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椒
- 《本草纲目》:秦椒
- 《本草乘雅半偈》:秦椒
- 《本草从新》:秦椒
- 《本草经集注》:秦椒
- 《本草图经》:秦椒
- 《本草衍义》:秦椒
- 《本草择要纲目》:秦椒
- 《本经逢原》:秦椒
- 《名医别录》:秦椒
- 《千金翼方》:秦椒
- 《新修本草》:秦椒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秦椒
- 《证类本草》:秦椒
《本草纲目》:秦椒
「释名」大椒、椒(按椒红即椒的果壳)。
「气味」(椒红)辛、温、有毒。
「主治」
1、饮少尿多。用秦椒、瓜蒂各二分,研为末,每服一匙,水送下。一天服三次。
2、手足心肿。用椒和盐末等分,醋调匀敷肿处。
3、久患口疮。用秦椒去掉闭口的颗粒然后水海洗面拌煮为粥,空心腹,以饭压下。重者可多服几次,以愈为度。
4、牙齿风痛。用秦椒煎醋含漱。
《本草乘雅半偈》:秦椒
(本经中品)
含蓄者,自然酝藉;发露者,自然浅薄。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主除风邪气,温中,去寒痹,坚齿发,明目。久服轻身,好颜色,耐老,增年,通
【核】曰∶秦椒花椒也。始产于秦,今处处有之,极易繁衍。其叶对生,尖而有刺。四月生细花。五月结青实,熟则红赤,大于蜀椒,其目不及蜀椒之光且黑也。恶栝蒌、防葵,畏雄黄。
【 】曰∶椒分秦、蜀者,不惟方域异。大小牝牡有别也。秦地者,开花结实、实大于牡;蜀地者,无花作实,实小于牝,其色馨气味,精胜实肤,与温中通痹,主司形气则一也。
但无花者,性深邃,力从内骨。横遍肤表,主益气而归肺。有花者,性舒徐,力从中脏,横遍皮毛,明目窍,坚骨余,主通神而归心为别异耳。盖中脏通乎神,故久服轻身,好颜色,耐老增年,通神也。
《本草从新》:秦椒
俗名花椒.宣散寒、燥湿温中.
辛苦温.有毒.温中散寒.燥湿除风.下气杀虫.治上气.咳嗽吐逆疝瘕.风湿寒痹.
利五脏.去老血.疗久痢.月闭.腹中冷痛.产后余疾.恶血痢.腹痛.禁忌修治.俱同川椒.
比川椒味短.纹低.恶苦蒌、防葵.畏雄黄.(手足心肿、风也、椒末盐等分、醋和敷.)
《本草经集注》:秦椒
味辛,温、生温熟寒,有毒。主治风邪气,温中,除寒痹,坚齿长发,明目。治喉痹,吐逆,疝瘕,去老血,产后余疾,腹痛,出汗,利五脏。久服轻身,好颜色,耐老,增年,通神。生太山川谷及秦岭上,或琅琊。八月、九月采实。(恶栝蒌、防葵,畏雌黄。)
今从西来,形似椒而大,色黄黑,味亦颇有椒气,或呼为大椒。又云∶即今 树子,而?
《本草图经》:秦椒
秦椒(图缺),生泰山川谷及秦岭上,或琅琊,今秦、凤间及明、越、金、商州皆有之。初秋生花,秋末结实,九月、十月采。陶隐居云∶似椒而大,色黄黑,或呼大椒。苏恭云∶叶及茎、子都似蜀椒,但实细味短。《尔雅》云∶ ,大椒。郭璞云∶椒丛生,生实大者名为 。《诗·唐风》云∶椒聊。且陆机疏云∶椒似茱萸,有针刺。茎、叶坚而滑,蜀人作茶,吴人作茗,皆合煮其叶以为香。今成皋诸山谓之竹叶椒,其木亦如蜀椒,少毒热,不中合药,可着饮食中,又用蒸鸡、豚最佳。东海诸岛上亦有椒,枝、叶皆相似。子长而不圆,甚香,其味似橘皮。岛上獐鹿食其叶,其肉自然作椒、橘香。而今南北所生一种椒,其实大于蜀椒,与陶及郭、陆之说正相合,当以实大者为秦椒。其云蜀、吴作茶、茗,皆煮其叶,今不复如此。
盖古人所食,与今异者多矣。故苦 (与茶同)条云∶作饮加茱萸、葱、姜等良,是也。相传椒可以来水银。又云椒气好下,言饵之益下,不上冲也。服食药当用蜀椒。
《本草衍义》:秦椒
此秦地所生者,故言秦椒。大率椒株皆相似,秦椒但叶差大,椒粒亦大而纹低,不若蜀椒皱纹高,为异也。然秦地亦有蜀种椒,如此区别。
《本草择要纲目》:秦椒
【气味】
辛温有毒.
【主治】
除风邪气.温中去寒痹.坚齿发.明目.久服轻身好颜色耐老增年通神.疗喉痹吐逆疝瘕.去老血产后余疾腹痛.出汗.利五脏.上气咳嗽.久风湿痹.治恶风遍身四肢 痹.口齿浮肿摇动.女人月闭不通.产后恶血痢.多年痢.疗腹中冷痛.生毛发灭瘢.能下肿湿气.
【恶】(苦蒌 防葵)
【畏】(雌黄)
《本经逢原》:秦椒
辛温有毒。去目炒去汗取红用,其叶九瓣者秦椒也。闭口者有毒,误食之戟入咽喉,气欲绝。或吐下白沫,身体痹冷,肉桂煎汁饮之。多饮冷水一二升,或食蒜,或饮地浆,或浓煎豆豉饮之并解。
《本经》除风邪气,温中去寒痹,坚齿发明目。
发明 秦椒味辛气烈过于蜀椒,其温中去痹除风邪气,治吐逆疝瘕,下肿湿气,皆取辛烈,以散郁热,乃从治之法也,不宜多服。令须发易白,以其气辛非蜀椒之比。臭毒疮毒腹痛,冷水下一握效。其能通三焦引正气,下恶气可知也。
《名医别录》:秦椒
生温,熟寒,有毒.主治喉痹,吐逆,疝瘕,去老血,产后余疾,腹痛,出汗,利五生太山及秦岭上,或 .八月、九月采实.(恶栝蒌、防葵,畏雌黄.)
《本经》原文∶秦椒,味辛,温.主风邪气,温中,除寒痹,坚齿发,明目.久服,轻身好
《千金翼方》:秦椒
味辛,温,生温;熟寒,有毒。主风邪气,温中,除寒痹,坚齿发,明目,疗喉吐逆疝瘕,去老血,产后余疾,腹痛出汗,利五脏。久服轻身,好颜色,耐老增年通神。生大山川谷及秦岭上,或琅邪,八月九月采实。
《新修本草》:秦椒
味辛,温、生温、熟寒,有毒。主风邪气,温中,除寒痹,坚齿长发,明目。疗喉痹,吐逆,疝瘕,去老血,产后余疾,腹痛,出汗;利五脏。久服轻身,好色,能老,增年,通神。生琅。八月、九月采实。
恶栝蒌、防葵,畏雌黄。今从西来,形似椒而大,色黄黑,味亦颇有椒气,或呼为大椒。
又子是楮椒,恐谬。
〔谨案〕秦椒树,叶及茎、子,都似蜀椒,但味短,实细。蓝田南、秦岭间大有也。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秦椒
味辛,温、生温熟寒,有毒。主风邪气,温中,除寒痹,坚齿发,明目,疗喉痹,吐疝瘕,去老血,产后余疾,肿痛,出汗,利五脏。《药性论》云∶君。味苦辛。治恶风身四肢顽痹,口齿浮肿摇动,主女人月闭不通,治产后恶血痢。多年痢。腹中冷痛。恶萎、防葵。畏∶雌黄。
《证类本草》:秦椒
(秦椒_图缺)
味辛,温,,生温熟寒,有毒。主风邪气,温中除寒痹,坚齿发,明目,疗喉痹,吐逆,疝瘕,去老血,产后余疾腹痛,出汗,利五脏。久服轻身,好颜色,耐老增年通神。生太山川谷及秦岭上,或琅邪。八月、九月采实。(恶栝蒌、防葵、畏雌黄。)
陶隐居云∶今从西来。形似椒而大,色黄黑,味亦颇有椒气。或呼为大椒。又云∶即今(居虬切)树。而 子是猪椒,恐谬。唐本注云∶秦椒树,叶及茎、子都似蜀椒,但味短实细水陇西,细者善。药性论云∶秦椒,君,味苦、辛。能治恶风遍身,四肢 痹,口齿浮肿摇动,主女人月闭不通,治产后恶血痢,多年痢,主生发,疗腹中冷痛。孟诜云∶秦椒,温。
灭瘢,长毛,去血。若齿痛,醋煎含之。又损疮中风者,以面作馄饨,灰中烧之使热,断使口开,封其疮上,冷即易之。
又法∶去闭口者水洗,面拌煮作粥。空腹吞之,以饭压之,重者可再服,以瘥为度。
图经曰∶秦椒,生泰山川谷及秦岭上或琅邪,今秦、凤、及明、越、金、商州皆有之。
初秋生花秋末结实,九月、十月采。陶隐居云∶似椒而大,色黄黑,或呼大椒。苏恭云∶叶及茎、子都似蜀椒,但实细味短。《尔雅》云∶ ,大椒。郭璞云∶椒丛生,生实大者名为。《诗·唐风》云∶椒聊且。陆机疏云∶椒似茱萸,有针刺。茎叶坚而滑。蜀人作茶,吴人作茗,皆合煮其叶以为香。今成皋诸山谓之竹叶椒,其木亦如蜀椒,少毒热,不中合药,可着饮食中。又用蒸鸡、豚最佳。东海诸岛上亦有椒,枝、叶皆相似。子长而不圆,甚香,其味似橘皮。岛上獐、鹿食其叶,其肉自然作椒、橘香。而今南北所生一种椒,其实大于蜀椒,与陶及郭、陆之说正相合,当以实大者为秦椒。其云蜀、吴作茶、茗,皆煮其叶,今不复如此。盖古人所食,与今异者多矣。故苦KT (与茶同条)云。作饮加茱萸、葱、姜等良是也。相传椒可以来水银。又云椒气好下,言饵之益下,不上冲也。服食药当用蜀椒。
肘后方∶手足心风肿。椒、盐末等分,醋和敷之,良。伤寒类要∶治膏瘅,其人饮少小便多方∶秦椒一分出汗,瓜蒂二分末。水服方寸匕,日三服。续十全方∶治虫入耳。椒末一钱,醋半衍义曰∶秦椒,此秦地所实者,故言秦椒。大率椒株皆相似,秦椒但叶差大,椒粒亦大而纹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