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病
《小儿药证直诀》:肿病
肾热传于膀胱,膀胱热盛,逆于脾胃,脾胃虚而不能制肾,水反克土,脾随水行,脾主四肢,肺为心克,故喘。或问曰∶心刑肺,肺本见虚,今何喘实?曰∶此有二,一者肺大喘,此五脏逆;二者肾水气上行,傍浸于肺,故令大喘。此皆难治。
《幼科发挥》:肿病
肿有二.经云.面肿曰风.足肿曰水.凡肿自上起者.皆因于风.治在肺.宜发散之.所谓开鬼门者是也.鬼门.汗孔也.参苏饮合五皮汤主之.
肿自下起者.因于肾虚.宜渗利之.所谓洁净府.是利其小便也.故仲景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宜五苓散加防己槟榔主之.
有一身尽肿者.宜胃苓五皮汤主之.经郁则折之.谓上下分消.以去其湿.发汗利小便.此方是小儿者.胃苓丸煎五皮汤送下.
胃苓丸 此家传十三方也.
苍术(泔浸) 浓朴 陈皮 猪苓 泽泻 白术 茯苓(各一两) 甘草 官桂 草果仁(各三钱) 上为末.水面丸麻子大.米饮下.此小儿常用之药.随病换引.
先翁治小儿肿.只用胃苓丸正方.顺收长流水.入灯心煎汤送下.每日午时.用五加皮煎汤
未有不效者.
五皮汤
桑白皮 陈皮 生姜皮 茯苓皮 大腹皮 水煎.
经纪万邦瑞女.二十七岁.病肿甚异.寅后午前.上半身肿.午后丑前.下半身肿.上下尽消.
湿之法.唯半夜阴户肿.不得小便.此又当从肝经求之.盖厥阴肝经之脉.丑时起于足上.环阴器.又肝病者.则大小便难.用胃苓五皮汤.发汗利小便也.内有茯苓.所以伐肾肝之邪.木得桂而枯.又以辛散其肝经之水.以温肾之真寒湿也.连服十一剂.而肿尽消去矣.
予奉先翁之教.凡肿微者.只用胃苓丸本方治之.如面肿甚者.胃苓丸本方内.加紫苏钱.苦葶苈一钱隔纸炒.以去肺经之风.足肿甚者.本方内加汉防己二钱.牵牛炒取头末一钱.共为丸.灯心煎汤下.吾有一二门人.不守先训.专用葶苈牵牛为治肿之药.随消随肿.杀儿甚多.累吾之德.虽禁之不能阻也.
湖广右布政使孙.隆庆丁卯.入场监试.为书经礼记总裁.有小姐病.留全司中调理.
误食菱角伤脾.面肿而喘.夫人忧之.命余进药.余立一方.用钱氏异功散.加藿香叶以去脾经之湿.紫苏叶以去肺经之风.一剂而安.场罢后公出.见其方.谓全曰.此方甚好.取笔札令舍人孙环书记之.
小儿病嗽病疟病疮后肿者.皆虚肿也.
如受风雨水湿之气而肿者.实肿也.通用胃苓丸主之.此家传之法也.
小儿诸肿.不问虚实.并用胃苓丸五皮汤主之.此家传也.
如因喘嗽面目浮肿者.宜消肿.葶苈丸主之.
如疟后遍身浮肿者.此因疟发之后.外中风邪.内伤冷水得之.宜胃苓丸.用长流水顺取.入灯心煎汤送下.更于日午浴之.法如前.
如无他病浮肿者.视其肿起之处治之.如自面起.上半身先肿者.此风肿也.宜五皮汤加紫苏叶防风主之.如从足起.下半身先肿者.此湿肿也.宜五苓散加防己木通主之.
如肿久不消.气实能食者.宜利其水.商陆胃苓丸主之.肾者水之根.湿则伤肾.小儿久坐湿地者多此疾.
如气弱食少者.只以补脾为主.脾属土.土能胜水.脾强则水去.而肿消矣.宜参苓平胃散.加藿香叶紫苏叶木香砂仁为丸服之.
有肾虚者.安肾丸服之.
有面目俱黄.遍身俱黄且肿者.此黄肿也.宜胃苓丸加茵陈服之.
如黄而不肿者.此疸证也.观其色之明黯.如黄而色鲜明.小便色黄且涩者.此热也.宜三黄金花丸主之.如黄色昏黯.小便不利者.此湿也.宜茵陈五苓散主之.
安肾丸 大肿不消.肾虚不纳也.
川乌(炮去皮尖) 桂心(各一两) 白茯苓 白术 石斛(酒炒) 白蒺藜(炒去刺) 巴戟天苁蓉(酒洗焙) 故纸(炒) 桃仁(微炒去皮尖) 萆 (各三两) 上为末.炼蜜为丸芡实大.
每一丸盐汤下.
胃苓五皮汤 治肿要药.平胃 五苓(方见前) 上锉.取长流水.灯心煎服.
商陆胃苓丸 病肿气壮能食者.宜此治之.谓去菀陈 洁净府也.上共为末.水煮面丸.麻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止.大便后快.又服.衰其半而止.
一儿疟后肿.用胃苓丸.长流水煎灯心汤下.又用浴法.调理二十日而安.
一儿病肿.有庸医假专门之名.不守家传之法.尝称得异人之术.用牵牛葶苈为治肿方药.作散服之.元气下陷.肚大坐不得卧.阴囊肿大.茎长而卷.予见之叹曰.脾土已败.肝木独旺.乃贼邪也.不可治矣.果死.
一儿病肿.腹大.彼有庸医妄谈.五日消一分.乃取绳子围其腹量之.投以牵牛葶苈服利下数行.肿减十分之三.父母甚喜.约至五日再消三分.未三日又大肿.较大于前.庸医闻之走去.病势益甚而死.
一义子十五岁病疸.面目俱黄.予问之.对曰.伤食起.腹中大热又痛.乃立一方.用黄柏栀积.茵陈蒿倍用以去其黄.共为细末.酒糊丸.车前子煎汤下.三日后吐去黄水一碗许.胃中不热.又二日泄三行.腹中不痛.十日以后.小便渐清.黄亦减矣.(此一段在疸门)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