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奇经八脉

至于奇经八脉,又为十二经之约束。若脏气安和,经脉调畅,八脉不形;即经络受邪,不致满溢奇经。惟是正经邪溢,转入于奇。故内经有言∶冲则直上直下(弦长)而中央牢(坚实),病苦逆气里急(属寒实)。督则直上直下(弦长)而中央浮(中央同尺寸浮起,非中央独浮意也),病苦脊强不能俯仰(属风)。任则脉横寸口(寸口统寸关尺三部而言),边丸丸(形如豆粒)紧细而长,病苦少腹切痛,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积聚(属寒实)。阳维则尺内斜上至寸而浮(从左尺斜向小指,至寸而浮,曰尺内),病则寒热溶溶不能自收持(属阳)。阴维则尺外斜上至寸而沉(从右尺斜向大指,至寸而沉,故曰尺外),病苦心痛怅然失志(属阴)。阳跷(主阳络)寸口左右弹浮而细绵绵(两寸浮紧而细),病苦阴缓而阳急(邪在阳络主表,如腰背苦痛之类)阴跷(主阴络)尺内左右弹沉而细绵绵(两尺沉紧而细),病苦阳缓而阴急(邪在阴络主里,如少腹痛阴疝漏下之类)。带脉中部左右弹而横滑(两关滑紧),病苦腹痛腰溶溶若坐水中(邪在中)。


凡此八脉,每遇五痫七疝,项 背强,发歇不时,内外无定之症,刚劲不伦,殊异寻常之脉,当于奇经中求之。(经脉直行上下,络脉斜行左右;经脉常升主气,络脉常降主血;经起中焦,随营气下行而上,故诊在寸;络起下焦,随营气上行极而下,故诊在尺。正经邪溢满奇,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沟渠溢满,滂霈妄行,流于湖泽,诚哉是言也。)


本来督任一身中,寻得仙源有路通。


剖别阴阳维跷界,调冲运带鼎炉红。


八脉者,督脉、任脉、阳维、阴维、阳跷、阴跷、冲脉、带脉是也。以其不拘于经,故曰奇。督、任、冲起于会阴穴,一源而三脉。督脉由长强穴贯脊上行,过巅顶,至龈交而止,为阳脉之总督,故曰阳脉之海。任脉上行脐腹,过咽喉,至承浆而止,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阳维起于诸阳之会,由外踝之金门穴,而上行于卫分。阴维起于诸阴之会,由内踝之筑宾穴,而上行于营分。夫人身之经络繁密,二脉能于阴交阳会之间,加一紧缚,举纲齐目,而阴阳斯得维持之力。阳跷之脉,起于足跟,循外踝上行于身之左右。阴跷之脉,起于足跟,循内踝上行于身之左右,所以使机关之跷捷也。冲脉前行于腹,后行于背,上行于头,下行于足,凡筋骨脾肉,无处不到,十二经络上下之冲要,故曰十二经络之海。带脉横围于腰,状如束带,所以总束诸脉。医家知乎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旨得矣;修炼家知乎八脉,则龙虎升降、开牝幽微之窍妙,于此入其门矣。养生者无事之暇,撮起督脉,循尾闾夹脊双关,上行脑顶,下通乎任,循环无端,终而复始,久久调息,二脉贯通如一脉矣。人身元阳之气,自下而生者,亦自下而竭。督任相联,转运不已,有其生之,断难竭之,而寿有不稳固者乎?!鹿顾尾闾,能通督脉;龟纳鼻息,能通任脉。二物俱得长寿,有明征矣。提督而上行也,阴阳维跷,随督而升;通任而下行也,阴阳维跷,随任而降。一升一降,阴阳维跷,亦得为之疏畅。由是从会阴穴起,上至天,下至渊,所以运其冲也;从季肋穴起,左转三十六,右回三十六,所以运其带也。第见营卫和而颜色日以滋润,机关利而手足日以轻捷。三百六十骨节,节节光莹,八万四千毛窍,窍窍亨通。血不蹇涩,气不停滞,六淫不得而干之,七情不得而伤之。却病延年之方,未有过于此者。何必采商山之芝,贮盘铜之露,而后永其寿乎!从知紫府长生诀,尽在奇经八脉中。


(《参同契》曰∶“北方河车,即此法也。循而习之,疏经畅脉,可以养生;进而求之,还精摄气,可以延年;神而明之,进火退符,可以夺丹。”仙经所传,抽铅添汞,降龙伏虎,擒鸟捉兔,霏雪产莲,无不寓于其中。浅者得之为浅,深者得之为深。)


(此篇诸义,与滑伯仁十四经发挥略同。)


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盖人之气血,常行于十二经脉,经脉满溢,则流入奇经。奇经有八∶曰任、督、冲、带、阳跷、阴跷、阳维、阴维者是也。


任脉任于前,督脉督于后,冲脉为诸脉之海,带脉犹身之束带,阳跷为足太阳之别,阴跷为足少阴之别,阳维则维络诸阳,阴维则维络诸阴,阴阳相维,故诸经乃调。此八脉者,譬犹图设沟渠以备水潦,斯无滥溢之患,人之奇经,亦若是也。今考集素问、难经、甲乙经、圣济总录,集奇经八脉所发气穴,共成一篇,以备通考云。


虞氏曰∶奇者,奇零之奇,不偶之义,谓此八者,不系正经阴阳,无表里配合,别道奇行,故曰奇经也。


任脉


任脉者,与冲脉皆起于胞中,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肌肉热,血独盛则渗灌皮肤,生毫毛。妇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月事数下,任冲并伤,故脉不营于口唇而髭须不生。是以任脉为病,男子则内结七疝,女子则带下瘕聚。故难经曰∶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属阴脉之海。


凡此任脉之行,从胞中上注目,长四尺五寸,总二十四穴。按气府论曰∶任脉之气所发者二十八穴。本经原缺一穴,实止二十七穴,内龈交一穴属督脉,承泣二穴属足阳明跷脉,故今止二十四穴。


督脉


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之端,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目内 ,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治在督脉。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脊上项,散上头,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故难经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 ,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上巅循额,至鼻柱,属阳脉之海也。此为病,令人脊强反折。


督脉从头循脊入 ,长四尺五寸,凡二十八穴。


冲脉


冲脉者,与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于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故骨空论曰∶冲脉者,起于气街,并足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


此为病,令人逆气里急。又难经曰∶并足阳明之经上行。然以穴考之,足阳明之脉挟脐左右二寸而上行,足少阴挟脐左右五分而上行,按甲乙、铜人等书,所载幽门、通谷、阴都、石关、商曲、肓俞、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凡二十二穴,皆云冲脉足少阴之会,盖以骨空论为之主也,然则冲脉之并足少阴经也明矣。


按逆顺肥瘦篇曰∶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 中,伏行 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渗诸络而温肌肉。


又如动输篇及海论所言冲脉之义,俱当详考,见经络类十三、三十二。


带脉


带脉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其为病也,腰腹纵容,如囊水之伏。


其脉气所发,在季胁下一寸八分,穴名带脉,(在足少阳经。)以其回身一周如带也。又与足少阳会于维道。此带脉所发,凡四穴。


足少阴当十四椎出属带脉。


阳跷脉


二十八难曰∶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


缪刺论曰∶邪客于足阳跷之脉,令人目痛从内 始。


二十九难曰∶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


两足阳跷之脉,本太阳之别,合于太阳,其气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营则目不合。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不当数者为络也。


跷脉长七尺五寸,所发之穴,生于申脉,以跗阳为 ,本于仆参,与足少阳会于居 ,又与手阳明会于肩 及巨骨,又与手足太阳阳维会于 俞,又与手足阳明会于地仓、巨 ,又与任脉足阳明会于承泣,又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会于睛明,凡二十二穴∶


申脉(足太阳,外踝下。) 跗阳(足太阳,外踝上。) 仆参(足太阳,跟骨上。) 居 (足少阳,章门下,) 肩 (手阳明,肩端。) 巨骨(手阳明,肩上。) 俞(手太阳,肩胛上。)


地仓(足阳明,口吻旁。) 巨 (足阳明,鼻旁。) 承泣(足阳明,目下。) 睛明(足太阳,目内 。)


阴跷脉


脉度篇曰∶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 ,属目内 ,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女子以之为经,男子以之为络。


二十八难曰∶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


二十九难曰∶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


两足跷脉各长七尺五寸,而阴跷所生在照海,以交信为 ,阴跷脉病者取此。


然骨(即然谷之次。) 交信(足少阴,内踝上。) 照海(足少阴,内踝下,在然骨后。)


睛明(足太阳,目内 。)


阳维脉


阳维维于阳,其脉起于诸阳之会,与阴维皆维络于身,若阳不能维于阳,则溶溶不能自收持。


其脉气所发,别于金门,以阳交为 ,与手足太阳及跷脉会于 俞,与手足少阳会于天,又会于肩井,其在头也与足少阳会于阳白,上于本神及临泣,上至正营,循于脑空,下至风池,其与督脉会,则在风府及哑门,此阳维脉气所发,凡二十四穴。


难经曰∶阳维为病苦寒热。


金门(足太阳,外踝下。) 阳交(足少阳,外踝上。) 俞(手太阳,肩后。) 天 (手少阳,缺盆上。) 肩井(足少阳,肩上。) 阳白(足少阳,眉上。) 本神(足少阳,眉上。) 临泣(足少阳,眉上。) 正营(足少阳,目窗上。) 脑空(足少阳,枕骨下。) 风池(足少阳,颞后。) 风府(督脉,后发际。) 哑门(督脉,风府后。)


阴维脉


阴维维于阴,其脉起于诸阴之交,若阴不能维于阴,则怅然失志。


其脉气所发者,阴维之 ,名曰筑宾,与足太阴会于腹哀、大横,又与足太阴厥阴会于府舍、期门,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此阴维脉气所发,凡十二穴。


难经曰∶阴维为病苦心痛。


筑宾(足少阴,内踝上。) 腹哀(足太阴,乳下。) 大横(足太阴,腹哀下。) 府舍(足太阴,少腹下。) 期门(足厥阴,乳下。) 天突(任脉,喉下。) 廉泉(任脉,舌本下。)


奇经八脉歌


正经经外是奇经,八脉分司各有名。后督前任皆在内,冲由毛际肾同行。阳跷跟外膀胱别,阴起跟前随少阴。阳维只络诸阳脉,何谓阴维为络阴。带脉围腰如束带,不由常度曰奇经。


脏腑募俞穴


(募,音暮,举痛论作膜,盖以肉间膜系,为脏气结聚之所,故曰募。俞,音庶,扁鹊传作输,犹委输之输,言脏气之所输也。募皆在腹,俞皆在背,故难经曰募在阴,俞在阳也。)


中府(肺募,在本经。) 巨阙(心包募,在任脉。) 章门(脾募,在足厥阴。) 期门(肝募,在本经。) 中脘(胃募,在任脉。) 天枢(大肠募,在足阳明。) 关元(小肠募,在任脉。) 日月(胆募,在本经。) 京门(肾募,在足少阳。) 中极(膀胱募,在任脉。) 石门(三焦募,在任脉。)


肺俞(三椎下。) 心俞(五椎下。) 肝俞(九椎下。) 脾俞(十一椎下。) 肾俞(十四椎下。)


厥阴俞(四椎下,心包也。) 大肠俞(十六椎下。) 小肠俞(十八椎下。) 胆俞(十椎下。) 膀胱俞(十九椎下。) 三焦俞(十三椎下。) 胃俞(十二椎下。)


八会穴


中脘(任脉穴,太仓也,六腑取禀于胃,故曰腑会。) 章门(足厥阴穴,脾募也,五脏皆禀于脾,故曰脏会。) 阳陵泉(足少阳之筋结于此,肝主筋,胆为之合,故曰筋会。) 悬钟(足少阳穴,诸髓皆属于骨,故曰髓会,人能健步,以髓会绝骨也。) 膈俞(足太阳穴,谷气由膈达于上焦,化精微为血之处,故曰血会。) 大椎(督脉穴,肩脊之骨会于此,故曰骨会,肩能任重,以骨会大椎也。) 太渊(手太阴穴,平旦脉会于此,故曰寸口者,脉之大会。) 膻中(任脉穴,此三焦宗气所居,是为上气海,故曰气会。)


九门


飞门(唇也。) 户门(齿也。) 吸门(会厌也。) 贲门(胃之上口。) 幽门(太仓下口。)


阑门(小肠下口。) 魄门(肛门也。) 命门(精血之门,居前阴中。添加入。) 气门(溲溺之门,居前阴中,由气化而出,故曰气门。添加入。)


同名穴


头临泣(足少阳。) 足临泣(足少阳。) 腹通谷(足少阴。) 足通谷(足太阳。) 手三里(手阳明。) 足三里(足阳明。) 头窍阴(足少阳。) 足窍阴(足少阳。) 背阳关(督脉。) 足阳关(足少阳。)


论曰∶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盖言人之气血,常行于十二经脉,其诸经满溢,则流入奇经焉,奇经有八脉,督脉督于后,任脉任于前,挟任脉者冲脉,能为诸脉之海,阳维则维络诸阳,阴维则维络诸阴,阴阳更相维持,故诸经常调,维脉之外,又有带脉者,束之犹带也,至于两足跷脉,有阴有阳,阳跷得诸太阳之别,阴跷本诸少阴之别,譬犹圣人图设沟渠,以备水潦,斯无滥溢之患,人有奇经,亦若是也,今总集奇经八脉所发者气穴去处,共成一编。


督脉者。起于下极之 。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络舌。


冲脉者。起于气街。并足阳明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


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


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


阴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


阳维起于诸阳之会。


阴维起于诸阴之交。


李濒湖曰∶凡人一身有经脉络脉.直行曰经.旁行曰.络经凡十二.手之三阴三阳.足之三阴三阳是也.络凡十五.乃十二经各有一别络而脾又有一大络.并任督二络为十五也.共二十七气.相随上下.如泉之流.如日月之行.不得休息.故阴脉营于五脏.阳脉营于六腑.


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入于奇经.转相灌溉.内温脏腑.外濡腠理.奇经凡八脉.不拘制于十二正经.无表里配合.故谓之奇.盖正经犹乎沟渠.


奇经犹夫湖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故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沟渠溢满.滂霈妄行.


流于湖泽.此发灵素未发之秘者也.八脉载在群书.略而不悉.医不知此.罔探病机.仙不知此.难安炉鼎云.奇经八脉者阴维也.阳维也.阴跷也.阳跷也.冲也.任也.督也.带也.阳维起于诸阳之会.繇外踝而上行于卫分.阴维起于诸阴之交.繇内踝而上行于营分.所以为一身之纲维也.阳跷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于身之左右.阴跷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于身之左右.所以使机关之捷跷也.督脉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于身之后.为阳脉之总督.故曰阳脉之海.任脉起于会阴.循腹而行于身之前.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冲脉起于会阴.夹脐而行.直冲于上为诸脉之冲要.故曰十二经脉之海.带脉则横围于腰.状如束带.


所以总约诸脉者也.是故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以东西言也.督主身后之阳任冲主身前之阴以南北言也.带脉横束诸脉以六合言也.是故医而知乎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脉.则龙虎升降玄牝幽微之妙窍得矣.两手脉浮之俱有阳.沉之俱有阴.阴阳皆实盛者.此为冲督之脉也.冲督之脉者十二经之道路也.冲督用事.则十二经不复朝于寸口.其人皆恍惚狐疑不省必当犹豫而两心也.两手阳脉浮而细微.绵绵不可知.俱有阴脉.亦复细绵绵.此为阴跷阳跷之脉也.此人曾有病鬼魅风死.若恍惚亡人为祸也.尺寸脉俱浮.直上直下.此为督脉.


腰背强直.不得俯仰.大人癫病.小儿风痫疾.尺寸脉俱牢.直上直下.此为冲脉胸中有病寒疝也.难经曰∶奇经为病何如.然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冲脉为病.逆气而里急.督脉为病.脊强而厥.任脉之为病.其内若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此奇经脉之为病也.


督脉起自下极俞,并于脊里上风府,过脑额鼻入龈交,为阳脉海都纲要。(督之为言都也。阳脉都会,男子之主。)任脉起于中极底,上腹循喉承浆里,阴脉之海妊所谓。(生养之源,女子之主。冲脉即气冲,乃胃脉发源。)出胞循脊中,从腹会咽络口唇,女人成经为血室,脉并少阴之肾经,与任督本于阴会,(督任气冲)


三脉并起而异行。(皆始于气冲,一原而分三歧。督脉行背而应乎阳,任脉行腹而应乎阴,冲脉自足至头,若冲冲而直行于上,为十二经脉之海,总领诸经气血也。三脉固起于气冲,气冲又起胃脉源,知此则知胃气为本矣。)阳跷起足之跟里,循外踝上(申脉)入风池,(脉行于背为阳。)阴跷内踝(照海)循咽嗌,(脉行于腹为阴。跷者,捷也。言此脉之行,如足之捷也。)本足阴阳脉别支,诸阴交起阴维脉,发足少阴筑宾 ,诸阳会起阳维脉,太阳之 金门是。(维,持也。阳维,持诸阳;阴维,持诸阴。阴阳不相继,则怅然失志,不能自收拾主持其身。故阳维病属表多寒热,阴维病属里多心痛。阳维所发,别于金门,以阳交为 ,与手足太阳及跷脉会于肩俞,与手足少阳会于天 及会肩井,与足少阳会于阳白,上本神、临泣、正营、脑空,下至风池,与督脉会于风池、哑门。此阳维之脉起于诸阳之交也。阴维之 曰筑宾,与足太阴、厥阴会于府舍、期门,又与任脉会于廉泉、天突。此阴维起于诸阴之交会也。)带脉周回季肋间,(环回周身,总束诸脉,果束带然。起于季肋,即章门胁下,接腰骨之间。)会于维道足少阳,脏腑筋骨髓气血脉,交相维系顺其常。


此奇经八脉,相连相会,维系诸经,乃顺其常,八脉隆甚,入于八脉,泛溢横流,却不还流于诸经,故十二经亦不能拘制。因此受邪蓄热则为疮疡、热毒,当以砭刺也。经云∶腑会中脘穴,脏会章门穴,筋会阳陵泉穴,髓会绝骨穴,血会膈俞穴,骨会大杼穴,脉会太渊穴,气会膻中穴,此八会之穴也。


(一首集次见内经骨空论等篇)


督脉起自下极 .并于脊里上风府.过脑额鼻入龈交.为阳脉海都纲要.任脉起于中极底.上腹循喉承浆里.阴脉之海妊所谓.冲脉出胞循脊中.从腹会咽络口唇.女人成经为血室.脉并少阴之肾经.与任督本于阴会.三脉并起而异行.阳跷起足之跟里.循外踝上入风池.阴跷内踝循喉嗌.本足阴阳脉别支.诸阴交起阴维脉.发足少阳筑宾郗.诸阳会起阳维脉.太阳之 金门是.带脉周回季胁间.会于维道足少阳.所谓奇经之八脉.维系诸经乃顺常.


寻穴∶公孙二穴,脾经。足大指内侧,本节后一寸陷中,举足,两足掌相对取之。针一寸,主心腹五脏病,与内关主客相应。


治病∶[西江月〕九种心疼延闷,结胸翻胃难停,酒食积聚胃肠鸣,水食气疾膈病。脐痛腹疼胁胀,肠风疟疾心疼,胎衣不下血迷心,泄泻公孙立应。


冲脉(图缺)


阴维脉(图缺)


寻穴∶内关二穴,心包经。去掌二寸两筋间,紧握拳取之。针一寸二分,主心胆脾胃之病,与公孙二穴,主客相应。


治病∶〔西江月〕中满心胸痞胀,肠鸣泄泻脱肛,食难下膈酒来伤,积块坚横胁抢。妇女胁疼心痛,结胸里急难当,伤寒不解结胸堂,疟疾内关独当。


寻穴∶后 二穴,小肠经。小指本节后外侧骨缝中,紧握拳尖上。针一寸,主头面项颈病,与申脉主客相应。


治病∶〔西江月〕手足拘挛战掉,中风不语痫癫,头疼眼肿泪涟涟,腿膝背腰痛遍。项强伤寒不解,牙齿腮肿喉咽,手足麻木破伤牵,盗汗后 先砭。


督脉(图缺)


阳跷脉(图缺)


寻穴∶申脉二穴,膀胱经。足外踝下陷中,赤白肉际,直立取之。针一寸,主四肢风邪及痈毒病,与后 主客相应。


治病∶〔西江月〕腰背屈强腿肿,恶风自汗头疼,雷头赤目痛眉棱,手足麻挛臂冷。吹乳耳聋鼻衄,痫癫肢节烦憎,遍身肿满汗头淋,申脉先针有应。


寻穴∶临泣二穴,胆经。足小趾次趾外侧,本节中筋骨缝内,去一寸是。针五分,放水随皮过一寸,主四肢病,与外关主客相应。


治病∶〔西江月〕手足中风不举,痛麻发热拘挛,头风痛肿项腮连,眼肿赤疼头旋。齿痛耳聋咽肿,浮风搔痒筋牵,腿疼胁胀肋肢遍,临泣针时有验。


带脉(图缺)


阳维脉(图缺)


寻穴∶外关二穴,三焦经。掌背去腕二寸,骨缝两筋陷中,伏手取之。针一寸二分,主风寒经络皮肤病,与临泣主客相应。


治病∶〔西江月〕肢节肿疼膝冷,四肢不遂头风,背胯内外骨筋攻,头项眉棱皆痛。手足热麻盗汗,破伤眼肿睛红,伤寒自汗表烘烘,独会外关为重。


寻穴∶列缺二穴,肺经。手腕内侧一寸五分,手交叉沿指尽处骨间是。针八分,主心腹胁肋五脏病,与照海主客相应。


治病∶〔西江月〕痔疟便肿泄痢,唾红溺血咳痰,牙疼喉肿小便难,心胸腹疼噎咽。产后发强不语,腰痛血疾脐寒,死胎不下膈中寒,列缺乳痈多散。


任脉(图缺)


阴跷脉(图缺)


寻穴∶照海二穴,肾经。足内踝下陷中,令人稳坐,两足底相合取之。针一寸二分,主脏腑病,与列缺主客相应。


治病∶〔西江月〕喉塞小便淋沥,膀胱气痛肠鸣,食黄酒积腹脐并,呕泻胃翻便紧。难产昏迷积块,肠风下血常频,膈中快气气核侵,照海有功必定。


督脉∶龈交 兑端 水沟 素 神庭 上星 囟会 前顶 百会 后顶 强间 脑户 府哑门 大椎 陶道 身柱 神道 灵台 至阳 筋缩 脊中 悬枢 命门 阳关 腰俞


任脉∶承浆(四十七) 廉泉 天突 璇玑 华盖 紫宫 玉堂 膻中 中庭 鸠尾 巨阙上脘 中脘 建里 下脘 水分 神阙 阴交 气海 石门 关元 中极 曲骨 会阴


冲脉∶幽门(四十八) 通谷 阴都 石关 商曲 肓俞 中注 四满 气穴 大赫 横


带脉∶带脉 五枢 维道


阳跷∶申脉 仆参 附阳 居 肩 巨骨 俞 地仓 巨 承泣


阴跷∶照海 交信


阳维∶金门 阳交 俞 会 天 肩井 阳白 本神 临泣 目窗 正营 承灵 脑空 风池 日月 风府 哑门阴维∶筑宾 腹哀 大横 府舍 期门 天突 廉泉


督脉 尺寸中央俱浮,直上直下。


【按】洁古云∶“督者,都也,为阳脉之都纲。”其脉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巅,极于上齿缝中龈交穴。其为病也,主外感风寒之邪。《内经》以为实则脊强,虚则头重。


王叔和以为腰背强痛,不得俯仰,大人癫病,小儿风痫。尺寸中央三部皆浮,且直上直下,为弦长之象,故主外邪。


任脉 寸口脉紧细实长至关。又曰,寸口脉如丸。


【按】任脉起于中极之下,循腹上喉,至于龈交,极于目下承泣穴,为阴脉之统会。其为病也,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王叔和亦以为少腹绕脐引阴中痛。又曰∶寸口脉丸,主腹中有气如指上抢心,俯仰拘急。紧细实长者,中寒而气结也。寸口脉丸,即动脉也。状如豆粒,厥厥摇动,故主气上冲心。


冲脉 尺寸中央俱牢,直上直下。


【按】冲脉起于气街(在少腹毛中两旁各二寸),挟脐左右上行,至胸中而散,为十二经之根本,故称经脉之海,亦称血海。《灵枢》曰∶“冲脉血盛,则渗灌皮肤,生毫毛。女子数脱血,不营其口唇,故髯须不生。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脉,故须亦不生。”越人曰∶“冲脉为病,逆气而里急”,或作躁热,皆冲脉逆也,宜补中益气汤加知、柏。王叔和曰∶“冲督用事,则十二经不复朝于寸口,其人苦恍惚狂痴。”又曰∶“冲脉与督脉无异,但督脉浮而冲脉沉耳。”


阳跷脉 寸部左右弹。


【按】阳跷脉起于跟中,上外踝,循胁上肩,夹口吻,至目,极于耳后风池穴。越人曰∶“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王叔和注云∶“当从外踝以上急,内踝以上缓。”又曰∶“寸口前部左右弹者,阳跷也,苦腰背痛,癫痫僵仆,恶风偏枯, 痹体强。”左右弹,即紧脉之象。( 音顽,麻木也。)


阴跷脉 尺部左右弹。


【按】阴跷脉起于跟,上内踝,循阴,自胸至咽,极于目内 睛明穴。越人曰∶“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王叔和注曰∶“当从内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缓。”又曰∶“寸口脉后部左右弹者,阴跷也,苦癫痫寒热,皮肤淫痹,少腹痛,里急,腰及髋 下连阴痛,男子阴疝,女人漏下。”张洁古曰∶“跷者,跷疾也。二跷之脉起于足,使人跷捷也。阳跷在肌肉之上,阳脉所行,通贯六腑,主持诸表。阴跷在肌肉之下,阴脉所行,通贯五脏,主持诸里。”(髋音宽, 音料。)


带脉 关部左右弹。


【按】带脉起于季胁,围身一周,如束带然。越人曰∶“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溶溶,缓纵之貌。)《明堂》曰∶“女人少腹痛,里急螈 ,月事不调,赤白带下。”杨氏曰∶“带脉总束诸脉,使不妄行,如人束带而前垂。此脉若固,则无带下漏经之症矣。”(螈音炽, 音纵。)


阴维脉 尺外斜上至寸。


【按】阴维脉起于诸阴之交,发于内踝上五寸,循股,入小腹,循胁上胸,至顶前而终。叔和云∶“苦癫痫僵仆失音,肌肉痹痒,汗出恶风,身洗洗然也。”又曰∶“阴维脉沉大而实,主胸中痛,胁下满,心痛。脉如贯珠者,男子胁下实,腰中痛,女子阴中痛,如有疮。”(内踝上五寸筑宾穴也。)


阳维脉 尺内斜上至寸。


【按】阳维脉起于诸阳之会,发于足外踝下一寸五分,循膝,上髀厌,抵少腹,循头入耳,至本神而止。


叔和曰∶“苦肌肉痹痒,皮肤痛,下部不仁,汗出而寒,颠仆羊鸣,手足相引,甚者不能言。”洁古曰∶“卫为阳,主表。阳维受邪,为病在表,故作寒热。营为阴,主里。阴维受邪,为病在里,故苦心痛。阴阳相维,则营卫和谐;营卫不谐,则怅然失志,不能自收持矣。”(髀音皮。外踝下一寸五分申脉穴。)


李时珍曰∶“人身有经脉络脉,直行曰经,旁行曰络。经凡十二,手之三阴三阳,足之三阴三阳是也。络凡十五,乃十二经各有一别络,而脾又有一大络,并任督二络,为十五也。共二十七气,相随上下,如泉之流,不得休息。阴脉营于五脏,阳脉营于六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其流溢之气,入于奇经,转相灌溉。奇经之八脉,不拘制于十二正经,无表里配合,故谓之奇。盖正经犹沟渠,奇经犹河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故秦越人比之天雨沟渠溢满,滂沛河泽,此《灵》《素》未发之旨也。”(凡经十二,每经各有一别络,而脾又有一大络,并任督二络,共二十七气。)又曰∶“阳维起于诸阳之会,由外踝而上行于卫分;阴维起于诸阴之交,由内踝而上行于营分,所以为一身之纲维也。阳跷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于身之左右;阴跷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于身之左右,所以使机关之跷捷也。督脉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于身之后,为阳脉之总督,故曰阳脉之海。任脉起于会阴,循腹而行于身之前,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冲脉起于会阴,夹脐而行,直冲于上,为诸脉之冲要,故曰十二经脉之海。带脉则横围于腰,状如束带,所以总约诸脉者也。是故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以东西言也。督脉主身后之阳,任冲主身前之阴,以南北言也。带脉横束诸脉,以六合言也。故医而知此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