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烦
- 《丹台玉案》:子烦
- 《冯氏锦囊秘录》:子烦
- 《内府秘传经验女科》:子烦
- 《女科精要》:子烦
- 《女科秘要》:子烦
- 《女科秘旨》:子烦
- 《女科折衷纂要》:子烦
- 《女科指掌》:子烦
- 《盘珠集胎产症治》:子烦
- 《评注产科心法》:子烦
- 《济生集》:子烦
- 《医述》:子烦
- 《医学心悟》:子烦
- 《竹林女科证治》:子烦
《丹台玉案》:子烦
娠妊苦烦者.乃肺脏虚.而热乘于心.则烦燥闷乱.因火克肺金.故令其烦也.
茯归煎 治娠妊心惊胆怯.终日烦闷.
茯苓 当归 麦门冬 黄芩(各二钱) 淡竹叶(二十片) 灯心三十茎.不拘时服.
麦冬汤 治娠妊烦燥.胎气不安.
白茯苓 人参(各二钱) 麦门冬 防风(各二钱五分) 淡竹叶(十五片) 生姜五片.空
除烦清心丸 治胆怯心惊.烦燥口苦.
知母 黄连 天冬(各一两) 麦冬(一两五钱) 朱砂(三钱)
上为末.荷叶汤丸.朱砂为衣.每服二钱.空心白滚汤送下.
《冯氏锦囊秘录》:子烦
妊娠烦闷有四证,有心中烦,胸中烦,有子烦,诸属于热。若脏虚而气乘心,令人烦者,名虚烦。若积痰饮,呕吐痰沫者,名胸中烦。或血积停饮,寒热相搏,致胎气不安,谓子烦。大抵多由阴既养胎,孤阳独旺,心肺虚热,是以撩乱不宁。更有时当盛夏,君火大行,俱能乘肺,以致烦躁、胎动不安者,皆因时而致之者也,亦当因时治之,生脉散最佳。
《内府秘传经验女科》:子烦
夫妊娠而子烦者,是肺脏虚热乘于心,则心烦。停痰积饮在心胸之间,或中于心,亦烦也。若热烦者,但热而已。若有痰而烦者,恶闻食,气则烦燥。
【主意】
妊妇心惊闷子烦,病因二火君火四月,相火六月在其间。竹叶汤除虚燥病,门冬饮子似仙丹。
犀角散
生犀角(凉心,镑) 地骨皮(退热) 麦冬(清金,去心) 赤茯苓(导赤) 条芩(泻火) 甘草(生用和中)
水煎服。
竹叶汤
白茯(二钱) 防风(一钱) 麦冬(一钱五分) 黄芩(一钱五分) 竹叶(五片)
水煎服
门冬饮子
麦冬(去心) 人参 知母(各一钱) 生地(八分) 茯神(七分) 五味 栝蒌仁 葛根(各五分) 甘草(三分) 竹叶(七片)
水煎服
《女科精要》:子烦
妊娠烦闷有四证,有心中烦,胸中烦,有子烦,诸属于热。若脏虚而气乘心,令人烦者,名虚烦。若积痰饮,呕吐痰沫者,名胸中烦。或血积停饮,寒热相搏,致胎气不安,谓子烦。大抵多由阴既养胎,孤阳独旺,心肺虚热,是以撩乱不宁。更有时当盛夏,君火大行,俱能乘肺,以致烦躁、胎动不安者,皆因时而致之者也,亦当因时治之,生脉散最佳。
《女科秘要》:子烦
夫娠妇而子烦者.是肺脏虚而热乘于心.则心烦.停痰积饮在心胸之间.或冲于心则亦烦也如有痰而烦者.口吐涎沫.恶闻食气.则烦躁也.
【主意】
娠妇心惊闷子烦.病因二火在其间.竹叶汤除虚燥病.门冬饮子似仙丹.
犀角散
生犀角(六分) 地骨皮 麦冬 赤茯苓 甘草(各二钱) 研末水送.
竹叶汤
白茯苓(二钱) 防风(一钱) 麦冬 黄芩(各一钱五分) 竹叶(二十片)
煎服门冬饮子
麦冬 人参 知母(各一钱) 五味子 栝蒌 葛根(各五分) 生地(八分) 茯神(七分) 甘草(三分) 竹叶(二十片) 煎服.
《女科秘旨》:子烦
心中烦懑不宁者是也.责之心虚有火.简易方以竹叶汤主之.若左手寸脉微弱.则服柏子养心丸.或调补心丹.临卧服.
竹叶汤
白茯苓(二钱) 防风(八分) 麦冬 黄芩(各一钱) 竹叶(九片)
心惊胆怯.烦闷不安.
人参 枣仁(各一钱) 白术 当归(各二钱) 黄芩 远志(各八分) 川芎(七分) 怀生地(一钱五分) 竹叶(十片) 陈皮(三分) 麦冬(一钱) 甘草(四分)
姜枣引.如烦渴加竹茹一丸.有痰加竹沥.姜汁.虚多用人参.脾常泻.减去生地.麦冬.枣仁.
夫人肺脏寒而热乘于心.则令心烦.停痰积饮.在心胸之间.或冲于心.亦令心烦.若热而烦者.但热而已.若有痰饮而烦者.呕吐涎沫.恶闻食气.烦躁不安也.治内热用竹叶汤.痰滞用二陈汤.加白术.黄芩.枳壳.气滞用紫苏饮.气郁用分气饮.加.通于舌.若孕妇脏腑气虚.荣卫不理.阴阳隔绝.热乘于心脾.津液枯少.故心烦而口干也.若系胃经实火.竹叶石膏汤.系胃经虚火.人参黄 散.系胃经虚.补中益气汤.系脾气郁结.加味归脾汤.系肺经虚热.紫苏饮.系肝经火动.加味逍遥散.系肾经火动.加味地黄丸.
(〔吴按〕烦轻躁重.躁为阴虚.阳无所附.虚阳外越.孤阴失守.久则暴脱.经云阴虚无骤补法.计在潜阳.此至精微之旨也.)
《女科折衷纂要》:子烦
《大全》云∶妊娠若烦闷者,以四月受少阴君火气以养精,六月受少阳相火气以养气。若母心惊胆寒,多有烦闷,名曰子烦。《产宝》云∶夫妊娠而子烦者,是肺脏虚而热乘于心,则令心烦也(肺虚热乘于心,于理似背,当作虚字上看)。停痰积饮在心胸之间,或冲于心,亦令烦也。若热而烦者,但热而已。若有痰饮而烦者,呕吐涎沫,恶闻食气,烦躁不安也。大凡娠孕之人,既停痰积饮,又寒热相搏,气郁不舒,或烦躁,或呕吐涎沫,剧则胎动不安,均为子烦也。
按薛氏云∶前症若因内热用竹叶汤,气滞用紫苏饮,痰滞用二陈、白术、黄芩、枳壳。
气郁用分气饮加川芎。脾胃虚弱用六君子加紫苏、山栀。
烦躁口干属心脾二经,与子烦大同小异,宜用知母丸。
《女科指掌》:子烦
【歌】内心焦烦号子烦,金为火烁是根源。心烦肺热多消渴,若是胸烦呕吐翻,郁闷不舒胎气热。但烦无疾是虚烦,若兼恍惚心惊悸,竹也门冬不可喧。
【论】妊娠苦烦闷者,以四月受少阴君火以养精,六月受少阳相火以养气。若母心惊胆寒有郁闷,名子烦也。《产宝》曰∶子烦有四证,有中心烦,有胸中烦,有产烦,有子烦,皆热也。肺虚而火乘之,则心烦也。停痰积饮而呕吐涎沫,恶闻食气,胸中烦也。但热而烦,似无疾者,虚烦也。气血停积,虚热相搏,气郁不舒,烦躁吐沫,剧则胎动不安,均为子烦也。竹叶汤、麦门冬饮、气滞紫苏饮、痰竹沥汤。
【脉】子烦属热,脉必洪数,沉气滑痰,虚则无力。
【方】
竹叶汤
防风 黄芩 麦冬 茯苓 竹叶 山栀 当归
《外台秘要》有竹沥无竹叶,一方有知母无栀、芩、当归。
麦门冬饮
麦冬 人参 茯神 生地 黄芩 犀角 甘草 莲心
竹沥汤
竹沥(一升) 茯苓(四两) 麦冬 防风 黄芩(各三两)
水四升煮二升,入竹沥分三服。知母丸一味为末,枣肉丸服,治误服药而虚烦不安者。
《盘珠集胎产症治》:子烦
烦症有四∶肺虚而火乘之,心烦也;停痰积饮,恶闻食气,胸中烦也;但热而烦,虚烦也;气郁不舒,频吐涎沫,胎动不安,子烦也。
心肺虚热。阴既养胎,孤阳独旺,心肺虚热,故烦,宜清心肺。
心惊胆怯。受胎后,血气壅郁,热气上冲心肺,故烦闷不安,心胆俱怯。竹叶安胎饮,犀角散。肾火动,六味地黄丸。(和四、寒三、补二。)
停痰积饮。气郁不舒,以致呕吐涎沫,剧则胎动,竹叶汤。(寒四。)麦冬饮。(寒五。)
津液枯燥。脏腑气虚,营卫不和,致阴阳偏胜,而热入心脾也。知母丸。(寒六。)知母饮。(寒七。)
脾肾气虚而火郁。逍遥散加黄芩、砂仁。(和五。)
胎气上逼。气逆胀闷,清肝饮。(散二。)
上焦气郁。郁则为火而中气不和。分气饮。(和六。)
暴渴不止。血欲凝而渴,非疾也,饮五味子汁自愈。
君火乘肺。盛夏君火大行,上乘肺金,以致烦躁胎动不安。宜清心火。
《评注产科心法》:子烦
子烦症,心烦闷乱,说不出之难过,此君相二火,翕聚以养胎,火盛内热致烦也,宜用淡竹叶汤主之。若气滞痰凝而闷者,用二陈汤加白术、黄芩、苏梗、枳壳。若脾虚胃弱,食少呕吐者,用六君子汤,或加香砂以安之。但子烦之症,不善调摄则胎动不安,须防小产之患。又有吐久气逆,胃元大虚,不能进饮食,恐致产母气脱,故初即要降火,继即安胃进食,此一定也。
淡竹叶汤
淡竹叶(十片,洗) 黄芩(一钱) 知母(一钱) 麦冬(一钱五分,去心) 茯苓(二钱)
水煎服。
二陈汤(见前恶阻)
六君子汤(同见前)
如加香附(一钱),砂仁(五分) 即香砂六君子汤。
《济生集》:子烦
心中烦满不宁者,是也。责之心虚有火,简易方以竹叶汤主之。
竹叶汤
白茯苓(二钱) 防风(八分) 麦冬 黄芩(各一钱) 竹叶(九片)
《医述》:子烦
烦者,心中烦乱不安也。由于受胎之后,血热干心,故令人郁闷撩乱不安。因在妊娠,故曰子烦。非子在腹中而烦也。古云∶四月受少阴君火以养精,六月受少阳相火以养气,故烦。夫烦固多属火,今胎既受君相之火以养,岂有反令母烦之理?若曰母虚而烦,则当每月皆然,何独拘于四月、六月?此说似属不通。(李太素)
妊娠烦闷有四证∶有虚烦,有心中烦,有胸中烦,有子烦,俱属于热。脏虚而热气乘心,令人烦者名虚烦,亦即心中烦;痰饮凝积,呕吐痰沫者,名胸中烦;血积饮停,寒热相搏,致胎不安者,名子烦。(齐仲甫)
火入于肺则烦,入于肾则躁。胎系于肾,肾水养胎,则不足以滋肾中之火,火上烁肺,则为烦躁。此金水亏涸之候,法当滋其化源,清金壮水为主。(萧慎斋)
《医学心悟》:子烦
娠妊子烦者,烦心闷乱也。书云∶孕四月,受少阴君火以养精;六月,受少阳相火以养气。子烦之症,大率由此。窃谓妇人有孕,则君相二火,皆翕聚以养胎,不独四、六两月而已。大法,火盛内热而烦者,淡竹叶汤。若气滞痰凝而闷乱者,二陈汤,加白术、黄芩、苏梗、枳壳。若脾胃虚弱,呕恶食少而烦者,用六君子汤。子烦之候,不善调摄,则胎动不安
《竹林女科证治》:子烦
妊娠五六月,少阴君火以养精,六七月少阳相火以养气。平素火盛或值天时火热,内外之火相亢而心惊胆怯,烦躁不安者,名曰子烦。责之心虚有火,宜竹叶汤或竹沥汤,甚则知母饮或犀角散。若左寸微弱,宜知柏养心汤调服安神丸。
竹叶汤
白茯苓(二钱) 麦门冬(去心) 黄芩(各一钱五分) 淡竹叶(七片) 灯心(十茎)
水煎,日服二次。(一方有当归、防风、栀子仁)
若血虚烦热加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各一钱。若气虚烦躁加人参、白术(蜜炙)、炙甘草各一钱。
竹沥汤
赤茯苓一两,以水一钟煎至七分,去渣入竹沥一杯和匀服。又竹沥一味,细细饮之亦妙。
知母饮
知母 麦冬(去心) 黄 (生用)、甘草(各一钱) 子芩 赤茯苓(各一钱半)
水一钟半,煎至七分,去渣,入竹沥一杯,温服。
气虚加人参一钱,口渴加石膏一钱,热甚者加犀角(锉)五分。
犀角散
犀角(五分,镑) 地骨皮 麦冬(去心,各二钱) 茯神一钱五分) 条芩(一钱) 甘草(五分)
水煎,温服。
柏子养子汤
生黄 麦冬 枣仁 人参 柏子仁(各一钱) 茯神 川芎 远志(制,各八分) 当归(二钱)五味子(十粒) 炙甘草(五分) 姜(三片)
水煎服。
安神丸
黄连(酒炒) 生地黄 当归身(各三钱) 炙甘草(五分)
上为末,蒸饼糊丸如黍米大,辰砂二钱为衣,柏子养心汤送四十丸。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