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皮
- 《本草备要》:青皮
- 《本草便读》:青皮
- 《本草从新》:青皮
- 《本草分经》:青皮
- 《本草分经》:青皮
- 《本草分经》:青皮
- 《本草分经》:青皮
- 《本草撮要》:青皮
- 《本草经解》:青皮
- 《本草求真》:青皮
- 《本草易读》:青皮
- 《本草择要纲目》:青皮
- 《顾松园医镜》:青皮
- 《冯氏锦囊秘录》:青皮
- 《雷公炮制药性解》:青皮
- 《外科全生集》:青皮
- 《医学入门》:青皮
- 《药鉴》:青皮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青皮
《本草备要》:青皮
泻肝,破气,散积
辛苦而温,色青气烈。入肝胆气分。疏肝泻肺(柴胡疏上焦肝气,青皮平下焦肝气。凡泻气药,皆云泻肺),破滞削坚,除痰消痞。治肝气郁积,胁痛多怒,久疟结癖(入肝散邪,入脾除痰,疟家必用之品,故清脾饮以之为君),疟痛乳肿(丹溪曰∶乳房属阳阴,乳头属厥阴。乳母或因忿怒郁闷,浓味酿积,致厥阴之气不行,故窍不得出。阳明之血腾沸,故热甚而化脓。亦因其子有滞痰膈热,含乳而睡,嘘气致生结核者,初起便须忍痛揉软,吮令汁透,自可消散。治法以青皮疏肝滞,石膏清胃热,甘草节行浊血,瓜蒌消肿导毒。或加没药、橘叶、金银花、蒲公英、皂角刺、当归,佐以少酒,若于肿处灸三五壮尤捷。久则凹陷,名乳癌,不可治矣)。最能发汗(皮能达皮,辛善发散),有汗及气虚人禁用(陈皮升浮,入脾、肺治高;青皮沉降,入肝、胆治低。炒之以醋,所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酸泄之,以苦降之也)。橘之青而未黄者。醋炒用(古方无用者,宋以后始与陈皮分用)。
《本草便读》:青皮
入肝经破滞削坚.辛能发汗.治疝疾辟寒理气.苦可宣邪.下焦之肝气可疏.胸胁之郁痰能解.性味与橘皮相仿.炒煎用醋水为良.(青皮乃橘之小者.色青气烈.味苦辛.性温燥.入肝胆气分.能发汗散寒.行气破积.如壮盛年少之人.其气剽悍.故一切疝气痰滞积聚等证.属于肝胆者.皆可用之.用醋炒者缓之敛之.制其剽悍之性.引以入肝也.)
《本草从新》:青皮
泻肝破气、散积.
辛苦而温.色青气烈.入肝胆气分.疏肝泻肺.(凡泻气药皆泻肺.)引诸药至厥阴之分.(柴胡疏上焦肝气、青皮平下焦肝气.)下饮食.入太阴之仓.破滞削坚.消痰散痞.治肝气郁积.胁痛多怒.久疟结癖.(入肝散邪、入脾除痰、故清脾饮以之为君.)胸膈气逆.疝痛乳肿.(丹溪曰∶乳房属阳明、乳头属厥阴、乳母或因忿怒郁闷、浓味酿积、致厥阴之气不行、故窍不得出、阳明之血腾沸、故热甚而化脓、或因其子有滞痰膈热、含乳而睡、嘘气致生结核者、初起便须忍痛揉软、吮令汁透、自可消散、治法、俱宜以青皮疏肝滞为主、再加石膏清胃热、栝蒌消肿、甘草节解毒、余如没药、橘叶、金银花、蒲公英、皂角刺、当归、皆可随宜用之、少佐以酒、久则凹陷、名乳岩、不可治矣.)最能发汗.(皮能达皮、辛善发散.)气虚及有汗者忌用.(性颇猛锐、如人年少壮、未免躁暴、及长大而为橘皮、如人至老年、烈性渐减、经久而为陈皮、则多历寒暑、躁气全消也.)橘之青而未黄者.(古方无用者、宋以后、始与陈皮分用.)去瓤切片.醋拌炒.(陈皮升浮入脾肺、治高、青皮沉降入肝胆、治低、炒之以醋、所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酸泄之、以苦降之也.)叶、治乳痈、胁痈、肺痈.(皆能入厥阴、行肝气、消肿散毒、绞汁饮之.)肉、生痰聚气.(时珍曰∶橘皮下气消痰、其肉生痰聚饮、表里之异如此.)核治疝痛.腰肾冷痛.去皮炒.
《本草分经》:青皮
见肝攻。
《本草分经》:青皮
见肝攻。
《本草分经》:青皮
见肝攻。
《本草分经》:青皮
辛苦温,沉降气烈,入肝胆气分,疏肝泻肺,破积消痰,最能发汗,引诸药至厥阴之分,兼入脾下饮食。
《本草撮要》:青皮
味辛苦温.色青气烈.入足厥阴经.功专疏肝泻肺.治肝气郁积.胁痛多怒.久疟结癖.疝痛乳肿.发汗.有汗及气虚人禁用.醋炒用.叶治胸膈气逆.消肿散毒.妇人妒乳内外吹乳岩乳痈用之皆效.
《本草经解》:青皮
气温.味辛苦.无毒.主气 .下食.破积结.及膈气.青皮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苦无毒.得地西南金火之味.入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气味升多于降.阳也.其主气 者.味辛入肺.肺主气.而辛温能通也.下食者.饮食入胃.散精于肝.气温入肝.肝能散精.食自下也.辛能散.温能行.积者破而结者解矣.肝主升.肺主降.升而不降.气膈于右.降而不升.气膈于左.温可达肝.辛苦泄肺.则升降如而膈气平矣.
【制方】
青皮同人参、鳖甲.治疟母.同枳壳、肉桂、川芎.治左胁胀满痛.
《本草求真》:青皮
(山果)行肝气滞
青皮(专入肝)。本于橘生。其皮则一。何为因青而异。盖犹人当少壮。则性燥暴而少柔。人当老年。则性渐减而不燥。青皮未经寒暑。燥气不消。故其赋性最劣。其色青。青属木。木主肝。故青独于肝经则入。其味苦。故能入肝而下气。(杲曰。青皮乃足厥阴引经之药。能引食入太阴之仓。破滞消坚。皆治在下之病。)然仍兼有辛气内存。故于下中仍兼宣泄。(柴胡疏上焦肝气。青皮平下焦肝气。陈皮浮而上入脾肺气分。青皮沉而降入肝胆气分。气味各别如此。)是以书载力能发汗。(时珍曰。小见消积。多用青皮。最能发汗。)破泄削坚。除痰消痞。并气郁久怒。久疟结癖。(嘉谟曰。久疟热甚。必结癖块。宜多服青皮汤。内有青皮疏利肝邪。则癖自不结也。)疝痛(疝痛有由足厥阴郁气。)乳肿。(丹溪曰。乳房属阳明。乳头属厥阴。乳母或因忿怒郁闷。浓味酿积。致厥阴之气不行。故窍不得开。阳明之血腾沸。故热甚而化脓。亦有其子有滞痰膈热。含乳而摇嘘气。致生结核者。初起便须忍痛揉软。吮令汗透。自可消散。治法以青皮疏肝滞。石膏清胃热。甘草节行浊血。栝蒌消肿导毒。或加没药橘叶金银花蒲公英皂角少酒。若于肿处灸三五壮尤佳。久则凹陷。名乳岩。不可治矣。)无不奏效。但有汗气虚切忌。(时珍曰。有滞气则破滞气。无滞气则损真气。)醋炒用。(时珍曰。治之以醋。所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酸泄之。以苦降之也。)
《本草易读》:青皮
去瓤醋炒用。
苦,辛,温,无毒。入肝胆经。下滞气而消食,破坚癖而祛胀;治两胁之郁痛,降胸膈之气泻肺气而平乳痈。
乃橘之未黄而青色者,薄而光,其气芳烈。今人多以小柑、小柚、小橙伪为之,不可不知。
《本草择要纲目》:青皮
【气味】
苦辛温无毒.沉而降.阴也.入厥阴少阳经.治肝胆之病.
【主治】
气滞.下食破积结.祛下焦诸湿.疗左胁肝经积气.小腹疝痛.消乳肿.青皮汤用之以治久疟热甚致结癖块之症.盖疏利肝邪.削其坚实也.但有滞气则破滞气.无滞气则损真气.不可不慎择而用之也.又曰青皮炒黑可入血分.青皮亦能发汗.有汗者不可用.
《顾松园医镜》:青皮
〔即橘之小者,辛苦温,入肝、胆二经。麸炒。〕破滞气而削坚积,〔性沉而降,治石下之病如神。〕治胁痛而理疝疼,〔能疏通肝、胆二经滞气故也。〕止呃逆,〔性沉而降气,实者可用。〕消乳肿,引诸药至厥阴之分,〔以其为肝家引经之药。〕下饮食入太阴之仑。
性最酷烈,损人真气,不宜多用,虚者勿投。。
《冯氏锦囊秘录》:青皮
其色青,其味极苦而辛,其气温而无毒,气味俱浓,沉而阴降也。入足厥阴、少阳。苦泻辛散,性复克削,所以主破坚癖结积,治左胁肝经积气及膈气也。同人参、鳖甲,能消疟母,同人参、白术、三棱、蓬术、阿魏、矾、红山楂、红曲、木香、消疫癖气块及肉食坚积,同枳壳、肉桂、川芎,治左胁痛。然性最酷烈,过服误服立损真气,为害不浅。
青皮,治气至低,肝脏引经,破滞气左胁下,平郁怒,消疟母,劫诸疝瘕胀痛,消积食之停滞,泻肝气之有余。柴胡疏上焦肝气,青皮理下焦肝气,然峻削酷烈,甚非气血所宜,即肝为东方生气,岂可轻行克伐,用者慎之。
主治(痘疹合参) 能开膈行气,凡痘肚腹膨胀,食伤而未得下者可用,一云此痘家必用之药,能泻肝,令不成水泡而作痒也。又起发迟者痒 者,并不可缺,宜择小而皮薄陈久者,水浸去白锉用。然痘假气血以成功,疏肝破气之药,所当禁也,况水泡作泽者,皆气虚所致,岂可复行克削乎。
按∶青皮性颇猛锐,不宜多用,如人年少壮,未免燥暴,及长大而为橘皮,如人至老年,烈性渐减,经久而为陈皮,则多历寒暑,而燥气全消也。核主膀胱疝气,一味为末,酒服五钱,叶主肺痈乳痈绞汁饮之。
《雷公炮制药性解》:青皮
味苦酸,性温无毒,入肝脾二经。主破滞气,愈用而愈效;削坚积,愈下而愈良。引诸药至厥阴之分,下饮食入太阴之仓,消温疟热甚结母,止左胁郁怒作痛,去肉微炒用。
按∶青皮即橘之小者,酸能泻水,宜走肝经,温能辅导,宜归脾部。其性峻削,多服伤脾虚羸。
《外科全生集》:青皮
顺逆气开郁,解疔毒。
《医学入门》:青皮
青皮苦寒破滞气,入肝胆又利脾胃,膈胁小腹痛且膨,疝积愈低愈能治。
与橘皮一种。大而色红已成熟者,曰橘皮;小而色青未成熟者,曰青皮。无毒。沉而降,阴中阳也。入手少阳经,厥阴引经药。主破滞气,利脾胃,消饮食,除积结膈气,止小腹胀痛须用之。又泻肝气,治胁痛,疝气,及伏胆家动火惊症,用二三分可也。橘皮治高,青皮治低。故东垣云∶破滞气,愈低而愈效;削坚积,愈下而愈良。气虚弱者少用。盖有滞气则破滞气,无滞气则损真气。气短者全禁。去瓤用,消积定痛,醋炒。
《药鉴》:青皮
气寒,味苦辛,气味俱浓,无毒,沉也阴也。足厥阴引药也。破滞气,愈低而愈效。削坚积,愈下而愈良。引诸药至厥阴之分,下饮食入太阴之仓。又少阴经下药也。陈皮治高气,青皮治低气。佐柴胡,能治两胁刺痛,醋炒为佳。君芍药,又伏胆家动火,胆制为良。劫疝疏肝,消食宽胃。惊家诸药,用一二分为妙。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青皮
青皮,味苦性寒无毒。沉也,阴也。其用有四∶破滞气愈低而愈效;削坚积愈下而愈良;引诸药至厥阴之分;下饮食入太阴之仓。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