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饮食

保胎药饵.诸书皆载.不必再陈.但饮食一道.殊未之及.兹略言之.饮食宜淡泊.不宜肥浓.宜轻清.不宜重浊.宜甘平.不宜辛热.青蔬白饭.亦能养人.即在贫家.颇为不乏.但富贵之人.平日甘肥厌足.抑令崇俭.势所不堪.酌乎其中.胪列于下.


宜食诸物 猪肚肺 鸡 鸭 鲫鱼 淡鲞 海参 白菜 菠 笋 麻油腐衣(二味多用) 莲子 熟藕 山药 芡实


诸味总宜洁治.多用清汤.吹去浮油.饮之最佳.宜白煮.忌油煎.然此多为膏粱之人言之耳.若藜藿之腹.正宜得肥甘而润之.何淡泊之有.但六七个月后.腐衣麻油二物.最宜多用.不妨日日食之.麻油解毒.腐衣滑胎.且清且补.贫富皆宜.允为上品.积食一二百张.则首生如达矣.或以麻油拌食更妙.但麻油不可熬熟.


忌食诸物 椒 姜 煎炒 野味 异味 猪肝 犬 驴 骡 马 自死肉猪血 蟹 甲鱼 虾蟆 鳝鱼 勿多饮酒 勿乱服药


又孕妊禁忌. 一切宰杀凶恶之事.不宜看.修造兴工动土不可看.龟兔俱不可看.



凡出疹不思饮食,此胃为邪气所侵,或三四日,或五六日,亦无妨。切不可因其不食,着意治之,只宜清胃火,疹子出尽,自能渐进谷食。若麻后血虚脾弱,不思食者,宜四物汤,加麦芽、神曲治之。如欲饮水者,可少少与之,则毒瓦斯随之渐解。盖疹为实热,自初至末,必皆喜饮凉水,此不必禁。


胃司纳受,脾主消导,一纳一消,营运不息。设脾胃衰弱,则失消纳之权。若饮食不思,灸其上脘。饮食少减,灸其中脘。饮食不化,灸其下脘,或灸天枢。食不下、欲干呕者,宜灸胆俞穴也。


上脘(见劳伤。)


中脘(见喘症。)


下脘(见臌胀。)


天枢(见劳伤。)


胆俞(见劳伤。)


东垣云。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也。脾胃俱虚。


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气分也。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即食伤也。


大抵饮食不进。以脾胃之药治之。多不效者。亦有说焉。人之有生。不善摄养。房劳过度。


真阳衰败。坎火不温。不能上蒸脾土。冲和失布。中州不运。致饮食少。胸膈痞塞。或不食而胀满。或已食而不消。大便泄溏。此皆真火衰弱。不能蒸蕴脾土而然。古云。补肾不若补脾予谓补脾不若补肾。肾气若壮。丹田之火。上蒸脾土。脾土温和。中焦自治。则能饮食矣今饮食进少。且难消化。属脾胃虚寒。盖脾胃属土。乃命门火虚。不能生土而然。不宜补脾胃。当服八味丸。补火生土也。(方见补益)


夫食者谓谷肉菜果之物也。经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谷肉菜果中嗜而欲食之。心自裁制。勿使过焉。则不伤其正矣。或有伤于食者。必先问其人。或因喜食而多食之耶。或因饥饿而急食之耶。或因人勉强劝而强食之耶。或因病后宜禁之物。而误食之耶。如因喜食得之。当先和其胃气。胃气素强。损谷自愈。消导耗气之药。不必服也。如因饥饿得之。当先益其胃气。胃气强。所伤之物自消导矣。宜香砂养胃汤主之。如因勉强劝而得之。宜行消导之剂。百消丸主之。若因病后得之。当以补养为主。宜参苓白术散主之。


其所伤之物有寒热之不同。所伤之人。有强弱之各异。主治之法。无一定也。所谓热物者。


如膏粱辛辣浓味之物是也。谷肉多有之。寒物者。水果瓜桃生冷之物是也。菜果多有之。治热以寒。大黄、牵牛是也。治寒以热。丁香、巴豆是也。如以热攻热。以寒攻寒。则食虽去药毒犹存。胃气重伤。祸不旋踵矣。故伤热物者。三黄枳术丸。甚则利气丸导之。伤冷物者。香砂养胃汤。甚则万亿丸通之。如冷热不调者。备急丹主之。


人知饮食所以养生。不知饮食失调。亦以害生。故能消息。使适其宜。是故贤哲防于未病。


凡以饮食。无论四时。常令温暖。夏月伏阴在内。暖食尤宜。不欲苦饱。饱则筋脉横解。肠为痔。因而大饮。则气乃暴逆。养生之道。不欲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皆能凝结气血。


久即损寿。食后。常以手摩腹数百遍。仰面呵气数百口。趑趄缓行数百步。谓之消化。食后便卧。令人患肺气头风中痞之疾。盖营卫不通。气血凝滞。故尔食讫当行步踌躇。有所作为乃佳。语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动然也。食饱不得速步走马。登高涉险。恐气满而激。致伤脏腑。不欲夜食。脾好音声。闻声即动而磨食。日入之后。万响俱绝。脾乃不磨食之即不易消。不消即损胃。损胃即翻。翻即不受谷气。谷气不受。即坐卧袒肉操扇。此当毛孔尽开。风邪易入。感之令人四肢不遂。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


饮不可过多。食过多。则结积。饮过多。则成痰癖。故曰。大渴不大饮。大饥不大食。恐血气失常。卒然不救也。荒年饿莩。饱食即死。是验也。嗟乎。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养内者以恬脏腑。调顺血脉。使一身之流行冲和。百病不作。养外者恣口腹之欲。极滋味之美。穷饮食之药。虽肌体充腴。容色悦泽。而酷烈之气。内蚀脏腑。精神虚矣。安能保合太和。以臻遐龄。庄子曰。人之可畏者。衽席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过也。其此之谓乎。


一论治内伤生冷冻饮料食。浓味坚硬之物。肚腹胀满疼痛。外感风寒湿气。头疼身热憎寒。


遍体骨节麻木痛疼。及恼怒相冲。饮食不下。心腹气痛。


行气香苏散


紫苏(一钱) 陈皮(二钱) 香附(二钱) 乌药(二钱) 川芎(一钱五分) 枳壳(一钱)羌活(二钱) 麻黄(五分) 甘草(一钱) 因湿。加苍术二钱。


上锉。生姜煎服。外感风寒头痛。加葱白三根。内伤饮食。加山楂二钱。神曲二钱。去麻黄。一论脾胃虚弱。不思饮食。口不知味。胸腹痞胀疼痛等症用。


香砂养胃汤


人参(七分) 白术(去芦炒) 白茯苓(去皮) 香附(炒) 砂仁 苍术(米泔水浸炒)浓朴(姜汁炒) 陈皮(各八分) 白豆蔻(去谷七分) 木香(五分) 甘草(炙二分)


上锉。姜、枣煎服。脾胃虚寒。加干姜、官桂。胃热。加姜汁炒黄连、栀子炒。肉食不化。加山楂、草果。米面粉食不化。加神曲、麦芽。生冷瓜果不化。加槟榔、干姜胸腹饱闷。加枳壳、萝卜子、大腹皮。伤食胃口痛。加木香、枳实、益智仁。伤食泄泻。加干姜、乌梅、白术。伤食恶心呕吐。加藿香、丁香、半夏、乌梅、干姜。吐痰加半夏。


一论脾胃虚弱。不思饮食。呕吐泄泻。胸痞腹胀噎膈。并虚劳咳嗽吐痰。大便频数。或腹痛等症。寻常无病之人。服之百病皆除。


理气健脾丸


白术(去芦炒二两) 白茯苓(去皮三两) 陈皮(洗二两) 半夏(泡姜汁炒三两二钱) 当归(酒洗六两) 黄连(姜汁炒三两) 枳实(麸炒一两五钱) 桔梗(炒一两五钱) 神曲(炒二两五钱) 山楂肉(去子一两八钱) 香附(童便炒二两) 木香(五钱) 甘草(炙二两)如泄泻。去桔梗。加白芍。(煨二两)


上为细末。荷叶一块。煎汤。下大米煮粥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八十丸。食后白汤下。


如元气虚弱。加黄 蜜炙二两。人参一两。怀山药二两。莲肉去心炒二两。


一论人禀素弱。脾胃虚怯。上焦有火。有痰。有郁气。有食积。胸中不快。饮食少思。


常可服。


大补枳术丸


白术(去芦炒一两) 陈皮(去白一两) 枳实(麸炒一两) 黄连(姜汁炒五钱) 黄芩(醋炒五钱) 黄柏(青盐水炒一两) 白茯苓(去皮五钱) 贝母(去心八钱) 神曲(炒五钱) 山楂(去核五钱) 麦芽(炒五钱) 加砂仁(三钱) 香附(醋炒三钱)


上为细末。荷叶汤下粳米煮稀粥。同药捣和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一百丸。食后。姜汤送下有热。茶清送下。服后饮食自然多进。人之精血。皆因谷气而生。盖脾乃肺之母。母实乃消化之气下降。何痰之有。


一论中气虚损。脾胃怯弱。饮食不下。或泻或痢。有调胃实肠之功。用大鲫鱼去肠洗净。入蒜五六瓣于内。用纸包。水湿。火煨熟。去蒜食鱼。日二三次。自然进食。又治膈噎食不下。


一论此方能消酒消食。消痰消气。消水消痞。消肿消胀。消积消痛。此药消而不见。响而不动。药本寻常。其功甚捷。


百消丸


黑丑(头末二两) 香附米(炒) 五灵脂(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三十丸。或五六十丸。食后。姜汤下。


一治胃中停滞寒冷之物。及疗心腹诸卒暴痛。并胀满不快。宜用


备急丹


大黄 巴豆(去壳) 干姜(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温水送下。若卒中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用热酒灌下。以腹中鸣转即吐下立效。


万亿丸(方见通治) 治一切饮食所伤。腹满胀疼痛。


一治过食寒硬冷物。食伤太阴厥阴。或呕吐痞满肠 。


陈皮 半夏 茯苓(三钱) 枳实(一钱) 山楂(二钱) 神曲(二钱炒) 干生姜(一钱)砂仁(六分) 三棱(一钱) 莪术(一钱)


上锉。生姜煎服。


一治过食热物煎炒浓味。有伤太阴厥阴。呕吐痞胀。或泻痢者。


青皮 陈皮 枳实(炒) 白术(炒) 白芍(炒) 黄连(姜炒) 山楂肉 麦芽(炒各一钱) 大黄(酒蒸钱半) 甘草(三分)


上锉。水煎。温服。


脉∶气口脉紧盛为伤食,食不消化,浮滑而痰。一云∶五味淡薄,令人神爽气清。盖酸多伤脾,咸多伤心,苦多伤肺,甘多伤肾,辛多伤肝,尤忌生冷硬物。


节调饮食说∶夫脾者,阴气也。静则神藏,燥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谓食物无务于多,贵在能节,所以保和而遂颐养也。若贪多务饱,饫塞难消,徒损暗伤,以招疾患。盖食物饱甚,耗气非一,或食不下而上涌呕吐以耗灵源;或饮不消而作痰咯唾以耗神水;大便频数而泄,耗谷气之化生;溲便滑利而浊,耗源泉之浸润。


至于精清冷而下漏,汗淋沥而下泄,莫不由食物之过伤,滋味之太浓。如能节满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常不至于饱甚者,即顿顿必无伤物,物皆为益,糟粕变化,早晚溲便,按时精华,和凝上下,津液含蓄,神气内守,荣卫外固,邪毒不能犯,疾病无由作。故圣人立言垂教为养生之大经也。


伤食者,只因多餐饮食,脾虚运化不及,停于胸腹,饱闷恶心、恶食不食、嗳气作酸、下泄臭屁、或腹痛吐泻,重则发热头疼,左手关脉平和、右手关脉紧盛,是伤食也。初起一吐即宽;若郁久不化,成食积也。


脾胃俱实,能食而肥,过时不饥,多食不伤也;脾胃俱虚,不食而瘦,与食则减食,不与食则不思,饥饱不知也。食少而肥者,虽肥则四肢不举,盖脾因邪胜也;食多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虽多食而不能生肌肉也。



伤食夹气感寒者,宜消食顺气表寒也。


行气香苏散 治内伤生冷,饮食浓味坚硬之物,肚腹胀满疼痛,外感风寒湿气,头疼身热憎寒,遍身骨节麻木而痛,七情恼怒相冲,饮食不下、心腹气痛。


紫苏 陈皮 香附 乌药 川芎 羌活 枳壳(麸炒) 麻黄 甘草 因湿加苍术。


上锉生姜三片,水煎温服。外感风寒加葱白三根;内伤饮食加山楂、神曲炒。



饮食停积,痞胀作痛者,宜消导也。属热积者,宜∶


枳实大黄汤 治胸腹有食积,大便不通者。


枳实 浓朴(去皮) 大黄 槟榔 甘草 腹痛甚加木香。


上锉一剂,水煎,空心热服。以利为度,不可再服。


消滞丸 消酒、消食、消水、消气、消痞、消胀、消肿、消积、消痛。此药消而不见,响而不动,药本寻常,其功甚捷。


黑牵牛( ,取头末,二两) 香附米(炒) 五灵脂(一两)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后生姜汤下。



属冷积者,宜∶


内消散 治过食寒硬之物,食伤太阴,或呕吐痞满胀痛。


陈皮 半夏(姜制) 白茯苓(去皮) 枳实(去瓤,麸炒) 山楂肉 神曲(炒) 砂仁 香附 三棱莪术 干生姜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沉香化滞丸 消积滞、化痰饮、去恶气、解酒积、中满呕哕恶心。


沉香(五钱) 蓬术(醋炒、三两) 香附(炒) 陈皮(各一两) 木香 砂仁 藿香 麦芽(炒)神曲(炒) 甘草(炙。各一两)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沸汤下。



饮食不思、痞闷者,胃寒也。


香砂养胃汤 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口不知味、痞闷不舒。


香附(炒) 砂仁 苍术(米泔制,炒) 浓朴(姜汁炒) 陈皮(各八分) 人参(五分) 白术(去芦,一钱) 茯苓(去皮,八分) 木香(五分) 白豆蔻(去壳,七分) 甘草(炙)


上锉剂,姜枣煎服。脾胃寒加干姜、官桂;肉食不化加山楂、草果;米粉面食不化加神曲、麦芽,生冷瓜果不化加槟榔、干姜;胸腹饱闷加枳壳、萝卜子、大腹皮,伤食胃口痛加木香、枳实、益智,伤食泄泻加干姜、乌梅、白术;伤食、恶心呕吐加藿香、丁香、半夏、乌梅、干姜。



饮食不化到饱者,脾虚也。


香砂六君子汤 治脾虚不思饮食,食后到饱。


香附(一钱) 砂仁(五分) 人参(五分) 白术(一钱) 茯苓(去皮) 半夏(姜制) 陈皮(各一钱)木香(五分) 白豆蔻 浓朴(姜汁炒,一钱) 益智仁 甘草(炙。各五分)


上锉一剂,姜枣煎服。胃口恶寒、呕吐不止去木香、益智仁,加丁香、藿香,名藿香安胃汤。



饮食自倍者,脾胃两伤也。


香砂平胃散 治伤食。


香附(炒,一钱) 砂仁(七分) 苍术(米泔制,炒,一钱) 陈皮(一钱) 甘草(五分) 枳实(麸炒,八分) 木香(五分) 藿香(八分)


上锉一剂,姜一片,水煎服。肉食不化加山楂、草果;米粉面食不化加神曲、麦芽;生冷瓜果不化加干姜、青皮;


饮酒伤者加黄连、干葛、乌梅;吐泻不止加茯苓、半夏、乌梅,去枳实。



酒者大热有毒,气味俱阳,乃无形之物也。


葛花解酲汤 治饮酒太过,呕吐痰逆、心神烦乱、胸膈痞塞、手足战摇、饮食减少、小便不利。


白豆蔻 砂仁 葛花(各五钱) 木香(五分) 青皮(三分) 白茯苓 陈皮 猪苓 人参(各一钱半)白术 神曲(炒) 泽泻 干生姜(各二钱)


上为末和匀,每服三钱,白汤调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论云∶此盖不得已用之,岂可恃赖日日饮酒耶?


是方气味辛温,偶因酒病,服之则不损元气,何者敌酒病故也。若频服之,损人天年也。


神仙不醉丹


白葛花 白茯苓(去皮) 小豆花 葛根 木香 天门冬(去心) 缩砂仁 牡丹皮 人参(去芦)官桂 枸杞子 陈皮 泽泻 海盐 甘草(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热酒送下。一丸可饮酒十盏,十丸可饮酒百盏。



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也。


太和丸 治元气脾胃虚损,不思饮食、肌体羸瘦、四肢无力、面色痿黄,专补气生血、健脾养胃、开胸快膈、清郁化痰、消食顺气、平和调理之剂。


人参(去芦,五钱) 白术(去芦,土炒、四两) 白茯苓(去皮,半两) 陈皮(一两) 半夏(面炒,二两二钱) 枳实(麸炒,一两) 黄连(姜汁炒,一两) 当归(酒洗,一两) 山楂(蒸,去子,一两)木香(五钱) 白芍(酒炒,一两半) 香附(童便炒,一两) 神曲(炒,一两半) 麦芽(炒,一两半)白豆蔻(去壳,一两三钱) 龙眼肉(一两三钱) 大粉草(炙,七钱)


上为末,荷叶一个煎汤,打仓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九,不拘时,米汤送下。


一人患因房劳后,吃红柿十数枚,又饮凉水数碗,少顷,又食热面数碗而心腹大痛。予诊六脉沉微而气口稍大,此寒热相搏而致也。以附子、干姜、肉桂、枳实、山楂、神曲、莪术、香附一服立止。后浑身发热,又以小柴胡汤一剂而安。


一人腊月赌食羊肉数斤,被羊肉冷油冻住,堵塞在胸膈不下,胀闷而死。诸医掣时。余见六脉俱有,用黄酒一大坛,温热入大缸内,令患人坐于中,众手轻轻乱拍胸腹背心,令二人吹其耳,及将热烧酒灌之,次服万亿丸,得吐泻而愈。


水谷入胃.其浊者为渣滓.下出幽门.达大小肠.而为粪.以出于谷道.其清者.倏然而化.根据脾气而上升于肺.其至清而至精者.由肺而灌溉乎四体.为汗液津唾.助血脉.益气力.为生生不息之运用也.其清中之浊者.下入膀胱而为溺.此虞天民医学正传所论.其言水谷消化之道甚明.故全录之.凡食不化者.责之于脾.六君子汤主之.水不化者.责之于肺.二陈汤.加防己桑皮桔梗木通治之.消渴者肺火也.甘露饮加花粉治之.消谷者胃火也.白虎汤.加黄连人参枳壳浓朴生地黄治之.饮一溲二.为下消.肾虚也.肾气丸主之.食入即吐.为火逆.泻心汤加生姜竹沥治之.但用水漱口.而不欲饮者.多是经脉中有瘀血.宜四物汤.加红花血通干漆冰片葱白桃仁治之.食入良久.翻胃吐出.或不化而飧泄者.为脾不磨食.六君子汤.加肉豆蔻破故纸吴茱萸五味子治之.


夫人之所以能化食思食者.全赖胃中之津液.吾于总论已详言之.有津液则能化食.能纳食.无津液则食停不化.观停食病.食入反吐.粪如羊屎.可知无津液则食不能化之故矣.观噤口痢.咽干津竭.食不得下.可知无津液则食不能纳之故矣.痢证噤口者.另详便血门.膈食不化.以及血虚津枯.不思饮食者.宜用左归饮.加天花粉人参玉竹党参莲米白芍芝麻治之.


一凡平人内伤饮食.多是中寒洞泄.治宜理中汤.平胃散.以温燥之.若失血之人.内伤饮食.则反多壅实生热之证.往往手足潮热.口干气逆.冲脉作咳.若用温燥之药.不惟饮食不化.且更加壅热矣.用小柴胡汤.加枳壳浓朴大黄.轻则加莱菔子麦芽.越鞠丸加减亦治之.


痘疮既出。全藉脾胃安和。进纳饮食。则易浆易靥。自四五日以至痂落之后。饮食不减。二便如常。虽不起发不红绽。或陷塌。用药得宜。可保无虞。若乳食减少。兼之泄泻。则元气日衰。虽无前证。日后必至有变。药亦难效。岂能保其无事哉。若胸前稠密。毒瓦斯伤脾减食者。消毒饮加黄芩、山楂、紫草、人参。有伤食腹胀不食者。枳术丸。有痘出太多。中气暴虚不食者。四君子加糯米。有痘已痂起而不能食。身无热者。调补脾胃为主。凡四五日前不食而便秘者。此毒盛于里。犹为可治。至六七日后。反不能食。则变证百出。纵药何益。有禀受壮实而发于五岁之外者。又不可一例而论也。又有痘起之后。能食易饥者。此胃大热。不久而变生焉。大便秘者。四顺饮加连翘、牛蒡微利之。不秘者。芍药汤加茯苓、木通、牛蒡子以和之。又有饥欲食而不能者。必喉舌有痘。难于吞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