鳅鱼
《本草纲目》:鳅鱼
「释名」泥鳅、鲺鱼。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
1、消渴饮水。用泥鳅十条,阴干,去头尾,烧灰,加干荷叶等分,共研为末。每服二钱,水调下。一天服三次,此方名“沃焦散”。
2、阳痿。煮食泥鳅可治。
《本草从新》:鳅鱼
俗名泥鳅.调中益气.
甘平.暖中益气.醒酒.解消渴.同米粉煮羹食.调中收痔.煮食.疗阳事不起.
《本草撮要》:鳅鱼
味甘平.入手太阴经.功专暖中益气.醒酒解渴.同米粉煮羹食.调中收痔.煮食疗阳事不起.俗名泥鳅.
《本草求真》:鳅鱼
(无鳞鱼)治经终风邪兼补肝肾之气强筋壮骨
鳅鱼(专入经络。兼入肝肾)。禀土阳气以生。性善穿穴。力坚而锐。无足能窜。与蛇同性。(时珍曰。南人鳝肆中。以缸贮水。畜数百头。夜以灯照。其鳝有花者。必项下有白点。通身浮水上。即弃之。或以蒜瓣投于缸中。则群鳝跳掷不已。亦物性相制也。)故书皆载通经达络。能治十二经风邪。并耳目诸窍之病。如风中血脉。口眼 斜。用尾血同麝少许。右涂左。左 涂右。止即洗去。(千金云。鳖血鸡冠血和伏龙肝。并治口 。)耳痛鼻衄。痘后目翳。用血滴点即愈。(用血主之。从其类也。) 疮蛀烂。用鳝打死。香油抹腹。(抹于鳝腹。)系于疮上。候痛取下。看鳝有虫上入即去。(未尽更作。后以人胫骨灰油调搽之。)产后恶露淋滴。肠鸣湿痹。用此煮食即除。老人虚痢不止。用此曝干。 灰存性。调服即绝。且能通力壮筋。故大力丸取此同熊筋虎骨当归人参等分以进。(用大鳝鱼重斤余者取肉。酒蒸同药为丸。空腹酒下两许。)阳道不长。不能续嗣。用此血同蛤蚧等药以入。(方见蛤蚧内。)皆以借其性力相助。但此味甘性热。其力能补。若病属虚热。及时行病后阴虚火烁。食则必有气弱动风与气之变。不可不慎。
《药性切用》:鳅鱼
俗名粉鳅。性味甘平,调中益气,煮食收痔。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