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麦
- 《本草纲目》:荞麦
- 《本草备要》:荞麦
- 《本草从新》:荞麦
- 《本草分经》:荞麦
- 《本草撮要》:荞麦
- 《本草求真》:荞麦
- 《本草择要纲目》:荞麦
- 《得配本草》:荞麦
- 《药性切用》:荞麦
- 《饮膳正要》:荞麦
- 《饮食须知》:荞麦
- 《证类本草》:荞麦
《本草纲目》:荞麦
「释名」翘、乌麦、花荞
「气味」甘、平、寒、无毒。
「主治」
1、咳嗽上气。用荞麦粉四两、茶末二钱、生蜜二两,加水一碗,搅于极匀,饮服。引气下降,即愈。
2、水肿气喘。用生大戟一钱、荞麦面二钱,加水作饼炙熟为末,空心服,茶送下。以大小便通畅为度。
3、赤白带下。用荞麦炒焦为末,加鸡蛋白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盐汤送下。一天服三次。
4、禁口痢疾。每服荞麦面二钱,沙糖水调下。
5、痈疽发背。用荞麦面、硫磺各二两,共研为末,加水作成饼,晒干收存,每取一饼磨水敷疮。
6、汤火伤。用荞麦面炒黄,研末,水调敷伤处,有特效。
7、瘰养成围颈。用荞麦(炒,去壳)、海藻、白僵蚕(炒,去丝),等分为末,白梅浸汤取肉,取一半和药末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六、七十丸,食睡卧时米汤送下。一天服五次。若与淡菜同服更好。
8、绞肠沙。用荞麦面一撮,炒黄,水煎服。
9、小肠疝气。用荞麦仁(炒,去尖)、胡卢巴(酒浸、晒干)各四两、小茴香(炒)一两,共研为末,加酒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盐酒送下。
10、腹痛微泻。用荞麦作饭。连食三、四次,即愈。
《本草备要》:荞麦
泻,利肠,下气
甘寒。降气,宽肠胃沉积(孟诜曰∶能炼五脏垢秽。昂按∶亦解酒积),泄痢带浊,敷痘疮溃烂,汤火灼伤。脾胃虚寒人勿服。
《本草从新》:荞麦
泻、利肠下气.
甘寒.降气宽肠.治肠胃沉积.(孟诜食疗本草云∶能炼五脏垢秽、 庵曰∶亦解酒积.)
泄痢带浊.敷痘疮溃烂.汤火灼伤.虚寒者勿食.(头风风眼、荞麦粉作一钱大饼、贴眼四角、以米大艾炷灸之、神效.)
《本草分经》:荞麦
甘寒,降气利肠,治肠胃沉积。
《本草撮要》:荞麦
味甘寒.入手足太阴阳明经.功专降气宽肠.治肠胃沉积.泄痢带浊.敷痘疮溃烂汤火伤.虚寒者忌食.以荸荠汁同荞麦调敷脚鸡眼三日.鸡眼疔即拔出甚验.头风风眼荞麦粉作饼贴眼四角.以米大艾炷灸之神效.
《本草求真》:荞麦
(麻麦稻)降气宽肠消积
荞麦(专入肠胃)。味甘性寒。治能降气宽肠。消积去秽。凡白带白浊泄痢。痘疮溃烂。汤火灼伤。气盛湿热等症。是其所宜。且炒焦热水冲服。以治绞肠痧腹痛。醋调涂之。以治小儿丹毒赤肿亦妙。盖以味甘入肠。性寒。气动而降。能使五脏滓滞。皆炼而去也。(俗言一年沉积在肠胃者即去也。)若使脾胃虚弱。不堪服食。食则令人头眩。作面和猪羊肉食。食则令人须眉脱落。又不可合黄鱼以食。皆是其性动降之故。(时珍曰。荞麦最降气宽肠。故能炼肠胃滓滞。而治浊带泄痢腹痛上气之疾。气盛有湿热者宜之。)麦秆烧灰淋汁。即碱。用化锻石。能去靥肉。
《本草择要纲目》:荞麦
【气味】
甘平寒无毒.
【主治】
降气宽肠.压丹石毒.炼肠胃滓滞.而治浊带泄痢腹痛上气之疾.气盛有湿热者宜之.若脾胃虚寒人食之.则大脱元气而落须眉.
《得配本草》:荞麦
甘,寒。入足太阴、阳明经。降气宽肠。下沉积,敷烂痘,除泻痢,止带浊。佐大黄,通积血。佐小茴香,治疝气。调沙糖水,治噤口痢疾。调鸡子清,治白浊带下。同淡菜食,治瘰。
炒用。多食动风。脾胃虚寒者禁用。和豆腐、鸡、猪、羊肉、黄鱼食,即患热风,落须眉。
《药性切用》:荞麦
性味甘寒,化积快胃,降气宽胸,胃虚无热者忌。
《饮膳正要》:荞麦
味甘,平寒,无毒。实肠胃,益气力。久食动风气,令人头眩。和猪肉食之,患热风,脱人须眉。
《饮食须知》:荞麦
味甘性寒。脾胃虚寒者食之,大脱元气,落眉发。多食难消,动风气,令人头眩。作面和猪羊肉热食,不过八九顿,即患热风。须眉脱落,还生亦希。泾以北,人多此疾。勿同雉肉、黄鱼食。与诸矾相反,近服蜡矾等丸药者忌之。误食令腹痛致死。荞麦穣作 ,辟壁虱。
《证类本草》:荞麦
味甘,平、寒,无毒。实肠胃,益气力。久食动风,令人头眩。和猪肉食之,患热风,脱人眉须,虽动诸病,犹挫丹石,能炼五脏滓秽,续精神。作饭与丹石人食之良。其饭法可蒸,使气馏于烈日中曝令口开,使舂取仁作饭。叶作茹,食之下气,利耳目,多食即微泄。烧其穣作灰,淋洗六畜疮,并驴、马躁蹄。〔(新补) 见陈藏器、孟诜、萧炳、陈士良、日华子。〕图经文具小麦条下。
孙真人∶荞麦合猪、羊肉食,成风癞。兵部手集∶孩子赤丹不止。荞麦面、醋和敷之,瘥。
醋和涂之。丹房镜源∶蒿麦灰煮粉霜。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