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即气胀)


胸膈胀满也。经云∶浊气在上,则生 胀是也,宜升清降浊。盖清不升则浊不降也。又七情郁结,气道壅隔,上不得降,下不得升,腹大而四肢瘦削,即气胀也。


木香顺气汤


木香 苍术(各三分) 草蔻(三分) 青皮 益智仁 陈皮 泽泻 茯苓 半夏 干姜 吴茱萸(各二分) 升麻 柴胡(各一分) 浓朴(四分) 人参 当归(各五分)


水二盏,煎一盏,食前温服。


通幽汤 东垣云∶浊阴本归六腑而出下窍,今在上,是浊气反行清道,气乱于中胀作矣。治在幽门,泄其阴,润其燥,使幽门通利,大便不闭,则浊阴得归下地, 胀腹满


当归 升麻 桃仁(各一钱) 红花 甘草(炙,三分) 生地 熟地(各五分)


一方加枳壳(五分)。本方加大黄、麻仁,名当归润肠汤,治同。


夏季湿热郁蒸。脾胃气弱。水谷之气不运。温者内蕴为热。渐至浮肿腹胀。小水不利。治之非法。水湿久渍。逆行犯肺。必生咳嗽喘促。甚则坐不得卧。俯不能仰。危期速矣。大凡喘必生胀。胀必生喘。方书以先喘后胀者治在肺。先胀后喘者治在脾。亦定论也。金匮有风水皮水石水正水黄汗。以分表里之治。河间有三焦分消。子和有磨积逐水。皆有奥义。学人不可不潜心体认。难以概述。阅近代世俗论水湿喘胀之症。以内经开鬼门取汗为表治。分利小便洁净府为里治。


经旨病能篇。谓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以健脾燥湿为稳治。治之不效。技穷束手矣。不知凡病皆本乎阴阳。通表利小便。乃宣经气利腑气。是阳病治法。暖水脏。温脾肾。补方以驱水。是阴病治法。治肺痹以轻开上。治脾必佐温通。若阴阳表里乖违。脏真日漓。阴阳不运。亦必作胀。治以通阳。乃可奏绩。如局方禹余粮丸。甚至三焦交阻。必用分消。肠胃窒塞。必用下夺。然不得与伤寒实热同例。擅投硝黄枳朴。扰动阴血。若太阴脾脏饮湿阻气。温之补之不应。欲用下法。少少甘遂为丸可也。其治实症选用方法备采。


(此症与肿症相因者.宜以治肿之法治之.或内胀而外不肿者.治法稍异)


心腹胀满甚者.宜平胃散为主.气郁.加麦芽香附各二钱.伤食者.加莱菔子山楂干姜.伤酒.加干葛三钱.砂仁一钱.痰多.加茯苓三四钱.多呕.加半夏生姜各三钱.胸上胀不横通而胀.加木通茜草麦冬栝蒌贝母.浊气在上.加柴胡半夏桔梗.心下痞满.加黄连黄芩各一钱.干姜八分.


腹痛.加生白芍三钱.腹痛因大便不通者.再加大黄二钱.小便不通合五苓散.若贴脐左右上下胀者.胀必兼痛.为冲脉逆而不舒.去苍术.加红花归芍柴桂治之.若季胁两旁兼小腹胀痛者.乃厥阴内不交于少阴.外不合于少阳.加柴胡人参半夏桂枝当归治之.(八十)


腹胀喜按者.宜后四方.


附子理中汤.(一百零七)


○(虚寒.)补中益气汤.(五)


○(脾土失调地气不升.) 六君子汤.加干姜.(二)


○(脾虚痰多腹胀.) 香砂六君子汤.(三)


愚按.以上诸法.治而不应者.必以膀胱为主.喻嘉言云.人身胸中空旷如太虚.地气上而为云.必天气降而为雨.地气始收藏不动.诚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之意.则云行雨施.而后沟渎皆盈.水道通决.乾坤有一番新景象.此义首重膀胱一经.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如人之饮酒无算而不醉者.皆膀胱之气化而出也.膻中位于膈内.膀胱位于腹中.膀胱之气化.则空洞善容.而膻中之气.得以下运.若膀胱不化.则腹已先胀.膻中之气.安能下达耶.然欲膀胱之气化.其权在于葆肾.肾.以膀胱为腑者也.肾气动.必先注于膀胱.屡动不已.膀胱胀满.势必连于胸膈.其窒塞之状.不可名言.肾气不动.则收藏愈固.膀胱得以清净无为.而膻中之气.注之不盈矣.膻中之气.下走既捷.则不为牵引所乱.而胸中旷若太空矣.此论.可为胸腹满及痰饮症之金针.


经曰∶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一则曰厥气,再则曰寒气,可知各种胀症,皆由浊阴上干清道所致。卫气遇寒则滞,营血遇寒则凝,营卫不调,不能捍卫,阴邪乃得乘虚而入,何脏虚即入何脏,何腑虚即入何腑,真气与邪气相搏,而五脏六腑遂各有胀病矣。兹将见症及治法,详列于后。


经曰∶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心本纯阳,寒邪来犯,阴阳相战,故烦满短气而卧不安也。治之之法,但须发其神明,摧荡邪气,使浮云不能蔽日,自然离照当空,太阳之火不烦补助也。离照汤主之。


离照汤(自制)


琥珀(一钱) 丹参(三钱) 朱砂(五分) 茯神(三钱) 柏子仁(二钱) 沉香(五分) 广皮(一钱) 青皮(一钱) 郁金(二钱) 灯芯(三尺) 姜皮(五分)


本方仍用心痹通阳抑阴煎之辰砂、琥珀、茯神、丹参、沉香,而去当归、白术、远志、益智、故纸、红枣,加柏子仁、灯芯、郁金、青陈皮,姜亦用皮。以痹偏于血,而胀偏于气,故减去归、术等六味,而加郁金、青陈皮等助沉香以行气也。祖怡注。


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肺为主气之脏,居于至高,寒气逆上,肺气壅塞,清肃之令不能下行,故虚满而喘咳。当温肺降气,以解寒邪,温肺桂枝汤主之。


温肺桂枝汤(自制)


桂枝(五分) 当归(二钱) 茯苓(二钱) 沉香(五分) 苏子(一钱五分)橘红(一钱) 半夏(一钱二分) 栝蒌实(四钱) 桑皮(二钱) 姜汁(二小匙冲服)


本方以姜汁、桂枝为主药,所以用当归、茯苓者,助姜、桂也。消胀仍以沉香为大将,橘、半、栝蒌、苏子、桑皮,皆肺胃气分药,所以助沉香也。祖怡注。


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肝为将军之官,气血皆盛。但木喜条达,寒气上逆,则两气相积,而肝木怒张。


胁下乃肝之本位,痛引小腹,则壅极而决矣。当疏肝化浊;青阳汤主之。


青阳汤(自制)


青皮(一钱五分醋炒) 柴胡(一钱醋炒) 蒺藜(四钱) 乌药(一钱) 炮姜(五分)广皮(一钱) 延胡(一钱酒炒) 木香(五分) 郁金(二钱) 花椒子(二十四粒打碎)


本方所用青皮、柴胡、蒺藜、乌药、延胡、郁金、广皮、木香,无非疏肝解郁、利气活血之品,俱是肝家不祧要药。然而重点则在独取乌梅安胃丸之椒、姜,盖温通之性强,而前八味皆大得其力矣。祖怡注。


脾胀者,善哕,四肢烦 ,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脾为湿土而主四肢,寒气乘之,则土德衰而真阳不运,故善哕而肢体疲重,夜卧不安也。当扶土渗湿,兼解寒邪,姜术二仁汤主之。


姜术二仁汤(自制)


炮姜(五分) 白术(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一钱) 当归(二钱)苡仁(八钱炒) 砂仁(一钱) 浓朴(一钱) 木香(五分) 广皮(一钱) 生熟谷芽(各四钱煎汤代水)


本方以姜术二仁命名,扶中阳即所以去伏寒。半夏、茯苓、浓朴、广皮、砂仁、木香、生熟谷芽,所以健脾胃而助消化者至矣。一派纯阳药中,加一味当归补血活血,不完全放弃血分,是制方之正法。本方与脾痹方姜、术、苓、归、夏、朴、砂七味相同,而不用桑皮、苏子、杏仁。祖怡注。


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肾本属水,寒气乘之,水寒则成冰,气益坚凝,坎中之真阳不能外达,故腹满引背,时形困苦。腰髀痛则下元虚寒,营血不能流灌也。当温肾祛寒,温泉汤主之。


温泉汤(自制)


当归(二钱) 附子(八分) 小茴香(一钱) 破故纸(一钱五分核桃肉拌炒) 乌药(一钱)杜仲(三钱) 牛膝(二钱) 木香(五分) 广皮(一钱) 青皮(一钱) 姜(三片)


本方与肾痹用附、归、茴、故、木香、牛膝、姜七味相同,而去茸、脊、菟、智、独活、枣,加杜仲、核桃、乌药、青陈皮,因彼系虚多,此则寒重。两方皆温通温补,而用药不同,大有分寸,其为重视肾阳,尤觉显而易见,以丹田元阳,乃人类生命之本也。祖怡注。


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胃为水谷之腑,职司出纳。阴寒之气上逆,水谷不能营运,故腹满而胃痛。水谷之气腐于胃中,故鼻闻焦臭,而妨食便难也。当平胃祛寒温中平胃散主之。


温中平胃散(自制)


炮姜(五分) 砂仁(一钱) 木香(五钱) 谷芽(三钱炒) 神曲(三钱炒)广皮(一钱) 茅术(一钱) 浓朴(一钱) 枳壳(一钱) 青皮(一钱) 陈香橼皮(八分)


本方以平胃散去甘草加炮姜、香、砂,而以神曲、枳壳、谷芽助消化,青皮、香橼和肝胃。平胃散所以燥脾湿,此方所以温胃寒,胃寒乃胃病中最习见之一种。祖怡注。


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不化。大肠为传道之官,居小肠之下,司变化而出糟粕。


寒气上逆,变化失度,故肠鸣腹痛而有水声。重感于寒,故完谷不化也。当温通肠胃,上下兼顾,未可徒治大肠也。顾母理脏汤主之。


顾母理脏汤(自制)


枳壳(一钱五分麸炒) 青皮(一钱五分) 浓朴(一钱) 干姜(五分) 谷芽(二钱炒) 当归(二钱) 茯苓(二钱) 白术(一钱) 木香(五分) 白蔻(六分)橘饼(三钱切片)


本方乃上条温中平胃散加减,以干姜易炮姜,以白术易茅术,加当归、茯苓等,所以顾母也。


枳、朴、蔻、香辈,所以温通肠胃也。谷芽、橘饼皆扶胃药,所以佐姜、术、归、苓也。理脏必须顾母者,胃是来源,大肠乃出路也。祖怡注。


小肠胀者,小腹 胀,引腰而痛。小肠为受盛之官,居胃之下,受盛水谷而厘清浊,水液渗于前,糟粕归于后。寒气上逆,则化物不出,故小腹 胀、引腰而痛也。当分理水谷,俾二便通行,则胀满自解。通幽化浊汤主之。


通幽化浊汤(自制)


枳壳(一钱五分) 青皮(一钱五分) 木通(一钱五分酒炒) 车前(二钱) 赤苓(二钱) 蒌仁(三钱) 浓朴(一钱) 木香(五分) 乌药(一钱) 谷芽(三钱炒)姜(三大片)


本方与脾痹加味木通汤相同者,仅有木通(减其量而加酒炒)、赤苓车前三味,而另用枳、朴、青皮、乌药、蒌仁、木香,以通幽门;重用生姜,佐以谷芽,以顾脾胃。因小肠上承胃而下走膀胱、大肠,所以分水谷而行糟粕。其本身薄而且细,曲折最多,上不如胃之浓,下不如大肠之宽,是消化系之关隘,其为病比胃、大肠为独多,故以通二便为急务也。祖怡注。


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膀胱主藏津液,气化则出。盖水气循下焦而渗入膀胱,津液之藏,皆由气化渗入,然后能出。寒气上逆,则水气窒塞不通,故少腹满而小便癃也。当理气行水,俾寒水得真阳而通利,既济汤主之。


既济汤(自制)


当归(二钱) 肉桂(五分) 沉香(五分) 广皮(一钱) 泽泻(一钱五分)牛膝(二钱) 瞿麦(二钱) 车前(二钱) 苡仁(四钱) 葵花子(四钱炒研同煎)


本方用当归、牛膝、沉香、广皮、泽泻、车前,与胞痹利济汤同,而其着重则在肉桂之活血,同沉香之通气,二味大力之药合作。因为胀重于痹,膀胱最易蓄血,而小便不通,有发生水道闭塞之危险。本方与其说是重在利水,不如说其重在通阳之更为正确也。祖怡注。


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状其气与水之流行,而究无实在形质。受寒气逆,故气满于皮肤之中。因无形质,故虽胀而轻轻然不坚也。当调和气血,疏导行水。通皮饮主之。


通皮饮(自制)


广皮(一钱) 青皮(一钱) 冬瓜皮(二钱) 茯苓皮(四钱) 当归(二钱) 浓朴(一钱) 枳壳(一钱) 砂仁(一钱) 泽泻(一钱五分) 车前子(二钱)鲜姜皮(一钱)


本方以五皮饮为主,所谓以皮行皮,轻可去实也。再以枳、朴消痞满,以泽泻、车前利水道,最后以当归、砂仁调和肝胃之气血,可谓轻松流利,举重若轻,于气满皮肤中,轻轻然不坚,针锋相对矣。祖怡注。


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肝虽强,非胆不能断。但胆气血皆少,为清静之腑,寒气干之,故胁痛口苦;气郁不舒,故善太息也。当轻扬和解,后辛汤主之。


后辛汤(自制)


柴胡(一钱) 郁金(二钱) 广皮(一钱) 当归(二钱) 茯苓(二钱)栀子皮(一钱姜汁炒) 蒺藜(四钱) 枳壳(一钱) 合欢花(二钱) 佛手(五分)


本方柴胡为少阳正药,郁金为治郁良剂,当归、茯苓肝脾兼顾,栀子佐柴胡而清少阳,合欢佐郁金而通心气,枳壳、蒺藜、广皮、佛手皆肝家气分药,肝胆相为表里,深得手挥目送之妙。祖怡注。


胀证从脾胃生,宜治其先天之水火,使火无上炎而釜底得温,则先后两天相生,肾气与胃气相接,自然饮食进而气无凝滞之患,胀自消矣。若仅用温肾扶脾,而金木之气不从其升降之令,则中气郁而不运转矣。故又须疏肝润肺,木升金降,以使天地得行交泰之道而愈可求也。然中宫青胀,真气多断,十活一二之凶证也。必兼和七情乃效,勿轻视之。


验案


一人少腹青筋胀痛,小便不利,此伤肝也。肝主筋,肝伤则宗筋伤,小便不利矣。少腹肝之部也,青色,肝之色也,肝既伤,故少腹痛、青色见而胀也。用逍遥散加杜仲以达之。


,寒则伤脾,不若补脾以生肺金也。肺补得行降令,而下中自平矣。中气一足,邪火自退。


故曰下病求上,上病求中。中者,气血之原也。


昔有一女胀而脉沉。一医用青盐、黄柏、升麻而愈。今有一妇亦胀而脉沉,可例求乎?


师曰∶不可。前证因命门火郁,使肾之真阳不升,心之真阴不降,故用柏以解命门之火,使水中得升其真阳,用盐以润心,使无邪火之炽,而真水得下,水火既济,而复以升麻提其清气,清气一升,浊气自降,而脾肺无内郁之弊,胀证愈矣。盖其本在肾而标在心,故三药奏效捷也。今则本在心而标在肾,沉脉同而标本异矣。须温其心阳为主,而治肾为标。和中丸甚合正治之法也。


一人腹胀时吐,小便利而大便闭,大便通而小便闭。此中气实故胀,浊阴不降故吐,清阳下陷,填塞下焦,故二便不能齐通。用炮姜三钱温中而健运,升麻一钱五分升于下,吴茱萸一钱降于上。八帖而愈。


一人腹胀,大便燥结,小便赤涩,口微渴。方用山茱萸、丹皮、茯苓各七分,车前、牛膝各一钱,熟地一钱五分,泽泻三钱。盖脉洪大,服此而安。


一人六脉沉细而数,中气不足,已成胀证。方用人参七分,黄 、甘草各五分,苍术八分,升麻、柴胡各三分,陈皮、木香各五分,姜二片,枣三枚。有痰加半夏,腹痛加吴茱萸,小便不利加牛膝,肿加薏苡仁。服此方全愈甚多。


一人单腹胀大,温中为主。人参五分,吴茱萸一分,苍术、白术、炮姜、茯苓各五分,炙甘草二分。腹痛加肉桂,小便滞增炮姜,加神曲。


一人呕吐腹胀。用木香三钱,乌药四两,香附、苏叶各二两、甘草一两,为末,滚水调


一人腹胀满,常常如饱,不欲饮食,食亦无味。吴茱萸汤,用吴萸、浓朴、炮姜各二钱,白术、去白,陈皮、川椒各五钱,共末。每服三钱,姜三片,空心煎服。


一人胸中刺痛胀满,上苦咳嗽,下苦泻利,用调中散。白术、炮姜、归身、人参、五味子、赤茯苓、甘草各一两,官桂一两五钱,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服。


一人多恐而胀。盖其人必常闷而不寡色,色能伤肾,闷能伤心,肾伤则水不升而心火无心伤则火不下行而水不温,火上水下而成未济,焉得不病乎?治之之法,温肾平肝,水足以制火而既济矣。乃上病求下之法也。


赵以德云∶松江一男子年三十余,胸腹胀大,发烦躁渴,面赤不得卧而足冷。余以其人素饮酒,必酒后入内,夺于所用,精气溢下,邪气因从之上逆,逆则阴气在上,是生 胀。


浊气在上,清气在下,则生 胀。其上焦之阳,因下逆之邪所迫,壅塞于上,故发烦躁。此因邪从下上而盛于上者也。于是用吴茱萸、附子、人参辈,以退阴逆水邪;冷冻饮料之,以解上焦之浮热,入咽觉胸中顿爽,少时腹中气转如牛吼,泄气七次,明日其证愈矣。《范氏方》云∶凡腹胀经久,忽泻数升,昼夜不止,服药不效,乃为气脱。宜用益智仁煎浓汤服之立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