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风
《急救广生集》:诸风
大麻风 遍身麻木,次生白屑皮,兼起红斑,须眉脱落。用桑皮、大黄、芒硝(各一撮)水煎,无风处洗,每日一次。如有虫,加鸽屎同煎。如烂,用琥珀末搽患处,此方神效。(《广利方》)
疠风 黑狗脊(如无,以杜仲代之) 硫黄 寒水石 枯白矾各二两) 蛇床子(一两) 朴硝(少许) 共为末,用腊猪油,或香油调敷。不烂不必用,大者遍身涂之。(《方钞》)
紫白癜风 遍身色紫暗斑者,名紫癜风。遍身粉红斑中有白点者,名白癜风。用秃菜根同白矾、五倍子,无名异,和醋捣碎。先以苎麻刮热,以药擦之,三四次绝根。(《灵苑方》)
云头白癜 用花红擦之,永不再发,已经试验。(《和育斋方》)
男子肾囊湿阳痿女人阴痒 用蛇床子煎汤,洗之立愈。(《种福堂方》)
肾囊风(一名 球风) 将鸡蛋煮熟,去白留黄,炒出油,再用老杉木,烧灰存性,调油涂之。(同上)
紫云风 遍身发紫血泡,痛痒,有虫。用蛇床子、夏枯草煎汤,洗数次,疯块即退。(《摄生众妙方》)
面游风 面生起白皮,形似细鱼鳞。用羌活(一两),麻黄(五钱),升麻、防风(各二钱)、白芨、白檀香、当归身(各一钱),以香油(五两)将药浸五日,文火炸黄即捞起渣,加黄蜡五钱溶化尽,用绢滤过,搅冷,涂抹于上。(《医宗金鉴》)
赤白游风 形如云片,中起粟粒。用细辛、荆芥、白芷、川芎、黄芩、防风、甘草、地骨皮(各三钱)共捣为粗末,水煎汤,浴洗患处,即愈。(同上)
白屑风 生于头面,作痒,抓起白屑皮,脱去又起,燥痒异常。用香油(四两),奶酥油(二两)、当归(五钱),紫草(一钱),将当归、紫草入二油内浸二日,文火炸焦去渣,加黄蜡(五钱)溶化,布滤倾碗内,不时用柳枝,搅冷成膏,每用少许,日擦二次效。(同上)
白驳风 面及颈项,生白 点,甚至延及遍身,不觉痒痛。以穿山甲片先刮患处,至澡痛,取鳗鲡鱼脂,日三涂之。(《外科精义》)
一方,取树孔中水,温洗之。洗后,捣桂心、牡蛎等为末,用麻油调涂,日三夜一,俱效。(《寿世保元》)
疡风 颈项胸腋,起紫白点,点点相连者,用羊蹄草根共硫黄蘸醋,于锈铁片上研浓汁,日涂二三次效。(《直指方》)
鹅掌风 先以桐油涂在手上,将鸽粪熏之。以一炷香为度,三日立效。(《证治汇补》)
一方,用瓦花、头发捣烂,用手上瘥之,立愈。(《医宗说约》)
鹤膝风 三阴之气不足,风邪乘之,两膝作痛,久则膝愈大而腿愈细,名曰鹤膝风,乃败症也。用肥皂一斤(去子),腊糟(四两)、芒硝、五味子、砂糖(各一两)、姜汁(半碗)研匀,日日涂之,加火酒更妙。另用陈艾、菊花,作护膝缚,久自除患,(《丁氏验方》)
一方,豆腐渣蒸热,捏作饼贴之。(《千金博济》)
一切手足风 用香樟木打碎煎汤,每日早晚,温洗三四次,半年必愈。(《内府传方》)
《景岳全书》:诸风
经义
《九宫八风篇》曰∶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日冬至矣。常如是无已,终而复始。太一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以其日风雨则吉,岁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则多雨,后之则多旱。太一在冬至之日有变,占在君;太一在春分之日有变,占在相;太一在中宫之日有变,占在吏;太一在秋分之日有变,占在将;太一在夏至之日有变,占在百姓。所谓有变者,太一居五宫之日,病风折树木,扬砂石,各以其所主占贵贱。因视风所从来而占之。
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
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是故太一入徙立于中宫,乃朝八风,以占吉凶也。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心,外在于脉,气主热。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气主为弱。
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肺,外在于皮肤,其气主为燥。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
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肾,外在于骨与肩背之膂筋,其气主为寒也。
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大肠,外在于两肋腋骨下及肢节。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儿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纽,其气主为身湿。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胃,外在肌肉,其气主体重。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患。三虚相搏,则为暴病卒死。两实一虚,病则为淋露寒热。犯其雨湿之地,则为痿。故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
《岁露论》∶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四时八风之中人也。故有寒暑,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贼风邪气因得以入乎?将必须八正虚邪,乃能伤人乎?少师答曰∶不然。贼风邪气之中人也,不得以时。然必因其开也,其入深,其内极病,其病患也卒暴;因其闭也,其入浅以留,其病也徐以迟。帝曰∶有寒温和适,腠理不开,然有卒病者,其故何也?少师曰∶虽平居,其腠理开闭缓急,其故常有时也。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 ,烟垢着。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 理薄,烟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患也卒暴。帝曰∶其有卒然暴死暴病者何也?少师曰∶三虚者,其死暴疾也;得三实者,邪不能伤人也。帝曰∶愿闻三虚。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虚。故论不知三虚,工反为粗。帝曰∶愿闻三实。少师曰∶逢年之盛,遇月之满,得时之和,虽有贼风邪气,不能危之也。帝曰∶愿闻岁之所以皆同病者,何因而然?少师曰∶此八正之候也。候此者,常以冬至之日,太一立于叶蛰之宫,其至也。天必应之以风雨者矣。风雨从南方来者,为虚风,贼伤人者也。其以夜半至也。万民皆卧而弗犯也,故其岁民少病。其以昼至者,万民懈惰而皆中于虚风,故万民多病。虚邪入客于骨而不发于外,至其立春,阳气大发,腠理开。因立春之日,风从西方来,万民又皆中于虚风,此两邪相搏,经气结代者矣。故逢其风而遇其雨者,命曰遇岁露焉。因岁之和,而少贼风者,民少病而少死;岁多贼风邪气,寒温不和,则民多病而死矣。
《八正神明论》帝曰∶星辰八正何候?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
《阴阳应象大论》曰∶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风伤筋,燥胜风,风胜湿。
《风论》∶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 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 ,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 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疠者,有营气热 ,其气不清,故使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皆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帝曰∶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 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瘥,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支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 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 ,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 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
《玉机真藏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螈,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发寒热,病当三岁死。此病之次也。
《金匮真言论》帝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调经论》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寒湿之伤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太阴阳明论》曰∶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生气通天论》曰∶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咳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百病始生篇》帝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脏,伤脏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寒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其淫,不可胜数。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豪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其中于虚邪也,因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留而不去,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邪气淫 ,不可胜论。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毋逆天时,是谓至治。
《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中人也方乘虚时,及新用力。若饮食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虚邪之中身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
《刺节真邪论》曰∶虚邪之中于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血闭不通,则为痈。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则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其邪气浅者,脉偏痛。
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着。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内伤骨为骨蚀。
《脉要精微论》曰∶风成为寒热,久风为飧泄,脉风成为疠,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受气也。
《寿夭刚柔篇》曰∶病在阳者,命曰风。病在阴者,命曰痹。阴阳俱病,命曰风痹。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
《通评虚实论》曰∶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着也。 跛,风寒湿之病也。
《平人气象论》曰∶面肿曰风。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
《刺志论》曰∶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此之谓也。
《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
《五色篇》曰∶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为脓,赤甚者为血,痛甚为挛,寒甚为皮不仁。
《评热病论》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帝曰∶治之奈何?曰∶表里刺之,饮之服汤。帝曰∶劳风为病何如?岐伯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帝曰∶治之奈何?曰∶以救俯仰。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矣。
《病能论》帝曰∶有病身热懈惰,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酒风。治之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
《骨空论》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其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大风汗出,灸噫嘻,噫嘻在背下侠脊傍三寸所。
《四时气篇》曰∶疠风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常食方食,无食他食。
《热病篇》曰∶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
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病先起于阳,后起于阴者。先取其阳,后取其阴,浮而取之。风痉身反折,先取足太阳及 中及血络出血;中有寒,取三里。
《至真要大论》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风气大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气交变大论》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上应岁星。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
《五常政大论》曰∶厥阴司天,风气下临,脾气上从,而土且隆,黄起水乃眚,土用革,体重,肌肉萎,食减口爽,风行太虚,云物摇动,目转耳鸣。
《六元正纪大论》曰∶厥阴所至,为风府,为璺启。厥阴所至,为风生,终为肃。木郁之发,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大风乃起,发屋折木,木有变。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食饮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太虚苍埃,天山一色,或为浊色,黄黑郁若,横云不起,雨而乃发也,其气无常。长川草偃,柔叶呈阴,松吟高山,虎啸岩岫,怫之先兆也。
论古今中风之辩(共三条)
夫风邪中人,本皆表证,考之《内经》所载诸风,皆指外邪为言,故并无神魂昏愦,直视僵仆,口眼歪斜,牙关紧急,语言謇涩,失音烦乱,摇头吐沫,痰涎壅盛,半身不遂,瘫痪软弱,筋脉拘挛,抽搐螈 ,遗尿失禁等说。可见此等证候,原非外感风邪,总由内伤血气也。夫风自外入者,必由浅而深,由渐而甚,自有表证。既有表证,方可治以疏散。而今之所谓中风者则不然,但见有卒倒昏迷,神魂失守之类,无论其有无表邪,有无寒热,及有无筋骨疼痛等证,便皆谓之中风,误亦甚矣。虽《热病篇》有偏枯一证,曰∶身偏不用而痛。此以痛痹为言,非今之所谓中风也。《阴阳别论》有曰∶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此以经病为言,亦非所谓风也。继自越人、仲景,亦皆以外感言风,初未尝以非风言风也。迨至汉末华元化所言五脏之风,则稍与《内经》不同,而始有吐沫,身直口噤,筋急,舌强不能言,手足不遂等说,然犹不甚相远。再自隋唐以来,则巢氏《病源》、孙氏《千金》等方,以至宋元诸家所列风证,日多日详,而是风非风始混乱莫辩,而愈失其真矣。
故余悉采其要,列证如前。凡《内经》所不言者,皆不得谓之风证,即或稍有相涉,亦必以四诊相参,必其真有外感实邪,方可以风论治,否则误人不小也。
《难经》曰∶伤寒有几,其脉有变否?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详此《难经》之云中风者,本五种伤寒之一。又仲景曰∶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由此观之,可见《内经》之凡言中风者,本以外感寒邪为言也,岂后世以内伤属风等证悉认之为外感中风耶?一、仲景《要略》曰∶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 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观仲景之论中风者如此。其所云半身不遂者,此为痹,乃指痛风之属为言。谓其由于风寒也。再如邪在皮肤,及在络、在经、入腑、入脏者,此谓由浅而深,亦皆以外邪传变为言也。惟 僻吐涎二证,在《内经》诸风并无言及,而仲景创言之。故自唐宋以来,则渐有中经、中血脉、中腑、中脏之说。而凡以内伤偏枯、气脱、卒倒、厥逆等证,悉认为中风,而忘却真风面目矣。
论中风属风
风有真风、类风,不可不辩。凡风寒之中于外者,乃为风邪。如《九宫八风篇》之风占病候,《岁露论》之虚风实风,《金匮真言论》之四时风证,《风论》之脏腑中风,《玉机真脏论》之风痹、风瘅、痹论,《贼风篇》之风邪为痹,《疟论》《岁露论》之疟生于风,《评热病论》之风厥、劳风,《骨空论》之大风,《热病篇》之风痉,《病能论》之酒风,《咳论》之感寒咳嗽,是皆外感风邪之病也。其有不由外感而亦各为风者。如病机所云∶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类。是皆属风而实非外中之风也。
何以见之?盖有所中者谓之中,无所中者谓之属。夫既无所中,何谓之属?此以五运之气,各有所主。如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是皆以所属为言,而风之属于肝者,即此谓也。盖肝为东方之脏,其藏血,其主风,肝病则血病而筋失所养。筋病则掉眩强直之类无所不至,而属风之证百出,此所谓皆属于肝,亦皆属于风也。夫中于风者,即真风也;属于风者,即木邪也。真风者,外感之表证也;属风者,内伤之里证也,即厥逆内夺之属也。
夫曰中曰属,此在《内经》固已显然,各有所谓。即如年辰之属鼠属牛,岂即为牛为鼠乎?而后世不能明辩,遂致方论混传,表里误治。千古之弊,莫此为甚。第在《内经》则原无真中、类中之分,而王安道始有此论,予甚善之。第惜其辩有未尽,故复述之,以详其说。凡欲明此义者,但当于中风、属风、表证、里证四者之间。默而思之,当自见其真矣。
论河间中风说
河间《原病式》曰∶凡人风病,多因热甚,而风燥者,为其兼化,以热为其主也。俗云风者,言末而忘其本也。所以中风瘫痪者,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之也。亦非外中于风尔。由乎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所知也。多因喜、怒、思、悲、恐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皆为热甚故也。若病微则但僵仆,气血流通,筋脉不挛。缓者发过如故。或热气太甚,郁结壅滞,气血不能宣通,阴气暴绝,则阳气后竭而死。
据河间此论,谓非肝木之风,亦非外中之风,由乎将息失宜,此独得之见,诚然善矣。
然皆谓为热甚,则不然也。凡将息失宜,五志过极,本属劳伤证也。而劳伤血气者,岂皆火证?又岂无阳虚病乎?经曰∶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夫伤阴者,水亏也。伤阳者,火虚也。以虚作火,鲜不危矣。
又河间曰∶其中腑者,面加五色,有表证,脉浮而恶寒,拘急不仁,皆曰中腑也。其治多易。中脏者,唇吻不收,舌不转而失音,鼻不闻香臭,耳聋而眼瞀,大小便闭结,皆曰中脏也。其治多难。大抵中腑者多着四肢,中脏者多滞九窍。若风中腑者,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发其表;若忽中脏者,则大便多秘涩,宜以三化汤通其滞。表里证已定,别无他证,故以大药和治之。
据此云脉浮恶寒,拘急不仁等证,本皆伤寒之类也。何又名为中腑?唇不收,舌不转,失音耳聋等证,本皆厥夺之类也。何又名为中脏?自中脏中腑之说并列为言,而内伤外感之证,斯无辩而混乱矣。且续命汤、三化汤之属,但可以散风寒,攻实热。若所云将息失宜者,岂尚堪治之以此?
论东垣中风说
东垣《发明》曰∶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此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壮岁之时无有也;若肥甚者则间有之,亦是形盛气衰而如此耳。治法当和脏腑,通经络,便是治风也。
据东垣年逾四旬气衰之说,其发明病机,切中病情,诚出诸贤之表者,余深服之。然忧、喜、忿、怒伤气者固有此疾,而酒色劳倦伤阴者尤多此疾。何以言之?盖气生于阳,形成于阴。余尝曰∶察阳者,察其衰与不衰。察阴者察其坏与不坏。夫阳衰则气去,故神志昏乱;阴亏则形坏,故肢体废弛,此衰坏之谓也。所以此病多在四旬之外,正以其渐伤渐败,而至此始见其非外感,而总由内伤可知也。今以气脱形坏之病,顾可谓之风热而散之攻之也否乎?又东垣曰∶中血脉则口眼歪,中腑则肢节废,中脏则性命危,三治各不同。中血脉者,外有六经之形证,则从小续命汤加减。中腑者内有便溺之阻格,宜三化汤等通利之。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宜养血通气。大秦艽汤、羌活愈风汤主之。
据东垣、河间之说,若有同者,若有异者。如云中腑中脏,本皆同也。而东垣又云中血脉,则稍异矣。又如续命汤,在河间则以治腑病,东垣则以治血脉;三化汤在河间用以治中脏,而东垣用以治中腑,则又异矣。此或因证施治,各有所宜,姑无论也。再如河间曰∶此非肝木之风,亦非外中于风。东垣亦曰∶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夫皆曰非风,而又皆曰中腑中脏,不知所中者为何物,则分明又指为风矣。夫既曰将息失宜,又曰气衰所致,本皆言其虚也。而治法皆用汗下,则分明又作实邪矣。此等名目混乱,泾渭不分,若曰是,若曰非,而含糊于可否之间,因致后学茫然莫知所宗。正以议论日多,不得其要,反滋千古疑窦,深可慨也。至若续命、三化等汤,恐亦非神衰形坏之人所能堪者。故凡读书稽古之士,宜加精究。勿谓古人之法如此,便可执而混用。
论丹溪中风说
丹溪曰∶按《内经》以下,皆谓外中风邪,然地有南北之殊,不可一途而论。惟刘河间作将息失宜,水不制火者极是。由今言之,西北二方,亦有真为风所中者,但极少耳;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耳。
据丹溪引《内经》以下皆谓外中风邪之说,不知《内经》之凡言风者,皆以外感为言,原非后世之所谓中风也。观《难经》五种伤寒之意可知矣。而丹溪之言,岂得内经之本意乎?至若东南之人,只是湿痰生热,热生风,此仍述河间热甚之说,而非风等证。岂皆热病?即云为痰,又岂无寒痰。而何以痰即生热,热即生风也?且非风则已,是风则南北俱有,若云东南寒少,未必杀人则可,而云风少则不可也。非痰则已,是痰亦南北俱有。若水土之外湿,东南虽多;而乳酪之内湿,则西北尤多也。虽痰之为物,本为湿动。然脾健则无,脾弱则有,而脾败则甚。是可见因病所以生痰,非因痰所以生病也。凡治失其本而欲望病愈者,未之有也。
又丹溪曰∶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属死血与瘀血,宜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在右属痰属气虚,宜二陈汤、四君子汤加竹沥、姜汁。
据丹溪此说,若乎近理,故人多信之,而不知其有不然也。夫人身血气,本不相离,焉得以左为血病,右为痰气耶?盖丹溪之意,以为肝属木而位左,肝主血也;肺属金而位右,肺主气也;脾属土而寄位西南,故亦在右,而脾主湿与痰也。然此以五行方位之序,言其理耳。岂曰西无木,东无金乎?且各经皆有左右,五脏皆有血气。即如胃之大络,乃出于左乳之下,则脾胃之气亦出于左。又岂左非脾,右非肝,左必血病,右必痰气乎?然则何以辩之?此惟《内经》以阴阳分血气,以左右言轻重,则至当也。经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又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又曰∶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夫阳病者,即气病也。气本乎阳,而阴邪胜之则病也。阴病者,即血病也,血本乎阴,而阳邪胜之则病也。从者病轻,男病宜右,女病宜左也。逆者病重,男病畏左,女病畏右也。以此辩之,而再参以脉色,察其病因,则在气在血,或重或轻,斯得其真矣。若谓左必血病,右必痰气,则未免非痰治痰,非血治血,而诛伐无过,鲜不误矣。
论真中风
观刘宗浓《玉机微义》云∶余尝居凉州,其地高阜,四时多风少雨,天气常寒,每见中风或暴死者有之。盖折风燥烈之甚也。时洪武乙亥秋八月,大风起自西北时,甘州城外路死者数人,余亦始悟《经》谓西北之折风伤人,至病暴死之旨不诬,丹溪之言有所本也。吁!医之不明运气、地理、造化、病机之微,而欲行通变之法者,难矣哉!据此一说,是诚风之杀人也。然风气兼温,虽烈未必杀人,惟带寒威则杀人耳。矧以西北地寒,而塞风起于八月,则寒随风至,寒必彻骨。凡暴露之人,虽曰中风,而不知实中阴寒之毒也。此在强者固能支持,弱者焉得不死。然亦以所遇之异,故特纪。若此方是真中风邪,则亦百十年间始或仅遭一二。而此证之不多见者,从可知矣。此外如贼风虚邪之伤人,则岁岁有之,处处有之,是无非外感之病,未闻有因外感而卒然昏愦致死也。矧今人之所谓中风者,或于寂然无风之时,或于食饮严密之处,素无外感而忽然运仆,忽然偏废。此其是风非风,又可知矣。而尽以风治,其能堪哉!
论续命等汤
按历代相传治中风之方,皆以续命等汤为主。考其所自,则始于《金匮要略》附方中有《古今录验》续命汤,然此必宋时校正之所增,而非仲景本方也。此自隋唐以来,则孙氏《千金方》乃有小续命、大续命、西川续命、排风等汤,故后世宗之。无不以此为中风主治矣。夫续命汤以麻黄为君,而以姜、桂并用,本发散外邪之佳方也。至小续命、大续命、西川续命等汤,则复加黄芩以兼桂、附,虽曰相制,而水火冰炭,道本不同,即有神妙,终非余之心服者。其它无论,独怪乎河间、东垣、丹溪三子者,既于中风门皆言此病非风矣,而何于本门皆首列小续命汤,而附以加减之法。曰∶无汗恶寒,麻黄续命汤;有汗恶风无热,桂枝续命汤;有汗身热不恶寒,白虎续命汤;有汗身热不恶风,葛根续命汤;无汗身凉,附子续命汤。若此诸法,但用治外感则可,用治内伤则不可。而三子之卷卷不舍者,皆此数方,又何前后之言不相应耶?再如大秦艽等汤,在《机要》《发明》俱云∶治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如是血弱不能养筋,宜养血而筋自荣,以大秦艽汤,羌活愈风汤主之。夫秦艽汤虽有补血之药,而寒散之剂居其半。夫既无六经之外邪,而用散何为也?既无阻隔之火邪,而用寒何为也?寒散既多,又果能养血气而壮筋骨乎?秦艽汤且不可,愈风汤则尤其不可者也。吾不知用此法者,果出何意?
论治中风(共三条)
凡治风之法,宜察浅深虚实及中经中脏之辩。盖中经者,邪在三阳,其病犹浅;中脏者,邪入三阴,其病则甚。若在浅不治,则渐入于深;在经不治,则渐入于脏,此浅深之谓也。又若正胜邪者,乃可直攻其邪;正不胜邪者,则必先顾其本,此虚实之谓也。倘不知此,则未有不致败者。
大风大寒直中三阴致危者,必用《金匮》续命汤去石膏治之。若风寒在经,而头疼恶寒,拘急身痛者,宜麻黄汤、麻桂饮随证加减主之。甚者亦宜续命汤。若头疼有汗恶风者,宜桂枝汤,或五积散。若风邪在经,热多寒少,而为偏枯疼痛发热者,宜大秦艽汤主之。
甚者,愈风汤亦可。
风寒诸病,无非外感证也。如轻浅在肺者,则为伤风。稍深在表里之间者,则为疟疾。留连经络者,则为寒热往来。遍传六经,彻内彻外者,则为伤寒、瘟疫。久留筋骨者,则为风痹、痛风,或为偏风。风热上壅者,则为大头时毒。风湿相搏者,则为大风、疠风。
浮在肌肤者,则为斑疹、疮毒。感在岭南者,则为瘴气。凡此者皆外感风寒之病,俱有门类,方论具载各条。舍此之外,但无表证者,均不得指为风也。
述古治权变
许胤宗治唐柳太后病风,脉沉欲脱,云∶服汤药无及矣。即以黄 防风煮汤数十斛,置床下熏薄之。是夕果语,更药之而愈。
王克明治卢州王守道风噤不能语,以炽炭烧地热,洒以药汤,置病者于上,须臾小苏。
若此二者,以病至垂危,药不能及,亦治风之权变也。
诸风论列方
麻黄汤(散一) 桂枝汤(散九) 麻桂饮(新散七) 愈风汤(散五六) 排风汤(散百五)五积散(散三九) 续命汤(散五一) 小续命汤(散五二) 大续命汤(散五三) 大秦艽汤(和二四五)
论外备用方
二丹丸(补一五六 养阴血) 黄 丸(补一五五 虚风) 八风散(和二百四十 风邪上盛) 省风汤(和二三九 风痰) 清心散(和二四九 风痰) 琥珀寿星丸(和百十三 风痰)涤痰汤(和二四八 风痰) 四白丹(和二五四 清气消风) 顺风匀气散(和二四二 行气疏风) 薏苡仁汤(和二四七 中风流注) 虎骨散(和二百五十 半身不遂) 防风通圣散(攻十六 风热便结) 三化汤(攻二九 邪实中焦) 胃风汤(散五七 虚风面肿) 秦艽升麻汤(散五五 阳明中风) 地黄散(散五八 阴虚中风) 续命煮散(散五四 补虚散风) 十味锉散(热四九 血弱身痛) 养正丹(热一八九 痰涎上壅) 养血当归地黄汤(和二四六 血少拘挛)
《普济方·针灸》:诸风
(附论)
凡诸百邪之病。源起多涂。其有种种形相。示表癫邪之端。而见其病。或有默默而不声或复多言而HT 说。或歌或哭。或吟或笑。或眠坐沟渠。啖食粪秽。或裸形露体。或昼夜游走。或嗔骂无度。或者蜚蛊向导。手乱目急。如斯种类。癫狂之人。今针灸与夫方药。并主治之凡占风之家。亦以风多鬼断之。扁鹊曰。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也。凡针之体。先从鬼宫起。次针鬼信。便至鬼垒。又至鬼心。未必须并针。止五六穴。即可知矣。若是邪蛊之精便自言说论其由来去。验有实。立得向导。未必须尽其命。求去与之。男从左起针。女从右起针。若数处不言。便遍穴针也。根据诀而行。针灸等处。并备主之。仍须根据掌诀捻目治之万不失一。黄帝掌诀。别是术家秘要。缚鬼禁劫。五岳四渎。山精鬼魅。并悉禁之。
有目在人两手中十指节间。第一针人中。名鬼宫。从左边下针。右边出。第二针手大指爪甲下。名鬼信。入肉三分。第三针足大趾爪甲下。名鬼垒。入肉二分。第四针掌后横文。名鬼心。入半寸。即太渊穴也。第五针外踝下白肉际。足太阳名鬼路。火针七 。 三下。即申脉穴也。第六针大椎。上入发际一寸。名鬼枕。火针七 。 三下。第七针耳前发际宛宛中耳垂下五分。名鬼床。火针七 。 三下。第八针承浆。名鬼市。从左出右。第九针手横文上三寸两筋间。名鬼路。即劳宫穴也。第十针直鼻上入发际一寸。名鬼堂。火针七 。三下。即上星穴也。第十一针阴下缝。灸三壮。女人即玉门头。名鬼藏。第十二针尺泽横文外头。接白肉际。名鬼巨。火针七 。 三下。此即曲池穴。第十三针舌头一寸。当舌下缝刺贯出舌上。名鬼封。仍以一板横口吻安针头。令舌不得动。已前若是手足皆相对。针两穴若是孤穴。即单针之。
岐伯曰。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夫诸急卒病。多是风初得轻微。人所不悟。宜速与续命汤。根据俞穴灸之。夫风者。百病之长。岐伯所言四者。说其最重也。
经验方云。凡觉心中愦乱。神思不怡。或兼手足麻木。此是风将中之候。不问是风与气宜速灸百会风池大椎肩井曲池间使足三里七穴。两边根据次序自上及下灸之。如灸稍迟。气塞涎上。或失音将欲绝者。便可根据此次序灸之。艾炷如苍耳大。各灸三壮。足三里灸五壮。轮日以次灸之。至随年壮乃止。大凡每遇春秋二时。可于此七穴时复灸之。以泄风气。如体中素有风气者。尤须留意此灸法。可保无虞。此法可灸卒死。医书云。凡民风发强忍怕痛不肯灸忽然卒死者。是何病。谓入藏故也。有风病者不可不知此灸法。又云。先贤论曰。风中脉则口眼 邪。风中腑则肢体废。中脏。则性命危。凡治中风。古方虽用续命防风等汤。然此只可扶助疾病。若要救危急收全功。必须火艾灼灸为良。又云。凡 向左者。谓左边脉中风而缓也。宜灸左。凡 向右者。谓右边脉中风而缓也。宜灸右。其艾蛀大如麦粒。各灸二七壮。宜频灸之。以取尽风气口眼正为度。又云。凡觉手足或痛或麻良久乃已者。是风将中腑之候宜灸百会等七穴。病在右即灸右病。在左即灸左病。如因循失灸。手足已废者。春较秋灸秋较春灸。以取尽风气手足轻安为度。
凡风多从背五脏俞入诸脏受病。肺病最急。肺主气息。又冒诸脏故也。
《普济方·针灸》:诸风
治小儿中风。角弓反张。多哭。言语不择。发无时节。盛则吐沫(济生拔粹)。灸百会七壮。
治卒中风毒。如口眼 斜。语言不得(全婴方)。灸合谷三壮。在手大拇指合足处。 左灸右 右灸左。
治角弓反张。灸神庭。在发际直鼻入及椎骨。并鼻上入发际三分。各三壮。
治风痉。角弓反张。口噤不语。四肢拘急(全婴方)。灸百会间使神庭各三壮。百会在发上五寸。间使在掌后二寸两筋中间。神庭在发际直鼻。
治小儿喘胀。俗谓之马脾风。又谓之风喉者(济生拔粹方)。以草茎等。量病儿手中指里近掌文至中指尖截断。如此三茎。自乳上微斜直上立两茎于稍尽头。横一茎两头尽点下。各灸三壮。此法多曾见效。
治小儿喜欠。穴上关治小儿身强。角弓反张。灸鼻上入发际三分。三壮。次大椎下节间。三壮。
治小儿大风癞病。灸曲池二穴。各随年壮。发即灸之。神良。
治小儿但是风病。诸般医治不瘥。灸率谷。
《卫生易简方》:诸风
治中风不语,手足不遂,口眼 斜,鼻流清涕,头旋目眩,言语涩滞,心胸痰积,口中涎水,手足顽痹,腰膝疼痛,久立不得,头痛尤甚,攻耳成脓而聋;又冲眼赤及骨节风、绕腕风、肾脏风、胎风、头风、暗风、心风、大风、白癜风,并膈气冷热诸气等症,并皆治之
用威灵仙一味,冬三月丙丁戊巳日采,洗净,焙干,为末。好酒和,令微湿,入竹筒内,牢塞口,九蒸九曝;如干,添酒重洒之,以白饭和捣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温酒下。
又方 但用威灵仙,阴干为末。每日空心温酒调二钱匕服,可渐加至六钱匕,利过两行则减之,病除乃停服。其性甚善,不触诸药,但恶茶及面汤,可煎甘草栀子汤代饮。盖此草生时比众草先采,以不闻水声者良。
治三十六种风 用马齿苋一石,水二石,煎令味尽,去渣,澄清,入黄蜡三两,熬成膏。
每
治瘫缓风及诸风手脚不遂,腰腿无力 用阿胶、驴皮熬者,炙令微起。以水一升,煮香豉二合,去渣,入胶煮六七沸,胶烊化尽,顿服之。仍煮葱豉粥一升,任意服食,三四剂则止。
治偏风手足不遂,皮肤不仁 用仙灵皮(脾)一斤,细锉,生绢袋盛于瓷器中,以无灰酒一斗浸之,浓纸重封,不通气,春夏三日,秋冬五日后开。每日随性暖饮之,当令醺醺不得大醉。若酒尽,再合,服之无不效。合时,忌鸡犬见,亦益阳事。
治中风口偏 用生鹿肉并生椒同捣敷之。右患敷左,左患敷右,看正即除之。
治中风口噤不开,涎潮 用皂角一挺,去皮,涂猪脂,炙黄为末。每服一钱匕,温酒调服;如气实脉盛,服二钱匕;若牙关不开,用白梅揩齿,口开即灌药,吐出风涎即差。
治中风面目相引偏僻,牙拘急,舌不可转 用桂心酒煮取汁,故布蘸掩病上,正即止。左拓右;右 拓左,大效。
治中风失音不语,偏风口眼 斜,时吐涎水,四肢麻痹,骨间疼痛,腰膝无力者 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九月九日采稀 叶洗净曝干,入甑中,层层洒酒,与蜜蒸之,又曝,如此九遍,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温酒吞下。
治卒中风不语 以竹烧沥,灌饮之良。
治卒中风昏昏若醉,四肢不收,口角涎出 用肥实不蛀猪牙皂角四挺,光明晋矾一两,共为末。每服半钱;重者三字匕,温水调灌下,令涎出一二升,当时惺惺,用之累效。
治风冷瘫缓 用蚕沙五升,醇酒三升洒拌,甑内蒸热,暖室中铺于油单上,令患人就所患一边卧,浓盖覆,汗出为度,仍令头面不得壅覆;如未痊,再作。
治心脏风热,气壅膈胀 用薄荷煎作茶饮立效;及治中风失音、吐痰、除贼风、头风、下气消宿食、阴阳毒瓦斯、伤寒头痛,能引诸药入营卫。
治中风遍身冷,口噤不知人 用独活四两,好酒一升,煎取半升,分温服。
治中风及壅滞 用旋复花洗净,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临卧茶汤下五七丸。
治国中风一日内瘫痪 用胆矾研细。每服一字,温醋汤下,立吐出涎。
治暴风口噤,金疮 用垣(蝉)衣酒渍,服之甚效。
治中风口眼 斜 用硬锻石一合,以醋炒,调如泥,于不患边涂之,立便牵正。一方以白水牛鼻炙热,于不患边熨之渐正。
治瘫缓风,手足 曳,口眼 斜,言语謇涩,步履不正用川乌去皮脐、五灵脂各五两为末,入脑、麝研匀,滴水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先以生姜汁研化,次暖酒调服,每日空心、晚食前各一服,至五七丸,便抬得手,移得步,十丸可自
治中风烦热,皮肤瘙痒 用醍醐四两,每服酒调下半匙。
治诸风 用浮萍为丸。古歌云∶不在山,不在岸,采我之时七月半,选甚瘫风与缓风,些
治风壅痰涎唾多,咽膈不利 用牛蒡子微炒、荆芥穗各一两,甘草炙半两,共为末。食后、临卧,汤点二钱。
治痰癖卒风 生姜八两,附子四两。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禁猪肉、冷水。
治风气客于皮肤,瘙痒不已 用露蜂房微炙、蝉蜕等分为末。酒调一钱匕,日二、三服。
又方 用薄荷、蝉蜕等分为末。酒调一钱匕,日三服。
治遍身风痒,生疮疥 用蒺藜子苗,煮汤浴洗。
治风心烦恍惚,腹中痛或时闷绝复苏 用 羊角屑,微炒,捣罗细末。不拘时,温酒调一钱匕服。
治 节风,百骨节疼痛不可忍 用虎头骨一具,涂酥炙黄,捶碎,绢袋盛,以酒二斗,浸五宿,随性暖饮之,妙。
治白虎风走注疼痛,两膝热肿 用虎胫骨涂酥炙黑,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一两,为末。每服温酒调二钱匕,日再服。
治风痹瘫缓,口噤及产后诸风 用大豆炒黑,烟未断及热投酒中,良久,取酒热饮。
治热风心胸烦热 用生大豆,于食后服半两。明目镇心,温补益颜色,不忘。
治久风湿痹,筋挛膝痛 用黄卷一升,熬香为末。空心暖酒调一匙服。亦除五脏胃气结聚,去面点黑痣,润皮毛。黄卷以大豆为芽,孽生便干之者是也。
治暖风四肢不收 用豉三升,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二作。亦可酒渍饮。
治风毒脚膝挛急,骨节疼痛 豉五升,九蒸九曝,酒一斗,浸经宿,空心随性缓饮之。
治中风不语,舌强 用人乳汁五合,三年陈酱五合和研,以生布绞汁。不拘时,少少与服,良久当语。
治中风口噤不语及虚劳血癖,心腹搅痛 用乳香细研方寸匕,酒煎苏木汤调服,立吐恶物。
治中风不省人事,牙关紧急,声如拽锯,口出涎沫 用藜芦一两,去芦头,以防风汤浴过,焙干,炒褐色为末。每服半钱,温汤调下,以吐风涎为效;如人行三里不吐,再服。
一方 加大南星一个去皮脐,上剜一坑,内陈醋二橡斗,四面火炙令黄,同藜芦捣为末,生面为丸如赤豆大。每服三丸,温酒下。
治半身不遂,失音不语 用蓖麻子油一升,酒一斗,铜钵盛,煮一日熟,旋服之。
治急中风目瞑牙噤,无门下药者 用天南星末,以中指点末揩齿大牙,左右三二十揩,其口自开,始得下药。以天南星、白龙脑等分研末,五月五日午时合,患者只用一字至半钱。
治中风四肢逆冷,口吐清水,宛转啼呼者 用桂心二两细锉。水三升,煮取二升,去渣温尽服。
治历节诸风,百节酸疼 用松脂三十斤,炼五十遍,或二十遍;亦可以炼酥三升,温和松脂三升,熟搅令极稠。空腹服方寸匕,酒调日三数,食面粥为佳。忌血腥、生冷、果子,百日差。
又方 用松脂二十斤,酒五斗,渍三七日。每服一合,日五六服。
治中风身直,不得屈伸反复者 用槐皮黄白者切之,以酒或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温稍稍服之。
治偏风及一切风 用新嫩桑枝,锉一升,水一斗,煎取三升。夏用井中沉,恐酢坏。每日空心服一盏,服尽再煎。
治中贼风,口偏不能语者 用茱萸酒一升,煮四五沸,冷服半升,日三服,得少汗差。
治卒中风口 用皂角五两,去皮、子,为末,以陈醋和,右 涂左,左 涂右,干更敷之。
又方 用巴豆七枚,去壳炼研。 左涂右手心, 右涂左手心,以暖水一盏,安向手心,须
治历节诸风,骨节疼痛,昼夜不可忍者 用没药半两,虎脑骨三两涂酥炙黄为末,同没药研细,温酒调二钱,日三服,大佳。
治中风身直不能屈伸者 刮取枳树皮一升,酒二升,渍一宿,服五合至一升,酒尽再造服。
治中风不语 用淡豉、茱萸各一升。水五升,煮取二升,稍稍服之。
又方 以苦酒煮白芥子,敷头一周,以帛包之,一日一夜乃差。
治风顺气利肠 用苏子一升,微炒,杵碎,生绢袋盛,于三斗清酒中浸三宿,少少饮之。
治风瘙痒痛 用茱萸一升,酒五升,煮一升半,去渣暖洗。
治风气所攻,脏腑积滞 用牵牛子,以童便浸一宿后,长流水上洗半日,却用生绢袋盛,挂
治风痰鼻拓 用蓖麻子不拘多少,去皮掰为两片;以黄连等分、捶碎,同置水中,浸七宿后,空心、日午卧时,用浸药水吞下一片,水尽旋添,勿令干。服两月后,吃大蒜、猪肉试验,如不发动,便是效。若发动时,根据前再服,直候不发。如只腿胀,用针出毒物,累有效验。
治虚风不省人事,吐泻不止,或数转筋,四肢发厥 用天南星为末。每服三钱,大枣三枚
治中风心肺风热,手足不遂及风痹不仁,恍惚烦躁 用熊肉一斤,如常法调和作腌 ,空腹食之。若腹中有积聚痼疾者,食熊肉终身不愈。
治风眩羸瘦,虚劳,手足无力及小儿惊痫 用羊头一枚,蒸熟切碎,以五味调和食之。羊肾作羹食,治肾劳损,精竭。
治中风急喉痹欲死者 用白僵蚕焙黄为末,生姜自然汁调,灌下喉立愈。
治卒患偏风,口 语涩 用衣鱼摩耳下,向左摩右,向右摩左,正即止。
治头风强不得顾视 用穿地作坑,烧令通赤,水洒令冷,以生桃叶铺席下卧之。令项在药上,以衣着项边,令气上蒸,病患汗出,良久即瘥。
治风劳毒肿痛或牵引小腹及腰痛 用桃仁一升,去皮尖;双仁炒,令烟出,热研如膏。以酒三升和匀,一服取汗,再服瘥。
治偏风半身不遂,失音不语 用生杏仁七枚,不去皮尖,吞之。从十七加至七七枚,周而复始。夜后即以竹沥下之,任意多少,日料一升取尽。
治诸风 用胡麻合苍耳子,服之良。
治卒中风不得语 用大豆煮汁,煎如饴含之,亦浓煮汁饮。
治卒中风头面肿 用杏仁研如膏敷之,或用腊猪脂和敷之。
治风毒骨髓疼痛 用芍药二分,虎骨一两。炙为末,夹绢袋盛,酒三升,渍五日。每服三合,日三服。
治风热毒攻目脸,四肢肿痛 腊月以新瓦罐注热水,用朴硝二升,投汤中搅匀,挂北檐下,硝渗出收之。以人乳汁调半钱扫,应手神验。
治中风不省人事 用香油或生姜自然汁,灌之即醒。
治热毒浮风及消渴,风疹,丹毒 用绿豆研汁煮饮或就煮食。益气力,润皮肉,可长食。
治风毒肿白虎病 用三年酽醋五斗,煎三三沸,切葱白二三升,煮一沸,漉出,布帛热裹病上熨之,瘥为度。
治风涎暴作气塞 用青甜瓜蒂约半寸许,曝干,不限多少,为末。量疾,每用一、二钱匕;腻粉一钱匕,水半合,调匀灌之、卧服。良久,涎自出。如未出,含砂糖一块下咽即涎出。此物甚不损人,全胜石碌、 砂诸药。亦治身面四肢浮肿,咳逆,杀虫。
治中风失音 用韭研绞汁服。亦治心脾骨疼甚。然此物多食,则昏神暗目,又不可与蜜同食,其花食之动风。
治风寒湿毒,四肢挛急及香港脚疼不可践地 用紫苏二两杵碎,水二升研取汁,煮粳米二合作粥,和葱、豉、椒、姜食之。
治一切冷毒风气 用独蒜烂捣,和雄黄、杏仁为丸。空腹饮下三丸,静坐少时。若鬼气者,当毛出即瘥。并治肾气,止霍乱吐泻腹痛,除邪辟瘟,去蛊毒,疗劳疟 癖。
治热风汗出心闷 用水和云母服之,不过,再服立瘥。
治中风痰盛,服热药不得者 用南星八钱,木香一钱,锉细。每服四钱,生姜十片,水一大盏,煎七分,温服。
治中风痰壅,昏不知人,口眼 斜,半身不遂 用附子去皮、南星各一两生用,木香半两不见火,细锉。每服四钱,生姜九片,煎七分,去渣,温服。虚寒甚者,加天雄、川乌。
治中风口眼 斜,半身不遂 用白附子、白僵蚕、全蝎去毒并生用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热酒调下,不拘时。
治诸风缓纵,言语蹇涩,遍身顽麻,皮肤瘙痒 用川乌去皮脐、炮一两,荆芥穗二两,共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酒热水任下。及治妇人血风,头痛眼晕,并肠风下血不止,服之尤效。
治疠风手指挛曲,节间痛不可忍 用蓖麻子一两去皮,黄连锉如豆。以小瓶入水一升,同浸,春夏三日,秋冬五日后。取一枚劈破,面东以浸药水,平旦时服,渐加至四五枚,微利不妨,瓶中水少更添。忌食动风物,累有效。
治惊风坠涎 天南星一个,重一两,换酒浸七伏时取出,于新瓦上周回,炭火炙令干,列置于湿地,去火毒,用瓷器盛之,冷捣末,用朱砂一分,同研。每服半钱,荆芥汤调下,每日空心、午时进二服。
治偏风半身不遂及大风冷痰癖胀满 用生附子一两锉碎,酒一升渍。春冬五日,夏秋三日。服一合,以瘥为度。
治风头项强不得顾视 用大豆蒸一升,令变色,内囊中枕之。
治中风口噤 用荆茎、竹茎火烧,取津沥一合饮之,风噤自退。
又方 用独活一两,渍酒一升,浸熬升半,以大豆五合,炒烟出,投酒中,名豆淋酒。饮三合,口噤者灌之,日进三四服,自愈。
治中风不语者 用少妇乳半合,好酒半升,搅匀,分服即愈。
又方 用乌龟尿少许,点舌下,神妙。取尿法∶以龟坐荷叶上,用猪鬃鼻内刺之。
治风痱卒得,不语口噤,手足不遂而不强直者 用伏龙肝五升,冷水八升,搅汁饮之令尽,佳。亦治中恶,身体不痛,四肢不收,神智不乱,一臂不遂。能言者可治,不能言者难疗。
治中风烦热失音、头痛、头风、惊悸、小儿惊痫 用淡竹叶一握,煎汤服。
治暗风痫病涎作,晕闷欲倒 用芭蕉油饮之,得吐即瘥。
治风气,活血去头风 用自摇草,一名杜当归,取根煎服。
治一切风疾 宜多吃梨可愈。正月勿食梨。
治中风手足拘挛,口眼 斜,脚弱行步不正 用当归洗炒、肉桂去粗皮、延胡索炒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空心温酒调下。
治中风左瘫右痪,口眼 斜 用川乌去皮、五灵脂、当归、骨碎补等分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温酒下。
治肝、肾二脏受风,筋急项强,不可转侧 用木瓜二个取盖去瓤,没药二两,乳香一分,研细,入木瓜内,仍盖签定,蒸烂研成膏。每服三五匙,以生地黄汁半盏,无灰酒一盏,和热化膏吞下。
治中风口眼 斜 用大豆面三升,炒焦,酒三升,淋汁顿服,一日一服。
治诸风疏气 用川乌二十个,香附子半斤、姜汁浸一宿,炒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十数丸,温酒下。肌体肥壮及有风疾者,宜常服。
治风化痰,安神定志,利咽膈,清头目 用枯白矾、飞辰砂各半两,别研;南星炮一两,半夏洗七次、姜汁和作曲三两,为末,姜糊丸如桐子大,辰砂为衣。每服二十丸,食后姜汤下。
治卒中风不省人事痰壅 用生白矾二钱为末,生姜自然汁调,斡开口灌下,化痰或吐即醒。
治瘫痪四肢不举,风痹等疾 用麻黄五斤去根节,河水五升,熬久去渣,再熬成膏;白芷、桑白皮、苍术去皮、甘松、浮萍各二两,川芎三两,苦参三两半为末,以膏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温酒一盏化下,临卧服,微汗出勿虑。如未安,隔三二日再服,手足实时轻快。及治卒中风邪,涎潮不利,小儿惊风,服之立效。
治服风药过多,不省人事 用甘草一两煎汤,入生姜自然汁一盏和服。
治男妇远近风中,左瘫右痪,语言蹇涩,风湿脚弱,手足拘挛,不能行立 用杏仁去皮尖,麻黄去根节,地骨皮去粗皮,木鳖子去皮壳各四两,为粗末。用砂锅一口,水一斗五升,熬至七升,去渣,再熬至一升,分作四分,用好酒一盏,食后调服,即睡下。从项至足通身汗出,第三日再服。大疾不过三服,必愈。
治左瘫右痪,口眼 斜,头风寒湿气 用天麻、川芎、防风、细辛、白芷、川乌炮去皮脐,羌活、荆芥穗、僵蚕各一两,薄荷三两,全蝎、粉草、藿香去土,朱砂水飞研细各半两,麝香、珍珠、琥珀各一钱,为细末,炼蜜丸如弹子大,金箔为衣。空心茶清或酒送下一丸。
若蛇狗咬,破伤风,牙关紧急,先用一丸擦牙,后用茶清调下一丸;如小儿初觉出痘疹,即用茶清调一丸与服,大能安魂定魄,疏风顺气。
治半身不遂,左瘫右痪,一切风证 用防风、川芎、甘草、石膏、当归、荆芥穗、白芍药、麻黄不去节各一两,人参八钱,薄荷叶七钱,附子去皮脐五钱,俱为细末。先用麻黄二斤,锉碎,以水二斗浸。春秋五日,夏三日,冬七日。熬干一半,滤去渣,再熬约剩二碗,和前药末,丸如弹子大,金箔为衣。一日服一丸,茶酒任下,仍要避风出汗,重者五七丸效。未服药,先服愈风散一二服。愈风散 用大黄一两,朴硝八钱,当归二钱,为末。每服三钱,空心白汤调下。
治中风口眼 斜,左瘫右痪,一切风疾不能言语,并伤寒头疼发热,并皆治之 用槐角子,桑白皮、苍术、威灵仙、川芎、人参、何首乌、蔓荆子、防风、香白芷各二两,五味子、苦参、荆芥穗、木香各一两,脑子、麝香各三钱半,为末。先以麻黄五斤,去根不去节,水三斗浸透,锅内熬干一半,滤去渣,又熬成膏,和前药末,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酒调服;或用生姜七片,连须葱白七根,水一碗,煎半碗,细研一丸调服。于无风暖处,浓衣被盖之,通身汗出,其病即愈,甚效。
治一切风疾,先当顺气 用白术四两,天台乌药四两,天麻一两,沉香、青皮、白芷、甘草、人参各五钱,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紫苏五叶,木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渣,温服。
治一切风疾浑身瘙痒 用胡麻、威灵仙、何首乌、苦参、甘草、石菖蒲等分为末。每服三钱,酒调下。
治中风左瘫右痪,口眼 斜 用槐实子、麸炒黄,猪牙皂角酥炙黄去子,甘菊花炒,荆芥穗生用,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茶清送下,微汗出为验。汗后体热者,噙甘
治一切风疾等证 用川乌、草乌俱炮裂、去皮脐,何首乌酒浸,石槲炒,麻黄去根节,白术煨,防风、细辛、川芎、当归、白芷、荆芥穗、白附子炮各一两,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诸风瘫痪,防风煎酒下。
头风 川芎汤下;
风气疼 乳香汤下;
白癜风 茶清下;
暗风 茱萸汤下;
紫癜风 防风汤下;
心风 朱砂汤下;
眉毛脱落 茶清下;
肝风冷泪 荆芥汤下;
惊风 薄荷汤下;
撮口风 朱砂汤下;
肠风 蒜水下;
掌肿风 天麻汤下;
吐嗽 生姜汤下;
伤寒 柴胡汤下;
鼻塞声重 细辛汤下;
气疾 白术汤下;
赤眼热毒 井花水下;
肚疼 良姜汤下;
五淋便涩 盐汤下;
小儿嗽 用半丸,金银花汤下。忌油腻热物。
《医学纲目》:诸风
□
〔《素》〕∶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由?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 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风论》治见寒热门” ,陀骨切,忽忘也。栗,惧也)。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治热中见黄胆门。治寒中见目泪门)。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 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治见痹门)。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疠者,其荣卫热 肿,其气不清,故使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治见中风门)。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治见头痛)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治见眼目)。饮酒中风,则为漏风。(治见肝门)。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王注∶以劳风为内风。治见门)。新沐中风,则为首风(治见头痛)。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治见下痢)。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甲乙经》作“故”字)有风气也。帝曰∶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 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瘥,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 字,普边切,白貌也。仲景云∶肺中风者口燥而唾,身晕而重,冒而肿胀)。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舌,其色赤(“吓”字衍文也。仲景云∶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则呕吐)。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仲景云∶肝中风者,头目 及胁痛常呕,令人嗜甘)。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仲景云∶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 而短气)。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 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 ,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奇病论云∶有 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处,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岐伯对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不能食善惊而心气痿者死。张子和治桑惠民病风,面黑畏风,不敢出,爬搔不已,眉毛脱落作癞,医三年不痊,求治于戴人。戴人曰∶非癞也,乃出《素问·风论》云∶肾风之状,多汗恶风,脊痛不能正立,其色 ,面然浮肿。今公之病乃肾风也。宜先刺其面大出血,其血当如墨色,三刺血变色矣。于是下针自额上下排针直至颐颔皆出血,果如墨色,遍肿处皆针之,惟不针目 外两傍,盖此少阳经少血多气,隔日又针之血色乃紫,二日外又刺其血色变赤。初针时痒,再刺则额角痛,三刺其痛不可任,盖邪退而然也。后二十日余又轻刺一遍方已。每刺必以冰水洗其面血,十日黑色退,一月面稍赤,三月乃红白,但不服除下热之药,病又作。戴人在东方,无能治者)。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饮食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 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
上五脏风症,多汗恶风,其治法用仲景桂枝汤之类,孙真人皆灸本脏背 ,兼用续命汤治之。
□
〔《灵》〕黄帝曰∶人之善病风厥漉汗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帝曰∶何以候肉之不坚也?少俞答曰∶ 肉不坚而无分理,理者粗理,粗理而皮不致者,腠理疏,此言其浑然者。(五变论)
□
〔《素》〕暴厥而聋,偏闭塞不通,内气暴薄也。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着也(通评虚实论此条非风病。)汗出而身热者风也(全文见虚烦)。尺肤滑而淖泽者风也。尺肤滑而泽脂者风也。(全文见诊法)
□
〔《脉》〕脉浮而大者曰风。病风以日夕死。(全文见诊生死)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