怔忡、惊悸
《古今医鉴》:怔忡、惊悸
脉
心中惊悸,脉必大结,饮食之悸,沉伏动滑。
病
夫怔忡者,心中躁动不安,惕惕然如人将捕是也。多因富贵戚戚,贫贱不遂所愿而成。属血虚,有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瘦人多是血少,肥人属痰。
夫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如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属血虚。或时觉心跳,亦是血虚。盖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此惊悸之肇端也。又曰∶惊者,恐怖之谓。怔忡、健忘、惊悸三证,名异而病同。
方
朱砂安神丸 治血虚心烦懊,惊悸怔忡,胸中气乱。
朱砂(五钱,水飞过,另研) 黄连(酒洗,六钱) 生甘草(炙,二钱半) 生地黄(一钱半) 当归(二钱半)
上为细末,蒸饼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后、临卧津咽下。
安神补心汤
当归(一钱二分) 川芎(七分) 白芍(一钱,炒) 生地黄(一钱二分) 白术(一钱)茯神(一钱二分) 远志(甘草水泡,去心,八分) 酸枣仁(炒,八分) 麦门冬(去心,二钱) 黄芩(一钱二分) 玄参(五分) 甘草(三分)
一方去远志、麦门冬、黄芩、玄参,加陈皮、柏子仁、酒炒黄连,锉一剂,水煎服。
养心汤 治忧愁思虑伤心,惊悸不宁,及勤政劳心,痰多少睡,心神不足。
黄 (蜜炙,八分) 白茯苓(一钱) 茯神(一钱) 半夏曲(六分) 当归(一钱)川芎(七分) 甘草(炙,三分) 辣桂(少许) 远志(去心,姜汁炒,八分) 柏子仁(七分) 五味子(十四个) 酸枣仁(炒,七分) 人参(五分) 生地黄(一钱)
上锉,姜、枣煎,食前服。治停水怔忡,加槟榔、赤茯苓。
参归腰子 治心气怔忡而自汗者,不过一二服即愈。
人参(五钱) 当归(五钱) 猪腰子(一个)
上先将以腰子用水二碗,煎至一碗半,将腰子细切,入二味药,同煎至八分。吃腰子,以药汁送下。有吃不尽腰子,同上二味药渣焙干,为细末,山药糊为丸,梧子大。每三五十丸,米汤下。
琥珀定智丸(刘尚书方) 专补心生血,定魄安魂,扶肝壮胆,管辖神魂。惊战虚弱,气乏之病,并皆治之。
南星(半斤,先将地作坑,用炭十斤,在坑内烧红,去灰净,用好酒十余斤倾在坑内,大瓦盆盖覆周遭,以炭火拥定,勿令泄气,次日取出为末) 真琥珀(一两,皂角水洗去油) 大朱砂(二两,公猪心割开,入内,用线缚住,悬胎煮酒二碗) 干人乳(用姜汁制) 好拣参(去芦,三两) 白茯苓(去皮,三两) 白茯神(去皮、木,三两) 石菖蒲(二两,猪胆汁炒) 远志(水泡过,去心,二两,猪胆煮过,晒干,再用姜汁制)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夜卧时,盐汤送下五七十丸。
晒干人乳法 用人乳数碗,入瓦盘内,莫搅动,四周晒干刮一处,干则再刮,乳干以姜汁拌,晒用。
镇心汤(云林验方) 治心慌立应。
当归(一钱二分) 川芎(七分) 生地黄(八分) 片芩(八分) 黄连(六分) 栀子仁(七分,炒) 酸枣仁(一钱,炒) 远志(一钱,制) 麦门冬(去心一钱) 白芍(八分)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