤
桂枝 葛根 白芍药 甘草 大枣
太阳发热,项背强KT KT ,反汗出恶风者,当用桂枝汤。今加入干葛者,以项强自汗兼见阳明耳。
《伤寒括要》:自汗
(不因发散自然汗出也伤风则发热自汗中 则汗出恶风风湿则汗多而濡惟伤寒无汗及传者皆表虚也宜温之汗出不恶风寒里症也宜下之阳明发热汗多宜急下汗出如油如贯珠凝而不流皆死 将发披水盆中足露于外用糯米粉龙骨牡蛎为细末周身扑之)
太阳风伤卫.脉浮缓自汗.(桂枝汤)表虚.汗不止.(黄 建中汤)太阳过汗.遂漏不止.恶风者.(桂枝附子汤)阳明自汗.不恶风寒.反恶热.谵渴.便秘.(调胃承气汤)阳明自汗.小便不利.津液竭也.急下之.(大承气汤)肢冷.额上手背汗出.脉沉细.(四逆汤)自汗.小便难身不热.足冷.脉沉.(四逆汤加桂枝苓术)吐逆.厥冷.脉沉.身痛.大汗.(人参四逆汤加桂枝 术)
《普济方·针灸》:自汗
治多汗。穴玉枕治汗出。穴膈俞治多汗。四肢不举。少力。穴曲肘横文灸五十壮。长平灸五十壮。
治头项痛。历节汗出。穴飞扬 涌泉 颔厌 后顶治疟多汗。穴昆仑治温疟汗出。穴然谷治骨寒热。汗注不止。穴复溜治心痛汗出。穴大敦治汗出。穴缺盆治风汗出。穴中府治汗出而寒。穴少商治汗出。穴冲阳治热病烦心。心闷。先手臂身热。螈 唇口聚。鼻张。目下。汗出如珠。穴列缺 曲池治汗出寒热。穴五处 攒竹 正营 上脘 缺盆 中府治汗出衄血不止。穴承浆治汗出而呕 。穴百会治热病汗出。目厥足清。又治汗不出。厥。手足清。穴大都治寒热无所安。汗出不止。风逆。四肢肿。穴复溜治热病烦心。足寒清。多汗。先取然谷。后取太溪。大指间动脉皆先补之。
治汗出。穴列缺 肺俞 心俞治多汗疟病。穴 。灸五十壮。
《济阴纲目》:自汗
大全云∶产后虚汗不止者,由阴气虚,而阳气加之,里虚表实,阳气独发于外,故汗出也。血为阴,产则伤血,是为阴气虚也,气为阳,其气实者,阳加于阴,故令汗出,而阴气虚弱不复者,则汗出不止也。凡产后血气皆虚,故多汗,因之遇风则变成痉,纵不成痉,亦虚乏短气,身体柴瘦,唇口干燥,久则经水断绝,由津液竭故也。(夫汗者,阳之气,阴气不复,则阳无所归以入于阴,故虚阳上浮于外而为汗耳。世常谓汗多成痉,而失言因而遇风变痉之理,又不成痉而短气柴瘦者,此变热也,省之省之)
薛氏曰∶按前证属血气俱虚,急用十全大补汤,如不应,用参附 附等汤,若汗多亡阳发痉,尤当用前药。王海藏先生云∶头汗出,至颈而还,额上偏多。盖额为六阳之所会也,由虚热熏蒸而出。窃谓前证当以部位分之,额左属肝,额右属肺,鼻属脾,颐属肾,额属心,治者审之。(亡阳发痉,用十全大补参附 附之类,必审其所以而用,毋泛泛执以为是也。而额汗当分部位,似近于迂,临症尤宜详悉,盖肾液入心为汗,于理须究)
一产妇略闻音响,其汗如雨而昏愦,诸药到口即呕。余以为脾气虚败,用参附末为细丸,时含三五粒,随液咽下,乃渐加至钱许,却服参附汤而痊。(其始也,妙在为丸少,其继也,宜大剂汤煎服)
一产妇盗汗不止,遂致废寝,神思疲甚,口干引饮。余谓血虚有热,用当归补血汤以代茶,又以当归六黄汤纳黄芩连柏炒黑,(代茶炒黑之理可法),倍加人参五味子,二剂而愈。
大全云∶凡产后忽冒闷汗出,不识人,治用鸡子及竹沥二法。(见前血晕)
薛氏曰∶前证属大虚,宜固元气为主,其汗不止,必变柔痉。(前论汗出因风变痉之说居优,不然即谓之脱阳矣,此大补法所当施也)东垣先生云∶妇人分娩及半产漏下,昏冒目瞑,盖因血暴亡,而火上炽,但补其血,则神自昌,若常时血下,当补而升举其气,阳得血而神安,则目明矣。今立一方,以补手足厥阴之血,兼益阳气,名曰全生活血汤。
黄 汤 治产后虚汗不止。
黄 (二钱) 白术 防风 熟地黄 牡蛎( 为粉) 白茯苓 麦门冬(去心) 甘草(炙,各五分)
上切作二服,加大枣一枚,水煎服。(黄 得防风,其功愈大,为易于固表也,而黄 二钱,防风五分,大约足矣,牡蛎肾家药也,以肾液入心为汗,故止汗又宜固肾,其他可意解矣)
麻黄根散 治产后虚汗不止。
当归 黄 (炒) 麻黄根 牡蛎粉 人参 甘草(炙,各等分)
上锉,每服四钱,水煎服。(麻黄气悍而轻,阳药也,用其根,用其阳中之阴耳,非从阳引阴归根之意乎,要知用药自有至理)
止汗散 治产后盗汗不止,一应汗多者,皆可服。
牡蛎( 成粉) 小麦麸(炒令黄色,碾成粉,各等分)
上和匀,煮生猪肉汁调下二钱,无时。(小麦生于阳至,成于阴至,内阳而外阴也,今用其麸,亦用其阳中阴耳,且汗为心液,而小麦养心,用其麸敛心液也。又肾之液入心为汗,而猪水畜也,调以肉汁,能不又归之肾乎。服无时者,以此药力缓功迟,宜频服多服耳)
当归二黄汤 治产后自汗盗汗,胃气虚弱,服别药则呕吐不能入。
当归 黄 (各一两) 麻黄根(半两)
上 咀,每服三钱,水煎服。(麻黄根引阳归阴,因其性也,白芍药抑肝敛阴,用其酸也,当归、黄 原有补血汤之变,据愚见从本方立法,以黄 为君者,得正也。阳加于阴谓之汗,阴加于阳之药而反治之,则汗自止矣。立方大意如此,所谓逆者正治也)
一方无麻黄根,用白芍药。
当归六黄汤 治血气虚热,盗汗不止。
当归 黄 (炒) 熟地黄(各二钱) 生地黄 黄柏(炒黑) 黄芩(炒黑) 黄连(炒黑,各一钱)
上水煎服,不应加人参白术,心血不足加酸枣仁。
人参汤 治产后诸虚不足,发热盗汗。
人参 当归(各等分)
上为末,以猪腰子一只去脂膜,切小片子,以水三升,糯米半合,葱白两条,煮米熟,取清汁一盏,入药二钱,煎至八分,温服不拘时。(此方以气血为主,而引经之妙在猪肾,然糯米养阴,葱白发散,何为用之,然汗不以奇,下不以耦,故葱白不单用,而又熟之于米,又非引阴意乎。噫,有深思焉)
参附汤 治阳气虚寒,自汗恶寒,或手足逆冷,大便自利,或脐腹疼痛,吃逆不食,或汗多发痉等证。
人参(一两) 附子(炮,五钱)
上作一服,加姜枣水煎,徐徐服。(此无上救急神方,乃回阳返本之道,惟四肢厥冷,汗出如雨者宜之)
附汤 治阳气虚脱,恶寒自汗,或口噤痰涌,四肢逆冷,或吐泻腹痛,饮食不入及一切虚寒等证。
黄 (一两) 附子(炮,五钱)
上作一剂,加姜枣水煎服,如不应,倍加附子,方得全济。(二方一用参,一用 ,一固表气,一补里气,自是不同。用药者当于此际审其内外有无而求责焉,庶近道矣。所谓有者求之,无者求之也,至哉言乎)
千金方 疗产后风虚汗出、小便短少,四肢拘急,难以屈伸。
甘草(炙,一两) 附子(炮) 桂心 芍药(炒,各一两半)
上锉,每服三钱,加生姜四片,枣一枚,水煎服,忌猪肉、冷水、生葱等物。(用桂枝汤以治风,加附子以治虚,即桂枝加附子汤也,乃仲景法,以四肢拘急,故用此方,不然胡为用此)
全生活血汤 治产后冒闷发热,自汗盗汗,目 ,四肢无力,口干头晕,行步欹侧。
升麻 芍药(炒,各三钱) 当归 柴胡 防风 羌活 独活 葛根 甘草(炒,各一钱) 川芎 本(各一钱五分) 生地黄 熟地黄(各一钱) 细辛 蔓荆子(各五分) 红花(三分)
上锉,每服五钱,水煎,热服,(此方以风升之剂而治自汗盗汗,谁其信之。然东垣主此汤者,益阳焉。《素问》曰∶阴者从阳而亟起也。阴不从阳则阳外散,故多汗也。而升麻葛根升阳明之气,柴胡、防风升厥阴之气,羌活、 本升太阳之气于背,细辛、独活升少阴之气于前,蔓荆子凉诸经之血,甘草和诸阳之气,四物养血于诸阴之经,红花活血于诸阳之络。然则升而不敛,非所以藏阴,故用白芍为君;升而太过,非所以益气,故用甘草为佐。言虽如此,谁敢用也。观其曰冒闷发热,口干头晕,行步欹侧,皆邪客经络也,以邪客经络,两者不和,故为自汗盗汗之症,以此方和之,则外者得入,内者得出,使经络通,邪气散,阴阳和,筋骨用矣,而安有以上诸症也)
《伤寒六书》:自汗
自汗者,卫为邪干,不能固密,腠理疏而汗出,为有表里虚实之分。若恶风寒,自汗出者,皆因太阳表证未解,冬用桂枝汤,余月加减冲和汤。若汗后恶风寒,皆为表虚,汗不止,黄 建中汤。
与夫太阳证,发汗,遂漏不止,为亡阳,术附汤。若自汗出,不恶风寒,则为表证罢而里证实也,承气汤下之。若小便自利,汗出者,津液少也,急下之。汗出而渴,小便难者,五苓散利之。后或汗出如油,贯珠不流,喘而不休者,卫气绝矣,皆不治也。
《伤寒六书》:自汗
卫气者,所以肥腠理而固津液者也。卫为邪所干,不能卫护于外,由是而汗出焉。且自汗者,有表里虚实之分。若自汗出,恶风寒,为表未解,当解肌,以致汗泄恶风,与汗后恶寒,皆为表虚,必用温剂。若汗出,不恶风寒,则为表解里未和,从下之。设或汗出发润,如油如珠,凝而不流,皆不可治也。
太阳中风,自汗,脉浮缓,桂枝汤。汗出而渴,小便难,五苓散;不渴者,茯苓甘草汤。自汗出,小便难,而用桂枝,惟加芍药、甘草。自汗出,小便不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桂枝附子。
阳明汗多而渴,发热谵语,大便硬,调胃承气汤。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恶风寒,桂枝附子汤。若小便自利而汗出,为津液少,不可攻利,宜蜜导煎通之。若汗多者,胃汁干,急下之,大承气汤。
汗多而渴,勿用五苓散。汗不止,无他证者,温粉扑之。
服桂枝汤,大汗出,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下后不可更用桂枝汤。若汗而喘,无大热者,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明理论》:自汗
伤寒自汗.何以明之.自汗者.谓不因发散而自然汗出者是也.内经曰.阳气卫外而为固也.卫为阳.言卫护皮肤.肥实腠理.禁固津液.不得妄泄.汗者干之而出.邪气干于卫气.气不能卫固于外.则皮肤为之缓.腠理为之疏.由是而津液妄泄.然润. 然出.谓之自汗也.如发热自汗.出而不愈.此卫气不和.风邪干于卫也.太阳中 .汗出恶寒.身热而渴者.暑邪干于卫也.多汗出而濡.此其风湿甚者.湿邪干于卫者也.是知卫气固护津液.不令妄泄.必为邪气干之而出也.风寒暑湿之毒.为四时之气.中人则为伤寒.风与暑湿为邪.皆令自汗.惟寒邪伤人.独不汗出.寒伤荣而不伤卫.卫无邪气所干.则皮腠得以密.津液得以固.是以汗不出也.及其寒渐入里.传而为热.则亦使自汗出也.盖热则荣卫通.腠理开而汗泄矣.然自汗之证.又有表里之别焉.虚实之异焉.若汗出恶风.及微恶寒者.皆表未解也.必待发散而后愈.至于漏不止而恶风.及发汗后恶寒者.又皆表之虚也.必待温经而后愈.诸如此.皆邪气在表也.若汗出不恶寒者.此为表解而里未和也.经曰.阳明发热汗出.此为越热.又曰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又非若邪气在表而汗出之可缓也.伤寒自汗之证为常也,设或汗出发润.与其出之如油或大如贯珠.着身出而不流.皆为不治之证也.必手足俱周.遍身悉润. 然一时间许.烦热已而身凉和.乃为佳矣.此则阴阳气和.水升火降.荣卫通流.邪气出而解者也.内经曰.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此之谓也.
《卫生易简方》:自汗
治诸虚不足及大病后体虚常自汗 用黄 、麻黄根、牡蛎米泔浸,火 赤,等分。每服三钱
治盗汗 用麦面作丸子,淡煮,临卧吃少许,空心服妙香散。
又方 用浮麦一抄煎汤,调防风末二钱服,或用牡蛎散。
又方 用椒目微炒,为末。每服半钱匕,以猪上唇煎汤一合调,临卧服,无不效。盖椒能行水,及治水蛊。
又方 用豉一升微炒,酒三升,渍三日取汁,冷暖任服,三两剂即止。
又方 用五倍子末以唾调,填满脐中缚定,一宿即止。
治自汗头眩,痰逆恶心 用抚芎、白术各炒、橘红各一两,甘草炙半两。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七片,煎八分,温服。
治气虚阳弱,虚汗不止,肢体怠倦 用黄 蜜炙、附子炮去皮脐等分,锉细。每服四钱,水
治盗汗并阴汗出不已 用牡蛎生为末。掺有汗处,不过三次即止。
治夜汗不止 用黄 、白术、防风等分。每服五、七钱,水盏半,煎七分,温服。恶寒加桂枝。
《医述》:自汗
伤风,则恶风自汗;伤湿,则身重自汗;中暑,则脉虚自汗;中 ,则烦渴自汗;湿温,则妄言自汗;风温,则鼾睡自汗;霍乱,则吐利自汗;柔痉,则搐搦自汗;阳明,则恶热潮热自汗;阴虚,则身倦自汗;亡阳,则遂漏不止自汗。凡发热下利,汗不止者死;汗出如油,喘不休者死;汗冷肢厥,脉脱者死。(《全生集》)
《医效秘传》:自汗
自汗者,不因发散而自然汗出者是也。盖卫为阳,能护卫皮肤,肥实腠理,禁固津液不得妄泄。若邪干于卫,不能卫固于外,则皮肤为之缓,腠理为之□,由是净液妄泄,濈濈然润,??然出,谓之自汗也,故曰风暑湿邪干之,皆令自汗。惟伤寒人独不出汗,因伤营而不伤卫,以寒气收藏故也。若寒渐入里,传而为热,亦令汗出,以热则营卫通,腠理开,而汗泄矣。然自汗之症,又有表里之别,虚实之异。
若汗出恶风,及微恶寒,皆表未解,必待发散而后愈。至于漏不止而恶风,及发汗后恶寒,又皆表虚,必得温经而后愈。大抵伤风则恶风自汗,伤湿则身重自汗,中暑则脉虚自汗,中暍则烦渴自汗,湿温则妄言多汗,风温则鼾睡自汗,霍乱则吐泻自汗,柔痉则搐搦自汗,阳明则潮热自汗,阴虚则身倦自汗,亡阳则遂漏不止自汗,各开本条,不及细详。设或汗如贯珠,喘而不休,又为卫绝不治之症也。
《医学纲目》:自汗
□
〔《素》〕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全文见五脏。)阳加于阴谓之汗。(阴阳别论 阳气入内,加于阴气也。凡伤寒始病脉浮,至汗出则沉入内,加于阴也。)
□
〔垣〕表虚自汗,秋冬用桂枝,春夏用黄 ,能治虚劳自汗。(脉证有寒者亦用桂枝,无寒者用黄 。)
□
〔无〕牡蛎散治诸虚不足,及新病暴虚,津液不固,体常自汗。(许学士方亦治盗汗不止。)
黄 麻黄根 牡蛎( 研)
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小麦一百粒,煎至八分,不拘时服。
□
〔垣〕周卫汤治湿胜自汗,补卫气虚弱,表虚不任外寒。
黄 麻黄根(各一钱) 生甘草(五分) 猪苓 羌活(各七分) 麦门冬(三分) 归梢(五分)生地(三分) 生黄芩(五分) 五味子(七粒) 苏木 红花(各一分) 半夏(汤洗七次,五分)
上 咀,如麻豆大。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中风症必自汗,汗多不得重发汗,故禁麻黄而用根节也。
张芸夫,己酉四月,天寒阴雨,寒湿相杂,因官事饮食失节,劳役所伤。病解之后,汗出不止,沾濡数日,恶寒,重添浓衣,心胸闷躁,时躁热,头目昏愦,壅塞,食少减。此乃胃外阴火炽甚,与夫雨之湿气挟热,两气相合,令湿热大作,汗出不休,兼见风邪,以助东方甲乙。以风药去其湿,以甘药泻其热,羌活胜湿汤主之。
甘草(炙,三钱) 黄 (七分) 生甘草(五分) 生黄芩(三分) 防风(三分) 酒黄芩(三分)人参(三钱,以助气益胃。以上药泻胸中热) 本(三分) 独活(二分) 升麻(五分) 川芎(三分)柴胡(五分。以上风药胜其湿) 细辛 蔓荆子(各三分) 薄荷(一分。以上清利头目)
上作一服,水二盏,煎一盏半,后入细辛等四味,再熬至一盏,去渣热服。一服而止,诸症悉去。
□
〔丹〕人参、黄 少佐桂枝汤,甚者附子亦可用。
□
〔严〕 附汤治气虚阳弱,虚汗不止,肢体倦怠。
黄 (去芦,蜜炙) 附子(炮去皮脐。各等分。)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十片,煎八分,食前温服。
□
〔《本》〕补精气,止肝邪,平补五脏虚羸,六腑怯弱,充肌肤,进饮食。人参丸。
人参 山药 白术 白茯苓 石斛 黄 (取头末) 五味子(各一两)
上为细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饮下,久服不热,尤宜少年。
平人气象论云∶尺涩脉滑,谓之多汗。王注谓尺肤涩,而尺脉滑也。肤涩者,荣血内涸。
又《针经》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脱。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按此二经论自汗多而血涸津脱者,其治法乃东垣正阳汤,用炒黄柏、知母及当归六黄汤之类是也。汗,以脏腑言之,皆属心。经云∶心为汗。《难》云∶肾邪入心,为汗出不可止者是也。
□
〔垣〕或问湿之与汗,阴乎阳乎?予应之曰∶西南坤土也,在人则为脾胃。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湿主淋淫,骤注者,湿胜也,阴滋其湿,为露为雨,此阴寒隔热火也。隔者,解也。阴湿寒下行,地之气也。仲景云∶汗多则亡阳,阳去则阴胜也。重虚则表阳虚极矣,甚为寒中湿胜,则音声如从瓮中出,若中水也。相家有言,土音如居深瓮里,言其壅也,远也,不出也,其为湿也审矣。又知此二者,亦为阴寒。《内经》云∶气虚则外寒,虽见热中,蒸蒸为汗,终传大寒。知始为热中者,表虚无阳,不任外寒,终传为寒中者,多成痹寒矣。夫色以候天,脉以候地。形者,乃候地之阴阳也。故以脉气候之,皆有形之可见者也。
上湿胜自汗,治法并见阴虚条。
□
〔丹〕痰症亦有汗。火气上蒸,胃中之湿,亦能作汗,可用凉膈散。
□
〔《素》〕帝曰∶有病身热懈惰,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岐伯曰∶病名酒风。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病能篇 麋衔一名薇衔,俗名吴风草。)
□
〔河〕白术散治饮酒中风,汗多不可单衣,食则汗出如洗,久不治,必为消渴症。
牡蛎( ,三钱) 白术(一两二钱) 防风(二两半)
上为末,每服一钱,温水调下,不计时。如恶风,倍防风、白术。如多汗面肿,倍牡蛎。
酒风,一名漏风。经云∶饮酒中风,则为漏风。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喘息恶风,衣裳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此即酒风同治也。凡五脏风,皆自汗恶风。(经文见风门。)
□
〔丹〕周师脉弦,左大于右不数,身易得汗,小便赤,口燥,此为虚。
白术 陈皮 归尾 青皮(各半两) 白芍药 人参(各七钱) 黄芩 川芎(各三钱) 木通(二钱)甘草(炙,五钱)
分九帖,煎三之一,稍热饮之,煎药下保和丸二十粒。
动而汗出,有虚者,有热者。
□
〔垣〕安胃汤治因饮食汗出,日久心中虚风,虚邪令人半身不遂。见偏风痿痹之病,先除其汗, 悍之气,按而收之。
黄连(去须) 五味子 乌梅(去核) 生甘草(各五分) 熟甘草(三分) 升麻梢(二分)
上 咀,分作二服,每服水二盏,煎一盏去渣,温服食远。忌湿面酒五辛大料物之类。
□
刺灸 汗出有二∶
其一取肺。经云∶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输,背三节五椎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者是也。
其二取手足少阳。经云∶三焦手少阳之脉,所生病者,汗出,目锐 痛,颊痛,耳后痛。
胆足少阳之脉,所生病者,汗出振寒,疟,皆视盛虚热寒陷下而施补泻疾留灸也。
□
〔《素》〕肺脉 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今不复发散也。(脉要精微论 灌汗谓汗多如灌洗之状,病能论云∶汗出而浴,亦此义也。)
肺脉缓甚,多为汗。(全文见治虚实法。)
《医学纲目》:自汗
□
〔成〕自汗者,谓不因发散而自然汗出也。
问曰∶阳明外症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伤寒转属阳明者,其人 然微汗出也。
□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汗出身热不恶寒,便谵语者,宜承气汤。(论见谵语。)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
〔许〕有人患伤寒,目痛,鼻干,不得卧,大便不通,尺寸脉俱大,已数日。一夕汗出,予谓速以大柴胡汤下之,医骇曰∶阳明自汗,津液已涸,法当用蜜煎,何苦须用下药。予谓曰∶子虽知蜜煎为稳当,还用大柴胡汤,此仲景不传之妙,公安能知之。予力争,竟投大柴胡汤二帖,愈。仲景论阳明之病,多汗者,急下之。人多谓已是自汗,若又下之,岂不表里俱虚。又如论少阴云,少阴病一二日,口干燥者,急下之。人多谓病发于阴,得之日浅,但见干燥,若更下之,岂不阴气愈甚。举此二端,则其可疑者不可胜数,此仲景之书,世人罕能读也。予谓仲景称急下之者,亦犹急当救表急当救里之说。凡称急者有三变。谓才觉汗未至津液干燥,便速下之,则为径捷,免致用蜜煎也。若胸中识得了了,自无可疑,若未能了,误用之,反不若蜜煎之为稳也。
阳明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心愦愦,反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躁不得眠。若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 ,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注云∶脉浮发热口苦者,邪在表;脉紧自汗腹瞒不恶寒者,邪在里,此表里俱有邪宜和解。)
阳明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 然汗出而解,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 然汗出,此欲作痼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为柔 。(论见 。)太阳病,吐后汗出,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曰小逆。(论见发热。)
汗出身热不恶寒,里症,前条阳明病是也。汗出身热恶风寒者,宜桂枝汤。(论见发热。)兼项强痛者,桂枝加葛根汤。(论见项强。)兼骨节烦疼,不得屈伸,小便不利者,甘草附子汤。(论见风湿身热条。)若发汗后遂漏不止,恶风者,桂枝附子汤。(论见后条。)若夏月中暑,自汗,身热恶寒,脉微弱,口渴足冷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论见中者。)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汗出心下痞满有二症∶其痞按之濡软不痛而恶寒者,宜附子泻心汤;其痞按之硬,引胁痛,而身体不恶寒者,宜十枣汤。(方论见痞条。)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
附子(制,一个) 桂枝(去皮,二两) 生姜(一两半) 甘草(炙,一两) 大枣(六枚)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
〔许〕有一人得太阳症,因发汗,汗不止,恶风,小便涩,足挛而不伸。予诊其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予曰∶在仲景方中有两症,大同而小异。一则小便难,一则小便数,用药少瘥,即有千里之失。仲景第七症云∶太阳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第十六症云∶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以桂枝汤攻表,此误也,得之便数,咽中干,烦躁吐逆。
一则漏风小便难,一则自汗小便数,或恶风,或恶寒,病各不同也。予用第七症桂枝加附子汤,三啜而汗止,佐以甘草芍药汤,足便得伸。
二阳并病,太阳病发汗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其人面赤,躁烦短气,不知痛处,但坐更发汗则愈。(论见面赤。)
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浮汗出,身重多眠,宜葳蕤汤。(论见风温。)
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之。(论见不得眠。)
动气在左,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 ,此为逆,难治。(治法见后续条。)
汗下后,汗出而喘者,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下后利不止,脉促,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论俱见喘。)
汗出下利,热不去,厥逆恶寒者,四逆汤。
下利清谷者,通脉四逆汤。(论俱见下利。)汗出下利有微热者,其脉数自愈,脉紧未愈。(论见下利。)
六七日后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论见下利。)
脉紧反汗出,而咽痛吐利者,少阴病亡阳。吐利汗出,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者,四逆汤。吐利止,汗出而厥,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论并见吐利。)
脉阳微而汗出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明汗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脉浮自汗,若小便数,脚挛急者,不可与桂枝汤。
《医学纲目》:自汗
□
〔钱〕治病有等∶张氏三子病,大者汗遍身,次者上至顶下至胸,小者但额有汗,众医以麦煎散治之不效。钱曰∶大者与香瓜丸,次者与益脾散,小者与石膏汤。各五日而愈。
香瓜丸
胡黄连 大黄瓜(黄色者,一个) 大黄(湿纸裹,煨) 柴胡(去芦) 鳖甲(醋炙黄)黄柏 黄连 芦荟 青皮(各等分)
上除黄瓜外,同为细末,将黄瓜割其头,填入诸药至满,却盖口,用杖子插定,火内煨熟,将黄瓜及药同用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三丸,食后冷浆或新水下,大者五七丸,不过十丸。
胃怯,汗上至顶,下至脐,此胃虚,当补胃,益黄散主之。
□
〔钱〕六阳虚,汗上至顶不过胸也,不须治之。喜汗,浓衣卧而额汗出也,止汗散主之。
《医学心悟》:自汗
问曰∶自汗何以是阳明腑病?答曰∶伤寒在表,则腠理致密而无汗;入腑,则热气发越而汗自出矣。今无汗忽变为有汗者,乃热邪入腑,熏蒸如鼎沸然,故令汗出也。又问曰∶自汗有用桂枝,乃桂枝加附子汤者,何也?答曰∶自汗用桂枝者,太阳伤风症也;用桂枝加附子汤者,因发汗太多,遂漏不止,恶风寒而为表虚也。若阳明腑病,燥渴谵语,孰敢用桂枝者?仲景于桂枝加附子条下,注曰不呕不渴。可见阳明燥渴,则无用桂枝之理矣。大抵头痛发热悉具者,伤风自汗也;因发汗遂漏不止者,阳虚自汗也;烦躁口渴,能消水,不恶风寒而反恶热者,阳明腑病自汗也。又问曰∶直中证,亦自汗,何也?答曰∶直中证,冷汗自出,脉沉迟,手足厥冷,乃真阳衰微之象,与阳明胃热自汗,熏蒸腾沸之状,天渊相隔矣。
又问曰∶中暑自汗,亦口渴,何以别之?答曰∶中暑自汗,口虽渴,脉必弦细芤迟也。经云∶脉盛身热,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实者、人参白虎汤,虚者、十味香薷饮主之
《伤寒寻源》:自汗
太阳病惟寒伤营者无汗.此外若风湿暑热之邪.初起即令汗自出.至一入阳明.即寒伤营者.其始发热无汗.至此亦 然汗出.而不恶寒反恶热矣.此之自汗.皆不得以表虚论治也.有邪在于表.汗出不彻.应须再汗而愈者.经云.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又曰.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盖麻黄乃发汗之峻剂.惟无汗者宜之.桂枝则于发汗之中.仍寓固卫之气.故汗出而复发其汗者.不取麻黄而取桂枝也.
经云.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以酒客不喜甘故也.盖酒气与谷气相并.其中必热.故不可与桂枝.以其人湿热重故也.酒客如此.则凡病之因暑湿而起者.其不宜桂枝更明矣.其有因里实而汗自出者.经云.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又云.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盖里气既通.则邪热下行而汗自止矣.
又有汗多亡津液.而邪犹在于经.未入于府者经云.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盖必急救其阴.则烦渴除而汗亦止矣.更有汗多亡阳者.经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又云.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盖必以附子合芍药以温经固卫.则阳回而汗自 .则同一汗出.而虚实寒热.治又不同矣.
阴病不得有汗.其有汗出如油.喘而不休.以及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皆死病也.其间有可治者.如经云.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又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支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此皆急温之证.不可须臾缓也.
《伤寒指掌》:自汗
卫气者.护卫皮肤腠理也.邪气干之.则卫气不能外固.而津液走泄. 然汗出矣.风与暑湿之邪.
皆令自汗.寒邪伤于营卫.则肤腠闭密.故无汗.及邪传里为热.则营卫通.腠理开.亦令汗自出矣.
邵评∶寒邪在表则无汗.风暑湿邪及邪传里.俱有自汗.
若汗出恶风.及微恶寒者.皆表未解.而为阳明表症.宜解肌.桂枝汤.至于漏不止而恶风.及发汗后反恶寒者.此属表虚.宜温之.玉屏风加附子.
邵评∶表邪与阳虚自汗异治.
若身热汗出.不恶风寒者.此为表解.属里.为阳明本病.大热烦渴.白虎症.便硬谵语.承气症.
邵评∶自汗属阳明.有经热腑实之不同.
似阳明症 一曰柔痉.发热汗出.不恶寒.似阳明.而身反张为异.一曰风温.汗出身热.似阳明.
而脉浮身重多眠为异.(以上参准绳)
邵评∶柔痉与风温二症.俱有自汗.似属阳明.察其见症非阳明.恐人误认.故特揭出.
伤寒奥旨云.伤风则恶风自汗.伤湿则身重自汗.中暑则脉虚烦渴自汗.湿温则妄言自汗.风温则鼾眠自汗.柔痉则搐搦自汗.阳明则潮热自汗.劳倦则身倦自汗.亡阳则漏不止自汗.
邵评∶自汗各有因.当分因施治.
《温疫论》:自汗
自汗者,不因发散,自然汗出也。伏邪中溃,气通得汗,邪欲去也。若脉长洪而数,身热大渴,宜白虎汤,得战汗方解。里证下后,续得自汗,虽二三日不止,甚则四五日不止,身微热,热甚则汗甚,热微汗亦微,此属实,乃表有留邪也,邪尽汗止。汗不止者,宜柴表当盛暑,多作自汗,宜下之。白虎证自汗详见前。若面无神色,唇口刮白,表里无阳证,喜热饮,稍冷则畏,脉微欲绝,忽得自汗,淡而无味者为虚脱,夜发则昼死,昼发则夜亡,急当峻补,补不及者死。大病愈后数日,每饮食及惊动即汗,此表里虚怯,宜人参养荣汤倍黄。
《医宗金鉴》:自汗
表虚自汗玉屏风,甚者桂枝加附从,裹实自汗用白虎,便秘调胃承气攻。
[注]
表虚濈濈自汗,玉屏风散主之,若恶寒冷,阳气虚也,桂枝汤加附子固之,阳明里实,蒸蒸自汗,用白虎汤清之,便秘者,以调胃承气汤攻之。
(玉屏风散)黄耆蜜炙防风白术土炒水煎服。
(方歌)
表气虚弱时自汗,玉屏风治颇相宜,黄耆防风炒白术,水煎温服不拘时。
(桂枝加附子汤)白芍药桂枝甘草炙附子制引用姜枣水煎服。
(方歌)表气虚弱甚,桂枝汤最良,芍药桂枝草,加附病渐康。
(白虎汤)方见里热(调胃承气汤)方见里热。
《幼科心法要诀》:自汗
表虚自汗玉屏风,甚者桂枝加附从,里实自汗用白虎,便秘调胃承气攻。
【注】表虚 自汗,玉屏风散主之。若恶寒冷,阳气虚也,桂枝汤加附子固之。阳明里实,蒸蒸自汗,用白虎汤清之。便秘者,以调胃承气汤攻之。
玉屏风散
黄 (蜜炙) 防风 白术(土炒)
水煎服。
【方歌】表气虚弱时自汗,玉屏风治颇相宜,黄 防风炒白术,水煎温服不拘时。
桂枝加附子汤
白芍药 桂枝 甘草(炙) 附子(制)
引用姜枣,水煎服。
【方歌】表气虚弱甚,桂枝汤最良,芍药桂枝草,加附病渐康。
白虎汤
调胃承气汤
《杂病治例》:自汗
气虚、湿热、阳虚。
助阳 参术中佐以桂枝,甚者附子。
下 火气上蒸于胃作汗者,凉膈散。
补 心虚者,砺粉丸补之。
扑敛 牡蛎、麸皮、麻黄根、 本、糯米、防风、白芷,为末,周身扑之。
封脐 何首乌末,津调封之。
消导 脾胃有食积,热而自汗,须导之,脾积丸。
《证治准绳·类方》:自汗
桂枝汤 治伤寒脉浮,自汗恶寒。(方见伤湿。) 术附汤 治中湿脉细,自汗体重。(方见心痛。) 防己黄 汤(见身重。) 当归六黄汤(见盗汗。)
黄 建中汤 治血气不足,体常自汗。
黄 桂(各一钱半) 白芍药(三钱) 甘草(一钱)
每服五钱,水一盅半,姜五片,枣二枚,煎八分,去滓,入稠饧一大匙,再煎服。旧有微溏或呕者,不用饧。
附汤(《济生》) 治气虚阳弱,虚汗不止,肢体倦怠。
黄 (去芦,蜜炙) 附子(炮,去皮脐。各等分)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生姜十片,煎八分,食前温服,未应更加之。
参附汤 治真阳不足,上气喘急,自汗盗汗,气短头晕。
人参(一两) 附子(炮,去皮脐,半两)
上分作三服,姜水煎。
黄 六一汤 治男妇诸虚不足,肢体劳倦,胸中烦悸,时常焦渴,唇口干燥,面色痿黄,不能饮食。常服平补气血,安和脏腑。
黄 (六两,去芦,蜜炙) 甘草(一两,炙)
每服五钱,水一盏,枣一枚,煎七分,不拘时温服。一方,加白术、白芍药。
玉屏风散(《得效》)
防风 黄 (各一两) 白术(二两)
每服三钱,水二盏,姜三片,煎六分,不拘时温服。
调卫汤(东垣) 治湿胜自汗,补卫气虚弱,表虚不任外寒。
黄 麻黄根(各一钱) 生甘草 当归梢 生黄芩 半夏(汤洗七次,各五分) 猪苓 羌活(各七分) 麦门冬(去心) 生地黄(各三分) 五味子(七粒) 苏木 红花(各一分)
上 咀如麻豆大,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中风证必自汗,汗多不得重发,故禁麻黄而用根节也。
羌活胜湿汤
甘草(炙,三钱) 黄 (七分) 生甘草(五分) 生黄芩 酒黄芩(各三分) 人参(三钱,助气益胃,以上药泻胸中热) 川芎 本 防风(各三分) 独活(二分) 升麻 柴胡(各五分,以上风药胜其湿)
细辛 蔓荆子(各三分) 薄荷(一分,以上清利头目)
上作一服,水二盏,煎一盏半,后入细辛等四味,再煎至一盏,热服。
七气汤(见气。)
理气降痰汤
桔梗 枳壳(麸炒) 橘红 半夏(曲炒) 茯苓(去皮) 香附(童便浸) 贝母(各一钱二分) 桂枝甘草(各五分)
水二盅,煎八分,食远服。
凉膈散(见发热。)
建中汤 治表虚自汗。
芍药(五钱) 官桂 甘草(炙。各二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枣二枚,煎至一盅,食前服。本方加黄 二钱,名黄建中汤,治虚劳自汗;加当归,名当归建中汤,治妇人血虚自汗;其自汗漏不止者,加桂一钱,熟附子半个,名桂枝附子汤,煎,空心服。
白术散(《宣明》) 治虚风多汗,食则汗出如洗,少气痿劣,久不治,必为消渴证。
牡蛎( ,三钱) 白术(一两二钱半) 防风(二两半)
上为末,每服一钱,温水调下,不拘时候。如恶风,倍防风、白术;如多汗面肿,倍牡蛎。
安胃汤(东垣) 治因饮食汗出,日久心虚,风虚邪入,令人半身不遂,见偏风痿痹之病,先除其汗, 悍之气,按而收之。
黄连(去须) 五味子 乌梅肉 生甘草(各五分) 熟甘草(三分) 升麻梢(二分)
水二盏,煎一盏,食远温服。忌湿面、酒、五辛、大料物之类。
正元散 治下元气虚 脐腹胀满,心胁刺痛,泄痢呕吐,自汗,阳气甚微,手足厥冷,及伤寒阴证,霍乱转筋,久下冷痢,少气羸困,一切虚寒。
红豆(炒) 干姜(炮) 陈皮(去白。各三钱) 人参 白术 甘草(炙) 茯苓(去皮。各二两) 肉桂(去粗皮) 川乌(炮,去皮。各半两) 附子(炮,去皮尖) 山药(姜汁浸,炒) 川芎 乌药(去木) 干葛(各一两) 黄 (炙,一两半)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盐少许,煎七分,食前温服。常服助阳消阴,正元气,温脾胃,进饮食。
八珍散(见虚劳。)
牡蛎散(《三因》) 治诸虚不足,及新病暴虚,津液不固,体常自汗,亦治盗汗不止。
黄 麻黄根 牡蛎( ,研。各等分)
《得效方》有知母。又方,上三味各一两,白术(半两),甘草(二钱半。)
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小麦一百粒,煎八分,不拘时服。
茸朱丹(见头痛。) 黑锡丹(见诸逆冲上。) 灵砂丹(见呕吐。) 朱砂丹(削。)
大补黄 汤(《魏氏》)
黄 (蜜炙) 防风 山茱萸肉 当归 白术(炒) 肉桂 川芎 炙甘草 五味子 人参(各一两) 白茯苓(一两半) 熟地黄(二两) 肉苁蓉(酒浸,三两)
每服五钱,水二盅,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不拘时温服。
实表散(《澹寮》) 治感冒,腠理不密,自汗。
附子(炮) 肉苁蓉(酒炙) 细辛 五味子(各一两)
上 咀,以黄 建中汤相停和合匀,根据本方姜、枣加炒浮小麦煎,不三四服安。
黄 汤(《济生》) 治喜怒惊恐,房室虚劳,致阴阳偏虚,或发厥自汗,或盗汗不止。
黄 (去芦,蜜水炙,一两半) 白茯苓(去皮) 熟地黄(酒蒸) 肉桂(不见火) 天门冬(去心) 麻黄根龙骨(各一两) 五味子 小麦(炒) 防风(去芦) 当归(去芦,酒浸) 甘草(炙。各半两)
上锉散,每服四钱,生姜五片煎,不拘时候。
发厥自汗加熟附子,发热自汗加石斛。未效,或多吃面食则安。
抚芎汤(《澹寮》) 治自汗头眩,痰逆恶心。
抚芎 白术(略炒去油) 橘红(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锉散,每服四钱,生姜七片煎,温服。
止自汗方用川郁金研细末,临卧以唾津调敷乳上。
止汗温粉川芎 白芷 本(各一两) 米粉(三两)
上为末,每用绵包裹,扑于身上。
止汗红粉麻黄根 牡蛎( 。各一两) 赤石脂 龙骨(各半两)
上为末,以绢袋盛贮,如扑粉用之。
止汗粉麻黄根 牡蛎粉 败扇灰 栝蒌(以上各三两) 白术(二两) 米粉(三升)
上为末,和搅令匀,以生绢袋盛,用粉身体,日三两度。忌桃、李、雀肉。仍灸大椎五六百炷,日灸二七五七,任心灸亦得,汗即渐止。
加脑子收阳粉 治一切虚汗、盗汗、自汗及漏风等证汗泄不禁,服诸药不能止者。
麻黄根 本 白芷 牡蛎( ) 龙骨(以上各半两) 米粉(二两) 脑子(半钱)
上为细末,研匀,以纱帛包裹,于汗处扑敷之,汗止为度。
黄 汤
绵黄 陈皮(去白。各一两半)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用大麻仁一合烂研,以水投,取浆一盏,滤去滓,于银石器内煎,候有乳起,即入白蜜一大匙,再煎令沸,调药末空心服。治高年老人大便秘涩甚者,两服愈。
三拗汤(见咳嗽。)
《证治准绳·女科》:自汗
〔大〕夫虚汗不止者,由阴气虚而阳气加之,里虚表实,阳气独发于外,故汗出也。
血为阴,产则伤血,是为阴气虚也。气为阳,其气实者阳加于阴,故令汗出。而阴气虚弱不复者,则汗出不止也。凡产后血气皆虚,故多汗,因之遇风则变成痉,纵不成痉,亦虚乏短气,身体柴瘦,唇口干燥,久则经水断绝,由津液竭故也。
〔薛〕按前证属血气俱虚,急用十全大补汤;如不应,用参附、 附等汤。若汗多亡阳发痉,尤当用前药。王海藏先生云∶头汗出至颈而还,额上偏多,盖额为六阳之所会也,由虚热熏蒸而出。窃谓前证当以部位分之,额左属肝,额右属肺,鼻属脾,颐属肾,额属心,治者审之。一产妇略闻音响,其汗如水而昏愦,诸药到口即呕。余以为脾气虚败,用参、附末为细丸,时含三五粒,随液咽下,乃渐加之,至钱许,却服参附汤而痊。一产妇盗汗不止,遂致废寐,神思疲甚,口干引饮。余谓血虚有热,用当归补血汤以代茶;又以当归六黄汤,纳黄芩、连、柏炒黑,倍加人参、五味子,二剂而愈。
〔大〕凡产后忽冒闷汗出不识人,治用鸡子及竹沥二法,见前血晕。
〔薛〕前证属大虚,宜固元气为主。其汗不止,必变柔痉。东垣先生云∶妇人分娩,及半产漏下,昏冒目瞑,盖因血暴亡而火上炽,但补其血则神自昌。若常时血下,当补而升举其气。阳得血而神安,则目明矣。今立一方,以补手足厥阴之血,兼益阳气,名曰全生活血汤。
全生活血汤 治发热,自汗盗汗,目KT KT ,四肢无力,口干头晕,行步欹侧。
升麻 芍药(炒,各三钱) 柴胡 当归 防风 羌活 独活 葛根 甘草(炒,各二钱)
川芎 本(各一钱五分) 生地黄 熟地黄(各一钱) 细辛 蔓荆子(各五分) 红花(三分)
上每服五钱,水煎热服。
麻黄根散 (二方) 治产后虚汗不止。
当归 黄 麻黄根 牡蛎( 为粉) 人参 粉草(各等分)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渣温服。
又方当归 黄 (各一两) 麻黄根(二两)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渣服。
《千金》疗产后风虚,汗出不止,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
甘草(炙,一两) 附子(半个,炮去皮尖) 桂心 芍药(各一两半)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四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渣空心温服。(忌猪肉、冷水、生葱等物。)
《经效》疗产后汗出不止。
黄 (十二分) 白术 牡蛎( ) 茯苓 防风 麦门冬(去心) 生地黄(各八分)
大枣(七枚)
上 咀,水二升,煮取七合,去渣,空心分温两服。
疗产后血气暴虚汗出。
淡竹叶煎汤三合,微温服之,须臾再服。
又方 马齿苋研取汁三大合,煮一沸,投蜜匙许,冷停顿服。(无新者,用干者煮汁入蜜服。)
止汗散 治产后盗汗不止,一应汗多者,皆可服。
牡蛎( ,研粉) 小麦面(炒令黄色,碾为粉)
上等分和匀,煮生猪肉汁调下二钱,无时。
人参汤 治产后诸虚不足,发热盗汗。
人参 当归(各等分)
上为末,以猪腰子一只,去脂膜,切小片子,以水三升,糯米半合,葱白两条,煮米熟,取清汁一盏,入药二钱,煎至八分,温服不拘时。
当归六黄汤 治气血虚热,盗汗不止;不应,加人参、白术。心血不足,加酸枣仁(炒。)
当归 熟地黄(自制) 黄 (炒,各二钱) 生地黄 黄柏(炒黑) 黄芩(炒黑)
黄连(炒黑,各一钱)
上水煎服。
参附汤 治阳气虚寒,自汗恶寒,或手足逆冷,大便自利,或脐腹疼痛,吃逆不食,或汗多发痉等证。
人参(一两) 附子(炮,五钱)
上作一服,姜、枣水煎徐徐服。去人参加黄 ,名 附汤。
附汤 治阳气虚脱,恶寒自汗,或口噤痰涌,四肢逆冷,或吐泻腹痛,饮食不入,及一切虚寒等证。
黄 (一两) 附子(炮,五钱)
上作一剂,姜、枣水煎服。如不应,倍加附子,方得全济。
当归补血汤(见前。) 十全大补汤(见下虚羸。)
《证治准绳·幼科》:自汗
〔薛〕自汗者,汗不待发表而自出也。经曰∶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又曰∶阴虚而阳必辏,则发热而自汗,阳虚而阴必乘,则发厥而自汗。束垣云∶表虚自汗,秋冬用桂,春夏用黄 。丹溪云∶汗者,心之液也,自汗之证,未有不由心肾俱虚而得之者。巢氏云∶虚劳病,若阳气偏虚,则津液发泄而为汗。
夫心为主阳之脏,火也,阳主气,人身津液,随其阳气所在之处而生,亦随其火所扰之处而泄,则为自汗矣。治法,当用参 甘温益气之药,使阳气外固而津液内藏,则汗止矣。若元气虚者,夏月用六君子汤加山药山茱萸,冬月用加减八味丸、十全大补汤。血虚者四物加参 。有热者,当归六黄汤。气血俱虚者,十全大补汤。
心肾虚热者,六味九。虚寒者,八味丸。心经血虚者,团参汤。胃经气虚者,六君子汤。饮食劳倦者,补中益气汤。嗜卧倦怠者,升阳益胃汤。热伤元气者,清燥汤。
暑干心胞络者,清暑益气汤。外伤风邪者,惺惺散。虚劳羸瘦者,人参养荣汤。思虑伤脾者,归脾汤。怒动肝火者,小柴胡汤。肝经虚热者,加味逍遥散。肝经湿热者,龙胆泻肝汤。泄泻脉微者,人参理中汤。手足汗者,补中益气汤。胸腹汗者,四君子汤。当心一片有汗者、茯苓补心汤。黄汗者,茵陈五苓散。血汗者,血余散敷之。此皆去汗之大法也,仍推五脏相胜主之。若汗出如油,喘而不休,此为命绝。
柔汗发黄,此为脾绝。汗出不流如贯珠者,为绝汗。数者并不治。若六阳虚,则汗出上至头,下至项,亦多主难治。〔曾〕小儿脾虚自汗,多出额上,沾黏人手,速救胃气,全蝎观音散用姜枣煎汤调服,及沉香饮为治。脾虚泻自汗,遍身冷而出有时,遇泻则无,泻过即有,此候太虚,急当补脾,投益黄散、参苓白术散、附子理中汤。肺虚自汗,其候右脸色多 白,肺脉按之无力,盖久因咳嗽,连声不已,痰少不活,乃肺经虚气上壅,致令汗出,宜令补肺散为治,及以藿香饮调脾,此又益母救子之义也。慢惊自汗,遍体俱有,其冷如水,此证已危,金液丹、固真汤主之。
有实证自汗,外因感冒风邪,发热无间,昏醒浸浸汗出,当救表解肌,用百解散水煎服,或间投五苓散温白汤调下。
〔钱〕治病有等 张氏三子病,大者汗遍身。次者上至顶下至胸。小者但额有汗。
众医以麦煎散治之,不效。钱曰大者与香瓜丸。次者与益脾散。小者与石膏汤。各五日而愈。
香瓜丸
胡黄连 大黄瓜(黄色者一枚) 大黄(湿纸裹煨) 柴胡(去芦) 鳖甲(醋炙黄)黄柏 黄连 芦荟 青皮(各等分)
上,除黄瓜外同为细末,将黄瓜割其顶,填入诸药至满,却盖口,用杖子插定,火内煨熟,将黄瓜及药同用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三丸,食后冷浆或新水下,大者五七丸,不及十丸。
胃怯汗,上至顶,下至脐,此胃虚,当补胃,益黄散主之。
〔钱〕六阳虚汗,上至顶,不过胸也,不须治之。喜汗,浓衣卧而额汗出也,止汗散主之。
止汗散 用故蒲扇灰研细,每服三钱,温酒调下,无时。
薛氏方十全大补汤 治诸虚不足,自汗不食,时发潮热等证。
白茯苓 人参 当归 白术 黄 (炒) 川芎 肉桂 白芍药(炒) 熟地黄 甘草(炒。各等分)
上,每服三五钱,加姜枣,水煎服。
八珍汤(前方去肉桂、黄 ,治验见各门)
人参养荣汤 治病后时自汗,或发潮热,口干食少,心虚惊悸,咳而下利。(前方去川芎,加陈皮、五味子、远志。)
升阳益胃汤(痢) 加减八味丸(虚羸) 清燥汤 清暑益气汤(并注夏) 惺惺散(痘)归脾汤(惊悸) 小柴胡汤(发热) 加味逍遥散(女科发热) 龙胆泻肝汤(杂前阴诸疾)人参理中汤(泻) 茯苓补心汤(喑) 茵陈五苓散(黄胆)
曾氏方全蝎观音散(吐泻) 沉香饮(吐泻) 益黄散(脾) 参苓白术散(吐泻) 理中汤(吐泻) 补肺散(咳嗽) 藿香饮(脾弱) 金液丹 固真汤(并慢惊) 百解散 五苓散(并急惊)
团参汤 治小儿虚汗,或心血液盛,亦发为汗,此药收敛心气。
新罗人参 川当归(各三钱)
上锉细,用雄猪心一个,切三片,每服二钱,猪心一片,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食前,两次服。
牡蛎散 治血虎自汗,或病后暴虚,津液不固自汗。
牡蛎( ) 黄 生地黄(各等分)
上锉散。每服二钱,或加浮麦煎。
扑汗方
黄连 牡蛎粉 贝母(各半两)
上,用米粉一升,敷之。
血余散 治汗不止。
用男子乱发一握, ,存性,为细末,以绢袋盛置,干扑之。
《证治准绳·幼科》:自汗
自汗者,不因发散而自然汗出也。卫气者,卫护皮肤,肥实腠理,禁固津液,使不得妄泄也。痘疹之火,由里达表,干于卫气,皮肤为之缓,腠理为之疏,津液外泄,故自汗也,凡病自汗,宜遽止之。疮疹初出,自汗实为美证,乃阴阳气和,荣卫通畅,邪气不留,易出而解也。又,心主汗,诸疮皆属于心,自汗出者,毒瓦斯外泄也,虽然热之甚者,亦为汗解,身复清凉,此毒散也。若汗出不止,其热反剧,此邪气并于阳而阳虚,宜敛汗固表,清热解毒,使卫气充实,无痒塌溃烂之患。保元汤(大法)当归六黄汤(盗汗)主之。如疮已收较,痂皮脱落自汗者,此气虚也,宜补阳救阴,使气无泄,十全大补汤(汗)主之。若更不止,调败蒲散同服,外用温粉扑法。薛氏云∶靥后最宜审治,若血虚者,用当归补血汤(虚热)。气虚者,用四君子汤加黄 。气血不足者,十全大补汤。
饮食自汗者,小异功散(吐泻)加黄连、五味子、乌梅肉。睡中汗出,心有热也,其汗上至头,下至颈,不过胸者,乃六阳虚汗也,不须治之。上至颈,下至脐者,此胃虚也,保元汤(即参 饮见大法)不止,调败蒲散同服。自汗者,血之所化,阴气不能闭藏,所以睡则汗出,痘家当以补血为主,若当归补血汤、六味地黄丸、八珍汤、人参养荣汤之类,皆可因证施治。自汗面赤作渴,手足 汗多者,胃热也,泻黄散(脾)人参白虎汤(发热)加黄连主之。诸证退,以小异功散加山栀仁、麦门冬调之。有食积内热自汗者,四君子加曲 。自汗发搐流涎者,肝木侮土也,小异功散加钓藤。搐减,去钓藤加柴胡主之。丹溪谓自汗不妨,盖指初出并其汗之不甚者言耳,若汗出过多,最能虚人,未靥之际,恐致气血虚而不能结痂,既靥之后,尤防血脱阴虚,阳无所附矣。汗出如油,发润如洗,喘不休者,此为肺绝之候,死不治。
浮麦散
浮麦不拘多少,炒香,每服三五钱,水煎服,治胃虚自汗。
败蒲散(一名止汗散)
用故蒲扇烧灰,每服三钱,温酒调下,无时服。
温粉扑法
黄连 牡蛎粉 贝母(各半两) 粳米粉(一升)
上为细末。敷于身上。
《证治准绳·杂病》:自汗
心之所脏在内者为血,发于外者为汗。汗者,乃心之液。而自汗之证,未有不由心肾俱虚而得之。
故阴阳虚必腠理发热自汗,此固阴阳偏胜而致。又有伤风、中暑、病湿,兼以惊怖、房室、劳极,则历节、肠痈、痰饮、产蓐等证,亦能令人自汗。仲景谓肉极则自津脱,腠理开,汗大出。巢氏云∶虚劳病,若阳气偏虚,则津发泄为汗。又云∶心脏热则腠理开,腠理开则汗出。诸家言汗出之义,大约如此。
尝因是而究之,汗者、津之泄也,津与气同类,气之所至,津即有之,以故知《内经》之言心为汗者,大矣哉。盖心是主阳之脏,阳乃火也,气也。故五脏六腑表里之阳,皆心脏主之,以行其变化。是故津者,随其阳气所在之处而生,亦随其火扰所在之处泄出为汗,其汗尽由心出也。不然,何《内经》言风、言劳动、言阳阴相争者,其汗各由其所在脏腑而出之乎。然五脏六腑,又必以十二经脉、荣卫为要,因经脉是司其出入行气之隧道。荣行脉中以滋阴血,卫行脉外以固阳气,阳气固则腠理肥,玄腑密,而脏腑经脉荣卫通贯若一。内之脏腑与表之经脉离居,则两者出入之机皆废,于是邪在于内则玄府不密,而汗从腑脏出,邪在表则腠理不固,而汗从经脉出,所以自汗之由,不可胜计。至若脏腑之阴拒格卫气浮散于外,无所根据从,或胃气虚衰,水谷气脱散者,或肺气微弱不能宣行荣卫而津脱者,如是自汗,虽病重而尚有可治,独三阳之绝汗出者,则不可治矣。阴虚阳必凑,故发热自汗,当归六黄汤加地骨皮。阳虚阴必乘,故发厥自汗,黄 建中汤,甚者加附子,或 附汤。滑伯仁治一妇,暑月身冷自汗,口干烦躁欲卧泥水中,脉浮而数,按之豁然虚散。
曰∶《素问》云,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此为阴盛格阳。得之饮食生冷,坐卧当风,以真武汤冷冻饮料之,一进汗止,再进躁去,三进全安。阴阳俱虚,热不甚,寒不甚,秋冬用桂枝,春夏用黄。脉证无热者,亦用桂枝,脉证有热者,亦用黄 。或身温如常而汗出冷者,或身体冷而汗亦冷,别无他病,并属本证。戴复庵用黄 建中汤,加浮麦少许煎,黄 六一汤,或玉屏风散。平人气象论云∶尺涩脉滑,谓之多汗。王注∶谓尺肤涩而尺脉滑也。肤涩者,荣血内涸。又《针经》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按此二经论自汗多而血涸津脱者,东垣周卫汤,虽曰治湿胜自汗,内有血药,实润剂也,可以治此。湿胜自汗,以东垣法治之。东垣曰∶西南坤土也,在人则为脾胃。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湿主淋淫,骤注者湿胜也。阴滋其湿,为露为雨,此阴寒隔热火也。隔者解也,阴湿寒下行,地之气也。仲景云∶汗多则亡阳,阳去则阴胜也。重虚则表阳虚极矣,甚为寒中。湿胜则音声如从瓮中出若中水也。相家有言,土音如居深瓮里,言其壅也、远也、不出也,其为湿也审矣。又知此二者,亦为阴寒。《内经》云∶气虚则外寒,虽见热中,蒸蒸为汗,终传大寒。知始为热中者,表虚无阳不任外寒,终传为寒中者,多成痹寒矣。夫色以候天,脉以候地,形者乃候地之阴阳也。故以脉气候之,皆有形之可见者也。治张芸夫,四月天寒,阴雨寒湿相杂,因官事饮食失节劳役所伤,病解之后,汗出不止,沾濡数日,恶寒重添浓衣,心胸闷躁,时躁热,头目昏愦,壅塞食少减,此乃胃外阴火炽甚,与夫雨之湿气挟热,两气相合,令湿热大作,汗出不休,兼见风邪以助东方甲乙,以风药去其湿,以甘药泻其热,羌活胜湿汤主之。
有痰证冷汗自出者,宜七气汤,或理气降痰汤,痰去则汗自止。火气上蒸胃中之湿,亦能作汗,可用凉膈散。有气不顺而自汗不止,须理气使荣卫调和,小建中汤加木香。《素问》帝曰∶有病身热解惰,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岐伯曰∶病名酒风。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饮。(麋衔,一名薇衔,俗名吴风草。)又云∶饮酒中风,则为漏风。
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裳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河间以白术散主之,此即酒风也。凡五脏风皆自汗恶风。因饮食汗出日久,心中虚风虚邪,令人半身不遂,见偏风痿痹之病,先除其汗, 悍之气,按而收之,安胃汤。有病后多汗,服正元散诸重剂不愈,唯八珍散宜之。有别处无汗,独心孔一片有汗,思虑多则汗亦多,病在心,宜养心血。用 猪心一个,破开,带血入人参、当归二两缝之,煮熟去药,止吃猪心,仍以艾汤调茯苓末服之。若服药汗仍出者,有热,牡蛎散。无热,小建中汤加熟附子一钱,不去皮,或正元散,仍以温粉扑之。大汗不止,宜于诸药中入 牡蛎粉二钱半,并吞朱砂丹,或茸朱丹。常自汗出,经年累月者,多用黑锡丹。久病及大病新愈汗出者,亦可用此。若不宜热补,须交济其阴阳自愈,当以灵砂丹主之。凡此皆为无他病而独汗出者设,非谓有兼病者也。若服诸药欲止汗固表而并无效验,药愈涩而汗愈不收止,可理心血。盖汗乃心之液,心无所养不能摄血,故溢而为汗,宜大补黄 汤加酸枣仁。有微热者,更加石斛,兼下灵砂丹。汗出如胶之粘,如珠之凝,及淋漓如雨,揩拭不逮者,难治。
【诊】肺脉软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今不复散发也。肺脉缓甚为多汗。
【头汗】阴阳俱虚,枯燥,头汗,亡津液也。热入血室,头汗。伤湿额上汗,因下之。微喘者死。胃上热熏,额汗。发黄头汗,小便不利而渴,此瘀血在里也。心下懊 ,头汗。伤寒结胸,无大热,以水结在胸胁间,头汗。往来寒热,头汗。海藏云∶头汗出,剂颈而还,血证也。额上偏多,何谓也?曰∶首者六阳之所会也,故热熏蒸而汗出也。额上偏多以部分,左颊属肝,上颊属肺,鼻属中州,颐属肾,额属心。三焦之火涸其肾水,沟渠之余迫而上入于心之分,故发为头汗,而额上偏多者,属心之部,而为血证也。饮酒、饮食头汗出者,亦血证也。至于杂证,相火迫肾水上行,入于心为盗汗,或自汗,传而为头汗出者,或心下痞者,俱同血证例治之。无问伤寒、杂病、酒积,下之而心下痞者,血证也。何以然?曰∶下之亡阴,亡阴者则损脾胃而亡血,气在胸中,以亡其血陷之于心之分也。故心下痞,世人以为血病,用气药导之则痞病愈甚,而又下之,故变而为中满鼓胀,非其治也。然则当作何治?曰∶独益中州脾土,以血药治之,其法无以加矣。头汗出,胸胁满,小便不利,往来寒热,心烦,呕而不渴,柴胡桂姜汤。身微热,表虚,头汗出不已,或因医者发汗以致表虚者,黄汤。
【手足汗】一男子手足汗,医用芩、连、柏并补剂,皆不效。又足汗常多,后以八物、半、苓为君,白附、川乌佐使,其汗即无。治脚汗,白矾、干葛各等分为末,每半两、水三碗,煎十数沸洗,日一次,三五日自然无汗。
【阴汗】别见。
【无汗】经云∶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束垣云∶真气已亏,胃中火盛,汗出不休,胃中真气已竭。若阴火已衰,无汗反燥,乃阴中之阳,阳中之阳俱衰,四时无汗,其形不久,湿衰燥旺,理之常也。其形不久者,秋气主杀,生气乃竭,生气者,胃之谷气也。乃春少阳生化之气也。丹溪云∶盛夏浴食无汗为表实。治谢老夏月无汗久嗽,用半夏、紫苏二味为末,入莎末、枕流末、(蚬壳灰、蛤粉之属。)
仁陷末(神曲),以栝蒌穣、桃仁泥半两为丸,先服三拗汤三帖,却服此丸子。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