怔忡
- 《扁鹊心书》:怔忡
- 《古今医案按》:怔忡
- 《金匮钩玄》:怔忡
- 《奇效简便良方》:怔忡
- 《时方妙用》:怔忡
- 《寿世保元》:怔忡
- 《万病回春》:怔忡
- 《血证论》:怔忡
- 《药症忌宜》:怔忡
- 《医学摘粹》:怔忡
- 《医学摘粹》:怔忡
- 《医宗己任编》:怔忡
- 《杂病治例》:怔忡
- 《竹林女科证治》:怔忡
- 《疫疹一得》:怔忡
《扁鹊心书》:怔忡
凡忧思太过,心血耗散,生冷硬物损伤脾胃,致阴阳不得升降,结于中焦,令人心下恍惚,当以来复丹、金液丹、荜澄茄散治之。若心血少者,须用独骸大丹,次则延寿丹亦可。(忧思之伤,怔忡之本证;饮食之伤,怔忡之兼证,微有虚实之殊。审证施治,自然无误。)
《古今医案按》:怔忡
滑伯仁治一人.病怔忡善忘.口淡舌燥.多汗.四肢疲软.发热.小便白而浊.众医以内伤不足.拟进茸、附等药.未决.脉之虚大而数.曰.是由思虑过度.厥阴之火为害耳.夫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相火代君火行事者也.相火一扰.能为百病.百端之起.皆由心生越人云.忧愁思虑则伤心.其人平生志大心高.所谋不遂.抑郁积久.致内伤也.服补中益气汤、朱砂安神丸.空心进小坎离丸.月余而安.
一人因事恐怖.心常惕惕.如畏人捕之状.诊其脉.豁豁然虚大而浮.体热多汗.曰.凡病得之从高坠下.惊仆击搏.恶血留滞.皆从中风论"
吴茭山治一妇气盛血少.火旺痰多.因事忤意.得怔忡之患.心惕惕然而惊.时发时止清晨至晚.如此无度.每服镇心金石之药.愈不安.吴诊其脉左弦而大.知血少火旺.右浮滑不匀.气盛痰多也.遂也温胆汤入海粉、苏子.数服而安.次以安神丸.常服全愈.
高果哉治钱塞庵相国怔忡不寐.诊得心脉独虚.肝脉独旺.因述上年驿路还乡.寇盗充斥.风声鹤唳.日夜惊惧而致.高用生地、麦冬、枣仁、元参各五钱.人参三钱.龙眼肉十五枚.服数剂.又用夏枯草、羚羊角、远志、茯神、甘草、人参.大效.仍以天王补心丹.常服全愈.
震按怔忡本非重病.而居官者多患之.因劳心太过.或兼惊忧所致.治法不外养血安神补元镇怯.然亦难效.莫若抛弃一切.淡然漠然.病自肯去.老子曰.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广成子曰.毋劳尔形.毋摇尔精.毋使尔思虑营营.岂惟却病.并可长生.
《金匮钩玄》:怔忡
(大段属血虚。)
有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痰因火动。
戴云∶怔忡者,心中不安,惕惕然如人将捕者是也。
瘦人多是血少,肥人属痰,寻常者多是痰。
真觉心跳者,是血少。用四物安神之类。
《奇效简便良方》:怔忡
柏实煮饮,日久自愈。
《时方妙用》:怔忡
(惊悸不眠健忘症.治同.)
高鼓峰曰.怔忡.血少也.其原于肾水不足不能上升.以致心火不能下降.大剂归脾汤.去木香.加麦冬五味枸杞.吞都气丸.如怔忡而实.挟包络一种有余之火兼痰者.则加生地黄连川贝之类.以清之.
按一症之治.只此数语.缘读书临症之多.故能片言居要.而胡念斋又补出胃络不能上通症.脾脉不能入心症.宗气虚而虚里穴动症.水气凌心症.奔豚上乘症.治法不甚相远.唯水气与奔豚.当另法治之.愚谓水气凌心.轻则用小半夏汤.倍加茯苓以泄之.重则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以安之.再重.则用真武汤.以镇之.
○奔豚.则用桂枝汤加桂以泄之.或黑锡丹.以镇之.或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以缓之.金匮奔 汤.亦有意义.乌梅丸亦可借用.
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名都气丸.(十四)
《寿世保元》:怔忡
夫怔忡者。心中不安。惕惕然如人将捕是也。属血虚。有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
痰因火动。瘦人多是血少。肥人属痰。怔忡者。心胸躁动。谓之怔忡。此心血不足也。多因汲汲富贵。戚戚贫贱。不遂所愿而成。
一论血虚火盛。怔忡心慌恍惚。烦躁不宁。
养血清心汤
当归(酒洗一钱) 川芎(七分) 白芍(酒炒一钱) 生地黄(酒洗一钱) 黄连(姜汁炒一钱)甘草(二钱五分) 片芩(去朽八分) 栀子(炒八分) 酸枣仁(炒) 远志(去心) 麦门冬(去心各一钱)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
一论心烦懊恼。惊悸怔忡。胸中气乱。此血虚而火盛也。
朱砂安神丸
朱砂(另研水飞滤过五钱) 当归(酒洗二钱五分) 黄连(酒洗一钱) 生地黄(酒洗一钱五分) 甘草(炙二钱五分)
一方。加人参、白术、茯神、酸枣仁炒、麦门冬去心。各等分为末。炼蜜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五十丸。食远。米汤送下。
一论思虑。即心跳者。是心中无气少血。故作怔忡也。
四物安神汤
当归(酒洗) 白茯神(去皮木) 白芍(酒炒) 熟地黄 黄连(姜汁炒) 人参 白术(去芦) 辰砂(研末临服调入) 竹茹 酸枣仁(炒) 麦门冬(去心) 乌梅(一个) 栀子
上锉一剂。煎服。
一论心气怔忡。而自汗者。不过一二服而愈。
参归腰子
人参(五钱) 当归身(五钱) 猪腰子(一对)
上先以腰子。用水二碗。煮至一碗半。将腰子细切。入二味药。同煎至八分。吃腰子。
以药汁送下。如吃不尽腰子。同上二味药渣。焙干为细末。山药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米汁汤送下。
一论精神虚惫。恍惚不宁。心思不定。气不足。健忘怔忡。
加味宁志丸
人参 白茯苓(去皮) 远志(甘草水泡去心) 石菖蒲(米泔浸) 酸枣仁(炒) 黄连(去毛)柏子仁(各二两) 当归(酒洗八钱) 生地黄(酒洗八钱) 木香(四钱) 朱砂(研水飞一两二钱半一半入药一半为衣)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半饥时。麦门冬去心煎汤。送下五六十丸。
《万病回春》:怔忡
怔忡者,心无血养,如鱼无水,心中惕惕然而跳动也,如人将捕捉之貌。若思虑即心跳者,是血虚也。
四物安神汤 治心中无血养,故作怔忡。兼服辰砂安神丸。
当归(酒洗) 白芍(酒炒) 生地黄(酒洗) 熟地黄 人参(去芦) 白术(去芦) 茯神(去皮木) 酸枣仁(炒) 黄连(姜炒) 栀子(炒) 麦门冬(去心) 竹茹 辰砂(研末,临服调入) 乌梅(一个)
上锉一剂。枣二枚,炒米一撮,水煎,食远服。
□
心若时跳时止者,是痰因火动也。二陈汤治痰因火动作怔忡(方见痰症)。根据本方加枳实、麦冬、竹茹、炒黄连、炒山栀、人参、白术、当归、辰砂、乌梅、竹沥、姜三片、枣一枚,水煎,用辰砂末调服。
□
心慌神乱者,血虚火动也。
朱砂安神丸 治血虚心烦懊 、惊悸怔忡、胸中气乱。
朱砂(另研末,水飞过,二钱) 当归(酒洗净,二钱半) 生地黄(酒洗,一钱五分) 黄连(酒洗,炒,六钱) 甘草(炙,二钱半) 一方加人参 白术(去芦) 茯苓(去皮) 酸枣仁(炒) 麦门冬(去心,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五十丸,食远空心米汤送下。
养血清火汤 治心慌神乱、烦躁不宁。
当归 川芎(七分) 白芍(酒炒) 生地黄(酒洗) 黄连(酒炒,各一钱) 片芩(去朽,八分)栀子(炒,八分) 酸枣仁(炒) 麦门冬(去心,各一两) 远志(去心) 辰砂(五分,另研调服)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温服。
《血证论》:怔忡
俗名心跳.心为火脏.无血以养之.则火气冲动.是以心跳.安神丸清之.归脾汤加麦冬五味子以补之.凡思虑过度.及失血家去血过多者.乃有此虚证.否则多挟痰瘀.宜细辨之.
心中有痰者.痰入心中.阻其心气.是以心跳动不安.宜指迷茯苓丸.加远志菖蒲黄连川贝母枣仁当归治之.朱砂安神丸.加龙骨远志金箔牛黄麝香治之.
又有胃火强梁.上攻于心.而跳跃者.其心下如筑墙然.听之有声.以手按其心下.复有气来抵拒.此为心下有动气.治宜大泻心胃之火.火平则气平也.泻心汤主之.或玉女煎加枳壳浓朴代赭石旋复花以降之.再加郁金莪术以攻之.使血气火三者皆平.自不强梁矣.
《药症忌宜》:怔忡
心澹澹动,盗汗属心血虚,汗者心之液也。
忌同上。
宜补敛清热,合心虚加当归 黄 芍药 黄芩 黄柏
《医学摘粹》:怔忡
怔忡者,心下跳动不安也。即惊悸之类,缘土湿木郁,相火浮动,逼扰宫城,以致心神震荡不安也。以金鼎汤主之。如因水气凌心,而成怔忡者,以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重者以桂枝茯苓大枣甘草汤主之。再重者以真武汤主之。如因奔豚而成怔忡者,当于奔豚门求方治之。
金鼎汤
(方见神惊)
小半夏加茯苓汤
(方见喘促)
桂枝茯苓大枣甘草汤
茯苓(八钱) 桂枝(四钱) 甘草(二钱) 大枣(二枚) 取水扬三百遍,名甘澜水,三杯,先煮茯苓至二杯,入诸药煎至七分,温服。
真武汤
(方见痰饮)
《医学摘粹》:怔忡
〔怔忡提纲〕 此证原由木郁生,上炎相火逼宫城,神魂震荡难安谧,因水凌心病亦成。
金鼎汤(方见神惊)
小半夏加茯苓证
桂枝茯苓甘草大枣证
真武证(真武汤见伤寒) 水气凌心辨要详,治宜半夏合苓姜,病深桂枣兼甘茯,再重须投真武汤。
《医宗己任编》:怔忡
怔忡心血少也.其原起于肾水不足.不能上升.以致心火不能下降.大剂归脾汤.去木香.加麦冬五味枸杞.吞都气丸.(治怔忡大法.无逾此旨矣)如怔忡而实挟包络一种有余之火兼痰者.则加生地黄连川贝之类以清之.(予治后窑简长鳞之弟.先用归脾都气三十余剂.后加生地连贝.一清即愈.)
《杂病治例》:怔忡
大抵属血虚,有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痰逐火动。瘦人是血少,肥是痰。
补 补中益气汤加生地、石膏、荆芥穗。
宣气实者,用倒仓法,见积聚门(《玉机微义》)。
导痰清神 调中益气丹方∶人参 归身 茯神 远志 干山药 生地 酸枣仁 辰砂 陈皮(各一两) 白术(一两半) 牡蛎( ,二两) 麦门冬 黄连(各半两) 生甘草(一两) 枳实(炒,七钱) 半夏(制,八钱)
上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食远白汤下。
《竹林女科证治》:怔忡
产后怔忡惊悸,心血虚耗也。必睡不安,宜养心汤、益荣汤。心血虚耗亦然,宜茯苓汤。
养心汤
当归身 生地黄 熟地黄 茯神(各一钱) 人参(一钱五分) 麦冬(去心,一钱五分) 酸枣仁 柏子仁(各八分) 五味子(十四粒) 炙甘草(四分)
加灯心、莲子水煎服。
益荣汤
紫石英( 研) 当归 黄 酸枣仁 远志肉 茯神 木香 人参 白芍 柏子仁 甘草(各等分)
水煎服。
茯苓汤
人参 甘草 山药 当归(各一钱五分) 茯苓 桂心 麦冬(去心) 远志肉(各一钱) 大枣(三枚)生姜(三片)
水煎服。
《疫疹一得》:怔忡
病后水衰火旺,心肾不交,故躁动不宁。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