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草
- 《本草纲目》:茜草
- 《本草备要》:茜草
- 《本草便读》:茜草
- 《本草从新》:茜草
- 《本草分经》:茜草
- 《本草分经》:茜草
- 《本草撮要》:茜草
- 《本草蒙筌》:茜草
- 《本草求真》:茜草
- 《本经逢原》:茜草
- 《得配本草》:茜草
- 《滇南本草》:茜草
- 《冯氏锦囊秘录》:茜草
- 《药鉴》:茜草
- 《药笼小品》:茜草
- 《药性切用》:茜草
- 《玉楸药解》:茜草
《本草纲目》:茜草
「释名」茅搜、茹芦、地血、染绯草、血见悉、风车草、过山龙、牛蔓。
「气味」(根)苦、寒、无毒。
「主治」
1、吐血。用茜根一两,捣成末。每服二钱,水煎,冷却,用水调末二钱服亦可。
2、妇女经闭。用茜根一两,煎酒服。
3、盅毒(吐血、下血如猪肝)用茜草根、蓑荷叶各三分,加水四升,煮成二升服。
4、脱肛。用茜根、石榴皮各一把,加酒一碗,煎至七成,温服。
《本草备要》:茜草
通,行血
色赤入营,气温行滞,味酸走肝,而咸走血(《本经》苦寒),入厥阴(心包、肝)血分。
能行血止血(能行故能止。消瘀通经,又能止吐崩尿血),消瘀通经(酒煎一两,通经甚效)。
治风痹黄胆(疸有五∶黄胆、谷疸、酒疸、黄汗疸、女劳疸。此盖蓄血发黄,不专于温热者也。女劳疸必属肾虚,亦不可以湿热例治。当用四物、知、柏壮其水,参、术培其气,随证而加利湿清热药),崩运扑损,痔 疮疖。血少者忌用。根可染绛,忌铁。
《本草便读》:茜草
茜草(图缺)
质禀咸温.入肝破血.味兼辛苦.行滞通经.(茜草.辛苦咸温.色赤性燥.入心肝血分.长于破血行血.本经称其治黄瘅.别录言其治蛊毒.无不皆因瘀血而成.故又一名血见愁.即此义也.)
《本草从新》:茜草
通、行血.
色赤入营.气温行滞.味酸走肝.而咸走血.(本经苦寒.)入厥阴血分.(心包、肝.)
能行血止血.(能行故能止、消瘀通经、又能止吐崩尿血.)消瘀通经.(酒煎一两、通经甚效.)
治风痹黄胆.(疸有五、黄胆、谷疸、酒疸、黄汗疸、女劳疸、此盖蓄血发黄、不专于湿热者也、女劳疸必属肾虚、亦不可以湿热例治、当以地黄、萸肉、山药壮其水、人参培其气、兼阳虚者、姜附肉桂、亦所必用、再随证而加利湿药.)崩晕扑损.痔 疮疖.无瘀滞者忌投.一名茹芦.一名血见愁.根可染绛.忌铁.
《本草分经》:茜草
酸咸温,入心包肝,行血通滞,无瘀者慎用。
《本草分经》:茜草
见心包攻。
《本草撮要》:茜草
味苦.入手足厥阴经.功专通经脉.疗霉毒.得生地乌髭发.得阿胶、侧柏疗妇人败血.无瘀滞者忌投.一名茹 .一名血见愁.根可染绛.忌铁.
《本草蒙筌》:茜草
味苦,气寒。阴中微阳。无毒。多产郊原,一名地血。苗牵长蔓延草上,根紫色收采春初。煎汁可染绛红,入药勿犯铜铁。疗中多蛊毒,吐下血如烂肝;治跌久损伤,凝积血成瘀块。虚热崩漏不止,劳伤吐衄时来;女子经滞不行,妇人产后血晕。凡诸血证,并建奇功。除乳结为痈,理体黄成疸。
《本草求真》:茜草
(蔓草)入心包肝行血 茜根可染
茜草(专入心包肝)。味酸咸寒。色赤。功用略有似于紫草。但紫草则止入肝。使血自为通活。此则能入肝与心包。使血必为走泄也。故凡经闭风痹黄胆。(疸有黄胆谷疸酒疸黄汗女劳疸。皆有寒湿热湿之别。此则专就蓄血以论。大抵寒湿宜用茵陈附子茵陈四逆。热湿宜用栀子大黄。血瘀宜用桃仁承气之类。)因于瘀血内阻者。服之固能使瘀下行。如值吐崩尿血。因于血滞而见艰涩不快者。服之更能逐瘀血止。总皆除瘀去血之品。与于紫草血热则凉之意。貌同实异。不可混也。但血虚发热者忌用。根可染绛。忌铁。
《本经逢原》:茜草
《素问》名 茹,又名茹 ,俗名血见愁
苦辛微温,无毒。
《本经》主寒湿风痹,黄瘅,补中。
发明 茜根色赤而性温,味苦而带辛,色赤入营,性温行滞,味辛入肝,手足厥阴血分药也。《本经》又以治寒湿风痹黄瘅者,是湿热之邪痹着营分,用以清理邪湿则脾胃健运,寒湿风痹无所留着而黄瘅自除矣。其治女子经水不通甚效。详《素问》四乌 一 茹丸,治妇人脱血、血枯。《千金翼》治内崩下血,皆取以散经中瘀积也。病患虽见血证,若泄泻饮食不进者勿服。
《得配本草》:茜草
畏鼠姑。制雄黄。
苦,凉。入足厥阴经血分。行血通经。除霉毒,疗乳痈。配黑豆、炙甘草,煮,治血渴。
配石榴皮,治脱肛。佐乌梅、生地,治鼻衄不止。佐阿胶、侧柏,疗妇人败血。勿犯铅、铁器。
酒炒,行血。童便炒,止血。血虚吐衄,泄泻不食,二者禁用。
《滇南本草》:茜草
茜草(图缺),味苦,性寒。止吐血,行血,破瘀血,走经络,止筋骨疼痛。
──务本卷三
茜草,此草生,始 山,今处处有之。叶似枣叶,三五对生,头尖下阔,近根部色紫,可以染绛。气味苦,性寒,无毒。滇中尤佳。主治寒湿、风痹、黄胆、补中、止血、内崩下血、膀胱不足、 跌、蛊毒,久服益精气,轻身。又苗根主痹及热中伤跌折。治六极伤,吐血,泻血。止鼻洪尿血、产后血晕、月经不止、带下、扑损瘀血、泄精、阳痿、疮痒,排脓。酒煎服。
通经脉,治骨节风痛,活血行血。采叶塞鼻。可止鼻血衄。
──模板卷十
一
《冯氏锦囊秘录》:茜草
禀土与水之气,兼得天令少阳之气以生,故味苦寒、微酸咸,无毒。入足厥阴、手足少阴,行血凉血之要药也。
茜草疗中多蛊毒,吐下血如烂肝;治跌久损伤,凝积血成瘀块,虚热崩漏不止,劳伤吐衄时来,女子经滞不行,妇人产后血晕。凡诸血痘,并建奇功。除乳结为痈肿,黄体成疸。若虽见血症,而泄泻少食者忌服,盖苦寒能伤胃也。
主治(痘疹合参) 治痘干陷,和酒常常饮之,盖能凉血行皿故也,虚寒者禁之。
《药鉴》:茜草
气寒,味苦,无毒,阴中微阳也。疗中多蛊毒,治跌扑损伤。吐下血如烂肝,凝积血成瘀块。虚热崩漏不止,劳伤吐衄时来。室女经滞不行,妇人产后血晕,治之皆愈。大都皆血家药也,故血滞者能行之,血死者能活之,痘家红紫干枯者,用之于活血药中甚妙,外症疮疖痈肿者,用之于排脓药中立效。其曰除乳结为痈者何?盖乳者,血之所为也,用此剂以行之,则血行而痈自散矣。
《药笼小品》:茜草
色赤,入厥阴血分。
消瘀通经,治风痹黄疸疸有五种,茜草治蓄血发黄。
无瘀滞者忌。
《药性切用》:茜草
一名血见愁。酸咸气平,入厥阴而行血、止血。无瘀勿用。
《玉楸药解》:茜草
味苦,微寒,入足厥阴肝经,通经脉瘀塞,止营血流溢。
茜草亦行瘀血,敛新血,吐衄、崩漏、跌打、损伤、痔瘘、疮疖俱治。
即染红茜草根。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