蜣螂
- 《本草纲目》:蜣螂
- 《本草便读》:蜣螂
- 《本草乘雅半偈》:蜣螂
- 《本草崇原》:蜣螂
- 《本草分经》:蜣螂
- 《本草撮要》:蜣螂
- 《本草经集注》:蜣螂
- 《本草衍义》:蜣螂
- 《本经逢原》:蜣螂
- 《得配本草》:蜣螂
- 《长沙药解》:蜣螂
- 《雷公炮制药性解》:蜣螂
- 《名医别录》:蜣螂
- 《千金翼方》:蜣螂
- 《神农本草经》:蜣螂
- 《新修本草》:蜣螂
- 《证类本草》:蜣螂
《本草纲目》:蜣螂
「释名」推丸,推车客、黑牛儿,铁甲将军、夜游将军。
「气味」咸、寒、有毒。
「主治」
1、小儿惊风(不拘急、慢均适用)。用蜣螂一枚捣烂,加水一小碗,于百沸汤中烫热,去渣,饮服。
2、小儿疳疾。用土裹蜣螂煨熟。吃下。
3、小儿重舌。有蜣螂烧成末,唾液和匀敷舌上。
4、赤白痢(包括噤口痢及泄泻)。有蜣螂烧研为末。每用半钱或一钱,烧酒调服,小儿用黄酒调服。立效。此方名“黑牛散”。
5、大肠蜕肛。用蜣螂烧存性,研为末,加阔步片研匀,敷肛上托入,即愈。
6、大小便不通,用夏天收集、阴干的蜣螂一个,放净砖上,四面以灰火烘干,当腰切断。大便不通,用上截;小便不通。用下截,二便不通,用全部。各研为末,水送服。
7、小便血淋。用蜣螂研为末,水冲服。“
8、痔泥土出水。用蜣、螂一个阴干,加冲片少许,研为细末,搓纸捻蘸末塞入孔内,渐渐生肉,药自退出,即愈。又方:用蜣螂焙干,研为末,先以矾汤洗过,再加药末敷贴。
9、疔肿恶疮。生取蜣螂一个,在蜜汤中浸死,瓦上焙焦为末。先用针烧过,把疮肿挑破,然后用醋调药末敷涂。
10、无名恶疮。用死蜣螂捣汁敷涂。
《本草便读》:蜣螂
咸寒有毒.肝胃双行.便闭虫疳.肠积能攻痫疾愈.惊风痔漏.疮疡并治骨疽消.拔箭镞之灾伤.贴疔毒而病愈.(蜣螂一名推车虫.即攻屎虫也.喜入粪土中.以屎推成丸.雄曳雌推.置于坎中.覆之而去.数日即有小蜣螂出于中.此亦物类所感耳.味咸性寒.有小毒.入肝胃大小肠.治惊痫者.皆由风热客于经络.蜣螂蠕动之物.以风胜则动.故能治风.以其寒也.故能除热.小儿疳积一证.皆因湿热闭结所致.蜣螂咸能软坚润下.以其善于攻屎.故能攻肠中坚结之屎.从便而出.则湿热除而疳积愈耳.至于拔箭镞.贴疔疮.敷多骨疽疡.治痔漏虫蚀.皆外治方法.却有效验.亦不过取虫之蠕动善攻.有清热解毒之意已.)
《本草乘雅半偈》:蜣螂
(本经下品)
【气味】咸寒,有毒。
【主治】主腹胀,寒热。隐居云∶治奔豚瘕积。
【核】曰∶蜣螂,生长沙池泽,所在有之。以土包粪,转而成丸,雄曳雌推,置于坎中,覆之而去。数日后,小蜣螂孚乳于中也。有二种∶鼻头扁,背袭玄甲,因有武士之称,腹翼下有小黄子,附母而飞,昼伏夜出,见灯光则来,狐并喜食之,宜入药用。小者身黑而暗,昼飞夜伏不堪用。修治,五月五日采取,蒸之,临用去足,火炙,勿置水中,令人吐。
【 】曰∶蜣螂 蜣也,一名转丸、推车客,此湿生也。合粪壤水土,吐唾弄丸而感,枢轮之用乎。故主轮脱而胀腹,枢废而热寒。至若奔豚之下而上,瘕积之非其所据而据者,爰彼奋臂举负而奔,则化无停机,推车客为用大矣。释典诠 蜣具六即佛号,凡属有知,毋自堕,毋自弃也。
《本草崇原》:蜣螂
气味咸寒,有毒。主治小儿惊痫螈 ,腹胀寒热,大人癫疾狂阳。
(蜣螂所在有之,有大小二种,小者身黑而暗,不堪入药。大者身黑而光,名胡蜣螂。
腹翼下有小黄子,附母而飞,见灯光则来,宜入药用。蜣螂以土包粪,转而成丸,雄曳雌推,置于坝中覆之而去,数日有小蜣螂出,盖孚乳于中也,故一名推丸,又名推车客。深目高鼻,状如羌胡,背负黑甲,状如武士,故一名铁甲将军,昼伏夜出,故又名夜游将军。)
蜣螂甲虫也,出于池泽,以土包转而成生育。气味咸寒,是甲虫而禀水土之气化。甲虫属金,金能制风,故主治小儿惊痫螈 。禀土气,故治腹胀之寒热。禀水气,故治大人癫疾之狂阳。
《本草分经》:蜣螂
酸寒有毒,主癫痫腹胀寒热奔豚,疗疮堕胎。
《本草撮要》:蜣螂
味咸寒.入足厥阴经.功专治寒热惊痫.用其白心治疔疮垂毙.
《本草经集注》:蜣螂
味咸,寒,有毒。主治小儿惊痫,螈 ,腹胀,寒热,大人癫疾,狂易。手足端寒,肢满贲豚。一名 蜣。火熬之良。生长沙池泽。五月五日取,蒸,藏之,临用当炙,勿置水中,令人吐。(畏羊角、石膏。)
庄子云∶ 蜣之智,在于转丸。其喜入人粪中,取屎丸而却推之,俗名推丸。当取大者,其类有三四种,以鼻头扁者为真。(《大观》卷二十二,《政和》四五一页)
《本草衍义》:蜣螂
大小二种∶一种大者为胡蜣螂,身黑光,腹翼下有小黄,子附母而飞行,昼不出,夜方飞出,至人家庭户中,见灯光则来。一种小者,身黑暗,昼方飞出,夜不出。今当用胡蜣螂,其小者研三十枚,以水灌牛马,治胀结,绝佳。狐遇而必尽食之。
《本经逢原》:蜣螂
咸寒有毒。去足,火炙用。勿置水中,令人吐。
《本经》主小儿惊痫,螈 腹胀寒热,大人癫疾狂疡。
发明 蜣螂,手足阳明、足厥阴药也。《本经》等治,总不离三经之证。其治暴噎、吐食,用二枚入生姜内煨,以陈橘皮二钱同巴豆炒过,去巴豆,将蜣螂、陈皮为末,每服二分,吹入喉中,吐痰二三次即愈。又治箭镞入骨,用巴豆微炒同蜣螂捣涂,痛定必痒,忍之,待急痒不可忍乃撼动拔之。又烧灰入冰片少许,治大肠脱肛,掺上托入,捣丸塞下部,引痔虫出尽永瘥。其蜣螂心贴疔疮拔疔,贴半日许,血尽根出则愈。然蜣螂最畏羊肉,食之即发。
《得配本草》:蜣螂
畏石膏、羊角、羊肉。
咸、寒。有毒。入足厥阴经。治惊痫,散风热,疗下痢,破畜血,敷疔毒,消重舌。配巴豆,炒敷箭头入骨,待痒极拔之。
蒸炒,去足、翅用。勿置水中,以使人吐。其性猛急,最易伤脾,勿轻用。
俗呼推车客。以土包粪,能转而成丸,山上颇多。
《长沙药解》:蜣螂
【本经】味咸寒。主小儿惊痫,瘈疭,腹张,寒热,大人瘨疾狂易。一名蛣蜣。火熬之良。生池泽。
味咸,微寒,入足厥阴肝经。善破癥瘕,能开燥结。
《金匮》鳖甲煎丸方在鳖甲。用之治病疟日久,结为癥瘕,以其破癥而开结也。
炒枯存性,研细用。
《雷公炮制药性解》:蜣螂
味咸酸,性寒有小毒,不载经络。主小儿惊风螈?,大人癫狂疰忤,破血堕胎,通肠治胀。又主疔恶诸疮,出箭头入肉。去足翅火炙,勿置水中,令人吐,畏羊肉、羊角。
按∶《庄子》云∶蜣螂之智,在于转丸,宜其皮血通肠之功矣。惊狂皆属炎,亦赖之以泄其
《名医别录》:蜣螂
有毒.主治手足端寒,肢满贲豚.生长沙.五月五日取,蒸,藏之.临用当炙.勿置中.令人吐.(畏羊角、石膏.)
又,捣为丸,塞下部,引痔虫出尽,永瘥.
《本经》原文∶蜣螂,味咸,寒.主小儿惊痫螈 ,腹胀寒热,大人癫疾狂易.一名蜣.火熬之良.生池
《千金翼方》:蜣螂
味咸,寒,有毒。主小儿惊痫,螈 ,腹胀寒热,大人癫疾,狂易,手足端寒,肢满贲豚。一名 蜣。火熬之良,生长沙池泽,五月五日取,蒸,藏之,临用当炙,勿置水中,令人吐。
《神农本草经》:蜣螂
味咸寒。
主小儿惊痫,瘈疭,腹张,寒热,大人瘨疾狂易。一名蛣蜣。火熬之良。生池泽。《名医》曰:生长沙,五月五日取,蒸藏之。
案《说文》云:(虫郄),渠(虫郄),一曰天杜。《广雅》云:天杜,蜣螂也。《尔雅》云:蛣蜣,蜣螂,郭璞云:黑甲虫,啖粪土,玉篇,蜣螂同,《说文》无蜣字,渠,即蛣蜣,音之缓急。
《新修本草》:蜣螂
味咸,寒,有毒。主小儿惊痫,螈 ,腹胀,寒热,大人癫疾狂易。手足端寒,肢满贲豚。一名 蜣。火熬之良。
生长沙池泽。五月五日取,蒸,藏之,临用当炙,勿置水中,令人吐。
畏羊角、石膏。庄子云∶ 蜣之智,在于转丸。其喜入人粪中,取屎丸而却推之,俗名推丸。当取大者,其类有三、四种,以鼻头扁者为真。
〔谨案〕《别录》云∶捣为丸,塞下部,引
《证类本草》:蜣螂
(蜣螂_图缺)
味咸,寒,有毒。主小儿惊痫,螈 ,腹胀,寒热,大人癫疾狂易(音羊)。手足端寒,肢满贲豚。一名 (音诘)蜣(音羌)。火熬之良。生长沙池泽。五月五日取,蒸,藏之,临用陶隐居云∶《庄子》云, 蜣之智,在于转丸。其喜入人粪中,取屎丸而却推之,俗名为推丸。当取大者,其类有三、四种,以鼻头扁者为真。唐本注云∶《别录》云,捣为丸,塞下部,引痔虫出尽,永瘥。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此类多种,取鼻高目深者,名胡蜣螂,今所在皆有之。药性论云∶蜣螂,使,主治小儿疳虫蚀。日华子云∶能堕胎,治疰忤,和干姜敷恶疮,出箭头,其粪窒痔 出虫。入药去足炒用。
图经曰∶蜣螂,生长沙池泽,今处处有之。其类极多,取其大者。又鼻高目深者,名胡蜣螂,用之最佳。五月五日取,蒸而藏之,临用当炙,勿置水中,令人吐。小儿疳虫方∶多用之。
蜣螂心,主疔疮。而《本经》不着。唐·刘禹锡纂《柳州救三死方》云∶元和十一年得疔疮,凡十四日,日益笃,善药敷之皆莫能知,长乐贾方伯教用蜣螂心,一夕而百苦皆已。明年正月食羊肉又大作,再用亦如神验。其法∶一味贴疮,半日许可再易,血尽根出遂愈。蜣螂心,腹下度取之,其肉稍白是也。所以云食羊肉又大作者,盖蜣螂畏羊肉故耳。用时须禁食羊肉。其法盖出葛洪《肘后方》。又主箭镞入骨不可拔者,微熬巴豆与蜣螂并研匀,涂所斯须痛定必微痒,且忍之,待极痒不可忍,便撼动箭镞拔之立出。此方∶传于夏候郓。郓初为阆州录事参军,有人额上有箭痕,问之。云∶随马侍中征田悦中射,马侍中与此药,立可拔镞出,后以生肌膏药敷之,遂无苦,因并方∶获之。云∶诸疮亦可疗。郓得方∶后,至洪州逆旅,主人妻患疮,呻吟方∶极,以此药试之,立愈。又主沙尘入眼不可出者,取生蜣螂一枚陈藏器∶治蜂 。烧死蜣螂末,和醋敷之。圣惠方∶治一切恶疮及沙虱水弩,恶疽,并皆治之。
用蜣螂十枚,端午日收干者佳。杵末油调敷之。外台秘要∶治 疡风。取涂中死蜣螂杵烂之,周回得恶疮,未识别者。取蜣螂杵,绞取汁,敷其上。刘涓子∶治鼠 。死蜣螂作末,苦酒和敷之,数过衍义曰∶蜣螂,大小二种∶一种大者为胡蜣螂,身黑光,腹翼下有小黄,子附母而飞行,尽飞。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