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痘解
《儿科萃精》:种痘解
古有种痘之法,相传宋真宗时,峨嵋山神人所创,实具百发百中之功,洵为尽美尽善之术,推原其理,出痘多感于得病之后,而种痘必施于无病之先,出痘或遭天地寒暑之不齐,而种痘必择天地融和之美候,内无他病之夹杂,外复有善苗为引导,化险为夷,何乐不为。
或者曰∶痘为小儿一大病,当天行时,人人尚思远避,今无故取婴孩而与之以病,可乎,曰非也。譬如捕盗,乘其羽翼未成,就而擒之,甚易耳;譬如去莠,乘其滋蔓未延,芟而除之,又甚易耳。小儿痘毒,其发由肾而肝、而心、而肺、而脾,故痘之发毒,肾最重,脾最轻,即古用痘苗塞鼻孔法,亦必五脏传编,始能发热,缘鼻为肺之外窍,苗塞鼻中,其气先传于肺,肺传心,心传脾,脾传肝,肝传肾,肾主骨,痘毒藏骨髓之内,感苗气而发其毒。
自骨髓尽达于筋,则肾脏之毒解矣。自筋尽达于肌肉,则肝脏之毒解矣。自肌肉尽达于血脉,则脾脏之毒解矣。自血脉尽达于皮毛,则心脏之毒解矣。自皮毛尽达于颗粒,则肺脏之毒解矣。
苗气必历五脏层递而入,内毒亦必历五脏层递而出,此传送之次序也,今种牛痘法择于两臂中消烁清冷渊二穴、上下交连之处,下苗种之,似与塞鼻孔之法有异,殊不知人身两臂,乃手少阳三焦经也,三焦者人身最关要之腑,如天地之三元,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通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得其关要之处,引之直从皮毛血脉肌肉经络,同时直传而入,纵有胎毒深藏于肾,亦自然同时引挈而出、如引路然,引诸坦途,则无颠踬之患,如引丝然,引其端绪,则无棼乱之尤,此种痘所以免出痘之危险,更分别条列于后。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