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疳疮疥
《保婴撮要》:诸疳疮疥
诸疳疮疥,因脾胃亏损,内亡津液,虚火妄动,或乳母六淫七情、饮食起居失宜,致儿为患。当分其因,审其经而平之。如面青寒热,或白翳遮睛,肝经之症也。面赤身热,或作渴惊悸,心经之症也。面黄体瘦,或作渴泄泻,脾经之症也。面白咳嗽,或鼻中生疮,肺金之症也。面黧体瘦,或喜卧湿地,肾经之症也。婴儿宜调治乳母。若不审五脏胜负、形病虚实,妄行败毒,多致不救。
一小儿患此,小便频数,左颊青色,或时目札,此肝脾之症也,先用五味异功散加当归、升麻、柴胡,调补脾气;
又用九味芦荟丸,清理肝火;末用地黄丸,滋肾水、生肝木而疥愈。后复发,不经意,兼两目生翳,小便频数,大便泄泻,此肝邪侮脾而作也,用四味肥儿丸、五味异功散加芜荑,脾气健而肝病愈。
一小儿患此,面黄作渴,大便酸臭,腹胀青筋,此肝脾之症,用五味异功散为主,佐以四味肥儿丸而愈。
一小儿患此,面赤作渴,心脉洪大,此心经之症,内用柴胡栀子散,外用六仙散而愈。后惊悸发热,疥 作痛,先用导赤散二服,又用柴胡栀子散与子服,母服逍遥散而愈。
一小儿患此,大便酸臭,肚腹膨胀,手足时冷,此脾经之症,用五味异功散、四味肥儿丸渐愈。后因母食炙 ,仍发,母服清胃散、黄连泻心汤,子服一味甘草而愈。
一小儿嗜甘肥之物患之,或痒或痛,咳嗽饮冷。此脾胃积热,传于肺经,先用清胃散以治胃热;少用泻白散以清肺火,渐愈。出痘后仍患之,口干饮汤,用五味异功散兼大枫膏而愈。
一小儿年十五,遍身患此,腿足为甚,发热饮冷,两尺脉数洪,按之无力,此禀肾虚所致,用六味地黄丸而愈。后用心力学,复发尤甚,兼盗汗遗精,用地黄丸为主,佐以补中益气汤、八珍汤而痊。
一小儿患此,发热饮冷,痰涎上涌,此禀肾虚,用地黄丸料煎服,月余渐愈;又佐以八珍汤而愈。次年毕姻后,发热唾痰,盗汗咳血,仍用前药而愈。
敷药大枫子膏 治疮疥。
真轻粉(一两) 枯矾(一两) 黄连(二两) 大枫子膏(二两,研膏) 蛇床子(二两) 地沥青(六两)
上各另入大枫膏,和匀,更入地沥青杵百余,即成膏矣。每用少许,涂患处。
敷药六仙散 治诸疳疮疥。
苦参 独活 大枫子(去壳油) 蛇床子(各一两) 枯矾(五钱)
上为细末,地沥青调敷。
五味异功散(方见用败毒之药)
清胃散(方见热毒口疮)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